作者 yrciou 的所有文章

教育書籍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浪費時間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我高中的時候讀建中,高一的英文老師姓曾,年紀甚大,口極音重。他上課的內容,就是將課本課文逐句做文法分析。他黑板上的英文草書寫得很好看,這是他的課程唯一可取之處。

 

其實,他上課花很多時間訓斥講話、瞌睡的同學,並且登記學號。應該是第一次上課,我就發現自己國小英語補習班打下的發音基礎比他好太多,如果聽他上課,會汙染我的咬字發音。而且他的逐句文法分析,不但無聊而且沒有幫助。

 

 

英文課時隱藏的自我防護

 

在上課的時候,我總是頭歪一邊,用一隻手撐在臉側,順便用手指按在耳洞上,然後在課本上放個任何英文材料讀給自己聽,全力聽自己的閱讀 ── 這是我那時在英文課的自衛方式。

 

高二和高三換了一個英文老師,稍微好一點點。他的口音不那麼差,但是教法沒好到哪裡去。他和南一出版社合作了好幾本句型參考書,於是規定我們買,上課主要的內容就是看我們有沒有每一單元逐一完成。

 

補習班

台灣補習盛行。一般學校教師的教學品質沒有檢討的空間?

 

建中三年也有遇到一些認真的老師,他們有或多或少教我一些知識。但是,英文這一科,摸著良心我敢這麼說,「學校的課程、老師沒有給我任何助益」。他們浪費了我三年,每年 40 周,每周 5 小時的學習時間。這個時間,別說把英文學得更好,也許我能學第二外國語。

 

 

學習靠老師或是靠自己?

 

在高中階段我選擇補習英文,而且只補習這一科。當時我選擇一個以「大量閱讀」,形塑語言經驗與直覺的補習班。這個選擇不但適合我,讓學英文有樂趣,而且從今天來看,成果相當好!現在我每天生活在各種英文的閱聽材料之中。

 

從現在三十二歲的謝宇程,將眼光往回看,其實十六歲的謝宇程,已經有充足而且強大的學習意志,而且在英文這方面,已經能正確地判斷什麼是對他有意義的學習,什麼沒有。沒有價值的,是當時學校體系幫他安排的老師和課程內容,而謝宇程當時沒有資格逃脫、沒有空間讓他找尋更優質、助益更大的教師與教材。

 

教育書籍

愈來愈多關於新教育方法、模式的討論,所有老師都趕上了嗎?

 

我們曾經以為:被授與「老師」這個身分的人是睿智而無私的。每個老師都是為學生好,學習一定需要老師,有老師總比沒有老師好,老師的安排與教法、老師們擬定的教材一定是好的。真的嗎?今天仍然是如此嗎?

 

 

「老師身分」是什麼樣的概念?

 

是否有可能,事實上「某些」被稱為老師的人,被授予教師證書的人,其實思考短淺,目光如豆,在安排教學上的出發點是懶惰而自私?這樣的老師也許是少數,但是當學生遇到了,他們不能逃離,不能找更好的學習資源,只能屈從於這些老師的權力,做無效率的學習,這樣的狀態繼續存在與發生是否合理?

 

也許今日教學實況之中,老師的素質、積極度,比我當學生的時候好「一些」。但,在學校之外的學習資源比過去好「非常多」。網路上幾乎有無限的學習資源,只要擅於利用,是極其優質,CP 值高。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如此,尤其是英文。遇到不夠好的教師,今日的「機會成本」比過去更高。

 

任何有理性的人類,都會自動趨向代價最小、風險最小,但是效益最大的選項,學習這件事亦然。不自由的學習模式,還有哪些風險與代價,我們可以繼續看下去。

 

 

延伸閱讀:

 

 

學習社群

教育現場:未來教育的樣貌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過去的六十年,台灣的很多事物,不僅數量改變,連模式也變了兩翻。

六十年前還有人力車,現在,人力車消失變成汽機車,現在高鐵和捷運又轉變了我們的交通模式。

 

六十年前台灣幾乎沒有「旅行」這個概念,後來出現旅行社讓人組團出國玩,不但出國旅行是常態,愈來愈多人成為背包客,自己搭飛機找旅館。

 

 

六十年來,不變的教育現場

 

六十年來,量有變,基礎模式卻是一樣的 ── 小學、中學、大學;小考、段考、升學考;法定課程、課綱、教科書。

 

六十年來,所有六歲到十八歲的孩子都是早上七點半前要到校,打掃自習、上午四堂、下午四堂,有些留晚自習,有些補習。所有的同學、課程、老師是排定給你的,不能選、不能變。

 

數十年沒有大變動的教育與學習景貌,未來會繼續複印下去嗎?

 

同班同學幾乎都是同樣年齡,雖然彼此之間其他的方面都不同:興趣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與愛好不同……

 

但是,老師卻要對所有學生教同樣的科目、教同樣的內容、用同樣的進度;沒學好,就被定義為比較「笨」。在某時某刻,不想上某門課、不喜歡某個老師,因心情不好不想上課的學生,就被定義為「壞」。

 

學生在隨時隨刻,行動作為,身體在哪裡,腦子想什麼,嘴巴說什麼話,都要符合一個被定義的「常模」。這件事在台灣,六十年前如此,今日亦然。

 

 

大膽地想像,未來後教育現場。

 

未來的教育現場仍然如此嗎?我認為,顯然不會。我心中有一個教育的景像,也許六十年後會發生,但是更可能,更早就能達到……

 

─ 小美的一天 ─

 

星期三,十四歲的小美七點起床後,和哥哥以及朋友們在河濱騎半小時的車,打了羽毛球,回家先洗澡吃飯。

 

九點時,她打開網路上的數學課程,看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數學老師教生活中的數學與物理,聽不懂的,她倒帶再聽一次,或是搜尋關鍵字找資料。累了,她去和小狗玩一會兒,然後繼續看。

 

十一點,她到附近咖啡店,坐進十來位年輕人之中,這些年輕人有些比小美大,有些比他小。他們自發相約,來討論數學與物理的線上課程,出難題給彼此做,並討論新學到的知識可以如何運用在彼此的專案上。

 

沒錯,專案!小美現在和另幾位朋友,一起開發一種新的晒衣架。他們寫程式運算,看設計的書、學物理和數學,一起在研究晒衣架如何最輕、體積最小。
 

 

學習社群

圖 / 某公司同仁,下班後自發的英文精進學習社群(公司有補貼鼓勵)。這樣的學習,可能更早成為常態?

 
 

小美會從書上、錄音檔、影像檔上看知識。但是她同時選擇參加有指導員的學習團,這些指導員的年紀從十七歲到六七十歲都有,但都是小美喜愛、信任的類型。小美、父母也和指導員們隨時線上互動。這些指導員,每個人也都是學生,因為他們也還在學一些東西,從知識的到生活的。小美很擅於舞蹈,她想,過幾年也許她可以為小小孩子開一個舞蹈班,這件事可以賺點錢,而且是溝通、表達、領導力磨練的機會。

 

 

未來學習的三原則:自由、極致、社群

 

小美的學習樣貌,我還可以一直寫一直寫。但是,也許不必。因為聰明的讀者大約已經可以看出來那個時代的學習特色:自由、極致、社群。

 

未來的學習方式,很可能是自由的,「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材料、學什麼科目、進度該如何,都能夠自己選。」在網路上,所有學生閱聽一流的知識性課程,沒有人浪費時間在劣質授課。並且,我們可以找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學習,找合適自己的人來指導。

 

為什麼未來的教育會往這個方向走?以下,讓我來說明。

 

 

延伸閱讀:

 

 

入學制度

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要不要讓自己的小孩自學?」有人會問我這個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希望澄清一件事:什麼是「自學」。

 

說來也很單純,自學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如果是這樣,可能「不自學」嗎?不自學,將是完全不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僅靠老師上課演講,學生像錄音機在台下記憶,之後在考試上重複所記得的課程內容…… 這樣的結果當然會是災難,事實上連考試都不可能高分。

 

自學如同很多事物,它沒有單一的本質,而是有類似「光譜」的多元呈現,依不同程度和深度,呈現不同的面貌:微自學,小自學、中自學、大自學;各有不同的成本與效益,對每個人而言,也有不同的「最適判斷選擇」。在不同的處境、需求之下,該採用不同程度的自學。

 

入學制度

體質不良的教育體系和升學制度,使學校體系中的許多老師和學生,無法將力氣放在真正重要的學習,這是學校教育的成本之一。圖 / 某次公民團體抗議現場。

 

 

微自學:老師教課後,自行復習深化

 

即使再怎麼好的老師上課之後,學生都只能記憶和理解課程中的一部分,而且記憶會隨時間而流逝。認真的學生,會在課後整理筆記、做練習題,甚至閱讀相關資料,加深記憶,擴張理解,這就是「微自學」。所有能成為優良考生的人,必然都是「微自學」的高手,無一例外。

 

 

小自學:學科老師不會教,自己來學

 

在我求學過程中有好幾次,數學老師不擅於講課,地科老師只念課本畫重點,或者英文老師發音極差讓我在上課時只想將他的聲音隔絕在腦袋之外。因為我不愛補習,所以遇到這種狀況,我的選擇都是自己讀課本,參考書,推導公式和例題。結果竟然有不錯的成績。像這種情況,課程是教育部規定要上的,內容是教育部規定的,我用自己的力量學起來,不靠老師,這叫做「小自學」。

 

 

中自學:學習學校不教或教不好的事

 

一些知識和能力,我們發現是很重要的,例如說演講、美感、第二外語、電腦程式…… 但學校體系落後於時代,或是無法因應各別需求,以致於沒教或教得非常薄弱,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會心想「哦,考試不考,算了」、「哦,無助升學,算了」。

 

有一部分人,基於興趣驅策,基於清晰的認知,他們決定把這件事學好。他們自己讀書,找資料、找老師,把一門能力學起來,這就是「中自學」。現在所有程式、商業、藝術、創造的高手,他們幾乎都是擅長「中自學」的人。

 

書店

在學校之外的學習,早已有大量資源做為後盾。書店只是其中最原始的例子。圖 / 某書店中好學的長輩。

 

 

大自學:脫離學校自定學習內容管道

 

我們都知道學校有許多好處,但也有許多限制。例如,許多當代重要的能力與知識被擋在落後的學校體制外,教師的素質與教學熱忱參差不齊,甚至,某些校園風氣與價值觀相當扭曲。此外,現在校門外,有太多優質的學習資源可以免費運用,學習效益愈來愈高。

 

有些人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在學校受教育的成本(尤其加入機會成本)已經遠高於於價值。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決定離開學校體系,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怎麼學,用什麼方式學,這叫做「大自學」。某些人指的「自學」,是單指這一類的學習。

 

這樣說來,其實無所謂「要不要自學」。事實上,某種程度的自學一直在發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絕對必要。問題只在於,在哪一個階段,要採取哪種幅度的自學?這件事必需個案討論。相關的細節,我們日後也會更多在文章中探討,若有興趣,歡迎提問。

 

 

以小勝大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 — — 克服挑戰、找目標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富裕的家庭教育孩子有其特殊的難處,不是拿錢砸就可以堆出有成就的下一代。許多富裕家庭以送出國、讀私校、全面保護為教育原則,其實並不見得是完整、長期的解方。在上一篇文章之中,提出了「給榜樣」是教育裕家庭子女的重要課題。另兩個重要課題,在本文中討論。

 

 

經歷艱險靠己力取得成果

 

以小勝大

《以小勝大》作者 Gladwell 指出,自信的來源是面對危險的經驗。

 

在二戰的史料中顯示,倫敦人在被轟炸的日子裡,不但繼續日常的生活,而且反而對戰爭愈來愈有信心。葛拉威爾的名著《以小勝大》之中,他基於這個現象指出了一個關於教育的重要原則「自信不是來自於安全,而是來自於面對艱險的經驗 ── 克服艱難的挑戰、穿過危險完成任務。」

 

如果富裕家庭要有一個教育信條,它應該是「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強壯」。如果孩子想做一件有些難度和危險的事情,別急著阻止他。和他討論,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控制危險,如果真的受了些損傷,這正是面對與學習的機會。

 

曾經訪問過 AppWorks 之初創投的合夥人 ── 林之晨,他出身於很優沃的家庭,但他高中大學時代,需要到快餐店當服務生、用兩百度的油鍋炸雞,來賺取生活費。林之晨說他要想辦法面對危險,保護自己,並且在和不同成長背景的同事相處。這段艱難的時間給他極好的心智、能力鍛鍊;當他體會到「千金難買少年窮」,他反而因這段經歷感謝他父親。

 

 

找到值得投身努力的目標

 

很少人比巴菲特更有資格被稱為「富爸爸」,而他的三個孩子都平安長大,而且各自發展長才,開創事業。這是幸運嗎?我們可以發現,巴菲特的兒女有一個共通特點「很早就找到自己的目標。」

 

長女 蘇珊.巴菲特,很早就投入人道公益事務,長年獻身於公平貿易、愛滋病照護等課題。次子 哈沃.巴菲特,熱衷於企業經營,23 歲就承租農地經營產銷,日後也利用事業收益,支持研究和保育的工作。幼子 彼得.巴菲特,終身投入音樂創作,努力不輟,在 1999 年因為紀錄片配樂得到了艾美獎。

 

擁有許多資源但無目標,很可能像失控的跑車,最終釀禍。目標不但是未來成就的指引,而且引發孩子自愛自重、克制衝動的力量。巴菲特的孩子們不必為錢財、資源、地位擔心。只要他們有目標可以全心追求,不但創造自己充實的人生,而且也為世界增進了美好。

 

 

榜樣、挑戰、目標,來個模擬考

 

上述的說明,也許有些人認為有點抽象。對台灣讀者而言,似乎許多事沒有化為考試的形式,就沒有辦法理解它的重要性。那我們就來模擬一場考試。當你的孩子十八歲的時候,給他這三個問題:

 

  1. 有沒有哪一個人(或一些人),為你的人生未來提供了深刻的啟發,他(們)讓你體認到哪些人生的重要功課?
  2. 如果現在,你失去了家庭任何的支持,你可以在社會上存活,甚至闖出一番成就嗎?你要怎麼做?
  3. 在這個人生之中,你想用自己的才幹達成什麼,想要為自己和世界帶來什麼?

 

這些問題,他們是否已經深思熟慮、探索思辯過,是否是根植於世界的現實,而非妄想、猜測、學校與社會的灌輪?是否因為心中早有答案,所以能快速回答,並很有自信地陳述?這些問題的答案,真正顯示了一個十八歲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品質。

 

還在鑽營學歷、分數、名次嗎?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幫助孩子在上述至為重要的課題上,找到深植內心深處的答案,才是他們極需要的教育。

 

 

我愛身分地位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 — — 給榜樣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關於富裕家庭子女的第二種看法

 

如果目前的社會持續照現有軌跡發展下去,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者都告訴我們,貧富差距會日益明顯,優勢世襲是穩定的常態。

 

有人認為,解方在於革命、仇富,逼迫有錢的人吐出更多稅金來。我對這一派的想法不予置評,但我心中有另一個方案:讓富裕家庭的子女得到真正優質的培養 ── 包括知識能力,更包括心智和眼界。讓這些有優勢的年輕人,不濫用資源害人害己,反而善用他們的優勢,成為引領社會穩定向前的力量。

 

富裕家庭孩子當然有其優勢,但是因為他們的特殊經歷、處境、人生前瞻,所以他們的教育有特別的風險與難關,這是在前文所強調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該怎麼做?」

 

我愛身分地位

艾倫.德.波頓在其著作《我愛身分地位》中指出,現代人常活在身分焦慮之中。其實,富裕家庭子女受此困擾沒有較少,也許更多。

 

 

在身旁或心目中找到榜樣

 

當孩子意識到,他不需要憂慮衣食生計,那些我們以為很抽象、很遙遠的問題,對孩子而言會變得很真實且迫切「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找榜樣」。

 

把什麼樣的人當作榜樣,很可能決定了這個孩子愛穿什麼樣的衣服,買哪些東西,如何運用時間,面對選擇時如何判斷,進而影響他未來整體人生景貌。

 

找榜樣有兩個來源:

  1. 在他身旁的,
  2. 在他的內心深處。

 

身旁的榜樣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師或哥哥姊姊;至於內心的榜樣,可能是書上看來的郭靖、愛迪生、林肯,也可能是電視上看來的五月天、周杰倫、蔡依林。

 

也許,我們自己也對那段歲月,那分情懷並不陌生。

 

 

讓父母成為子女身旁的榜樣

 

親子關係,如果只是經濟、金錢上依賴的,只是在倫理權力上尊重順從,那樣的親子關係其實很無奈灰暗。相反的,如果父母的性格、心智、行為、成就獲得子女由衷的仰慕與認同,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很美好。父母可以成為孩子最親密的老師,孩子對父母的敬愛就不是倫理責任,而是由衷生發。

 

google

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榜樣?可能不再是古中國帝王將相,也不是台灣現在的總統、部長。Google 的兩位創辦人也許是好選擇。

 

要達到這件事,首先就是父母要認真追求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這不是指總要嚴肅死板、正襟危坐,父母絕對可以,而且也應該要親切開朗。重點是父母是否正直、善良、樂於付出、寬厚他人、認真負責……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而他們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敬的人。

 

在另一方面,我們要給孩子深入了解父母的機會,尤其是工作上。我們可以及早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不易,充滿挑戰。若有可能,帶孩子到工作的地方當小助手,甚至分擔一些工作 ── 孩子希望得到責任和信任,而且他更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參考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

 

 

在廣大世界為子女找到榜樣

 

子女心中的舞台上不能只有父母,也要有其他各種人出場。父母給孩子看的書籍、電影、節目中,可以(不著痕跡但處心積慮地)放入各種偉大人物。最好要「各種」都出現,科學的、藝術的、商業的……。當孩子對某些人物、故事有興趣,就和他一起找資料,深入探究。重點不是人物崇拜,而是找出他們值得學習之處,讓孩子在榜樣的肩膀上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