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來 下的所有文章

(Q&A) 現行醫療體制下,未來是否還在?自己該如何準備因應未來?

 

問:現行醫療體制下,未來是否還在?自己該如何準備因應未來?

 

答:(蔡依橙)醫療是剛性需求,所以醫療永遠會在,也會有現金流,但現在的問題是:

 

這塊餅的成長被政治力限縮了。

 

先進者,或稱既得利益者,要維護自己的權益比較容易,他們可以改法令、改規則、改分配方法、操縱公會選舉、改變科內獎金分配方法等。

 

後進者,或稱年輕世代,是吃不到麵包的,只能吃麵包屑。這是任何強力政治監管,並具有保守性格的團體,共同的特色。

 

所以,未來一定有的,只是並非過去長輩認為的「大麵包」未來,而是吃剩的「麵包屑」未來。

 

 

EDU_2013.02.23-442

 

 

目前這樣的薪資、這樣的工作環境,你能不能接受?如果可以,其實穩穩當當的過日子,花多一點時間給自己與家人,也不錯。

 

如果不行,以您的職業,其實能夠取代現有收入的工作並不少,只是起步辛苦,而且有可能失敗。我有朋友與您同行,跑了幾趟韓國,知道哪裡可以批便宜衣服後,就開始做服裝網拍,後來還開了實體店面,收入跟受雇差不多,工作時間也不短,但多了定期韓國旅遊,以及擁有一個自己事業的感覺。

 

因應未來的方法,就是請您想想,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未來?自己的熱情在哪?自己的專長在哪?藍圖會逐漸浮現的!

 

加油!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學習社群

教育現場:未來教育的樣貌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過去的六十年,台灣的很多事物,不僅數量改變,連模式也變了兩翻。

六十年前還有人力車,現在,人力車消失變成汽機車,現在高鐵和捷運又轉變了我們的交通模式。

 

六十年前台灣幾乎沒有「旅行」這個概念,後來出現旅行社讓人組團出國玩,不但出國旅行是常態,愈來愈多人成為背包客,自己搭飛機找旅館。

 

 

六十年來,不變的教育現場

 

六十年來,量有變,基礎模式卻是一樣的 ── 小學、中學、大學;小考、段考、升學考;法定課程、課綱、教科書。

 

六十年來,所有六歲到十八歲的孩子都是早上七點半前要到校,打掃自習、上午四堂、下午四堂,有些留晚自習,有些補習。所有的同學、課程、老師是排定給你的,不能選、不能變。

 

數十年沒有大變動的教育與學習景貌,未來會繼續複印下去嗎?

 

同班同學幾乎都是同樣年齡,雖然彼此之間其他的方面都不同:興趣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與愛好不同……

 

但是,老師卻要對所有學生教同樣的科目、教同樣的內容、用同樣的進度;沒學好,就被定義為比較「笨」。在某時某刻,不想上某門課、不喜歡某個老師,因心情不好不想上課的學生,就被定義為「壞」。

 

學生在隨時隨刻,行動作為,身體在哪裡,腦子想什麼,嘴巴說什麼話,都要符合一個被定義的「常模」。這件事在台灣,六十年前如此,今日亦然。

 

 

大膽地想像,未來後教育現場。

 

未來的教育現場仍然如此嗎?我認為,顯然不會。我心中有一個教育的景像,也許六十年後會發生,但是更可能,更早就能達到……

 

─ 小美的一天 ─

 

星期三,十四歲的小美七點起床後,和哥哥以及朋友們在河濱騎半小時的車,打了羽毛球,回家先洗澡吃飯。

 

九點時,她打開網路上的數學課程,看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數學老師教生活中的數學與物理,聽不懂的,她倒帶再聽一次,或是搜尋關鍵字找資料。累了,她去和小狗玩一會兒,然後繼續看。

 

十一點,她到附近咖啡店,坐進十來位年輕人之中,這些年輕人有些比小美大,有些比他小。他們自發相約,來討論數學與物理的線上課程,出難題給彼此做,並討論新學到的知識可以如何運用在彼此的專案上。

 

沒錯,專案!小美現在和另幾位朋友,一起開發一種新的晒衣架。他們寫程式運算,看設計的書、學物理和數學,一起在研究晒衣架如何最輕、體積最小。
 

 

學習社群

圖 / 某公司同仁,下班後自發的英文精進學習社群(公司有補貼鼓勵)。這樣的學習,可能更早成為常態?

 
 

小美會從書上、錄音檔、影像檔上看知識。但是她同時選擇參加有指導員的學習團,這些指導員的年紀從十七歲到六七十歲都有,但都是小美喜愛、信任的類型。小美、父母也和指導員們隨時線上互動。這些指導員,每個人也都是學生,因為他們也還在學一些東西,從知識的到生活的。小美很擅於舞蹈,她想,過幾年也許她可以為小小孩子開一個舞蹈班,這件事可以賺點錢,而且是溝通、表達、領導力磨練的機會。

 

 

未來學習的三原則:自由、極致、社群

 

小美的學習樣貌,我還可以一直寫一直寫。但是,也許不必。因為聰明的讀者大約已經可以看出來那個時代的學習特色:自由、極致、社群。

 

未來的學習方式,很可能是自由的,「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材料、學什麼科目、進度該如何,都能夠自己選。」在網路上,所有學生閱聽一流的知識性課程,沒有人浪費時間在劣質授課。並且,我們可以找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學習,找合適自己的人來指導。

 

為什麼未來的教育會往這個方向走?以下,讓我來說明。

 

 

延伸閱讀:

 

 

道路

(Q&A) 哪些要素能創造出豐沃環境,讓小孩成為不斷自我成長的強者?

 

問:兩位講師,一位正在教小孩(黃老師),一位已經長成完全體(蔡校長)。我們還沒看到黃老師的小孩十年後的樣貌,我們也不太清楚蔡校長是被教的好還是自己長的好。所以,我們能抱持多大的信心(信賴區間 XD),相信黃老師的小孩教出來會變成蔡校長那麼優秀?應該精確一點說,黃老師教學的哪些要素,最有可能創造出一個豐沃環境,讓小孩長成蔡校長那樣會不斷自我成長的(怪物)強者?(男 33歲 精神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我理解您的疑慮。

 

道路

人生的道路,因過程環境不同,難以預測,但也更多彩多姿。

 

作為教育的專業者,基本上我們嘗試挖掘每一個孩子的特質,並且讓這些特質發揮出來,但是對於職業和未來的樣貌,我們實在是沒辦法預設。

 

因為,孩子的樣貌就像我們的人生,充滿太多不可預測的因子,比如個人感情經歷,或是整個大環境經濟條件等等,都會改變形塑一個人的樣貌。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性情、愛好與思維模式,都將開創一個全新的、只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既然孩子本身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唯一,所以彼此之間是無法去比較或複製的,因為教育本身並不是人體實驗,更不是科學研究,是無法用範本去預設實驗的結果。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充滿了太多無法預期的情感想像,也因為這一些無法預期,世界才更多彩多姿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