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量閱讀 下的所有文章

MDCT_console

(Q&A) 如何找出自我特質,並走出自己的風格與品牌?

 

問:如何在大量資訊吸收之下,找出自我特質,並走出自己的風格與品牌?謝謝!

 

答:(蔡依橙)這不難。

 

當你閱讀了大量的資訊,並有自己的看法後,那個「自己的風格跟品牌」就已經慢慢形塑了。這個過程在我的人生中一再應驗。

 

年輕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大量心臟電腦斷層論文,所以知道很多極限是可以打破的,而我開始也知道,或許有一天,我也會打破一個極限。

 

 

MDCT_console

寒流來,機器也還要吹冷氣,所以我只好穿著一堆衣服跟手套,在半夜研究機器還有什麼設定可以突破的。(2005 / 1 / 20 拍攝)

 

 

那時候的我,當然在「主流意見」下,顯得怪異,即使我只是客氣的陳述事實,對潮流不熟的人,會覺得「這年輕人太相信心臟電腦斷層那個沒用的檢查」或「說大話的吧?真的嗎?」

 

但因為我有大量的閱讀經驗,也有大量的實作經驗,我知道這真的可行,久了以後,「有自己看法、做心臟電腦斷層有國際水平」,就變成我的風格跟品牌。

 

在國際上看多了,並大量閱讀入門經濟學概念後,我知道台灣醫療的現況問題在哪,經過嘗試、閱讀法令、積極提案,以及與各種獵人頭、國內與國際財團接觸後,理解到我,做為一個放射科醫師,沒辦法在台灣的醫療架構,做出一個我認為「好」的「事業」,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用我其他的專長,來做教育類的創業。

 

那時候的我,當然在「主流意見」下,顯得怪異,即使我只是客氣的陳述事實,對潮流不熟的人,會覺得「這醫師太自大了,自以為懂市場,其實只是幻想」或「你離開醫院,就沒有廠商或同行看得起你了,看你還剩下什麼?」

 

但因為我有大量的閱讀經驗,也有大量的實作經驗,我知道這真的可行,久了以後,「能快速跨領域學習,並具有強大執行力」,就變成我的風格跟品牌。

 

 

MEED_thank_note

《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是我們在 2014 年 5 月舉辦的大型教育活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創作,把很多本來不在一起的元素,用對的方法結合起來。

 

 

所以您看,重點不是「別人看我們是什麼風格是什麼品牌」,而是「我們怎麼大量獲得資訊、產生看法、實際行動、並形成完整的自己。」

 

追蹤我 Facebook 好一陣子的您,應該也看到了這整個過程。

 

 

近期課程

 

 

教育書籍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浪費時間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我高中的時候讀建中,高一的英文老師姓曾,年紀甚大,口極音重。他上課的內容,就是將課本課文逐句做文法分析。他黑板上的英文草書寫得很好看,這是他的課程唯一可取之處。

 

其實,他上課花很多時間訓斥講話、瞌睡的同學,並且登記學號。應該是第一次上課,我就發現自己國小英語補習班打下的發音基礎比他好太多,如果聽他上課,會汙染我的咬字發音。而且他的逐句文法分析,不但無聊而且沒有幫助。

 

 

英文課時隱藏的自我防護

 

在上課的時候,我總是頭歪一邊,用一隻手撐在臉側,順便用手指按在耳洞上,然後在課本上放個任何英文材料讀給自己聽,全力聽自己的閱讀 ── 這是我那時在英文課的自衛方式。

 

高二和高三換了一個英文老師,稍微好一點點。他的口音不那麼差,但是教法沒好到哪裡去。他和南一出版社合作了好幾本句型參考書,於是規定我們買,上課主要的內容就是看我們有沒有每一單元逐一完成。

 

補習班

台灣補習盛行。一般學校教師的教學品質沒有檢討的空間?

 

建中三年也有遇到一些認真的老師,他們有或多或少教我一些知識。但是,英文這一科,摸著良心我敢這麼說,「學校的課程、老師沒有給我任何助益」。他們浪費了我三年,每年 40 周,每周 5 小時的學習時間。這個時間,別說把英文學得更好,也許我能學第二外國語。

 

 

學習靠老師或是靠自己?

 

在高中階段我選擇補習英文,而且只補習這一科。當時我選擇一個以「大量閱讀」,形塑語言經驗與直覺的補習班。這個選擇不但適合我,讓學英文有樂趣,而且從今天來看,成果相當好!現在我每天生活在各種英文的閱聽材料之中。

 

從現在三十二歲的謝宇程,將眼光往回看,其實十六歲的謝宇程,已經有充足而且強大的學習意志,而且在英文這方面,已經能正確地判斷什麼是對他有意義的學習,什麼沒有。沒有價值的,是當時學校體系幫他安排的老師和課程內容,而謝宇程當時沒有資格逃脫、沒有空間讓他找尋更優質、助益更大的教師與教材。

 

教育書籍

愈來愈多關於新教育方法、模式的討論,所有老師都趕上了嗎?

 

我們曾經以為:被授與「老師」這個身分的人是睿智而無私的。每個老師都是為學生好,學習一定需要老師,有老師總比沒有老師好,老師的安排與教法、老師們擬定的教材一定是好的。真的嗎?今天仍然是如此嗎?

 

 

「老師身分」是什麼樣的概念?

 

是否有可能,事實上「某些」被稱為老師的人,被授予教師證書的人,其實思考短淺,目光如豆,在安排教學上的出發點是懶惰而自私?這樣的老師也許是少數,但是當學生遇到了,他們不能逃離,不能找更好的學習資源,只能屈從於這些老師的權力,做無效率的學習,這樣的狀態繼續存在與發生是否合理?

 

也許今日教學實況之中,老師的素質、積極度,比我當學生的時候好「一些」。但,在學校之外的學習資源比過去好「非常多」。網路上幾乎有無限的學習資源,只要擅於利用,是極其優質,CP 值高。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如此,尤其是英文。遇到不夠好的教師,今日的「機會成本」比過去更高。

 

任何有理性的人類,都會自動趨向代價最小、風險最小,但是效益最大的選項,學習這件事亦然。不自由的學習模式,還有哪些風險與代價,我們可以繼續看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