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rciou 的所有文章

Self-education

(Q&A) 如何在自我教育與教育小孩之間取得平衡?

 

問:在加強自身能力,與教育下一代的時間分配上如何均衡?父母於教育小孩的角色如何分配及扮演?

 

答:(黃世宜)

 

 

20140716_05

自我教育,也是很好的身教。

 

 

1. 加強自身能力跟教育下一代的時間分配,其實並不衝突。

 

許多家長往往擔心,加強自身能力同時,可能會忽略孩子的發展。其實,孩子並不需要亦步亦趨,過於互相佔據依賴的親子相處時間,很容易造成家長本身的壓力焦慮(如:我都陪你複習這麼久功課,你怎麼還考這樣?)也無法提供孩子自主摸索探究世界的機會。

 

我的建議是,家長如果想加強自身能力,不要因此擔心是否佔據教育下一代時間分配,千萬不要有「為什麼又是我要犧牲?老公(婆)卻可以跑去加強自身能力?」或「萬一我犧牲的個人時間不夠,小孩一定就會表現很差,一切都是我的錯!」種種這樣的負面想法。

 

這樣的負面想法,會使您在教養孩子時,不自覺有惡言惡語、心不甘情不願的負面態度,還不如坦率地承認,「對,爸爸媽媽也要有自己的空間和理想。」

 

事實上,當父母為自己的前途努力時,是最好的身教。許多家長以為教育只限於大人給予孩子的單向、完整時段的指導。但是,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是我們所熟知的一種。而當父母在為提升自己能力而認真的時候,雖然表面上好像並沒有花心思在孩子身上,但是其實有另一種教育方式正在開展著。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無形而更深層的。

 

當父母投入在其他的活動時,會引起孩子主動觀察與了解,進一步模仿的好奇心。當他們發現父母對生活本身充滿了熱情,對提升自己的成長充滿了動力,這樣的正面能量會感染他們,讓他們也更樂於參與在前進的生活之中。

 

也因此,我一直鼓勵家長,只要不是負面的活動,如喝酒賭博,事實上更應該肯定自己想要提升自身能力的意願,並且更應該具體執行這一些讓生命質量提升的計劃。因為您的成長,也將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喔!

 

 

2. 每個家庭,每一對夫妻,每一對父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溝通方式都不一樣。

 

因此,父母教育小孩的角色分配及扮演,也應該隨著不同的家庭狀況以及所遇到的問題,有所因應與調整。所以,關鍵前提在於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固定一成不變,比如都是父親扮黑臉,長期下來將很容易造成父子關係的緊張扭曲,對夫妻之間的默契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Q&A) 小孩常把錯歸咎他人,要如何矯正?

 

 問:我小孩五歲,已經習慣否定式的答案,並常把錯歸咎他人(雖然這樣是當總統的料),要如何矯正這種個性?

 

答:(黃世宜)五歲小孩經常用否定式答案,並把錯誤推給別人,在這個年齡階段,是非常正常而普遍的,海內外皆然(笑)。

 

我的建議是,不需要特別矯正,或在意追究這是不是說謊推諉的成人式錯誤行為。當幼兒說不的時候,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教養溝通技巧:

 

(1)用簡短的肯定句,換句話說:

 

記得使用簡短而正確完整的肯定句回應孩子的否定句,切忌使用責罵的字眼或兒語回答。

 

孩子:「我不要吃飯飯!」

 

家長:「你要好好吃飯。」(O:正面肯定並且簡短有力。)

家長:「你壞壞!不吃飯飯我生氣噢!」(X:壞壞跟飯飯都是兒語,並且用責罵並威脅的口吻)

 

(2)冷處理:

 

如果正面簡短句重複兩三遍但沒有發揮功能,孩子其實已經進入了只為吸引大人注意的無理取鬧階段。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著視而不見冷處理,任孩子哭鬧反對大叫,大概過了幾分鐘自然就會平靜。切忌孩子無理哭鬧時就順從他的意志,否則以後孩子就知道哭鬧是挾持父母的武器。

 

 

(Q&A) 何種懲罰方式能讓小孩知道錯誤?

 

問:何種懲罰方式能讓小孩知道錯誤,並對他們造成最小的傷害?

 

答:(黃世宜)關於懲罰孩子的方式 ── 我的個人原則是絕不體罰

 

肉體上的疼痛是絕對避免的基本底線。事實上,坦白說,我自己也從未懲罰過孩子,連言語上,我都捨不得用言辭來責罵。據我所了解,各種教育理論有不同的懲罰方式,但我個人的體驗是,懲罰只是暫時性的紓解親子壓力,但對孩子認識錯誤,從基本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我的做法您可以參考,但我承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例如:小孩在大賣場撒賴哭叫,堅持要買喜歡的玩具或零食。

 

孩子犯錯時,他正處在一種焦慮跟生氣的狀態,在這個情況下,任何一個人腦子發熱的時候,任何的解釋都聽不進去,懲罰也只是收到暫時性的嚇阻效果而已,與其造成無謂的心靈或肉體傷害,還不如不要。

 

我建議,孩子犯錯時,先等風頭過去,等到雙方心境都可以平和說理的時候,才表達父母不滿的立場,以及解釋「為什麼錯誤之所以為錯誤」的原因,很坦白地說明父母對這個錯誤的底線。在說明道理的時候,注意措辭,不要用威脅恐嚇的口吻,比如:「你下一次這樣我一定會打你之類」,而是要完完全全,把孩子當作跟自己一樣平等地位的大人,講理

 

很多人認為幼兒年紀太小,無法理解,其實完全不然。孩子正處於認識外界遊戲規則的時刻,無論是在語言發展、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都需要大人給他們正面而持續的刺激。所以,用大人的邏輯以及語言詞彙,跟孩子說理,其實對孩子的教育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One_piece

(Q&A)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問:請問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呢?人生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黃世宜)

「雖然人的生命是由幾千個時刻與日子組成的,這許多的時刻與日子都可以縮減為一天的時光:這就是我們了解自我的時候,在我們面對自我的時候。」

– Jorge Luis Borges

 

所以,我從來沒有預先設想過,未來要有怎樣的人生。

 

 

One_piece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因為成長過程常常受到挫折,經常面臨洗牌,發現人生好像沒這麼好預想,常常有著變化,所以到後來,我都不敢去預先設想,什麼才是我的理想人生了。經過這幾年國外的浮浮沈沈,我發現對我來說,最理想的人生就是「把握每一個現在」。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問心無愧,健康活著,懂得愛人,享受被愛,就行了。

 

我心思滿簡單,除了對語文有興趣有天賦之外,其他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屬於四體不勤,手腳遲鈍的那種魯蛇。而就個性來看,也有許多缺點,比如粗心大意,糊塗健忘等等,我很早就發現,我是那一種沒有辦法靠自己天賦存活的人,一定要認識自己的缺點,承認自己哪裡不行,接著用信心與行動來改變當下的困境。

 

所以,對我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我,面對自我,在每一個當下。」

 

 

Luxembourg

母語?外語?── 從盧森堡看台灣

 

講者:黃世宜 老師

 

 

Luxembourg

 

 

為了孩子學好英文和國文,是否在家應該停止講方言(如閩南語、客家話)?

 

許多台灣家長往往擔心,如果在家裡講方言,是否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語言學習?尤其,國語(國文)和英文,又被視為學校必修的重點科目。也因此,有些家長選擇放棄使用方言,改用國語跟孩子溝通,甚至還有一些英文程度不錯的家長考慮是否應該跟孩子講英文…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就以盧森堡為例,來探討一下,究竟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外語學習?又,方言教育會不會削弱孩子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世界人均 GDP 第一的盧森堡:當地公立學校怎麼教孩子語言?

 

筆者之所以挑選盧森堡作為分析對象的原因在於,盧森堡的語言情況跟台灣很相似:

 

  1. 盧森堡有自己的方言:

盧森堡的官方語言有三種:盧森堡語、德語、法語。其中盧森堡語,可以視為一種近似德語,在盧森堡境內通行的方言。

 

  1. 盧森堡自古以來被歐洲列強包圍,境內語言交錯:

盧森堡與歐洲列強為鄰,是一個語言文化相當多元的小國,跟台灣的情況相當近似。但是,與台灣地理與語言條件勁似的盧森堡,卻創造了世界人均 GDP 第一的奇蹟。這個奇蹟,連瑞士人都非常推崇。

 

在歐洲,瑞士也是一個相對富裕、有許多方言通行的小國。但根據筆者觀察,連一向標榜本土、非常自信的瑞士人,都非常羨慕盧森堡的國際化與富裕程度。因此,筆者特地透過人脈關係,做了盧森堡語言教育的實際調查。想了解這一個歐洲小國,是如何創造經濟奇蹟的?他們的多語能力又是培養出來的呢?

 

除了訪談之外,以下資料出自盧森堡國家教育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部門」官方網站

 

 

重視方言,幼稚園階段率先打下方言基礎(三到五歲幼兒)

 

盧森堡非常重視自己的母語方言,不但將自己的方言「盧森堡語」,列入國家正式官方語言,並且在幼稚園基礎教育,三到五歲的幼稚園階段,明文規定盧森堡語是課堂唯一使用的語言。

 

如此,可以確定國民的方言水平,另一方面,由於在幼稚園階段並不學習書寫,因此與口語方言並不衝突。

 

 

重視學校生活應用的交叉多語教育

 

盧森堡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語言教學,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的語言學習,並不只是在該科目的課堂上,而是把這一門語言,當作某一個階段,學校生活必備的溝通語言。換句話說,盧森堡人所學的語言,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融入學校生活,孩子應該具備的溝通能力。

 

以一個讀盧森堡普通高中的孩子為例,當這個孩子六到十一歲時,在學校所有的課程以及溝通,都是用德語,僅法語課和數學課例外。而十二歲以後,又會經歷又一次重要的學校生活語言轉變:

 

從過去在學校通行的德語,轉換成全部用法文上課及溝通。只有德語課、英文課、或某一門外語課例外(如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盧森堡高職也是如此。在盧森堡,基本的語言教學原則就是,「語言學習並不只在課堂上,而是包括了整個學校、涵蓋了孩子整個的成長歲月。」孩子必須要在不同的階段,運用他們所學得的語言,去學習,去交友,去生活。

 

 

結論:從盧森堡看台灣何去何從

 

盧森堡雖然是小國小民,但是重視母語方言加上靈活開放的語言教育,讓他們的國民自小就具備至少三種語言能力:盧森堡語、德語、法語。

 

從盧森堡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重視母語,提倡方言教學,完全不會阻撓後來的語言學習。相反地,方言教學對之後的多語能力,甚至起了正面加分的作用。

 

盧森堡人的多語能力,比瑞士人還要自如流暢。這是因為,盧森堡的多語教育,並不是只為了應付書面考試,而是從小就在學校生活中應用溝通。而法語跟德語,更是歐陸主要兩大語言,也因此法德語言流利的盧森堡人,在歐洲各國的就業市場,更具備了國際化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也正因為流利的多語能力,穩定而民主的政治,對盧森堡的銀行業產生了推波助瀾的加分作用,進一步創造了世界第一的人均GDP。

 

從盧森堡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真正的國際化競爭力應該是這樣子的:

 

  1. 重視母語,不壓抑族群。
  2. 靈活的多語教育,能應用於生活溝通。

 

台灣這幾年,如何提升國際化競爭力,始終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議題。從盧森堡的例子,或許可以給台灣一條思考的方向。

 

讀者提問:

(Q&A) 盧森堡語言教育的轉換模式,學生銜接上是否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