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謝宇程

上學有風險?現今「學校教育」的三個層次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這篇文章之中提到一個現象:上課不見得總是有利於教育,有時其實造成反效果。

 

面對這個社會上極多的學生無法有效學習,對學習沒興趣,厭惡和反抗學習,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錯在學生,他們智力低落,或者品性惡劣。但有沒有可能,是教育的模式有問題?有沒有可能,某些學校、某些老師,他們正在提供劣質的教育,而我們一直沒有看清?

 

四十年前,我們也不知道回收油、塑化劑、多糖重鹽、不用芭樂製造的芭樂汁有什麼不好,健康出問題只能怪自己衰。現在,我們知道哪些飲食方式會導致身體的病變。

 

今天,我們有沒有學著判別,也有品質不夠好的教育,可能造成孩子人生發展上的病變?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現今教育體系中會看到的三種品質。

 

 

孩子在學校中的成績不好,是他們的錯,或是教育體系失靈?圖為某次教改團體集會中的訴求告示。

孩子在學校中的成績不好,是他們的錯,或是教育體系失靈?圖為某次教改團體集會中的訴求告示。

 

 

最低品質:懲處威脅,硬塞強灌

 

最差的教育,是忽略學生的主觀意志和感受,基於各種規定,將學生像器物一樣看待,把他們集中在一個地方加以「製造」,而且不吝施以強迫。上什麼課,什麼時候上,用什麼速度來上,用什麼方式來上,都不顧及個別學生的差異和感受,反抗就受懲罰,有意見就是叛逆,學不好就是低劣。

 

這種教學之下,除了那些最順從的學生還能適應,會造成大量的學生憎恨學習,或對智識成長毫無欲求。這樣的課程模式,傷害的學生可能比助益的學生還多。

 

 

中等品質:放牛吃草,結果自負

 

稍微好一點點的教育,可能看似道家風格。也許是老師偷懶,也許是失去教學熱忱,也許他志不在此,總之,他不勤於提供材料,不認真上課,不認識學生,遲到早退,讀課本畫重點,不規劃安排…。

 

這樣的課程本身價值不高,但不是最差的,至少沒有積極地造成什麼傷害。有點興趣、有點上進心的學生透過別的管道自己想辦法學;沒有興趣的學生做別的事,自已找樂子,也許日後有一天他興趣開啟,會重新學習這個學問。

 

 

以嚴管勤教來說,許多補習班的老師反而是好老師,因為他們有財務誘因這麼做。圖為南陽街補習班的招牌。

以嚴管勤教來說,許多補習班的老師反而是好老師,因為他們有財務誘因這麼做。圖為南陽街補習班的招牌。

 

 

高等品質:諄諄勸導,認真勤教

 

有一類老師,認真準備教材,課前仔細規劃,幫學生找好補充資料,想好笑話避免學生睡著,編好口訣讓學生易背。

 

他們認真教學生解題,告訴學生什麼是段考、升學考容易考的。他們認真的告訴學生,閱卷老師希望看到計算題怎麼寫,他們把怎麼樣的作文打高分。

 

對於不認真的學生,他們課後約談勸說;對於跟不上的學生,他們提供個別指導;對於考高分、拿獎的學生,他們自掏腰包買禮物。

 

這樣的老師夠好了嗎?不,在這個時代,面對真實的人生現場,我認為需要比原有的最好模式更好的教育和老師。

 

(繼續閱讀: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最近,我的女朋友花了一些時間,幫我架了新網站,讓我刊登日後撰寫的新文章。她打開網站程式碼,東改西改做實驗,若有不懂或不會的,就關鍵字蒐尋教學文。原本我以為會是腳踏車程度的網誌,最後成果遠超過我的想像。

 

她大學讀中文,研究所讀 MBA,從來沒有在正式課堂中學過程式。她升高一的暑假在資策會學過一點 dreamweaver,後來加入高中網管小組,負責網站視覺設計,一切都自己學。對她而言,寫程式和做網頁就是個遊戲,她覺得「超好玩」。

 

其實,我上過正式的程式課程。

 

 

名校名教授不見得擅於教學

 

我就讀台大工管系時,大一下學期必修程式語言,並且由資管系系主任執教。這位老師人頗善良,樂於和學生互動,也是名校電腦科學博士,但他不擅於教學。

 

 

要學習程式,台大最好的地方嗎?不見得。圖為台大總圖。

要學習程式,台大最好的地方嗎?不見得。圖為台大總圖。

 

 

他將資管系學一年的課程,壓在一學期中讓工管系學生學完。每次上課教一個主題,上完課後就規定當週作業,我從第一堂課就沒有跟上,一直到學期末。每次寫作業都是土法煉鋼,品質極差的程式碼當然不能跑出正確成果,不斷除錯讓人沮喪地想撞牆。去請教原本就是程式高手的同學,他說:「重寫比較快。」

 

上完這門課之後,我打從心底認為我和程式沒有緣分,沒有天分,還是離這件事愈遠愈好。這門課程在我身上造成的影響,恰巧是所有教育目標的反面。

 

教育應該是讓人產生興趣、產生學習動能、建立繼續學習的信心。但台大這門課對我的影響,是讓我對程式完全喪失興趣,信心全面挫敗,完全沒有意願進一步學習。

 

 

學校、老師、上課,需要再評估

 

在正式的、專業的教育體系之中,一個學識優秀的教師,一個用功的學生,竟然出現了徹底「反教育」的結果。

 

後來我慢慢意識到,這件事常常在各地的學校、課堂、教室中上演,不是大學才發生,不是局限在一個科目。有時候是中學青春期就開始發生,而且破壞的是全盤的學習動力。

 

 

學習程式語言,最好的老師也許是你的同儕朋友、學長學姊。圖為建中電研社暑假時聚集學習程式。

學習程式語言,最好的老師也許是你的同儕朋友、學長學姊。圖為建中電研社暑假時聚集學習程式。

 

 

台灣的老師、學生、家長,投入大量時間、心力、資源在教育上,但是投入的努力,有多少比例轉化成學生可用的能力、社會的底韻素養?顯然比例低到我們必須思考: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在資訊化時代之前,資訊傳遞速度緩慢而成本高昂,集中學生到學校上課是不得不然的方法。畢竟,那個時代只有兩個人生選擇:「去上學」或是「當文盲」,提供知識的唯一管道是:「老師」。所以我們對學校、老師、課本敬重有加,甚至加以神聖化,不可能批判,不可能加以「衡量」。

 

現在,傳佈知識和資訊的管道不再限於學校和教師,資訊傳遞快速而成本低廉。如果不去上學,我們還有各種替代方案,都可以達到「教育」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開始可以將「教育」這件事拿到思想的天平上,衡量它的效益、代價,與風險。

 

 

入學制度

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要不要讓自己的小孩自學?」有人會問我這個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希望澄清一件事:什麼是「自學」。

 

說來也很單純,自學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如果是這樣,可能「不自學」嗎?不自學,將是完全不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僅靠老師上課演講,學生像錄音機在台下記憶,之後在考試上重複所記得的課程內容…… 這樣的結果當然會是災難,事實上連考試都不可能高分。

 

自學如同很多事物,它沒有單一的本質,而是有類似「光譜」的多元呈現,依不同程度和深度,呈現不同的面貌:微自學,小自學、中自學、大自學;各有不同的成本與效益,對每個人而言,也有不同的「最適判斷選擇」。在不同的處境、需求之下,該採用不同程度的自學。

 

入學制度

體質不良的教育體系和升學制度,使學校體系中的許多老師和學生,無法將力氣放在真正重要的學習,這是學校教育的成本之一。圖 / 某次公民團體抗議現場。

 

 

微自學:老師教課後,自行復習深化

 

即使再怎麼好的老師上課之後,學生都只能記憶和理解課程中的一部分,而且記憶會隨時間而流逝。認真的學生,會在課後整理筆記、做練習題,甚至閱讀相關資料,加深記憶,擴張理解,這就是「微自學」。所有能成為優良考生的人,必然都是「微自學」的高手,無一例外。

 

 

小自學:學科老師不會教,自己來學

 

在我求學過程中有好幾次,數學老師不擅於講課,地科老師只念課本畫重點,或者英文老師發音極差讓我在上課時只想將他的聲音隔絕在腦袋之外。因為我不愛補習,所以遇到這種狀況,我的選擇都是自己讀課本,參考書,推導公式和例題。結果竟然有不錯的成績。像這種情況,課程是教育部規定要上的,內容是教育部規定的,我用自己的力量學起來,不靠老師,這叫做「小自學」。

 

 

中自學:學習學校不教或教不好的事

 

一些知識和能力,我們發現是很重要的,例如說演講、美感、第二外語、電腦程式…… 但學校體系落後於時代,或是無法因應各別需求,以致於沒教或教得非常薄弱,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會心想「哦,考試不考,算了」、「哦,無助升學,算了」。

 

有一部分人,基於興趣驅策,基於清晰的認知,他們決定把這件事學好。他們自己讀書,找資料、找老師,把一門能力學起來,這就是「中自學」。現在所有程式、商業、藝術、創造的高手,他們幾乎都是擅長「中自學」的人。

 

書店

在學校之外的學習,早已有大量資源做為後盾。書店只是其中最原始的例子。圖 / 某書店中好學的長輩。

 

 

大自學:脫離學校自定學習內容管道

 

我們都知道學校有許多好處,但也有許多限制。例如,許多當代重要的能力與知識被擋在落後的學校體制外,教師的素質與教學熱忱參差不齊,甚至,某些校園風氣與價值觀相當扭曲。此外,現在校門外,有太多優質的學習資源可以免費運用,學習效益愈來愈高。

 

有些人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在學校受教育的成本(尤其加入機會成本)已經遠高於於價值。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決定離開學校體系,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怎麼學,用什麼方式學,這叫做「大自學」。某些人指的「自學」,是單指這一類的學習。

 

這樣說來,其實無所謂「要不要自學」。事實上,某種程度的自學一直在發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絕對必要。問題只在於,在哪一個階段,要採取哪種幅度的自學?這件事必需個案討論。相關的細節,我們日後也會更多在文章中探討,若有興趣,歡迎提問。

 

 

補習

嗜酒偷懶的家教老師,如何啟發日後的一流程式工程師?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Ben 在美國第一流軟體公司總部工作,至今已經十八年。現在他擔任的職務是高級工程師,參與新穎而且具前瞻戰略意義的專案開發,也常擔任救援的主力部隊,改良長期沒有重大進步,或表現下滑的產品。

 

在這樣不斷切換工作內容的情境中,他每三年就要重新開始學新技術和內容。而且高手之間,從來不比工時長,而是比誰能三小時就寫完程式,解決別人一星期無法解決的問題。他謙虛地說他不是一流的工程師,只是很幸運能和最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一起工作。

 

我問 Ben,為什麼他能有現在的成就,他說:「因為一個偷懶又嗜酒的家教。」

 

 

補習

補習是提升分數唯一的路嗎,是培養人才的好方法嗎?

 

 

靠自己學習

 

在他國中第一次段考,因為單位換算沒學好,分數考很低,被父親毒打了一頓。當時開水果攤的鄰居,有一個大學畢業的孩子,沒別的工作因而在家裡幫忙顧攤,Ben 的爸爸請他當數學家教。於是一周兩天,Ben 吃完晚飯就到鄰居家,這個家教拿出參考書,勾 20 題要他做,和他說不懂的話先看課本自己想,然後出門喝酒。

 

等到他喝得醉醺醺回來,全身酒氣,再要 Ben 一題一題說明自己的算法,哪裡懂,哪裡不懂。說也奇怪,過了這一個月,Ben 的進步飛快,他不只數學進步,所有科目都進步,進入前三名,之後分到學校的「升學班」,也維持好成績。

 

Ben 後來回憶,在這一個月之中,他發現能靠自己學習,如果數學可以,別科為何不行?

 

 

自己的老師自己教

 

當 Ben 能夠靠自己學習,他再也不怕遇到爛老師,靠自己讀懂課本和思考,他一路在功課上保持中上的水準,一直到大學二年級,他發現了新大陸-電腦程式。

 

Ben 清楚記得,當他看到桌上放著一台 8086 電腦,是多麼興奮。但是,當時沒有人會電腦,由一個教微積分的老師來教電腦課程,結果一團糟。在沒有老師的狀況下,只有 Ben 樂在其中,自己到重慶南路找電腦程式書買回家研究,然後上課的時候……教老師。

 

雖然他讀的是商用數學系,但修了不少電子計算機學系的課程。他用現在我們看來非常原始的網路技術,透過電話播接,和外國的高手交流聯繫,切磋技能。就這樣,Ben 成為台灣第一代的程式高手。

 

 

教育困境

當政府、學校、老師、家長對於於教育困境束手無策,解方從何而來?

 

 

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意志,然後不要擋路

 

畢業後,Ben 雖有一身本領,但沒有機會,所以有一段日子接案維生,繼續學新知和練技術。機會總是給預備好的人,有一位學長在美國一流軟體公司工作,知道 Ben 的能力不錯,因此推薦他協助檢測。當時這個公司計畫將旗下軟體中文化,希望進入華文市場,但是中文 big 5 有內部缺陷,容易產生亂碼,他們發現原來 Ben 早就是這方面的高手,於是直接把他挖角到美國。

 

現在他住在美國最美的城市之一,和最優秀的同事一起做極富挑戰性的工作,這都是因為他有優秀的獨立學習能力,能不斷增強自己解決各種問題。

 

和 Ben 聊起台灣教育當前的困局,他有一番話值得我們深思:「政府僵化,老師無奈,父母忙碌,還能靠誰?靠學生。我們最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志,然後不要擋住他的路。」

 

 

自己的國家自己教:談國家認同教育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相關前文:

年終的思想壯遊之一:我們的孩子能否開創世界新局?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這一篇文章要從一集電視節目談起:《羅輯思維》。也許不少人都已經看過《羅輯思維》這個節目,蔡依橙校長和我都是這個節目的忠實觀眾,為這個節目的趣味與淵博深感敬佩。蔡校長甚至為這個節目,開了一個臉書討論區,與同好交流觀後感。

 

在 2014 年的最後一集,羅振宇談:「甲午悲歌」,值得一看。在結論中,提到一個今日台灣教育中的問題,剛好趁這個機會,站在羅胖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和大家分享。

 

 

國家認同教育,從解藥變爭端。

 

甲午悲歌」有個結論:中國輸給日本的一大原因,在於日本較早完成形塑現代化國家;人民不再只認同各自的家庭、宗族、地域、姓氏等「小共同體」,而是進一步認同國家「大共同體」。羅胖的結論是,因為中國與日本人民認同模式的差異,所以日本得以團結一致共迎外敵,中國內部各路人馬之間各逐其利,龐大的中國終究不敵量體不到十分之一的日本。

 

 

學歷史應該是讓我們對未來更加明智,而非承繼過往的錯誤和包袱。圖為古代學習治國的教材:貞觀政要。

學歷史應該是讓我們對未來更加明智,而非承繼過往的錯誤和包袱。圖為古代學習治國的教材:貞觀政要。

 

 

我們先不論這一集在史學上的因果是非。我想提的是台灣教育數十年來面對的爭端:國家認同教育。

 

確實,在十九世紀,世界各國實施大量的國家認同教育,成功建立「想像的共同體」,團結國內的民心和各種資源。就戰爭角度來說,兩國交戰,一方國家認同鬆散,一方國家認同緊密,後者必然佔有優勢。時至今日,許多後現代化國家,包括台灣、中國,都把國家認同教育視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涵。

 

 

教育界的地雷區,誰是其中贏家?

 

在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不但存在,還是教育界中的地雷區。歷史、語文、社會等極為重要的知識領域教育圈,都有衝突對立的國家認同立場:偏中華,或偏台灣。而兩者的爭執、對立、對抗,長期佔據這些領域的教育討論。例如,每次歷史課綱編修,最大的爭議總是「日治」或「日據」,在文字上費盡脣舌。至於更重要的課題,例如在這個時代前瞻未來歷史科(或其他人文社會科目)的教育內涵、方法模式有沒有精進演化的可能等類似議題,反而沒有足夠的討論。

 

其實,無論兩派最後孰勝孰敗,我們該思考的是國家認同教育有益於戰爭,但有益於和平嗎?

 

國家認同教育幫助日本打贏甲午戰爭,但最終卻也促使日本在軍閥策動下發動全面侵華,無論日本或大東亞,數十億人都生靈塗炭。國家認同讓德、法、英、俄在二十世紀前五十年打了兩次大戰,戰爭結果有勝有敗,但人民都是輸家。

 

 

國家認同有益戰爭,但戰爭無益任何人(除了軍火商?)圖為軍事書籍。

國家認同有益戰爭,但戰爭無益任何人(除了軍火商?)圖為軍事書籍。

 

 

全球化時代,該養成什麼樣的認同?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越來越少以國家為單位的輸贏勝敗。一個國家的污染、沙塵暴、核災變,所有鄰近地區都遭殃。一個國家政經秩序崩盤,或是恐怖行動禍央全球 ─ 擊落客機的時候,可不會先檢查乘客中有哪些國籍。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認同親族與地域的小共同體,固然還是非常原始。如果強調對國家的認同是藉由醜化、敵對、排斥、憎恨其他的國家,來達成愛國教育目標(通常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手段),也實在非常落伍。

 

今日的國家認同,最適合的投射對象是人類、地球、世界萬物 ─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資源由所有生靈共享,人類不能獨活。而這個思維,並不是今日才萌生;四個世紀前的孟德斯鳩已提出非常清晰的想法:

 

如果我知道一件事,有益於我自己但傷害我家人,我會將它拋諸腦後;

如果我知道一件事,有益於我家人但傷害法蘭西,我會將它徹底遺忘;

如果我知道一件事,有益於法蘭西但傷害歐洲,或有益歐洲但有害人類,

我會將它視為罪惡。

 

回到教育現實。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藍綠兩黨和各自的學術打手,如果兒女不幸遇到偏執的歷史、國文、公民老師,指使兒女與老師對抗,無益於國家認同教育。我們可以提供兒女更多元、多視角的故事材料(小說、史書、電影),同理各種人的經驗,並且鼓勵孩子用理解心、同情心,看待他們還在追求現代化的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