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

(Q&A) 在台灣環境中,孩子如何能順應心性來待人接物?

 

問:謝老師在《好學生待人接物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文末提到「幸運的是,他們身處的環境,並沒有那些容易被得罪、會受傷被冒犯的大人」,如果尊重小孩是佩吉和布林一樣的心性,但卻處在台灣的環境,在不考慮出國換環境的選項之下,該如何應對台灣的教育/文化背景呢?(35歲 男 核醫科主任)

 

答:(謝宇程)感謝補充提問,這一點確實值得寫篇文章專門討論。本文重點放在十二三歲以上,已經懂事的青少年。

 

在台灣,待人接物的合適模式和美國不同,當然不能認為在台灣成長生活的年輕人,可以直接套用美國待人接物的模式。父母要如何拿捏呢?

 

我的建議是:讓兒女自行拿捏,父母只是協助他調整到他的最適平衡。

 

 

找到「恭順成本曲線」的最低點 ── 不卑不亢

 

要如何待人接物,要對人多少恭敬、多少尊重?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用「經濟邏輯」分析,也許比用「倫理邏輯」分析來得更好。什麼意思呢?

 

其實,以「對他人恭敬依順的程度」為橫軸,以「成本」為縱軸,可以劃出一條 U 型的成本曲線。太卑屈自己依順他人,其實付出相當大的心理成本,簡單就是「不爽」。在反面,對他人恭敬依順太低,也就是太囂張狂放,也有相對大的成本,也就是別人「不爽」,可能受到指責或是抵制。

 

對他人恭敬依順的代價,其實構成了一個微笑曲線:在某一最適點,總體成本達到最低。在中文成語中叫這點為:不卑不亢。

 

強調「恭順成本的微笑曲線」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我們以為在沒有父母與老師管教的情況下,兒女會走向「無限沒禮貌」,因為愈沒有禮貌愈爽。不,其實很可能根本不是這樣。即使沒有父母與老師管教,一個有基本理智的人,自然會發現他在無禮的時候會受眼神、表情、語言、動作的反擊,這是人類不喜歡的狀態,他們天然地會找內在與外在的平衡點。

 

我們對於年輕人的禮節教育,在根本假設上該先導正。而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兒女找到那個平衡點,而不是為他指定一個平衡點,逼兒女接受;更絕不是讓兒女以為「愈恭順愈好」,因為壓得愈緊,反抗愈大。

 

怎麼幫他找到平衡點呢?

 

 

待人接物

某地的文學書籍排行榜,第一名《和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第二名《別相信任何人》。我們的社會關係果然融洽(點頭)。

 

 

推薦模式一:提醒注意

 

有時候兒女顯得無禮,純粹因為他們社會經驗不足,沒經驗、沒注意、不理解;並不是他們刻意要和誰作對。這樣的情況發生時,父母可以在略為隱私的環境,輕聲和兒女提醒以下問題:你注意到你剛才說 xxxx 話的時候,某伯父的表情不開心嗎?你知道為什麼嗎?試想,要是你是他,你聽到旁人說了 xxxx,你的感覺如何?

 

 

推薦模式二:提供方法

 

另有時候兒女顯得無禮,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某些社會常規、行為模式。這種錯誤,連我們成人,進入不熟悉的文化環境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責罵,只是需要有人告訴他 ── 當你覺得想中斷一個談話的時候,禮貌的方式該怎麼說;當你想拒絕一個長輩的時候應該如何措辭…。

 

通常,除非這個年輕人更深層的心理困擾,不然的話當有人提醒他、給他方法,他們通常都樂於調整,減少別人對他們的反感。如果提醒了,方法也教了,兒女仍然覺得他原本的作法有理,那也就讓他承擔結果,或許他承擔後果之後就知道必要調整,這也蠻好的。每個人「恭順成本的微笑曲線」長得不一樣,最適點的判斷也不同。

 

 

不推薦「代位懲罰」

 

如果兒女刻意選擇的行為,確實招致了某些親戚長輩的不滿,而他本身也知道,我建議就讓他面對與承受自己的行為招致的結果。父母不必迴護他:「看在我的面子上別和他計較」;也不用心理上去承擔這件事的結果:「兒女被批評讓我好痛心」。

 

更不必替別人懲罰兒女:如果王阿姨對我孩子有意見,歡迎王阿姨直接給他建議,我不必承接王阿姨的情緒,以親子關係為代價替王阿姨逼迫孩子改變,尤其,王阿姨習慣的互動方式不見得就是「對的」。如果兒女選擇冒著被王阿姨討厭的危險,和王阿姨辯論燒紙錢、喝符水有沒有意義,我覺得父母就微笑著吃爆米花吧 ── 一個科學家年輕時不正應如此?

 

 

培養觀察力

(Q&A) 如何培養刺激孩子的觀察力?

 

問:假日盡量會帶小孩去公園、賣場、餐廳…等,和學校不同的環境,希望孩子能打開心眼,發揮好奇心,多認識場所的設計,背後的用意,辨別高下。請問如何培養刺激孩子的觀察力?(40歲 男 電子業主管)

 

答:(謝宇程)

 

孩子並不缺乏觀察力和好奇心

 

其實近期許多兒童心理學家都指出,兒童並不是缺乏觀察,不是缺乏好奇心。他們比起大人,往往更具觀察力和好奇心,只是大人在他們感到驚奇、想要了解的時候,不停和他們說:「這有什麼特別的?不就是這樣?大驚小怪!」「我怎麼知道啦?不要吵,很煩。」

 

要是您的孩子是一個像筆者小時候那樣乖順的孩子,兩三次之後就會學到要閉上嘴不作聲,不認真看待眼睛觀察到的事物、不深刻思考周遭實況背後的意義。

 

如果我是父母,會從以下這些事情開始嘗試。

 

 

培養觀察力

外出遊玩的時候,正是談論觀察、思考週遭新事物的機會。圖為主打親子旅遊的雜誌。

 

 

多詢問孩子眼睛看到的世界

 

許多父母很愛對兒女下指示、給教訓、做演講,但兒女講話時總是充滿不耐、漫不經心、下意識地否定和輕視。其實,反其道而行就對了。

 

我建議父母,只要有機會和兒女相處,都儘量找機會問他們:「你有發現什麼特別的事物?什麼引起你的注意?為什麼這些事引起你的注意?」

 

尤其,反正許多父母和兒女根本無話可聊了,請就把這些問題當作預設備用話題吧。

 

其實,若你真的靜下心聽他們的話,我很相信你很快就會發現,透過你的兒女看到的世界十分有趣。他們會注意到我們沒注意到的、習以為常的、見怪不怪的事情。

 

如果他們一開始沒想法,多問幾次。或是挑更具體的東西問。吃飯的時候,問他們覺得哪些菜好吃、哪些菜不好吃,又是為何?這間餐館哪裡好,哪裡不好,為什麼?久而久之,他們的眼睛或想法會開始醒過來,而且相信他們會更願意和你講話。

 

 

絕不說教貶抑,練習「以兒女為傲」。

 

對了,前提是請父母們千萬不要又開始犯說教、演講、否定的毛病。孩子說哪道菜不好吃,請別急著說「哪有,好吃得很呀,你就愛挑食。」請尊重他們真實的感受,請珍惜他們將真實的感受真實的表達給你,因為這個意願如初春霜雪,很容易融化蒸發。

 

但事實上,另一方面也是真的:這世界上有深刻的觀察,也有垃圾觀察,有卓越思考,也有腦殘思考。我們需要引導兒女看得深,想得精。怎麼做?我的建議是,讓他自己和自己競賽。

 

那些沒內容的觀察或想法,就任它過去。但若是說出了什麼見解、獨到的觀察。請不吝用力點頭,高舉姆指說:這觀察好、這想法很聰明、我都沒想到、這段話是今天我聽到最高明的一句話…。

 

「以兒女為傲」這件事需要練習。至於是否買個小零食點心獎勵,也許可以興之所至,偶一為之。

 

 

有疑問時,一起尋找答案。

 

在與兒女聊天的時候,彼此談到某個事實或資料想不起來,或是彼此對某個資料的記憶不同,可以當下就用智慧手機查出來,討論出個水落石出。甚至發現是兒女記得對,可以趁勢去書店逛逛,讓他/她挑一本書當作禮物。

 

如果當下沒法查找,也可以記下來,作為之後聊天的話題。

 

建議父母們,讓你們的話題儘量集中在外在世界的事理,而不是對兒女的評斷和指示,尤其當兒女愈長大,愈是如此。愈早開啟父母和兒女之間,關於事物描述、事理探討的對話,不只是對兒女未來的成就有益,對親子關係也有益。

 

 

掌握未來趨勢

(Q&A) 如何掌握未來趨勢來引導下一代?

 

問:如何掌握未來趨勢來引導下一代?(34 歲 女 診所醫師)

 

答:(謝宇程)好問題。問得這麼明快,我也該明快地回答,直接切入主題。

 

 

現在的「趨勢書」是孩子長大後的「近代史」

 

現在的趨勢書,例如討論物聯網、大數據、綠色科技…這些具體的商機,都不是我們下一代的答案。趨勢書中的商機,都是前緣國家的開創人物,在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前開始構思推展的計畫,到二十年後的今天擘劃成熟,所有關鍵專利、架構、技術已經齊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東風」就是低成本量產與大規模採購。

 

這時候,總會有所謂的趨勢作家,蒐集非常全面完整的資料,寫成一本引人入勝的趨勢書,告訴世人商機何在。於是,趨勢書在全球引發百萬人購買、千萬人討論,台灣這類「跟風國家的跟風企業」,則率領沒有主動判斷力的員工殺入紅海 ── 前緣國家所等待的強勁「東風」吹起,跟進國再次踏進低毛利高競爭的深淵。

 

趨勢書不是不好。如果是沒有前瞻能力的企業人士,看了趨勢書至少知道哪裡有些肉湯可以喝 ── 雖然肉塊都由創造趨勢的人吃去了。翻成白話,前緣國家透過趨勢書告訴後進國家:請你們往哪裡走,我好利用你們 與你們合作。

 

如果是我們的下一代,多數當前的趨勢書,將是他成長過程當中的現在進行式,將是他長大後可供回顧的近代史。

 

 

直接了解世界上真實具體的事物

 

一位卓越的球員說過,為什麼他能在球場上成功:「不要跑向球現在出現的位置,要在它五秒後將出現的位置伏擊。」而怎麼知道球五秒後會出現在哪裡?不是別人告訴他的,而是靠他本身,深入了解兩隊戰術、每個球員的習慣與風格、該時該刻的情勢,做出的判斷,也就是:了解這個球賽本身。

 

我們的下一代也是,對他們有意義的趨勢,將是由他們基於對這個世界真實事物的深刻了解,所產生的創造性構想、判斷。

 

 

掌握未來趨勢

《從0到1》作者 彼得.提爾 正是辨認和思考趨勢的專家,這也是他能成為成功創投的原因。

 

 

巨趨勢外的無限小趨勢和微趨勢

 

現在學校之中,無論中小學到大學,學生所學的往往不是真實事物的真貌、原貌,和全貌。我們學的是經濟、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社會學、心理學…。把學術研究架構,套用在教育架構上,我認為是現代教育極不適當的地方之一。

 

探究趨勢的起點,不是進入學術類門,而是關切一樣世界上的實際事物,例如磁磚、旅行、台中市,或者籃球運動。

 

要理解任何一個世界上的具體事物,例如籃球運動的現象、運作、商業機會,並找到其中趨勢,我們要懂的不是一門學術,而是各種與籃球交織的經濟、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知識。然後,才有可能攀上資格,能討論籃球運動相關的各種未來趨勢,以及趨勢背後的商機:未來培養球星的方式、未來籃球的觀賽市場、未來籃壇的獲利模式、未來與籃壇策略合作的其他領域。

 

籃球運動的趨勢,很可能不會被寫成一本趨勢書 ── 那最好。它不是一門兆元產業的巨趨勢,沒有人知道它存在,它是一個小趨勢,甚至微趨勢,只有真的巷子內的行家、浸泡在這個領域裡的老手,才看得見的趨勢,這才是肥嫩多汁的好趨勢。

 

 

找到「重要但沒有人發現」的事

 

《從零到一》的作者,也是創投界的鬼才 ── 彼得.提爾,他在書中提到,每次他和新創團隊,或是有創業構想的人面談,他最常問的問題是:告訴我一件「重要但卻沒有人發現的事。」他在問的話,其實用我上述的邏輯,也可翻譯成:告訴我一個你發現的小(微)趨勢。

 

如果這個小趨勢一年創造價值是億的數量級,那可以養一個企業;如果這個微趨勢是百萬數量級,那可以養一個專業工作者。

 

一句話做結:要讓下一代掌握三十年後趨勢,就放下趨勢書,深入研究實質。

 

 

(Q&A) 請問有推薦的音樂教學資源嗎?

 

問:我對「學音樂有助於學習語言,以及一切知識」的態度很有興趣。台灣的音樂教室很多,但良莠不齊,請問有沒有比較推薦的資源?感謝!(40歲 男 電子業主管)

 

答:(謝宇程)在看到這個問題的一瞬之間,本來想搬出我聽古典音樂十五年的知識來賣弄一番;但是我再想一想 ─ 這可不對。

 

如果要提供古典音樂的知識見解,正格的音樂老師、演奏家,也許一樣可以回答得很好。我能給什麼樣的答案,可能對你更有幫助?我決定,把音樂專家的立場讓給別人,而以人生全局的視角,來討論音樂教育。

 

優劣好壞,總依一個標準來判斷,到底什麼該是標準?是名門高徒來當音樂教師,教最精深的演奏技法、逼學生勤練?還是一個熱情快樂的人,帶領孩子體會音樂的美好,點燃孩子對音樂的喜愛?

 

 

學才藝的目標該怎麼定?讓兒女告訴你。

 

到底為什麼讓孩子學音樂?是要讓他成為演奏家,那就需要精深教學和認真練習。如果只是為了培養喜好,那就不妨輕鬆看待,而老師的人格特質就重於音樂專業。

 

 

  許多父母都想讓孩子從小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圖為賣場中童書。

許多父母都想讓孩子從小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圖為賣場中童書。

 

 

到底要把目標設成什麼?請不要自己定。請不要在他五歲坐到鋼琴前的那一刻,就在腦中演起小劇場,陶醉在一個幻想的畫面: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在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演出,一流交響樂團伴奏,表演完畢全場歡聲雷動,請不必。(補充案例:一位音樂才女的雙重悲劇:被逼成高手後母女決裂為實現夢想作弊受懲

 

也不必盤算,現在開始練才藝,可以在升學中取得多少優勢 ─ 例如只用一成心力取得「恰恰好」玩票的水準,九成心力放課業,以後就有加分效果……等等,請不要。

 

我建議一開始先讓兒女在一個放鬆、感受音樂之美的環境。讓他們綜合地學學樂器、歌唱,甚至舞蹈,讓兒女自己在其中感受,到底是只要玩玩即可,還是自發地產生了「認真學」的動力。雖然在實踐上必然不易,但我原則上建議家長儘早讓兒女掌握自己學習的主控權。而音樂這類的才藝科目,可比升學要考的主科容易多了。

 

 

到底甚麼是「認真學」?

 

即使是「認真學」,也有好多種認真學。

 

確實有一種認真學是去爭奪比賽名次、比標準的技法、為了穿燕尾服或晚禮服在音樂廳表演的資格,那也沒錯,但那只是一種認真學。

 

也有一種認真學,是大致掌握演奏、熟悉音樂(甚至不見得是樂理),之後可以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是把音樂當作創作的素材。

 

 

學音樂就為了上台表演嗎?不見得。圖為中山堂,台北市主要的音樂表演場地之一。

學音樂就為了上台表演嗎?不見得。圖為中山堂,台北市主要的音樂表演場地之一。

 

 

也有一種認真學更偏門一點,可能是打鼓,可能是口琴,可能是風琴,可能是口哨,可能是電子音樂……等等。不必以為音樂不能當飯吃,音樂不但可以當飯吃,而且從趨勢來看,這是好大一碗飯,愈來愈多人拿音樂當飯吃,而不是愈來愈少。拿音樂當飯吃的人也有極多種,愈偏門的,往往愈不容易被替代,愈有一個小眾市場。

 

 

好老師的標準是什麼?讓兒女告訴你。

 

這些都是認真學,每一種認真學都可能帶來主觀的快樂,也都可能在未來成為專業和營生的工具。每一種認真學,都有它所對應「好老師」的標準。

 

請鼓勵兒女感受、判斷自己要什麼樣的「認真學」,什麼樣的老師最能幫助他所需要的「認真學」 ─ 只要能幫助他的,就是好老師、好的教學機構。留學德奧、師事名家、鐘點費五千元 ─ 這些不是好老師的必然條件。

 

所以,兒女需要哪一種認真學,可以由他來告訴你,可以由他來判斷哪個老師適不適合他,而不是反過來 ─ 依據誰的建議找了一個老師,讓這個老師決定孩子要怎麼學,甚至孩子適不適合音樂。

 

 

明星學區

(Q&A) 有需要追求所謂的明星學區嗎?

 

問:小孩教育需要追求所謂的好學區、明星學區嗎?(31歲 女 中醫師)

 

答:(謝宇程)

 

相關前文:

(Q&A) 小學要不要遠讀資優班?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不靠譜解方:送出國、讀私校、防護罩

 

說到明星學區,我有一些親身的體會觀察可以分享。在我國中的時候,家父家母花了一些力氣,將我的戶籍遷到北市的明星學區。我國中三年都通勤上下學,適逢修捷運新店線的交通黑暗期,早晨六點十五出門,要趕在車多起來之前通過景美橋。放學回家交通時間可能長達一個半小時;若要回家吃飯,並且不讓家人擔心,放學以後就不能耽擱,需要立刻回家。

 

 

明星國中哪有那麼亮?

 

於是我國中三年沒機會和同學在課外交往玩樂,連一起打籃球都沒有。這當然是有代價的。在國中階段,大部分孩子有好友或玩伴,我沒有。國中是男生發育長高的時間,同學打球的時候我都在搭車。

 

後來高中、大學,一直到成人,我發現自己特別內向、不擅交際、少死黨好友、沒有運動愛好(也缺乏高大健美的身形),才有意識地去扭轉改變-而其實某些行為方式和思考習慣,已經和身高一樣不容易改變了。

 

 

明星學區

在各地的中小學,某些被貼上明星標籤,某些沒有。差別真的很大嗎?圖為新店北新國小。

 

 

在我的國中,雖然也是明星國中,但是也招收附近住戶的子女,所以也有黑道小流氓,在我的年級有個特別大尾的。而在我的班上,也有一個同學,他的家境十分不錯,總是穿最新的喬丹鞋。但因為不明原因(據不見得可靠的同學耳語,和他父母婚姻不和有關),這個同學無心學業,跟了大尾小流氓做點菸仔。

 

這個點菸仔喜歡的女生,一度坐在我旁邊,而我功課還不錯,周圍同學不會的數學理化問題常拿來問我,這個女生也是。點菸仔對我很不滿,曾經威脅要我小心點,而且幾天後,到校時,我桌上放了一張色情雜誌上剪下的圖,而女優的臉被貼上我的大頭照。而在那三年之中,班上也有發生同學被小流氓「叫到外面去」的事情,還好最後事情沒鬧大。

 

我家樓上住著一位和我同齡的男生,走幾步是一個國小女同學,我因為轉學區,國中和他們讀不同學校,他們都讀了新店本地大家認為「比較不好」的學校。女同學後來穿了綠制服讀了北一,樓上的男生和我一樣都讀了一間不太優良的男校,那間男校的畢業生包括非常不受歡迎的當今總統。

 

 

一般學區沒有好處和優點?

 

從我本身越區就讀明星學校的歷程,觀察我的同學朋友,一直到現在訪談不少年輕人的經驗,目前有一些想法也許可以參考:

 

 

越區就讀明星學校,交通也是個成本,需要考慮進去。

越區就讀明星學校,交通也是個成本,需要考慮進去。

 

 

  • 凡事不只要考慮效益,還要考慮成本,而每個家庭的成本結構不同。距明星學區遠,追求明星學區的成本就大,不只父母的時間與金錢,兒女的運動、休閒與人際關係也會被犧牲。

 

  • 明星國中也有小流氓,一般國中也有好學生。刻意到一個費用高昂的私立學校,和一群富家小孩做朋友,是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嗎?完全沒接觸過社會中「非主流」群體的孩子,必然是一個優勢嗎?歡迎參考《新思惟網路講堂》上的 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 系列文章。

 

  • 在一個學校中總是有各類學生,一個孩子要和認真學習的同學為伍,或是要打混打架的同學結交,通常操之在己,而孩子要往哪個方向走,其實常常決定於家庭氣氛與父母特質。

 

  • 在家長素質較高的學區,學生可能比較多校外學習資源,也許讓老師可以教得比較快(英文科尤其明顯),但對學生來說壓力就大。在素質比較參差的學區,有學生缺乏父母財力加持,甚至沒有向學定心,老師上起課來比較辛苦,進度較慢,但課業壓力比較小。這兩類之間是否有必然的好壞嗎?不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