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啟發 下的所有文章

蔡依橙醫師指導實習醫師

給實習醫師們 一小時的啟發

 

講者:蔡依橙 醫師

 

 

蔡依橙醫師指導實習醫師

 

 

以下是我教過的實習醫師,多年後的回饋:

 

在台中榮總放射科實習時有幸被學長教到一堂課,主題是胸部 X 光判讀,那時學長就展現功力,讓困難的閱片變得感覺不是那麼困難,雖然是短短一堂課,卻開啓我對 X 光的興趣 (誤以為自己滿有天份的 XD),幾年後想不到真的走了胸腔科,現在專科執照都拿到了,是應該謝謝當初啓蒙的蔡 P。(出處 / 這位是胸腔專科榜首)

 

原本排定的教學課程,就在學長開門見山說了:「這堂課我們要聊天而已,大家不用緊張。」的一句話之後開啟了我對醫學的熱誠與憧憬…… (出處)

 

許多同行,對於我總是得到高滿意度,甚至獲全院醫師票選,成為「教學績優主治醫師 (Best Clinical Teacher)」,覺得很好奇,但又沒空來看我怎麼教實習醫師,所以,我把相關概念跟細節,分享如下:

 

 

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實習醫師,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到每一個科部輪調,學習不同的知識與技能,自行裝入大腦內,關於各科的知識儲存區,但卻很少有人,把他們當一個「人」來看。

 

也就是說,我們很少真正去「直視」一個事實:他們只是個什麼經驗都沒有的孩子,在醫院實習的過程,對科部是人力、是教學負擔、是技能傳遞、是費用申請的依據,但對他們,卻是大量在碰撞,並吸收資訊,用以做選科決定的一段重要時間。

 

所以,開場,我通常會「闔各言爾志」一下,聊聊他們已經 run 過哪些科、看過什麼、有什麼心得,而且從不強迫推銷放射科,以免這些精明的學生,會揣測並說出你想聽的話,那就聽不到真話了。

 

從這個過程,可以瞭解他們的個性,與「現在的心理狀態」,那個學生外向、那個學生內向、那個學生愛發表意見、那個學生說理清楚、那個學生已經有明日之星的特質。

 

 

技藝背後的思考

 

接著,一個小時的課程,大概就聊三張 X 光片,不多,但聊非常深,一定要聊到他們覺得「奇怪,這張本來我好像懂,但學長一講才知道背後好多事情我沒想透。」

 

 

氣胸 X 光片

 

 

例如:氣胸的片子。程度好的學生,很快就看出來是右邊肺部有問題,更好一點的還可以看到 ruptured bullae。嘿嘿,然後才是「高等教育」的開始,一句一句,我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性,與學生問答,每一個問題,都讓他們想一下,說出心中的答案,然後用輕鬆的語氣,繼續追問……

 

喔,所以你覺得他是男生女生?高矮胖瘦?為什麼是瘦高型的男生?女生不行嗎?為什麼是瘦的?胖的不行嗎?你覺得這個患者有沒有張力性氣胸 (tension pneumothorax)?為什麼?氣管沒有歪就沒有嗎?一張 CXR,有哪三個 imaging findings 可以評估?照實用性跟準確度來排,順序為何?這個病人如果有張力性氣胸,隨時可能會休克倒下,為什麼?因為吸不到氣嗎?是的話,那為什麼切除一邊肺部 (pneumonectomy) 的人可以活的好好的?所以是因為壓到什麼器官?心臟嗎?主動脈嗎?靜脈?很好,那是上腔靜脈還是下腔靜脈?我跟你說吧,是下腔靜脈,但是為什麼呢?解剖上跟生理上,有什麼原因讓下腔靜脈變成氣胸致死的關鍵?這個跟 ICU 急救病人常要大量灌水有什麼關連?有聽過 Frank-Starling law 嗎?跟這個有什麼關係?……

 

 

因材施教

 

內向的就帶他講,外向的就委婉的給他進一步的問題;本來就很傑出的給他一點鼓勵,讓他更好;沒有基礎的,就讓他親自感受,相信:「原來理解了一切之後,醫學沒那麼難。」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開始體會:原來我們都背了很多名詞,以為懂了這些名詞,就會懂醫學,但其實背後有很多事情,自己從未深思。

 

為什麼要這樣教?因為氣胸的片子,他到處都學得到,胸腔科會教、胸腔外科會教,連圖書館的影像教科書,每本都會提到。但是,拆解到底層的「critical thinking」,卻只有個善於引導、觀察學生,並樂於互動的老師,才能夠教。

 

而這些與我見面只有一小時的學生,不管走那一科、做什麼事,都將會是台灣高階專業人才界,很重要的種子!給他們受用一生的思考與態度,教學 C/P 值最大。

 

 

近期課程

 

 

建國中學

謝宇程的教育經驗歷程與啟發

 

問:想了解新講師的背景,如:出生在哪一個世代?求學過程是否有哪些衝擊啟發?自身是否有教養小孩的經驗等。(女 40診所醫師)

 

答:(謝宇程)謝謝您對我好奇,也給了我一個自我介紹的機會。我生長和求學的時代,是聯考、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時代的末年,是電腦、網路、手機時代的初年 — 也許你己經明白這個暗示了。

 

 

走向幸福成功的標準道路?

 

在我求學的時代,以為一切會依照我父母成長的時代,相似的秩序往前發展,我以為世界是一座金字塔,人人要朝一個頂峰向上攀爬,而我們的成就、快樂、財富、地位,都視我們在金字塔的哪一層而定。

 

然而,在我離開學校的幾年之間,我驚訝地發現一切秩序與常態會變化,父母世代的成功經驗已經不適合我,沒有人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到下一代,甚至可以複製給別人。世界不再是個金字塔,而是千萬座小山,人人可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生活與內心的滿足。

 

這個領悟的本身,就是極大的衝擊和啟發。

 

ychsieh-01-03-1

從小,似乎人生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圖 / 許多人認為標誌成功之路的高中大門。

 

從小,我是非常用功的孩子,國中到高中是多麼專心努力,就不用說了。我連大學、研究所,對於學校課業的態度,和大學聯考前差不太多。只有少數台大的學生,會把課本從封面讀到封底,我是其中一個。每次上完課,當天就會把教授的筆記整理好,在期中、期末考前,同學談複習完了沒,我在想的是複習了幾次。在上課的時候,我一向坐中間的前兩排,勤抄筆記,不打瞌睡,不蹺課。

 

 

自己的生涯,社會的未來

 

現在回頭看,那個時候不斷的努力和用功,除了想贏得肯定,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安全感吧。

 

「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正在往哪裡去。」

 

所以,我全力爭取(當時認為)最可靠的優勢,也就是分數、學分、成績。在父母、老師的眼中,我是最優良、標準的學生,但是其實我從來不覺得快樂。為了分數和學歷而學習,即使「績效不錯」,卻又怎麼可能快樂呢?

 

在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並且從事政策的研究之後,我看到且感受到幾個重大的問題,持續地困擾我。

 

1. 是關於自己的

 

當時的工作,是我所擅長、做得好的。但是,這個環境,讓我的努力效益付諸白費,組織的規則僵化、腐朽、落後。我自問:

 

「如果離開了這裡,我的長才似乎又無從發揮,要怎麼辦?青年時期的努力,是為了下半輩子在一個地方,無限期地忍耐下去嗎?」

 

2. 是關於這個社會,台灣整體的

 

所有人都這麼努力,從學生到家長到老師到各行各業的人士,尤其是醫生、教授、各種工程師,我們工時如此長,加班這麼嚴重,讀書這麼辛苦,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品質,就是趕不上那些我們羨慕的國家?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與方法,根本上有些錯誤?我自己的學習過程,更讓我不想坐視這個問題無人解答,眼看這個現象持續下去。

 

台灣大學

在大學的時候,我一直像高三一樣地用功,圖 / 大學的校門口。

 

 

學與業之間的斷谷,應該如何連結?

 

所以,我開始專心從事這個課題的研究:

 

究竟,現在到未來,「業」的領域,也就是各種產業、企業、專業,是什麼樣的實況,會如何變化?比較了解這個課題後,我們才能再思考,在大學、中學階段,我們該如何預備、規劃與選擇。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世界在變,而且愈變愈快,我們的教育方式、學習過程,就要培養適應變局、引領變局的人。然而,我們現在教育界很少人理解這件事,更少人提出方法,而這是我想要去彌補的。這不單是我個人的生涯困惑,我相信,許多人也同樣需要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個人的研究核心,是以「學」(學校、學習、教育)和「業」(事業、專業、企業、產業),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界面出發。並以這個界面的理解為基礎,重新建構我們對「學」的理解,做好對「業」的準備。

 

目前我還沒有小孩,再過一段時間若我做好準備,也許會挑戰這個高難度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