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動力 下的所有文章

電玩

史丹佛畢業生回想:誘發學習動力的最好手段不是考試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我也和 Sharon 談到,台灣學校利用考試來督促學生,沒考試學生就不學習了-這和她的中學經驗完全不一樣。美國的中學如何激發學習動力?她舉了幾個例子:

 

 

誘發學習的妙藥:爬蟲、雞蛋

 

在美國的中學,考試不見得是學習的大事,競賽才是。美國有各種各樣的比賽,從音樂演奏到運動競技,到學科知識。

 

Sharon 曾參加過爬蟲類生物競賽,現場真的有一隻蜥蜴在桌上,參賽者們依據觀察的結果,配合參考書找資料,來判斷這隻蜥蜴的名稱。她也參加過「摔蛋 (egg drop )」大賽:看誰可以運用主辦單位指定的材料,讓蛋從最高的地方掉下來而沒有破掉。每年的指定材料都不一樣,今年是報紙和保麗龍,明年可能是鞋子和棉線。

 

電玩

電玩太吸引人,讓學生都不讀書?我們是否想過如何讓學習變得更像電玩?

 

 

培養未來優秀工程師的利器:樂高

 

還有個比賽叫「write it and do it」。由兩個人組隊參加,比賽會場有一個由電線和樂高組成的結構,第一個參賽者必須在五分鐘內,用文字將它描述在紙上,之後他離開房間,結構收走。另一個隊友進來後會拿到一包材料,他需要根據同伴留下的文字,嘗試做出一樣的結構。

 

這個比賽培養工程師很重要的理解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例如太空人在外太空修理機械,許多機械原理他們並不懂,但必須要會描述所見,讓地面的專家判讀;而當地面的專家告訴他們如何修理,也必須能夠正確執行。

 

 

數學與物理的「可能任務」

 

還有個比賽叫「可能的任務 (mission possible)」,在這個比賽中,參賽者會拿到一個大木箱(上面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和一顆彈珠。在兩個月內,要在木箱的入口和出口間設計一個彈珠的行進路線,以及各種彈珠觸發的機關。例如讓彈珠開燈、點火、發出響聲、畫出圖形、推倒骨牌…設計最多機關,並且最精巧的人,能獲得勝利。

 

在這個比賽中,參加者不只要用到創造力、想像力,還要活用物理原理、數學工具,及各種木工、電工,甚至金屬焊接等實作能力。

 

 

珍惜孩子多元成就,造就社會精采發展

 

讀中學的時候,Sharon 發現無論學生在哪一個領域有所成就,美國的老師、家長、同學,都會真心予以喝采。從來不會有「學這個、玩這個有什麼用?」的質疑。這些比賽,都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敘述表達、創意設計,培養深厚的興趣熱情,而且打從心底了解學校教的有什麼用。

 

爬蟲、雞蛋、樂高、彈珠比賽,看似玩鬧,卻是美國各領域人才輩出,在創造力上執牛耳的原因。

 

 

誠品

哈佛畢業生說明:美國最好的中學,如何培養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ychsieh-01-02-1

 

Alan 生於台灣,讀過幾年小學;舉家移民紐約後,就讀全美最好的中學之一:南圭臬中學,哈佛畢業後,再進入哥倫比亞醫學院。當我和他談起,上學對許多台灣學生是種折磨,甚至對老師也是折磨。Alan 自己中學期間,卻絲毫沒有這樣的感覺。他在中學時期,從學習中感到的樂趣,至今還明顯感受得到。關鍵何在?

 

 

沒有「班級」單位 從國中開始依程度和興趣選課

 

在台灣的學校、教學、生活、同儕關係的建立,有一個很重要的單位,是 30 多位學生(過去 50 人以上)構成的「班級」,這個單位,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都主導了學習與教育的樣貌。然而,「班級」這個單位,在美國的很多地區,自中學以後,就不復存在。班導師、班長……相關概念亦然。

 

以南圭臬中學為例,每年入學約有 210 個學生,完全不編「班」。每一門課,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的。即使基礎必修學科,學生也可以選老師,老師之間有不同的風評、風格,甚至不盡相同的課程重點。數學和自然這些科目,有分難易度,學生要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動機強弱,選擇不同的難易。

 

自然科目(生物、物理、化學),學生可從三門中挑兩門修,藝能科目(工藝、家政等),學生可以從五門中挑兩門。如此,既會對老師教學品質造成一定程度的督促壓力,也會讓學生學習最有興趣、能力適合的課程。

 

ychsieh-01-02-1

在 2012 年初,台北誠品信義店的一個空間,提供空白明信片和畫筆,讓讀者自由創作繪畫專屬明信片,並貼在玻璃上和大眾分享,我們會發現「原來台灣好多天才」。

 

對於能力強、有自學基礎的學生,他們可以自願選擇接受評量檢定,跳過基礎的課程,直接上更精深的課程,甚至大學課程的預修。也因為是選課,沒有班級,所以學生只需要「跳課」,並不會要「跳級」。這樣的彈性,對於學習方和授課方,都是比較好的。

 

 

用開展生涯的思維 當做學習動力來源

 

在台灣,學習的動力來源是許多短期勝利的渴望,或是短期失敗的恐懼,例如:段考或是升學競爭。但在南圭臬中學,從很早開始,就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本身的生涯發展前景,作為他們學習的動力,以及選擇規劃的依據。

 

在南圭臬中學,學習的選擇權、時間的安排權,人生的方向桿,都交到學生手裡,老師只是輔助。在這樣的環境下,上學是這樣的一件事:「如果我之後想要…那我現在應該學習什麼、準備什麼、達到什麼?」

 

無論這個目標,是成為運動明星、學者、技術人才……。從很早開始,孩子就明白學習不是為了短期考試的分數與名次,而是為了自己長遠的人生願望,並且自主判斷、取捨與規劃,也學習承擔後果。

 

繪圖

此畫是從上述誠品的自創明信片活動中拍到的其中一張。似乎這個畫家只是個素人,而且是一個沒有被發掘的天才呢!

 

 

學習輔導員,當你的燈塔與指南針

 

學生怎麼知道自己要如何選擇呢?這是個大問題。在南圭臬中學,學校做的不是迴避,而是及早投入資源與力量,教育學生如何思考這件事。

 

在南圭臬中學(如同歐美許多中學)有專任的「學習輔導員」,他們和台灣的輔導老師不同,他們不負責上課,不負責學生的感情與家庭問題,他們主要的責任就是和學生討論他們的人生想法、選課方針,以及學習情況。老師都會盡量幫助學生了解,他日後要面對的環境、要求、門檻,以及相應的學習途徑。

 

在南圭臬中學,高中部不到七百人,有八位專職學習輔導員,各有不同的專長,有些專長幫學生選大學、有些專長幫學生克服學習困境……等。在美國,一所學校是好是壞,學習輔導員的經營品質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這個機制在好學校運作順暢,在壞學校,可能有人從入學到畢業,連自己的學習輔導員見都沒見過。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最近,我的女朋友花了一些時間,幫我架了新網站,讓我刊登日後撰寫的新文章。她打開網站程式碼,東改西改做實驗,若有不懂或不會的,就關鍵字蒐尋教學文。原本我以為會是腳踏車程度的網誌,最後成果遠超過我的想像。

 

她大學讀中文,研究所讀 MBA,從來沒有在正式課堂中學過程式。她升高一的暑假在資策會學過一點 dreamweaver,後來加入高中網管小組,負責網站視覺設計,一切都自己學。對她而言,寫程式和做網頁就是個遊戲,她覺得「超好玩」。

 

其實,我上過正式的程式課程。

 

 

名校名教授不見得擅於教學

 

我就讀台大工管系時,大一下學期必修程式語言,並且由資管系系主任執教。這位老師人頗善良,樂於和學生互動,也是名校電腦科學博士,但他不擅於教學。

 

 

要學習程式,台大最好的地方嗎?不見得。圖為台大總圖。

要學習程式,台大最好的地方嗎?不見得。圖為台大總圖。

 

 

他將資管系學一年的課程,壓在一學期中讓工管系學生學完。每次上課教一個主題,上完課後就規定當週作業,我從第一堂課就沒有跟上,一直到學期末。每次寫作業都是土法煉鋼,品質極差的程式碼當然不能跑出正確成果,不斷除錯讓人沮喪地想撞牆。去請教原本就是程式高手的同學,他說:「重寫比較快。」

 

上完這門課之後,我打從心底認為我和程式沒有緣分,沒有天分,還是離這件事愈遠愈好。這門課程在我身上造成的影響,恰巧是所有教育目標的反面。

 

教育應該是讓人產生興趣、產生學習動能、建立繼續學習的信心。但台大這門課對我的影響,是讓我對程式完全喪失興趣,信心全面挫敗,完全沒有意願進一步學習。

 

 

學校、老師、上課,需要再評估

 

在正式的、專業的教育體系之中,一個學識優秀的教師,一個用功的學生,竟然出現了徹底「反教育」的結果。

 

後來我慢慢意識到,這件事常常在各地的學校、課堂、教室中上演,不是大學才發生,不是局限在一個科目。有時候是中學青春期就開始發生,而且破壞的是全盤的學習動力。

 

 

學習程式語言,最好的老師也許是你的同儕朋友、學長學姊。圖為建中電研社暑假時聚集學習程式。

學習程式語言,最好的老師也許是你的同儕朋友、學長學姊。圖為建中電研社暑假時聚集學習程式。

 

 

台灣的老師、學生、家長,投入大量時間、心力、資源在教育上,但是投入的努力,有多少比例轉化成學生可用的能力、社會的底韻素養?顯然比例低到我們必須思考: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在資訊化時代之前,資訊傳遞速度緩慢而成本高昂,集中學生到學校上課是不得不然的方法。畢竟,那個時代只有兩個人生選擇:「去上學」或是「當文盲」,提供知識的唯一管道是:「老師」。所以我們對學校、老師、課本敬重有加,甚至加以神聖化,不可能批判,不可能加以「衡量」。

 

現在,傳佈知識和資訊的管道不再限於學校和教師,資訊傳遞快速而成本低廉。如果不去上學,我們還有各種替代方案,都可以達到「教育」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開始可以將「教育」這件事拿到思想的天平上,衡量它的效益、代價,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