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小孩 下的所有文章

學步向前

(Q&A) 如何教養小孩才能在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間取得平衡?

 

問:如何教養小孩才能在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間取得平衡?(36生技公司經理)

 

答:(黃世宜)在教育孩子時,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之間,是可以取得平衡的。關鍵在於,家長在決定因應的教育策略之前,究竟是要孩子乖乖聽話還是獨立思考?必須快速地就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判斷:

 

 

學步向前

放手讓孩子蹣跚,才能學步,才能向前。

 

 

一、什麼樣的教育主題?

 

如果孩子想做危險的事情,可能傷害到自己或他人,比如未滿十八歲但想去夜店或是飆車等等,這時有必要堅持孩子乖乖聽話。但是如果教育的主題是開放式的討論,孩子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而並不會傷害到他自己跟別人,那麼這時就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二、什麼樣的教育場合?

 

如果是在公開場合,如在大賣場大哭大鬧,此時不合適慢慢講道理鼓勵獨立思考,更不能當眾打罵孩子。這時最好方式就是冷靜把孩子帶開,先不要多說。但如果是在寧靜的星期日下午,自己的家裡,有親密的居家環境與空間,這時候就相當適合彼此聊天,陪伴孩子獨立思考,一起討論一些問題。

 

 

三、您所預期達到的教育目標?

 

每一次遇到需要跟孩子過招的時刻,都要很快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教小孩?」、「如果要教,要怎麼教?」、「目的是什麼?」

 

不要擔心讓孩子知道您的底線。要孩子乖乖聽話和獨立思考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基本前提就是,家長本身能對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迅速權衡得失。

 

 

隨時分析,隨時調整

 

根據以上三點,隨時分析,隨時調整,隨時根據需要,時而要求孩子乖乖聽話,時而放手讓孩子自行獨立思考。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要有彈性與包容,願意接受孩子偶爾的叛逆,願意給孩子最溫暖的支持與理解,願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慢慢摸索成長。

 

事實上,乖乖聽話和獨立思考兩者兼有之,是人的天性。我們大人不就是如此嗎?在工作現實中妥協又不失自己的想法。

 

所以放手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蹣跚,才能學步,才能向前。

 

 

有關於孩子的教養方式,可以更進一步參考這幾篇文章:

 

 

素養教育工作坊

 

 

道路

(Q&A) 哪些要素能創造出豐沃環境,讓小孩成為不斷自我成長的強者?

 

問:兩位講師,一位正在教小孩(黃老師),一位已經長成完全體(蔡校長)。我們還沒看到黃老師的小孩十年後的樣貌,我們也不太清楚蔡校長是被教的好還是自己長的好。所以,我們能抱持多大的信心(信賴區間 XD),相信黃老師的小孩教出來會變成蔡校長那麼優秀?應該精確一點說,黃老師教學的哪些要素,最有可能創造出一個豐沃環境,讓小孩長成蔡校長那樣會不斷自我成長的(怪物)強者?(男 33歲 精神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我理解您的疑慮。

 

道路

人生的道路,因過程環境不同,難以預測,但也更多彩多姿。

 

作為教育的專業者,基本上我們嘗試挖掘每一個孩子的特質,並且讓這些特質發揮出來,但是對於職業和未來的樣貌,我們實在是沒辦法預設。

 

因為,孩子的樣貌就像我們的人生,充滿太多不可預測的因子,比如個人感情經歷,或是整個大環境經濟條件等等,都會改變形塑一個人的樣貌。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性情、愛好與思維模式,都將開創一個全新的、只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既然孩子本身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唯一,所以彼此之間是無法去比較或複製的,因為教育本身並不是人體實驗,更不是科學研究,是無法用範本去預設實驗的結果。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充滿了太多無法預期的情感想像,也因為這一些無法預期,世界才更多彩多姿而多元。

 

 

(Q&A) 是否有教小孩的經驗分享?

 

問:獨立思考及邏輯分析,以自己的經驗來說,要有很長的時間及經驗累積才有感覺。但當自己有所了解後,想要教自己的小孩這些。請問講堂主人是否有些教小孩這些事的經驗分享嗎?謝謝^^

 

答:(黃世宜)其實,如何教導孩子自主獨立(Autonomy),在歐洲教育界,已經有不少相關學術研究,但是很有趣的是,我們也發現,在亞洲國家,由於與歐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所以衍伸出來的孩童自主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說,歐洲式的孩子自主教育,有兩個特點:

 

1. 強調早期幼兒階段的自主訓練:

 

跟亞洲相比,歐式教育從幼兒階段就已經開始倡導,比如在幼稚園階段,就已經開始鼓勵學校和家長,從教學方法的細節、一般生活習慣中,逐步進行早期個人自主的養成。如:教師鼓勵幼兒勇於表達自己的需要跟情緒(教學方法的細節);又放手讓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置物櫃,自己收拾餐具等等(一般生活習慣),這都是養成自主的早期基礎。

 

2. 從生活與遊戲中,打下幼兒自主訓練基礎。思想邏輯訓練隨後根據個別成長情況,才逐步加入:

 

我所觀察到的歐洲思辨教育,很出我意料之外的是,它的早期萌芽並不是靠大量智育知識來填充,相反地,是靠大量地遊戲、運動、勞作、音樂、娛樂嗜好,盡量的讓孩子本身的感情愛好得到出口。

 

換言之,歐洲訓練一個成人的獨立思考以及邏輯分析,是首先尊重他幼兒時期所有的直覺,尊重孩子這些無法用知識邏輯去解釋的喜怒哀樂反應,並鼓勵孩子坦白面對這些情緒,並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詞彙勇敢表達出來。

 

這跟台灣幼兒啓蒙教育早期即加入大量知識,以期待孩子及早進入邏輯思考的過程,兩者間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