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溝通 下的所有文章

校園

(Q&A) 若是和學校老師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該如何溝通?

 

問:若是和學校老師有不同教育小孩的理念,該如何溝通?(33歲 男 主治醫師)

 

答: (黃世宜)意見分歧的時候,要怎麼溝通?其實是因人因地因時隨時調整的。我建議您首先考慮:

 

校園

意見分歧的溝通,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

 

 

先行了解

 

溝通對象本身(學校老師)本身的個性、年齡、背景:

 

溝通對象本身差異很大,根據個性等特質,有些人偏向直接坦率地口頭溝通,有些人卻不習慣,可能越直接越是收到反效果。所以我建議您先對老師進行初步地了解,知道老師的底線是什麼,再選擇溝通的策略。

 

 

幫對方保留面子

 

把握成功溝通的基本共通原則:

 

其實在學校經常遇見家長和教師為了教育孩子理念或方式不同而產生爭執,即使在瑞士學校也是如此,所以幫對方保留面子,也就是溝通的餘地,是中外皆然的。

 

因為老師本身會認為他是專業的,所以面對家長的公開質疑,很容易因為面子掛不住而劍拔弩張,情緒上來就失去了理性溝通的可能。因此,在我會特別想建議家長,跟老師溝通時,儘量:

 

  1. 避免在公開場合(如辦公室),或公開結合幾個家長的力量,或大家聯名寫公開信之類的,造成老師反射性地憤怒。儘量用私下管道,一對一解決,不要大聲聲張,對老師跟孩子都造成壓力。
  2. 儘量用口頭,而不要用書面的方式:避免用寫電郵、簡訊、書信甚至轉寄給校長或其他家長之類的方式來溝通。因為這一些方式,白紙黑字容易留下懷恨批評的證據,對解決溝通爭端並沒有幫助。我的建議是,可以用口頭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如一起喝個咖啡,或是吃一頓飯的方式,大家私下聊一聊,彼此有疑問可以當面溝通清楚,理性融洽地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記住,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意見再怎麼不同,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教師和家長需要彼此互相體諒,一起幫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20140813-06-01

(Q&A) 如何尋求,與另一半教育理念有所不同時的平衡點?

 

問:與另一半對於教育的理念有所不同時,該如何化解衝突並尋求平衡點?

 

答:(黃世宜)這種情況非常常見,而且的確往往是爭執的引爆點。如何化解衝突尋求平衡?

 

 

20140813-06-01

找一個雙方都心情平靜愉快的時候,互相討論。

 

 

我的建議是:

 

 

(1)不管如何先肯定對方,有什麼不同的意見等一下再說:

教育理念再怎麼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另一半之所以堅持己見,也無非是為了孩子。因此,在開始進行溝通歧見之前,如果雙方都能先冷靜下來先肯定彼此善意的出發點,相信可以更平和理性地進行之後的討論。

 

 

(2)大量的溝通,共同做出列表:

在這一部分,重點在於雙方儘量提出各自具體的做法,把雙方的意見分兩邊來寫,寫在一張紙上,然後統一做一個對比,再一起討論,把最不可行的做法優先刪除。記住,列在表上的都是具體的做法,而不要加入情緒性的言辭,如:「為什麼你這麼自以為是?你有沒有想到我的立場?你以為就只有你最愛兒子嗎?」因為情緒化的言辭往往造成溝通中斷,對解決協調衝突沒有具體幫助。

 

 

(3)適當的讓步:

如果沒有太嚴重的影響,對孩子無傷大雅,還算可以接受的話,可以適當讓步。一般來說,刪到列表只剩下兩個選項的時候,往往也是雙方最堅持不肯讓步的點。此時我建議,可以等隔天,雙方都稍微冷靜下來,再想想,再溝通是否有彼此讓步的空間。

 

孩子的教養問題往往是夫妻爭吵的導火線,確實不容易,但是漸漸就會找出彼此相處之道了。或許您可以找個機會跟另一半好好討論這一個問題,可以找一個雙方都心情平靜愉快的時候,互相討論認識對方,不要等氣氛緊張的時候才來檢討對方的溝通方式,看看對方所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祝福你們!

 

 

海賊王漫畫

教語言?教技能?還是教溝通?

 

講者:黃世宜 老師

 

 

海賊王漫畫

 

 

因緣際會,故事很長。總之新的一年,會把研究重心漸漸專注在文化溝通這一塊。尤其是觀察跨國公司裡,面對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的員工時,怎樣進行溝通的策略。

 

想到很多年以前,那時候我剛跨進瑞士中文教學這一行。那時在一個瑞士教師培訓的場合上,遇到一位瑞士法語老師。這一位女老師看到我是華人長相,很快地,就拉著我說了很多她先生在中國經商的經歷。她先生,可以說是很典型的「瑞商」,在中國市場開放之時,跟許多歐洲人一樣,去東方闖。

 

這位太太告訴我瑞商先生所遇到過,許多的文化衝擊。其中一件讓他們印象最深的,也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關於減少工時的例子。

 

這位瑞商老闆到了中國,僱用了當地的中國人當主管。本來想為了顯示自己公司的人性化,瑞商老闆很貼心地告訴中國主管,他決定減少工時,讓員工多放假。

 

當時中國主管點頭說好。

 

瑞商老闆一開始很得意,覺得自己施了德政。就瑞士人的想法是,他引進了歐洲人自豪的人性,尊重員工的放假權利。但是隔了一陣子,他發現屬下員工並沒有因為他的德政顯得開心。首先是,瑞商老闆發現,雖然工時少,多放假,但是大家臉上都淡淡的靜靜的,沒有快樂的交談。在瑞士,公司放假前,是會互相慶賀喝一杯,然後談一談要去哪裡玩的,但是,瑞士老板發現這一些華人員工,放假前異常沈默。

 

瑞士老板忍不住,問他的中國人主管,是不是有問題?員工是不是對他不滿?中國人主管說,沒問題啊。一切都很好。

 

瑞士老板一開始相信了中國主管。但又過了幾個月,還是感到毛毛的,看到員工異常沈默的收假,公司效率也並沒有提升。想一想不對勁,又問中國主管。

 

中國主管回答,應該是沒事吧。瑞士老板有點急了,說怎麼可能沒事,員工看到我這麼冷淡,我給大家這麼好的福利,怎麼還這樣,你給我調查清楚!結果看瑞士老板一急,逼著要真相,那中國主管就很小聲很小聲地說,大家是有一點不太開心……

 

那你怎麼不早說!?之前還說沒事沒事!瑞士老闆忍不住生氣了。

 

您對我們這麼好,真的是沒什麼事,只是……只是……中國主管很為難地,囁囁嚅嚅。

 

你趕快講真話,我很民主的。不會炒你魷魚的。瑞士老闆簡直快被搞瘋了。

 

就是我們很多員工覺得少了工時,也就少了加班費。您放我們這麼多假,工時又這麼少,那給家裡掙的錢也變少了。是不是可以請您讓我們有機會加個班?有些員工不只要賺錢買房養小孩,還要寄錢給鄉下的爸爸媽媽……中國主管好不容易提起勇氣這麼說。

 

文化溝通,真的是一條很漫長很艱辛的絲(思)路。

 


 

其實瑞士商人也不斷在調整並認識華人思維中,比如有經驗的瑞商,已經知道華人說「沒事」不代表沒事,「好」不代表真的「同意」。

 

就溝通理論來看,我們會鼓勵在不同文化交流時,從各種非文字的跡象去尋找真實的意義,而不只限於文字上的表達而已。比如說臉部表情,眼神,舉動,像例子中的瑞商,他很明顯覺得不對勁,就是因為發現員工反應冷淡,沒有笑容,雖然口頭上說沒事,但肯定有事。

 

常常覺得,在西方,很多想當然爾的事情都可以變成很科學很系統的策略,包括人類溝通學。我其實還是在外語教學研究所,但是會開始更精細在人類文化溝通學上,這也是經過一連串的摸索與轉彎才發現自己好像應該專心做這一塊。

 

我還是在外語教學的領域,但是因為有越來越多歐洲人發現,學中文不能只學語言而已,怎樣幫他們打開市場跟拿到生意,還是必須有策略地認識理解華人文化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