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齡 下的所有文章

independent_study

(Q&A)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問:我的孩子目前三歲,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32歲 女 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確應該從小開始。有以下建議:

 

independent_study

生活自理訓練往往被忽視

 

1. 從生活細節自理做起:

 

在開始進行抽象事物的自主學習之前,其實最重要的,是打下生活細節自理的基礎。比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不需要餵食,自己養成定時起床就寢的習慣等等。這一些生活細節與習慣的養成,是訓練自律的初步。

 

在台灣,這一部分生活自理訓練往往被忽視,台灣家長很容易主動把生活事務自己拿過去幫孩子做,而直接讓孩子接受抽象知識的單向學習,但其實,孩子的自律與自主能力如果沒有經過具體生活習慣自理的形塑過程,而直接跳到抽象思維的話,事實上孩子只是憑著背誦被動學習而已。

 

2. 容許孩子犯錯,給他足夠的時間摸索嘗試,從錯中學:

 

以三歲小孩為例,許多生活自理的關鍵習慣,正逐漸養成中。比如:怎麼自己吃完一餐飯,而不需要大人的餵食?許多家長會擔心,如果大人不餵三歲孩子的話,一來可能孩子本身吃不飽,二來可能食物弄得到處都是,還要花時間清理。

 

這時候,如果要培養孩子日後自主學習能力的話,請務必記得放手。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雖然剛開始灑出來的比吃進去的還要多,但是沒有關係,慢慢來,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耐心,讓孩子在不斷的嘗試中,自行調整自己面對錯誤時所應有的策略。

 

許多人以為孩子的自主學習是透過給予正確步驟,要求孩子逐一模仿,其實不是這樣的。就像孩子要學會自己走路,勢必要經過跌倒的過程一樣,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從不斷嘗試錯誤中逐漸培養的。

 

3.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依照年齡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逐次漸進,階段模式如下:

 

生活細節自理(學齡前)

情感自由表達(學齡前到十歲左右)

抽象批判思維(青春期左右開始到成年)

 

以您家孩子目前三歲來說,正是處於建立生活細節自理能力的階段,當然,您跟孩子對話的時候,可以用簡單的口語來讓幼兒自由表達情緒。如:我好怕!我好高興!等等。生活自理和自由表達情緒,是邁向抽象批判能力建立的基礎。

 

我個人並不鼓勵跳過這兩個基本階段,直接讓兒童進入抽象知識的學習階段。因為如此一來,兒童其實接受的是大人幫他準備好的知識資訊,而少了對生活周遭事物自我摸索觀察的過程,以及欠缺表達自我情感與觀點的能力,這是很可惜的。

 

 

校園

(Q&A) 若是和學校老師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該如何溝通?

 

問:若是和學校老師有不同教育小孩的理念,該如何溝通?(33歲 男 主治醫師)

 

答: (黃世宜)意見分歧的時候,要怎麼溝通?其實是因人因地因時隨時調整的。我建議您首先考慮:

 

校園

意見分歧的溝通,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

 

 

先行了解

 

溝通對象本身(學校老師)本身的個性、年齡、背景:

 

溝通對象本身差異很大,根據個性等特質,有些人偏向直接坦率地口頭溝通,有些人卻不習慣,可能越直接越是收到反效果。所以我建議您先對老師進行初步地了解,知道老師的底線是什麼,再選擇溝通的策略。

 

 

幫對方保留面子

 

把握成功溝通的基本共通原則:

 

其實在學校經常遇見家長和教師為了教育孩子理念或方式不同而產生爭執,即使在瑞士學校也是如此,所以幫對方保留面子,也就是溝通的餘地,是中外皆然的。

 

因為老師本身會認為他是專業的,所以面對家長的公開質疑,很容易因為面子掛不住而劍拔弩張,情緒上來就失去了理性溝通的可能。因此,在我會特別想建議家長,跟老師溝通時,儘量:

 

  1. 避免在公開場合(如辦公室),或公開結合幾個家長的力量,或大家聯名寫公開信之類的,造成老師反射性地憤怒。儘量用私下管道,一對一解決,不要大聲聲張,對老師跟孩子都造成壓力。
  2. 儘量用口頭,而不要用書面的方式:避免用寫電郵、簡訊、書信甚至轉寄給校長或其他家長之類的方式來溝通。因為這一些方式,白紙黑字容易留下懷恨批評的證據,對解決溝通爭端並沒有幫助。我的建議是,可以用口頭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如一起喝個咖啡,或是吃一頓飯的方式,大家私下聊一聊,彼此有疑問可以當面溝通清楚,理性融洽地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記住,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意見再怎麼不同,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教師和家長需要彼此互相體諒,一起幫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