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衝突 下的所有文章

(Q&A) 家長要成績、學生要玩樂,在學習上如何找到交集點?

 

問:身為一個教師,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教育現在的中學生呢?一邊承受家長對於成績的要求,另一邊要面對學生對於學習的不在乎。(37歲 男 補習班老師)

 

答:(謝宇程)謝謝您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到底在教育這件事情上,學生和家長的期待有沒有交集點?真的是一個要成績,一個要玩樂,兩者總是鬥爭衝突嗎?我不這麼悲觀。

 

家長需要的是成績這個數字本身嗎?或者家長期望的是孩子未來的快樂、幸福、地位、受尊重…而他們誤以為成績是引向這些目標正確的而且唯一的路。

 

學生真的對任何的學習不在乎嗎?或者,是我們對他們想學習的事物不在乎?是否我們沒有認真看待可能更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父母不能永遠為兒女駕駛,兒女總有一天要為自己掌舵,但是雙方的目標卻不會是矛盾衝突的。

父母不能永遠為兒女駕駛,兒女總有一天要為自己掌舵,但是雙方的目標卻不會是矛盾衝突的。

 

 

並不是家長總是錯,學生永遠對。而是家長和學生都該對現況有更廣的理解,看清楚彼此的真正意圖,也許會發現彼此可以有共識。

 

 

父母需要了解社會環境的新局與趨勢

 

現在,經濟、產業、社會的形勢和過往不同,而且快速變化;學校的教育制度與方法沒有跟上(有在緩慢地轉變中),許多家長更沒有意識。對您的補習班而言,這也許是一個做大事的契機,更是一個獲利機會。

 

在我的前一本書《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之中蒐集了各種現象,說明了現在求取高分、成績排名,不是追尋美好人生唯一的路途。我在新思惟的文章,和我接下來將出的書,也持續在討論:所以,怎麼辦?

 

其實您可以開辦給父母的講座,為他們提供跟得上時代的教育策略。這就看您如何定義自己的事業,您經營的私人教育機構,也可以是教育啟蒙基地。

 

 

親子對話找出認同的交集

 

關於受教育這件事,若是追到根柢,父母和子女目標應該相近,不可能絕對衝突,父母希望子女有好的人生,兒女本身難道不這樣希望嗎?重點只在於方法、過程,而這些都是可以權衡、溝通的。

 

您的補習班除了可以開辦針對父母的講座,也許可以模仿《爸媽冏很大》這個節目,扮演父母與兒女溝通對話的橋樑,讓雙方了解彼此的真心話,基於共同的目標,找到彼此能接受的手段。

 

上述教育前瞻的講座、親子對話,其實都是我正在準備規劃的服務,預備明年初出書後推出。好事不怕更多人做,若新思惟的朋友們要借用我的商業方案,歡迎。(眨眼)

 

 

親子的溝通橋樑,不只小時候要搭,長大後也要保持堅固及暢通。

親子的溝通橋樑,不只小時候要搭,長大後也要保持堅固及暢通。

 

 

教育和人生,權限與責任不可分割。

 

年輕人的成長過程,常經歷一種吊詭-子女最終承受生命的結果,對生命重要事務卻少有決定權。這種承受後果卻受制於人的無力感,常常導致子女對一切事務的消極態度。

 

在不變的情勢之下,可以依社會共識找出最佳目標,依經驗畫出最佳路徑,衝得快的就勝利。但是在變動的環境下,今日的最佳目標,三十年後可能崩壞,甚至可能消失;今日的最佳路徑,可能沙漠化、沉入海中、被峽谷阻斷…。

 

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情境下,子女的受教過程是要不斷地快跑搶先嗎?或者,更應該全盤了解局勢,並且練就因應變局的能力,無論游水爬樹都能快速學習的信心?

 

父母需要體認到,未來的局勢和今日不同,愛子女的方式需要和過去不同,孩子過人生的方式要和過往不同,想要「為兒女全盤安排妥當」,註定會帶來不妥當的人生。

 

 

排隊人潮

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四:畸型和殘廢的愚化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最近我和幾位教師在線上討論起五育這個概念,他們說「好在,現在學校已經不強調五育了。」在我當中小學生的時候,學校成績單上有五育成績欄位,現在許多學校都取消;有位老師接話「以往強調五育均衡是假象,獨尊智育才是真。」

 

好佳哉,大部分學校不再強調五育架構。但這還不夠。因為五育架構這個錯誤概念現在還指導了許多家長的思考、表達,例如那位提到我們「獨尊智育」的老師就還受五育概念餘毒之害。

 

其實,我們根本沒有認真對待「智能」的本質,我們貢奉在神壇上的,是把「智能」殘酷地閹割掉「德、體、群、美」之後的可憐殘廢,而「德、體、群、美」與「智能」之間相互切除,也很可能成為發育不良的畸型。

 

 

工具

德育和智育相分割的結果就是,在學校,智能為分數服務;工作上,智能只為賺錢服務。是非對錯的思辨從來就沒有在心中生根。

 

 

不思辨的道德教育,只是奴性養成

 

我們回想一下在學生時代,德育成績是怎麼打的?看的是,學生是否遵守校規的、一個學生有沒有染髮、有沒有穿顏色正確的鞋襪。學校是否曾經教育我們「深刻思考事務的事非對錯,檢視校規、法律、政府、有權者的行為,抵抗不義和責難濫權?」我從未聽過。而不鼓勵不尊重學生自發思考對錯的德育,本質其實是一種奴化教育。

 

而不被用在思考是非、善惡,只用於考試、分數、升學的智育訓練,又是真正的啟發智慧嗎?不,這也只是一種奴化過程,讓學生未來可以成為另一些人用得比較順手的工具。

 

 

不用腦的群育,培養服從與鄉愿

 

再讓我們回想一下,在中學之中打群育分數的實際是什麼樣的情況?通常是老師看看這個同學是不是很多朋友,有沒有和同學有糾紛。

 

所以什麼樣的孩子群育高分?正是那些看到糾紛、衝突,卻袖手旁觀的孩子;是那些班上出現什麼風潮,立刻跟從加入的孩子;是那些看同學穿什麼衣服,看什麼卡通,玩什麼遊戲,立刻急切地跟隨效法,不敢有自己風格的孩子。有些家長還以為這是孩子合理的「社會化過程」。

 

 

排隊人潮

「不」成功的群育,讓台灣人非常「合群」,凡事一窩風,人人跟流行,將別人的行為當自己判斷的依據。圖 / 夜市中某家店的排隊人潮。

 

 

學校理解群育的時候,強調不用腦袋的合群,註定了台灣缺少一種人:領導者。

 

領導者可不是合群的,領導者要看出群體的錯誤、缺失、不足,領導者要不甘只是「其中一分子」,領導者要展現他「與眾不同」,領導者要能影響和說服別人:要往哪兒走,要怎麼做。

 

這一切,沒有智能,豈能辦到?

 

 

假性獨尊智育,恰達成愚化結果

 

說我們的學校獨尊智育,實在是有點抬舉它了。因為我們並未獨尊智育,我們只將某種類的大腦活動訓練得肥壯發達,但是和考試、分數、升學不相關的智能活動,我們將它限縮、壓抑、甚至切除。

 

我們並未獨尊智育,因為我們若真正重視智能,我們就不會犯這麼明顯的概念錯誤,誤以為道德善惡、群我關係等其他的人生面向不需要思辨,和智能沒有關係。

 

把智能限縮在考試上,把道德認定為順從,視合群為理所當然的人我關係,這樣的教育產生了什麼?愚民。

 

深深期盼,錯誤五育思維,就停止在我們這一代,不要再往下傳了。

 

 

book

(Q&A) 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

 

問:我是醫院護理部督導長,女兒念三年級。我現在念博士班七年級了。在多重角色下總讓自己很急。請教老師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下班回家陪小孩,我的功課又落後。然而放下孩子寫文章又覺得沒盡母責。有些挫折…

 

答:(黃世宜)其實您的情形也正是我的情況呢!我的觀點和做法是,自我實現以及教育子女之間並沒有衝突,而且甚至,我發現,自我實現其實也應該是教育子女的一部份。

 

 

book

 

 

從愧疚到獲得新領悟

 

起初我跟您一樣,心裡感到很愧疚,覺得似乎沒有放下自己的學業工作,沒有專心陪伴小孩,好像是一個失職的母親…但是,後來有一次與大學時代的恩師敘舊,得到了新的領悟,很願意跟您分享。

 

是這樣的,我恩師本身是國文系的教授,她有三個孩子,如今兩個台大醫科,一個台大電機。雖然孩子的成就不能用學校科系來評量,但是,因為恩師從孩子還小時,就已經是忙碌的博士生,一直到如今的學者,中間發表了不知道多少論文著作!這一切不禁讓我好奇,在如此繁忙的研究教學工作中,又如何顧及孩子的功課?於是我特地問了我恩師。

 

 

身教,作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恩師說,其實很簡單,身教。小孩子看到母親認真工作,都在看書寫論文,懂得自己在工作與家庭兩者間取得平衡,不需要特地陪伴,不需要說教,孩子喜歡模仿,自然就會跟著認真學習,學母親那一樣,自動自發規劃自己的興趣與學業。

 

後來,我照著恩師的方法,發現果然非常有效。一來自己不再愧疚,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身教的一部份,又能兼顧自己的學業。二來孩子更加自動自發。過去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去陪伴他們,反而容易因為心急而口氣焦躁,造成孩子無形的壓力。放手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更有喘息的空間去觀察父母的身教,接著進一步主動模仿。

 

就像我恩師當時告訴我的,「又不是喝酒吸毒,媽媽認真進取絕對是好事!」,千萬不要為自我實現自責,尤其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更是辛苦。所以加油!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