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謝宇程 下的所有文章

學習社群

教育現場:未來教育的樣貌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過去的六十年,台灣的很多事物,不僅數量改變,連模式也變了兩翻。

六十年前還有人力車,現在,人力車消失變成汽機車,現在高鐵和捷運又轉變了我們的交通模式。

 

六十年前台灣幾乎沒有「旅行」這個概念,後來出現旅行社讓人組團出國玩,不但出國旅行是常態,愈來愈多人成為背包客,自己搭飛機找旅館。

 

 

六十年來,不變的教育現場

 

六十年來,量有變,基礎模式卻是一樣的 ── 小學、中學、大學;小考、段考、升學考;法定課程、課綱、教科書。

 

六十年來,所有六歲到十八歲的孩子都是早上七點半前要到校,打掃自習、上午四堂、下午四堂,有些留晚自習,有些補習。所有的同學、課程、老師是排定給你的,不能選、不能變。

 

數十年沒有大變動的教育與學習景貌,未來會繼續複印下去嗎?

 

同班同學幾乎都是同樣年齡,雖然彼此之間其他的方面都不同:興趣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與愛好不同……

 

但是,老師卻要對所有學生教同樣的科目、教同樣的內容、用同樣的進度;沒學好,就被定義為比較「笨」。在某時某刻,不想上某門課、不喜歡某個老師,因心情不好不想上課的學生,就被定義為「壞」。

 

學生在隨時隨刻,行動作為,身體在哪裡,腦子想什麼,嘴巴說什麼話,都要符合一個被定義的「常模」。這件事在台灣,六十年前如此,今日亦然。

 

 

大膽地想像,未來後教育現場。

 

未來的教育現場仍然如此嗎?我認為,顯然不會。我心中有一個教育的景像,也許六十年後會發生,但是更可能,更早就能達到……

 

─ 小美的一天 ─

 

星期三,十四歲的小美七點起床後,和哥哥以及朋友們在河濱騎半小時的車,打了羽毛球,回家先洗澡吃飯。

 

九點時,她打開網路上的數學課程,看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數學老師教生活中的數學與物理,聽不懂的,她倒帶再聽一次,或是搜尋關鍵字找資料。累了,她去和小狗玩一會兒,然後繼續看。

 

十一點,她到附近咖啡店,坐進十來位年輕人之中,這些年輕人有些比小美大,有些比他小。他們自發相約,來討論數學與物理的線上課程,出難題給彼此做,並討論新學到的知識可以如何運用在彼此的專案上。

 

沒錯,專案!小美現在和另幾位朋友,一起開發一種新的晒衣架。他們寫程式運算,看設計的書、學物理和數學,一起在研究晒衣架如何最輕、體積最小。
 

 

學習社群

圖 / 某公司同仁,下班後自發的英文精進學習社群(公司有補貼鼓勵)。這樣的學習,可能更早成為常態?

 
 

小美會從書上、錄音檔、影像檔上看知識。但是她同時選擇參加有指導員的學習團,這些指導員的年紀從十七歲到六七十歲都有,但都是小美喜愛、信任的類型。小美、父母也和指導員們隨時線上互動。這些指導員,每個人也都是學生,因為他們也還在學一些東西,從知識的到生活的。小美很擅於舞蹈,她想,過幾年也許她可以為小小孩子開一個舞蹈班,這件事可以賺點錢,而且是溝通、表達、領導力磨練的機會。

 

 

未來學習的三原則:自由、極致、社群

 

小美的學習樣貌,我還可以一直寫一直寫。但是,也許不必。因為聰明的讀者大約已經可以看出來那個時代的學習特色:自由、極致、社群。

 

未來的學習方式,很可能是自由的,「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材料、學什麼科目、進度該如何,都能夠自己選。」在網路上,所有學生閱聽一流的知識性課程,沒有人浪費時間在劣質授課。並且,我們可以找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學習,找合適自己的人來指導。

 

為什麼未來的教育會往這個方向走?以下,讓我來說明。

 

 

延伸閱讀:

 

 

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瞻望未來,一種更值得期盼的教育,也許即將浮現。在那個教育之中,學生與教師都不必被教育部、教科書、升學制度騎在背上,勒住韁繩。

 

 

未來教育不再有「一體適用」的規範

 

未來的教育,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在什麼時候學,什麼是學習的重點…這一切規劃,不再有「一體適用」的規範,無論這個規範是多麼了不起的專家設計出來的。每個人不同,每個人走的方向不同,優質的教育會體認到這一點,並且將它落實。

 

未來的教育對兩件事情負責,一是學生本人,二是這個世界。未來的教育要培育一個完整而有力量的人,而不是一個高分考生;未來的教育要培育的人,不但能成功地在社會上存活,而且能夠參與社會的塑造。

 

 

到底教育部有沒有能力,決定全國所有孩子最該學什麼,怎麼學?

到底教育部有沒有能力,決定全國所有孩子最該學什麼,怎麼學?

 

 

未來教師的角色與過去不同

 

未來的教育中,教師需要先了解的,不是某套特定的教材。教育素材在網路上,各種書籍或影音資料之中,已經太多了。沒有一套教材有資格綁架教育,教材該在教育的目標下,被靈活地調度使用。

 

因此,教師需要先了解的是學生特質:他喜歡什麼,有什麼願望,對什麼好奇,這些是學習的起點。教師所做的,是運用學生的既有的喜好與好奇心,驅動學習的行為。

 

 

與學生共同探索學習的目標和歷程

 

在未來的教育之中,教師會了解一個道理:這世界上有學習價值的事物太多了,每個人都只能學習其中一部分。而要學習哪一部分、什麼時候學習、用什麼方法學習,都不會有正確答案。或者正確答案是:Whatever works。

 

教師的工作重點,並不是驅策學生學習特定一套教材,不是說明與講解官方的教材。而是協助學生在廣大的世界和變化不定的未來之中,理出一個頭緒:我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教師的工作不是教導他所需的能力與知識,而是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從找尋材料、吸收內化,到實際應用。名校、學歷、證照,都不是目標使命,而是種種工具選項,他們會幫助學生思考他們需要哪些,該取得哪些。

 

 

當線上有世界各地名校的免費課程,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大學註冊?圖為台大標誌「傅鐘」。

當線上有世界各地名校的免費課程,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大學註冊?圖為台大標誌「傅鐘」。

 

 

課程是為了克服與繞過學習的難關

 

未來教育的課程將不再是把資料集結起來,訂出學習的進度,然後在講台上搬演。

 

擬定課程的第一步,是站在學生的地位,辨別學習的難關和瓶頸,然後利用各種案例、實事、影片…幫助學生克服,或是繞過關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事變得具體,聯繫各種道理之間的內在關連。

 

在未來的教育環境之下,學生不再是為了分數和升學成果而努力,而是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而存在。教師的教學宗旨不是為了符合規範,不是為了學校的面子,而是為了學生整體的人生發展。

 

在未來的教育環境之下,每個老師該是理解人的專家,該是理解世界的專家,該是幫助人連結世界、走入世界、準備貢獻於世界的專家。

 

這一天何時會到來,我不確定;如果我們幸運,或許不遠。為什麼這樣的教育情景是可能發生的,為什麼是比較好的,之後的文章中,我會慢慢說明。

 

 

上學有風險?現今「學校教育」的三個層次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這篇文章之中提到一個現象:上課不見得總是有利於教育,有時其實造成反效果。

 

面對這個社會上極多的學生無法有效學習,對學習沒興趣,厭惡和反抗學習,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錯在學生,他們智力低落,或者品性惡劣。但有沒有可能,是教育的模式有問題?有沒有可能,某些學校、某些老師,他們正在提供劣質的教育,而我們一直沒有看清?

 

四十年前,我們也不知道回收油、塑化劑、多糖重鹽、不用芭樂製造的芭樂汁有什麼不好,健康出問題只能怪自己衰。現在,我們知道哪些飲食方式會導致身體的病變。

 

今天,我們有沒有學著判別,也有品質不夠好的教育,可能造成孩子人生發展上的病變?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現今教育體系中會看到的三種品質。

 

 

孩子在學校中的成績不好,是他們的錯,或是教育體系失靈?圖為某次教改團體集會中的訴求告示。

孩子在學校中的成績不好,是他們的錯,或是教育體系失靈?圖為某次教改團體集會中的訴求告示。

 

 

最低品質:懲處威脅,硬塞強灌

 

最差的教育,是忽略學生的主觀意志和感受,基於各種規定,將學生像器物一樣看待,把他們集中在一個地方加以「製造」,而且不吝施以強迫。上什麼課,什麼時候上,用什麼速度來上,用什麼方式來上,都不顧及個別學生的差異和感受,反抗就受懲罰,有意見就是叛逆,學不好就是低劣。

 

這種教學之下,除了那些最順從的學生還能適應,會造成大量的學生憎恨學習,或對智識成長毫無欲求。這樣的課程模式,傷害的學生可能比助益的學生還多。

 

 

中等品質:放牛吃草,結果自負

 

稍微好一點點的教育,可能看似道家風格。也許是老師偷懶,也許是失去教學熱忱,也許他志不在此,總之,他不勤於提供材料,不認真上課,不認識學生,遲到早退,讀課本畫重點,不規劃安排…。

 

這樣的課程本身價值不高,但不是最差的,至少沒有積極地造成什麼傷害。有點興趣、有點上進心的學生透過別的管道自己想辦法學;沒有興趣的學生做別的事,自已找樂子,也許日後有一天他興趣開啟,會重新學習這個學問。

 

 

以嚴管勤教來說,許多補習班的老師反而是好老師,因為他們有財務誘因這麼做。圖為南陽街補習班的招牌。

以嚴管勤教來說,許多補習班的老師反而是好老師,因為他們有財務誘因這麼做。圖為南陽街補習班的招牌。

 

 

高等品質:諄諄勸導,認真勤教

 

有一類老師,認真準備教材,課前仔細規劃,幫學生找好補充資料,想好笑話避免學生睡著,編好口訣讓學生易背。

 

他們認真教學生解題,告訴學生什麼是段考、升學考容易考的。他們認真的告訴學生,閱卷老師希望看到計算題怎麼寫,他們把怎麼樣的作文打高分。

 

對於不認真的學生,他們課後約談勸說;對於跟不上的學生,他們提供個別指導;對於考高分、拿獎的學生,他們自掏腰包買禮物。

 

這樣的老師夠好了嗎?不,在這個時代,面對真實的人生現場,我認為需要比原有的最好模式更好的教育和老師。

 

(繼續閱讀: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最近,我的女朋友花了一些時間,幫我架了新網站,讓我刊登日後撰寫的新文章。她打開網站程式碼,東改西改做實驗,若有不懂或不會的,就關鍵字蒐尋教學文。原本我以為會是腳踏車程度的網誌,最後成果遠超過我的想像。

 

她大學讀中文,研究所讀 MBA,從來沒有在正式課堂中學過程式。她升高一的暑假在資策會學過一點 dreamweaver,後來加入高中網管小組,負責網站視覺設計,一切都自己學。對她而言,寫程式和做網頁就是個遊戲,她覺得「超好玩」。

 

其實,我上過正式的程式課程。

 

 

名校名教授不見得擅於教學

 

我就讀台大工管系時,大一下學期必修程式語言,並且由資管系系主任執教。這位老師人頗善良,樂於和學生互動,也是名校電腦科學博士,但他不擅於教學。

 

 

要學習程式,台大最好的地方嗎?不見得。圖為台大總圖。

要學習程式,台大最好的地方嗎?不見得。圖為台大總圖。

 

 

他將資管系學一年的課程,壓在一學期中讓工管系學生學完。每次上課教一個主題,上完課後就規定當週作業,我從第一堂課就沒有跟上,一直到學期末。每次寫作業都是土法煉鋼,品質極差的程式碼當然不能跑出正確成果,不斷除錯讓人沮喪地想撞牆。去請教原本就是程式高手的同學,他說:「重寫比較快。」

 

上完這門課之後,我打從心底認為我和程式沒有緣分,沒有天分,還是離這件事愈遠愈好。這門課程在我身上造成的影響,恰巧是所有教育目標的反面。

 

教育應該是讓人產生興趣、產生學習動能、建立繼續學習的信心。但台大這門課對我的影響,是讓我對程式完全喪失興趣,信心全面挫敗,完全沒有意願進一步學習。

 

 

學校、老師、上課,需要再評估

 

在正式的、專業的教育體系之中,一個學識優秀的教師,一個用功的學生,竟然出現了徹底「反教育」的結果。

 

後來我慢慢意識到,這件事常常在各地的學校、課堂、教室中上演,不是大學才發生,不是局限在一個科目。有時候是中學青春期就開始發生,而且破壞的是全盤的學習動力。

 

 

學習程式語言,最好的老師也許是你的同儕朋友、學長學姊。圖為建中電研社暑假時聚集學習程式。

學習程式語言,最好的老師也許是你的同儕朋友、學長學姊。圖為建中電研社暑假時聚集學習程式。

 

 

台灣的老師、學生、家長,投入大量時間、心力、資源在教育上,但是投入的努力,有多少比例轉化成學生可用的能力、社會的底韻素養?顯然比例低到我們必須思考: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在資訊化時代之前,資訊傳遞速度緩慢而成本高昂,集中學生到學校上課是不得不然的方法。畢竟,那個時代只有兩個人生選擇:「去上學」或是「當文盲」,提供知識的唯一管道是:「老師」。所以我們對學校、老師、課本敬重有加,甚至加以神聖化,不可能批判,不可能加以「衡量」。

 

現在,傳佈知識和資訊的管道不再限於學校和教師,資訊傳遞快速而成本低廉。如果不去上學,我們還有各種替代方案,都可以達到「教育」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開始可以將「教育」這件事拿到思想的天平上,衡量它的效益、代價,與風險。

 

 

入學制度

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要不要讓自己的小孩自學?」有人會問我這個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希望澄清一件事:什麼是「自學」。

 

說來也很單純,自學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如果是這樣,可能「不自學」嗎?不自學,將是完全不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僅靠老師上課演講,學生像錄音機在台下記憶,之後在考試上重複所記得的課程內容…… 這樣的結果當然會是災難,事實上連考試都不可能高分。

 

自學如同很多事物,它沒有單一的本質,而是有類似「光譜」的多元呈現,依不同程度和深度,呈現不同的面貌:微自學,小自學、中自學、大自學;各有不同的成本與效益,對每個人而言,也有不同的「最適判斷選擇」。在不同的處境、需求之下,該採用不同程度的自學。

 

入學制度

體質不良的教育體系和升學制度,使學校體系中的許多老師和學生,無法將力氣放在真正重要的學習,這是學校教育的成本之一。圖 / 某次公民團體抗議現場。

 

 

微自學:老師教課後,自行復習深化

 

即使再怎麼好的老師上課之後,學生都只能記憶和理解課程中的一部分,而且記憶會隨時間而流逝。認真的學生,會在課後整理筆記、做練習題,甚至閱讀相關資料,加深記憶,擴張理解,這就是「微自學」。所有能成為優良考生的人,必然都是「微自學」的高手,無一例外。

 

 

小自學:學科老師不會教,自己來學

 

在我求學過程中有好幾次,數學老師不擅於講課,地科老師只念課本畫重點,或者英文老師發音極差讓我在上課時只想將他的聲音隔絕在腦袋之外。因為我不愛補習,所以遇到這種狀況,我的選擇都是自己讀課本,參考書,推導公式和例題。結果竟然有不錯的成績。像這種情況,課程是教育部規定要上的,內容是教育部規定的,我用自己的力量學起來,不靠老師,這叫做「小自學」。

 

 

中自學:學習學校不教或教不好的事

 

一些知識和能力,我們發現是很重要的,例如說演講、美感、第二外語、電腦程式…… 但學校體系落後於時代,或是無法因應各別需求,以致於沒教或教得非常薄弱,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會心想「哦,考試不考,算了」、「哦,無助升學,算了」。

 

有一部分人,基於興趣驅策,基於清晰的認知,他們決定把這件事學好。他們自己讀書,找資料、找老師,把一門能力學起來,這就是「中自學」。現在所有程式、商業、藝術、創造的高手,他們幾乎都是擅長「中自學」的人。

 

書店

在學校之外的學習,早已有大量資源做為後盾。書店只是其中最原始的例子。圖 / 某書店中好學的長輩。

 

 

大自學:脫離學校自定學習內容管道

 

我們都知道學校有許多好處,但也有許多限制。例如,許多當代重要的能力與知識被擋在落後的學校體制外,教師的素質與教學熱忱參差不齊,甚至,某些校園風氣與價值觀相當扭曲。此外,現在校門外,有太多優質的學習資源可以免費運用,學習效益愈來愈高。

 

有些人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在學校受教育的成本(尤其加入機會成本)已經遠高於於價值。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決定離開學校體系,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怎麼學,用什麼方式學,這叫做「大自學」。某些人指的「自學」,是單指這一類的學習。

 

這樣說來,其實無所謂「要不要自學」。事實上,某種程度的自學一直在發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絕對必要。問題只在於,在哪一個階段,要採取哪種幅度的自學?這件事必需個案討論。相關的細節,我們日後也會更多在文章中探討,若有興趣,歡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