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世宜 下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改變僵化的教學困境呢?

 

問:以前有一陣子教育部推動統整課程,想要打破學科的限制,但通常都只是形式上的統整,事實上依然是分科教學。後來可能又是家長們的反應吧,變成要求老師一定要按表操課,不可以在數學課上國語或社會課上自然。

 

以我個人而言,每天都有改不完、訂正不完的作業,還有課程進度要趕,國語課頂多看看課文、寫習作、訂正作業之後就沒有時間了,還要應付大小考試,數學課的情形也差不多。十年下來,我覺得自己很像機器人,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對學生的成長幫助多少?老師的教學和 2、30 年前一樣,學生的學習也很僵化,有一次補充課外的知識的時候,學生居然問我:老師,你什麼時候才要上課?

 

要怎麼樣改變這樣的困境呢?真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出國,感覺他們的人生會更有發展的機會。我實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您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呢?(32歲 國小老師)

 

答:(黃世宜)看了您的敘述,其實可以感同身受。事實上,您提到工作不斷重複,找不到教學的熱情與意義,這樣沮喪的心情,在瑞士的教學現場,也經常聽到一線老師有同樣的困擾喔。

 

在瑞士的中學,特別是升學主科,如德語科和數學科一般學生最感到頭疼的科目,任課的老師也容易陷入沮喪,覺得總是在重複相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重複的練習與叮嚀,家長與學生又難以伺候…也因此即使在瑞士這樣的國家,老師也一樣會對教育現況跟自己的職涯充滿了不確定感。所以首先我想先鼓勵您,您的情況,是我們職業生涯內容的一部分,無論國內國外,很多同行都曾經有過相同的感覺,先跟您打氣。

 

 

蘇黎世理工學院校園一景

蘇黎世理工學院校園一景

 

 

我的建議是:

 

一、考試、作業的頻率、內容是否可以調整變化?

盡可能在自己可以決定的範圍之內,降低考試作業的頻率,也調整變化考試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關於這一方面,據我所知,台灣的教師自主決定教材內容的權力範圍,相對瑞士來說,是比較小的。

 

但,盡量在自己能力可以決定的範圍之內,盡量減少考試和作業的次數與份量,讓自己先休養生息,才有餘力提升教學品質(要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習氛圍喔)。而作業考試的內容與形式,也可以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下,盡量往有趣多元的方向去調整,一方面刺激學生學習動機,對教師本身也可以重新喚起鮮活的工作能量喔。

 

二、改變的同時,請保持信心與學生和家長不斷溝通:

改變教學方式的時候,如果遇到學生或家長的疑問,也沒有關係,就正面迎接他們的疑問,回答他們,跟他們不放棄地溝通您的想法與理念,然後最重要地,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一直都會有希望:即使他們不表示支持,也可以保持樂觀繼續改變下去。

 

如果不是太嚴重的話,一般的批評或抱怨就一笑置之,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在現實中不斷妥協又不斷前進,一個「進三步退兩步」的概念:只要有一步的前進,就是進步,就是很棒的改變囉!

 

加油!!我感到您其實對這一份工作還充滿了熱誠跟改變的誠心,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疑問,並沒有麻木。所以,我相信您一定可以改變現在這樣的困境的。

 

 

(Q&A) 如何培養勇於表達意見的孩子?

 

問:孩子在幼稚園的團體分享中,發言不太主動,老師點到才會發言,請問如何培養勇於表達意見的孩子?(40 男 跨國公司主管)

 

答:(黃世宜)其實孩子的天性,一般在團體分享都不會太主動。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會害怕受傷、需要肯定的,特別是在公開場合發言、都是陌生人的情況之下。也因此,很多孩子在課堂上會很安靜沈默,但回到家裡就又很活潑,就是這個道理。

 

即使在瑞士這樣鼓勵孩子多多發言的國家,孩子在早期幼稚園或小學階段,甚至瑞士高中生或成人,也還是有不少並不喜歡公開發言的孩子跟我們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怕傷害、被否定。

 

 

fb_classroom

 

 

耐心培養孩子的「發言安全感」

 

也因此,如果要培養出孩子勇於表達意見的上課態度,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讓孩子有安全感。

 

這一個安全感的培養需要時間,看孩子的個性,長短不一定,但師長千萬要有耐心,慢慢來。基本上培養課堂發言安全感的步驟如下:

 

    一、不強迫,順其自然:

孩子的嘴巴就像蚌。越想逼他說話,他嘴巴越緊。孩子可以感受到那一種被期待發言的壓力,這反而會造成他們內在的恐慌與不安。因此建議順其自然。

 

如果不想講,沒有點到就不說也沒關係。記住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評論這一件事(如:你今天有沒有在大家面前說話?你要多多跟大家玩啊不要害羞之類的話),盡量裝作不在乎,讓孩子自己慢慢熟悉老師和同學,慢慢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讓孩子自己靜靜找到「跟公眾說話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累積,是一點一滴需要時間的。

 

    二、開始積極發表意見時,請盡量都給予正面鼓勵,傾聽就好,不要下個人判斷:

不只在學校,在平常親子溝通也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坦白說老師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果老師越能給予正面鼓勵與肯定,不加上個人判斷,那麼孩子日後就能卸下心防願意分享自己真實想法。相反地,如果換來的是糾正或否定,甚至當場給孩子打臉,那孩子就很容易像受到驚嚇的蚌,退回到自己的殼裡。

 

舉例:

 

老師說:「想去日本玩,要搭飛機還是火車?」

 

孩子發言:「搭龍貓去日本。」

 

(全班哄笑)

 

老師:搭龍貓公車?太好啦!老師也想一起搭呢,一定很有趣。(正面肯定,老師一起跟著開心大笑,真心覺得有趣覺得孩子有創意,而不是露出譏諷的表情嘲笑,小孩子很敏感的,馬上可以感覺到大人的真實意念。)
 

老師:龍貓?那個是卡通啦!沒有龍貓!要去日本一定只能搭飛機去!(這種回答就算再怎麼溫和,都是一種負面否定的傷害,立刻就能把孩子的創意跟勇氣打退了。只要不是危險的錯誤資訊,請盡量多一點感性與想像,少一點理性與判斷。如果真的不同意孩子的回答,就笑笑聽聽就好,不要認真反應。)

 

    三、課外多參與表演與娛樂運動:

課外活動休閒看似跟課堂發言無關,但其實都是大眾接觸的管道。課外活動越多的孩子,一般膽子越大,越喜歡發表自己的想法,越有自信。比如音樂表演,運動競賽,戲劇舞蹈等等,都是增加上台經驗、慢慢培養膽識的開始。

 

以上三個小撇步,基本上就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樣。我們都只願意跟那種我們信任、有安全感的朋友分享秘密,孩子也是一樣的。

 

 

相信凡事自有其時,也尊重孩子本性。

 

曾經遇過一位瑞士大學教授,他在高中以前完全都無法在大家面前說話,非常害羞。但經過長時間的耐心與來自師長與自我的肯定,後來竟然從事語言學的教學工作。所以,我相信凡事自有其時。

 

最後,如果經過這一些努力,孩子還是依舊如此不習慣公開發表意見,也請家長不要擔心,這說明孩子的個性本來就是這樣,我們依舊還是要支持尊重他原有的本性,不要強迫。

 

事實上,就課堂表現而言,不見得踴躍發言的孩子就是好。我們大人教育孩子的立場,是視每一個孩子皆為寶物,獨一無二。每一個孩子的秉性,都有它獨特而美麗的姿態,都會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Q&A) 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

 

問:在《(Q&A) 新加坡的工作邀約該如何從各面向來考量》一文中,校長提到了:「大器不扭捏,從孩子到年輕醫師到資深醫師,都一樣,他們很少會不好意思、客氣退讓、扭扭捏捏。這是我最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但在台灣不是很容易培養。」

 

而我的小朋友就有這種症頭,在外人面前很害羞,等到別人走了才回神,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想請教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35歲 男 核醫科主任)

 

答:(黃世宜)

 

害羞或許是人的天性

 

其實,在歐洲不少孩子和青少年,也包括我的兩個女兒,在外人面前也是非常害羞的噢!又或者,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取得時間跟信任,他們才願意放下心防願意侃侃而談分享一切。也因此,我的觀察與教學經驗是,特別害羞或許就是人的天性吧。

 

而對於我的瑞士學生們,即使已經是高中生,百分之九十在初次見面時,也往往不願公開表示太多個人意見。要到願意侃侃而談的程度,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覺得安心,確認他們說什麼都不會被反對、被拒絕,那麼他們就會願意打開心門大方分享。

 

 

讓孩子勇於與世界對話的撇步

 

要讓孩子慢慢勇於與世界對話,是得經過一個漫長過程的,以下有一些撇步:

 

 

fb_kids

 

 

第一階段:請給害羞的孩子時間,先跟他們一樣保持沈默,讓他們感到我們是同一陣線的。請不要心急,讓害羞的孩子有時間準備自己的心情。家長或教師如果遇到孩子不願公開表示意見,那就不要強迫他們,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認識自己,有時間面對這個要求他們直面對話的世界。

 

請記住,害羞也是對這個世界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沒有什麼不好。相反地,如果在第一階段要求孩子大方,反而容易招致孩子的排斥,未來將更不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情緒跟想法。

 

第二階段:孩子一旦在公開場合有應對,開始說出隻字片語,請公開即時給予肯定與耐心傾聽。孩子要在公眾場合表達流暢完整的意見,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而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已經在公開場合表達許多東西了,比如一些情緒的反應(如大哭或亂丟東西)或是短短一句無釐頭的話(那個阿姨怎麼長得像斑馬?)諸如此類。

 

基本上,孩子要成熟理性地表述對一個議題的看法,至少還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教育,換句話說,最快也要到國中以後,才能完整這樣的思維邏輯訓練過程。而在這之前,往往多是情緒而無釐頭的表現。而這一些情緒與無釐頭的公開表達,看似幼稚,但卻是邁向成熟的重要必經過程,千萬別輕忽或責備,請家長一定不管如何都要給予耐心理解與支持噢!因為在這一個階段如果一旦被打斷或被責罵嘲笑,很容易從此被打擊,之後孩子往往就更不想再公開表達自己任何想法了。

 

第三階段:儘量用開放式的小問句,不要加入自己的長篇價值判斷。基本上第一跟第二階段都熬過去之後,孩子會很願意分享,分享的細節與內容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在他們停頓或希望長輩的回應時,儘量不要加入自己長篇的講話,而是用開放的引導式小問題,讓孩子慢慢去思考原來還能再表達些什麼。以下舉例:

 

建議: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看什麼樣的電視節目?為什麼?(用小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讓他自己找答案自己表達)

 

不建議:你回來之後要寫完功課,七點以後才能看電視。而且只能看卡通。其他的電視有暴力情節有色情畫面,對你非常不好。(開始碎碎念,然後孩子只能靜靜地聽大人說,沒有機會自己思考自己表達)

 

 

爸媽請慢慢來,給孩子時間。

 

綜合來說,我想您的小朋友跟我們家小朋友一樣,也像我其他的瑞士學生一樣呢!我想只要是人,都害怕在公開場合受到傷害,都期待在公眾面前受到肯定,尤其來自最親最愛的人的肯定。所以爸爸媽媽請慢慢來,給孩子好幾年的時間,慢慢從基礎打起,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有自信勇於表達自己的人噢!

 

 

(Q&A) 盧森堡語言教育的轉換模式,學生銜接上是否有困難?

 

問:對黃世宜老師介紹「盧森堡的語言教育」十分好奇,沒想到,語言的訓練可以如此操作。但是,「完全的轉換,從盧森堡語 → 德語 → 法語」,銜接上的困難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例如中文聽不懂,卻要上社會 理化 自然課?又或者,他們有什麼樣的機制,清楚確定,小孩在進入下一階段前,對該語言的認識已經有基礎程度呢?(36歲 女 復健科醫師)

 

答:(黃世宜)盧森堡的轉換模式,其實是有其基礎與背景的。首先,盧森堡語本身是一個近似德語的地方方言。而在西歐各國的幼稚園階段,本來就是不動筆的,到了小學才開始學習拿筆寫字。

 

因此,從教學的觀點來看,幼稚園的全盧森堡語過渡到小學德語,從完全口語方言到開始用筆書寫文字,剛好做一個非常完美的銜接:因為地方方言本來就無法書寫,那麼就從最近似的標準德語開始。打個比喻,就像是在幼稚園階段全部講台語,而台語是屬於漢族語系的一支,到了小學一年級開始用國語上課,學注音符號認字跟學寫方塊字是一樣的道理。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歐洲小學初年級沒有成績單

 

至於怎樣評鑑學生學習的效果?筆者觀察,在歐洲小學初年級,首先沒有成績單,也沒有分數評量。也因此,非常個別化,教師是根據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去給出建議與咨詢的,由教師直接跟家長個別描述、溝通。比如數學如果表現不佳,為什麼?是因為語言理解上的困難嗎?如果是,又該怎麼補救?通常老師給孩子補救的時間會非常充裕,起碼有一年以上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改善語言水平,還有所謂的課後語言補救教學等等。

 

並且,就算表現特別,不管是不佳或是優異,事實上作為家長跟孩子本人,也往往無從跟其他同學比較,因為沒有成績單也沒有排名,往往很難得知孩子在班上跟其他同學的相比的相對位置,所以只能自己跟之前的自己競爭,比如:我跟以前的我相比,是不是更進步了?那麼,只要比以前的自己更好,那就是成功了!

 

 

沒有單一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

 

盧森堡教師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評估,其實相當彈性而個別。 比如,所有孩子在上學前都會事先做過語言能力的基本背景調查。如果老師事前就知道孩子 A 來自法德雙語家庭,那麼這一位教師對孩子的數學表現,在評估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語言不會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因為孩子 A 是雙語孩子,並沒有先天理解上的困難。相反的,如果孩子 B 來自只會說法語的單語家庭,教師就會在打分還有做學習成果分析評估的時候,有更多的寬容。

我個人這幾年的感觸是,在歐洲教育體系之中,非常強調個人化,彈性化,多元化。並沒有清楚單一的標準,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這麼不同。

 

 

book

(Q&A) 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

 

問:我是醫院護理部督導長,女兒念三年級。我現在念博士班七年級了。在多重角色下總讓自己很急。請教老師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下班回家陪小孩,我的功課又落後。然而放下孩子寫文章又覺得沒盡母責。有些挫折…

 

答:(黃世宜)其實您的情形也正是我的情況呢!我的觀點和做法是,自我實現以及教育子女之間並沒有衝突,而且甚至,我發現,自我實現其實也應該是教育子女的一部份。

 

 

book

 

 

從愧疚到獲得新領悟

 

起初我跟您一樣,心裡感到很愧疚,覺得似乎沒有放下自己的學業工作,沒有專心陪伴小孩,好像是一個失職的母親…但是,後來有一次與大學時代的恩師敘舊,得到了新的領悟,很願意跟您分享。

 

是這樣的,我恩師本身是國文系的教授,她有三個孩子,如今兩個台大醫科,一個台大電機。雖然孩子的成就不能用學校科系來評量,但是,因為恩師從孩子還小時,就已經是忙碌的博士生,一直到如今的學者,中間發表了不知道多少論文著作!這一切不禁讓我好奇,在如此繁忙的研究教學工作中,又如何顧及孩子的功課?於是我特地問了我恩師。

 

 

身教,作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恩師說,其實很簡單,身教。小孩子看到母親認真工作,都在看書寫論文,懂得自己在工作與家庭兩者間取得平衡,不需要特地陪伴,不需要說教,孩子喜歡模仿,自然就會跟著認真學習,學母親那一樣,自動自發規劃自己的興趣與學業。

 

後來,我照著恩師的方法,發現果然非常有效。一來自己不再愧疚,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身教的一部份,又能兼顧自己的學業。二來孩子更加自動自發。過去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去陪伴他們,反而容易因為心急而口氣焦躁,造成孩子無形的壓力。放手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更有喘息的空間去觀察父母的身教,接著進一步主動模仿。

 

就像我恩師當時告訴我的,「又不是喝酒吸毒,媽媽認真進取絕對是好事!」,千萬不要為自我實現自責,尤其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更是辛苦。所以加油!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