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peilun 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

 

問:在《(Q&A) 新加坡的工作邀約該如何從各面向來考量》一文中,校長提到了:「大器不扭捏,從孩子到年輕醫師到資深醫師,都一樣,他們很少會不好意思、客氣退讓、扭扭捏捏。這是我最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但在台灣不是很容易培養。」

 

而我的小朋友就有這種症頭,在外人面前很害羞,等到別人走了才回神,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想請教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35歲 男 核醫科主任)

 

答:(黃世宜)

 

害羞或許是人的天性

 

其實,在歐洲不少孩子和青少年,也包括我的兩個女兒,在外人面前也是非常害羞的噢!又或者,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取得時間跟信任,他們才願意放下心防願意侃侃而談分享一切。也因此,我的觀察與教學經驗是,特別害羞或許就是人的天性吧。

 

而對於我的瑞士學生們,即使已經是高中生,百分之九十在初次見面時,也往往不願公開表示太多個人意見。要到願意侃侃而談的程度,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覺得安心,確認他們說什麼都不會被反對、被拒絕,那麼他們就會願意打開心門大方分享。

 

 

讓孩子勇於與世界對話的撇步

 

要讓孩子慢慢勇於與世界對話,是得經過一個漫長過程的,以下有一些撇步:

 

 

fb_kids

 

 

第一階段:請給害羞的孩子時間,先跟他們一樣保持沈默,讓他們感到我們是同一陣線的。請不要心急,讓害羞的孩子有時間準備自己的心情。家長或教師如果遇到孩子不願公開表示意見,那就不要強迫他們,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認識自己,有時間面對這個要求他們直面對話的世界。

 

請記住,害羞也是對這個世界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沒有什麼不好。相反地,如果在第一階段要求孩子大方,反而容易招致孩子的排斥,未來將更不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情緒跟想法。

 

第二階段:孩子一旦在公開場合有應對,開始說出隻字片語,請公開即時給予肯定與耐心傾聽。孩子要在公眾場合表達流暢完整的意見,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而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已經在公開場合表達許多東西了,比如一些情緒的反應(如大哭或亂丟東西)或是短短一句無釐頭的話(那個阿姨怎麼長得像斑馬?)諸如此類。

 

基本上,孩子要成熟理性地表述對一個議題的看法,至少還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教育,換句話說,最快也要到國中以後,才能完整這樣的思維邏輯訓練過程。而在這之前,往往多是情緒而無釐頭的表現。而這一些情緒與無釐頭的公開表達,看似幼稚,但卻是邁向成熟的重要必經過程,千萬別輕忽或責備,請家長一定不管如何都要給予耐心理解與支持噢!因為在這一個階段如果一旦被打斷或被責罵嘲笑,很容易從此被打擊,之後孩子往往就更不想再公開表達自己任何想法了。

 

第三階段:儘量用開放式的小問句,不要加入自己的長篇價值判斷。基本上第一跟第二階段都熬過去之後,孩子會很願意分享,分享的細節與內容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在他們停頓或希望長輩的回應時,儘量不要加入自己長篇的講話,而是用開放的引導式小問題,讓孩子慢慢去思考原來還能再表達些什麼。以下舉例:

 

建議: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看什麼樣的電視節目?為什麼?(用小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讓他自己找答案自己表達)

 

不建議:你回來之後要寫完功課,七點以後才能看電視。而且只能看卡通。其他的電視有暴力情節有色情畫面,對你非常不好。(開始碎碎念,然後孩子只能靜靜地聽大人說,沒有機會自己思考自己表達)

 

 

爸媽請慢慢來,給孩子時間。

 

綜合來說,我想您的小朋友跟我們家小朋友一樣,也像我其他的瑞士學生一樣呢!我想只要是人,都害怕在公開場合受到傷害,都期待在公眾面前受到肯定,尤其來自最親最愛的人的肯定。所以爸爸媽媽請慢慢來,給孩子好幾年的時間,慢慢從基礎打起,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有自信勇於表達自己的人噢!

 

 

(Q&A) 盧森堡語言教育的轉換模式,學生銜接上是否有困難?

 

問:對黃世宜老師介紹「盧森堡的語言教育」十分好奇,沒想到,語言的訓練可以如此操作。但是,「完全的轉換,從盧森堡語 → 德語 → 法語」,銜接上的困難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例如中文聽不懂,卻要上社會 理化 自然課?又或者,他們有什麼樣的機制,清楚確定,小孩在進入下一階段前,對該語言的認識已經有基礎程度呢?(36歲 女 復健科醫師)

 

答:(黃世宜)盧森堡的轉換模式,其實是有其基礎與背景的。首先,盧森堡語本身是一個近似德語的地方方言。而在西歐各國的幼稚園階段,本來就是不動筆的,到了小學才開始學習拿筆寫字。

 

因此,從教學的觀點來看,幼稚園的全盧森堡語過渡到小學德語,從完全口語方言到開始用筆書寫文字,剛好做一個非常完美的銜接:因為地方方言本來就無法書寫,那麼就從最近似的標準德語開始。打個比喻,就像是在幼稚園階段全部講台語,而台語是屬於漢族語系的一支,到了小學一年級開始用國語上課,學注音符號認字跟學寫方塊字是一樣的道理。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歐洲小學初年級沒有成績單

 

至於怎樣評鑑學生學習的效果?筆者觀察,在歐洲小學初年級,首先沒有成績單,也沒有分數評量。也因此,非常個別化,教師是根據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去給出建議與咨詢的,由教師直接跟家長個別描述、溝通。比如數學如果表現不佳,為什麼?是因為語言理解上的困難嗎?如果是,又該怎麼補救?通常老師給孩子補救的時間會非常充裕,起碼有一年以上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改善語言水平,還有所謂的課後語言補救教學等等。

 

並且,就算表現特別,不管是不佳或是優異,事實上作為家長跟孩子本人,也往往無從跟其他同學比較,因為沒有成績單也沒有排名,往往很難得知孩子在班上跟其他同學的相比的相對位置,所以只能自己跟之前的自己競爭,比如:我跟以前的我相比,是不是更進步了?那麼,只要比以前的自己更好,那就是成功了!

 

 

沒有單一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

 

盧森堡教師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評估,其實相當彈性而個別。 比如,所有孩子在上學前都會事先做過語言能力的基本背景調查。如果老師事前就知道孩子 A 來自法德雙語家庭,那麼這一位教師對孩子的數學表現,在評估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語言不會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因為孩子 A 是雙語孩子,並沒有先天理解上的困難。相反的,如果孩子 B 來自只會說法語的單語家庭,教師就會在打分還有做學習成果分析評估的時候,有更多的寬容。

我個人這幾年的感觸是,在歐洲教育體系之中,非常強調個人化,彈性化,多元化。並沒有清楚單一的標準,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這麼不同。

 

 

(Q&A) 經典文學小說與歐洲哲學著作推薦

 

問:想請問幾位老師是否有些平常看的閒書推薦?(30 歲 男 復健科醫師)

 

答:(黃世宜)因為我個人興趣的關係,所以我看的書籍集中在文史哲這個領域。尤其是我個人特別推薦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小說,以及歐洲哲學著作這兩大類。

 

 

shihyi-recommendation

 

 

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小說

 

個人推薦文學經典的原因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字本身精煉,經得起考驗。而內容方面,展現了人性複雜的多元,對理解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很有幫助。之所以選擇小說這個文類,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喜歡聽故事、說故事的人,小說的閱讀對我來說,特別有舒解壓力的幫助。

 

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文學經典小說,您可根據自己的喜愛選讀。我個人特別喜愛、定期翻閱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有曹雪芹的紅樓夢。而其他文學經典小說,我都來者不拒,永遠讀不完。金瓶梅,紅與黑,追憶逝水年華,雪國,咆哮山莊,水滸傳…我看文學小說就像女人期盼時尚那樣的熱切,沒看過的作家,沒看過的小說,會想盡辦法搜刮…

 

 

歐洲哲學家的著作

 

為什麼是歐洲哲學家?這也是單純興趣。可能這跟我是基督徒有關,而基督教信仰是歐洲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石,不管是質疑還是服膺。閱讀歐洲歷代哲學家的思想著作,會讓我有一種更親近地思考自身處境與世界變動的聯結。

 

在這裡我也並沒有特別推薦哪一位,因為我也是來者不拒,都有興趣拿來就讀。而且我發現每一個時期,隨著心境不同,所欣賞推薦的哲學家也就不一樣。比如今年,由於台灣香港的社會不安與變動,我對漢娜鄂蘭以及盧梭就特別有興趣。

 

以上推薦給您!

 

 

近期課程

 

 

(Q&A) 小孩必修才藝是哪一種?孩子不打真的不會變壞嗎?

 

問:

  1. 小孩必修何種才藝好?英文、程式設計、繪畫、舞蹈、音樂、體育項目?多才多藝試探?
  2. 孩子實在太皮,不打真的不會「變壞」嗎?除了講道理外有沒有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男 32歲 心臟外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孩子該學哪一些才藝?

 

 

才藝依孩子興趣選擇,多方試探不設限。

 

我的建議是,觀察孩子的興趣,多方試探,不設限。可以儘量讓孩子嘗試不同的才藝,音樂類也好,運動類也好,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並進一步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才藝可不設限的多方嘗試,讓孩子自己思考喜歡的是什麼。

才藝可不設限的多方嘗試,讓孩子自己思考喜歡的是什麼。

 

外語建議早學早接觸

 

唯一我想特別提醒的,就是外語類的學習。我個人認為外語類不應該跟其他音樂運動等才藝放在一起比較,因為幼兒學習外語,如果方法正確,謹守自然又有趣的原則,孩子將有機會輕鬆打下外語基礎,對孩子日後是有相當大的優勢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外語建議早學早接觸。

 

但務必記得,幼兒外語學習一定要自然有趣生活化,家長切記不要求成,並且慎選良好的外語師資與環境,否則孩子很容易造成學習挫折,對該外語學習產生厭倦,反而招致反效果。而其他才藝則順其自然,看孩子興趣選擇為主。

 

 

體罰只能暫時嚇阻,正面獎勵才能一勞永逸。

 

體罰只是暫時性的嚇阻,並不是真正有效一勞永逸的做法。我個人深受體罰的害處,所以我知道那一種對身心的傷害,而且對親子關係會有一道永遠跨不過去的傷痕,會造成日後親子溝通的鴻溝,所以我是完全不贊成體罰。

 

我建議您可以考慮用獎勵的方式。比如,孩子如果不犯錯,或是有了什麼好行為,可以用集點遊戲的方式,來達到正面獎勵的效果。

 

 

我對「頑皮」的另一種看法

 

此外,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知道您怎麼看?我個人認為您的孩子很皮,是一件很棒的事呢!一個頑皮的孩子,往往有更豐富的點子,更不一樣的創意,這是其一,而且也代表他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獨特。或許您可以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去試著理解看看孩子為什麼頑皮的原因?是不是有他的理由?或許您也因此會心一笑而不是生氣懲罰他呢?

 

另一方面,我也的確能理解您教養調皮孩子的不易,有時候火氣一上來,加上孩子調皮的時間點跟場合都不對,更叫人生氣,很難顧得了許多,沒關係,慢慢來,加油!

 

 

(Q&A) 歐洲和台灣幼兒園教育有何差異?小小孩該帶出國見世面嗎?

 

問:

  1. 對於學齡前(0~6歲)小孩,台灣幼兒園教育和國外教育最大的差異在哪,如何幫助小孩提升自身能力?(32歲 男 眼科醫師)
  2. 問:有一位二歲未滿的小小孩,到底該不該帶出國見世面?父母想出國開醫學會又放不下他一個人在台灣。(37歲 男 核醫科醫師)

 

答:(黃世宜)以西歐幼兒園為例,跟台灣幼兒園教育最大的差異在:

 

 

  1. 歐洲幼兒園不重視智育,重視美育和體育:

比如在歐洲幼兒園,上小學之前不拿筆做習題,不學認字,但是有大量的勞作與遊戲,運動與出遊。非常重視美育和體育,智育方面認為上了小學再開始即可,應該趁幼兒園好好玩,從玩中學習。

 

 

  1. 歐洲幼兒園重視生活良好習慣的自律與養成:

比如鼓勵孩子自己收拾餐具,自己做點心,自己選衣服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上學,自己照顧幼兒園內的小動物,自己整理教室等等。讓孩子從手動勞動中學習,養成生活獨立的自主習慣。

 

 

  1. 歐洲幼兒園鼓勵與社區或外界有更強的聯結:

學校經常安排跟外界接觸的多元活動。比如參觀麵包店怎麼製作麵包,參觀社區裡的養老院,或是到附近的森林裡找野生香菇等等。讓幼兒園的小朋友對生活周遭不同的人事物,產生關心與好奇。

 

在歐洲會有父母帶小孩去滑雪,自然接觸不同的環境。

在歐洲會有父母帶小孩去滑雪,自然接觸不同的環境。

 

以上這三點,是我個人所觀察到最大的不同之處,也可以說,是台灣小朋友可能比較需要補強的地方:美感的培養,健康與運動,生活習慣的自理,對社區與外界的好奇與關懷。

 

根據我的觀察,台灣幼兒園小朋友跟歐洲幼兒園小朋友同齡比較起來,數學跟語文能都明顯超強許多,所以我會認為這方面智育的能力,台灣的孩子已經很不錯,跟著學校安排就可以了,但相對的,台灣家長可以觀察並斟酌一下現實生活條件,是否來增強孩子關於美育、體育、生活關懷方面的能力。

 

 

多接觸不同的環境,是孩子很棒的成長刺激。

 

出國開會該不該帶孩子見見世面?其實我個人認為,如果您可以確定,在開會期間仍有人可以妥善照料孩子、不影響既定開會行程的話,與孩子一起旅行會是一個很美好的經驗。在歐洲,我經常可以看見嬰兒與父母夏天一起去海灘上度假,或是冬天一起去滑雪。對孩子來說,自然接觸不同的環境,都是一種很棒的成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