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chentsai9487 的所有文章

(Q&A) 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問: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答:(蔡依橙)果然是做歷史的,看事情都有縱深!XD

 

公開的部分,就如「設計概念」這邊所說的。但歷史專家如您來問,肯定沒辦法這樣打發 XD 以下分享一些我們當初企劃的歷史場景。

 

其實我們本來是想出書的,但現在的書市很險峻(請見:出書沒有你想的那麼好賺、台灣出版業的前途、出版社要有成為新媒體的自覺)。

 

如果做為大策略的一部分,只求傳播,不求賺錢,還可以當贈品送人,這樣的話不錯(如候選人、藝人、學者),但如果純在作者端考慮,會發現這是一個投資風險很大的領域。書局經營很辛苦,而盤商與出版社也有他們該賺的,加上退書成本、終端售價不高,一個剛起步的團隊,走這條路有點危險。

 

後來想出電子書,找上了 LeanPub平台,很喜歡他們家的低抽成(只抽 10% 作者保留九成),以及即時更新、隨時更新,連定價都可以更新的作法。但 markdown 寫作模式,對我們這種非技術出身的人有點困難,我真的試過,但放棄了。

 

有興趣研究 LeanPub 的朋友,可以參考 XDite 這篇:[電子出版] Rails 101 的兩年來的一些數據。為了深度理解這個平台,我買過 XDite 的電子書。

 

後來真是走投無路,無計可施。某一天,在處理網站的時候,忽然想到,我們可以用會員制的網站來處理,增加實體書沒辦法有的互動與更新,加上實體書一起發行,達到讓各位讀者在手機、平板、電腦、捷運通勤、高鐵上都能看的狀態。

 

在企劃微調的過程中,團隊也發現,這個新模式其實比較類似我們所辦的「小班課程」與「大型研討會」,而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或者「電子書」。

 

EDU_Meed2014-236

 

所以,就有了《新思惟網路講堂:我們來談教育》。

 

回頭一想,這個問答,很有「史觀」討論況味呢!

 

 

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Q&A) 我是家醫科,該如何培養有競爭力的能力?

 

問:面對未來,我需要具備的能力、及培養的方法?我是家醫科,住院醫師時代該如何學習到有效、甚至是有競爭力的能力?

 

答:(蔡依橙)家醫科的醫師在台灣,有很多種發展的道路,我認識的朋友有三種:

 

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1. 學術研究:使用資訊工具,研究健保資料庫或 meta-analysis,做 dry lab。這適合還是想當個醫師,但卻對醫學資訊有熱情的人。例如:陳育群醫師
  2. 個人發展:覺得世界有很多可以學的,在公餘時間,買原文書研究咖啡、生巧克力、拉花、金融、健身等。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或許有一天會整合這些知識,做點有趣的事情。例如:陳志誠醫師
  3. 基層服務:去衛生所當主任、給人聘做二診醫師、自己開診所的都有。適合對社交互動非常有興趣的人。你需要學會如何說話、如何短時間贏得信任、如何在臨床上、法律上、患者選擇上,趨吉避凶。

 

不同的路線,需要的「競爭力」不一樣。但共同的是,好奇、好學、熱情、毅力。而這四點裡頭,有了「熱情」,其他的就會跟著來。所以,靜下心想想,你「真心」喜歡什麼吧!

 

當然,你一定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到時歡迎與我分享!

 

 

近期課程

 

 

(Q&A) 台灣缺乏品牌,請問培養品牌的教育內容?

 

問:台灣缺乏品牌,我最想知道培養品牌的教育內容(已買相關書籍),台灣加油!

 

答:(蔡依橙)成功的品牌,是一種形象、是一種信賴、是一種可靠感。所以,我們應該從「負責」開始教育小孩。例如:

 

(O) 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每一個決定,都形塑了一部分我這個人「一生」的形象。

(X) 考上公務員後,國家就應該要照顧我。

 

(O) 請問還有什麼我能幫忙的嗎?

(X) 我下班了,你改天再來吧。

 

(O) 這雖然完成了,但過程中還發現什麼什麼可以作得更好,我來試試看。

(X) 我都照你交代的工作完成了,你還要怎樣?

 

品牌的打造,是以「顧客的信賴」為目標,需要自發與積極。但台灣的教育體系,是以「服從」與「完成長輩交代的事情」為主流,這樣的思考,自然只能做低毛利代工品牌,聽命歐美、準時交貨。

 

我們,從自己開始做吧。

 

 

(Q&A) 學習的路上,如何保持高度專注力及興趣?

 

問:在學習的路上,持之以恆才能守得花開結果。如何在這過程中保持高度專注力及興趣?

 

答:(蔡依橙)「熱情」。

 

聽來像是陳腔濫調,但背後有道理的,請聽我說。

 

以前人說「十年磨一劍」,但當代潮流變動太快,如果真想在一個專業上起飛,變成 somebody,時間要越短越好,避免我們十年練好了「劍」,走出江湖,舉目一望,卻已是「槍砲彈藥」的世界……

 

想成為世界等級的專家,需要「一萬個小時」的研發與練習。

 

假設你想成為婦癌研究的權威,白天上班總得處理門診、開刀、行政、評鑑等,屬於自己閱讀期刊、思考趨勢、整理資料、寫作發表的時間,就是每天下班與週末。

 

下班五點半,快速吃個飯、喝罐咖啡或綠茶,做到十一點回家。加上週末兩天,都從早上八點做到晚上八點。大概一年可以投注 2500 小時,四年達到一萬個小時。

 

如果你很幸運,上班時間也能做,恭喜你,一萬個小時,兩年就能達成。這就是何飛鵬所說的:「沒日沒夜過兩年」。

 

我自己,在 2005 年開始寫作,2008 年開始獲邀國際演講,2009 年國際演講超過 20 場。的確是四年的時間。

 

蔡依橙醫師制訂亞洲心臟影像 guideline

2009 年獲邀制訂亞洲 guideline,隔年刊出。

 

不管,是兩年或四年,這過程是漫長而沈悶的,需要毅力與堅持。

 

只有「熱情」,才能帶你度過這一切。因為有「熱情」,即使你失去信心,不確定這個黑暗隧道到底有沒有出口時,每個努力當下所帶來的微小成就感與快樂,仍能支持你向前。

 

我當然也知道,每個努力的晚上,朋友同事歡樂聚餐,每個努力的週末,外頭天氣風和日麗(你知道的,台中天氣特別好….),但因為我真的非常熱愛各種 2D、3D 的醫學影像,對於能直接看到疾病奧秘非常著迷,所以我能繼續待在醫院組像、思考各種超越的可能。

 

因為「熱情」。

 

所以,找一個領域,讓你有心動感覺的領域,用「熱情」,度過那「一萬個小時」吧!

 

 

醫院宿舍照片

(Q&A) 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

 

問: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

 

答:(蔡依橙)

 

讓大腦自己去過濾。

 

您跟我一樣是念醫學系的。其實醫學系的訓練,就是大量破碎資訊的訓練。

 

我經歷的醫學系課程,多數為百人大堂課。課程設計看似有系統,但實際上卻是上課聽不懂,因為去都在睡,後來我乾脆也不去了。一年級不懂事,念原文書想學系統知識,結果期中考別人都 90 我只有 58,嚇壞。之後四年多,就考前狂 K 共筆,寫寫考古題,偶爾補考一下,也順利進醫院見實習了。

 

回想當年的學習過程,其實共筆跟考古題,就是一塊塊知識的小磚頭,零碎而沒有組織。但我們已經被訓練成,會自己去整合這些知識碎片,找到規律,並且理解到能考試的地步!

 

想想,當年沒有 Wikipedia,能做到這樣,真是不容易啊 XD

 

所以,進社會後,我的建議也是一樣。想方設法讓自己暴露在大量的資訊中,大腦會自己過濾,然後,逐漸朝「有感覺、有興趣、有共鳴」的來源去追,就會越懂越多!

 

受邀到世界各國演講的過程中,看著每個國家截然不同的經濟水平、生活文化,驚覺自己對社會、政治、經濟、商業模式一點概念都沒有。後來,就從 facebook 開始,配合當年的 Google Reader (現在可改用 feedly),閱讀大量資訊,配合 TED 以及各種 PodCast,建立起對醫療以外世界的認識,也開啟了深度思考的路。

 

當年的我,只有一台工作筆電,沒時間看的資訊還要印出來放醫師服口袋,利用工作空檔閱讀。現在的你,有各種手持行動裝置,大量吸收資訊,一定更容易的!

 

醫院宿舍照片

2001 年實習,醫院宿舍照片。右手邊為工作筆電,中間為印出準備放在醫師服口袋的資料: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cholestasis. NEJM 1998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