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rciou 的所有文章

學步向前

(Q&A) 如何教養小孩才能在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間取得平衡?

 

問:如何教養小孩才能在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間取得平衡?(36生技公司經理)

 

答:(黃世宜)在教育孩子時,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之間,是可以取得平衡的。關鍵在於,家長在決定因應的教育策略之前,究竟是要孩子乖乖聽話還是獨立思考?必須快速地就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判斷:

 

 

學步向前

放手讓孩子蹣跚,才能學步,才能向前。

 

 

一、什麼樣的教育主題?

 

如果孩子想做危險的事情,可能傷害到自己或他人,比如未滿十八歲但想去夜店或是飆車等等,這時有必要堅持孩子乖乖聽話。但是如果教育的主題是開放式的討論,孩子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而並不會傷害到他自己跟別人,那麼這時就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二、什麼樣的教育場合?

 

如果是在公開場合,如在大賣場大哭大鬧,此時不合適慢慢講道理鼓勵獨立思考,更不能當眾打罵孩子。這時最好方式就是冷靜把孩子帶開,先不要多說。但如果是在寧靜的星期日下午,自己的家裡,有親密的居家環境與空間,這時候就相當適合彼此聊天,陪伴孩子獨立思考,一起討論一些問題。

 

 

三、您所預期達到的教育目標?

 

每一次遇到需要跟孩子過招的時刻,都要很快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教小孩?」、「如果要教,要怎麼教?」、「目的是什麼?」

 

不要擔心讓孩子知道您的底線。要孩子乖乖聽話和獨立思考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基本前提就是,家長本身能對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迅速權衡得失。

 

 

隨時分析,隨時調整

 

根據以上三點,隨時分析,隨時調整,隨時根據需要,時而要求孩子乖乖聽話,時而放手讓孩子自行獨立思考。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要有彈性與包容,願意接受孩子偶爾的叛逆,願意給孩子最溫暖的支持與理解,願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慢慢摸索成長。

 

事實上,乖乖聽話和獨立思考兩者兼有之,是人的天性。我們大人不就是如此嗎?在工作現實中妥協又不失自己的想法。

 

所以放手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蹣跚,才能學步,才能向前。

 

 

有關於孩子的教養方式,可以更進一步參考這幾篇文章:

 

 

素養教育工作坊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Q&A)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怎麼開始?如何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

 

問: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如何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41護理師)

 

答:(黃世宜)這兩個不同的問題,在以下各別說明: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自己去挑書,自己閱讀。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1. 孩子善於模仿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喜歡看書,家長本身最好就有閱讀的習慣。

 

  1. 創造輕鬆宜人的閱讀環境。

比如輕鬆舒適的閱讀角:小沙發,小書櫃,抱枕,檯燈等等。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一個寧靜舒適的心靈角落,而不是應付家長的苦差事。

 

  1. 讓孩子自行選書。

千萬不要拿必讀書單,強迫孩子讀他沒有興趣的書。要讓孩子選他自己感到有興趣的書籍,閱讀習慣才能延續下去。此外,對孩子選的書,請不要加上自己的評語,如:「怎麼選這種書?會不會太幼稚了?」之類在無形中打擊孩子閱讀意願的話語。

 

  1. 不給孩子壓力,不追問成效。

要讓閱讀變成出於自願的一個習慣、一個嗜好,就千萬不能給孩子有壓力的感覺。比如一直關注孩子讀哪些書?有沒有看懂?看完有沒有心得分享?這一些問題都在無形中給孩子一種錯覺,好像閱讀本身就等於一場閱讀測驗一樣,毫無樂趣可言。

 

所以,我建議家長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挑書,自己閱讀,他想分享讀後感,自然會分享的。閱讀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能夠帶給心靈無比的寧靜。有時候孩子就是需要這樣一個能夠自己寧靜的思考空間。假若家長過度期待,往往容易破壞了這樣的心靈空間喔。

 

 

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

 

  1. 親子共讀的方式必須改變。

親子說故事時間逐漸減少,過渡到放手,讓孩子自己選喜愛的書自己看。

 

  1.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自己慢慢過渡,切勿心急造成反效果。

孩子喜歡圖畫書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孩子本身也同時有好奇、想要理解更多書籍文字內容的天性。隨著在學校學習,認字漸多,孩子能認讀的文字資訊肯定越來越多,只要放手讓孩子自行閱讀,孩子一定可以漸漸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的。千萬不要逼問孩子,「你怎麼選這種圖那麼多的書來看!幾年級還看漫畫書?」這樣反而會有反效果,孩子更加排斥文字閱讀。

 

事實上,即便是成人,我們也非常喜愛圖畫視覺式的閱讀。本來人類的閱讀形式,就是圖畫影像與文字符號互相參雜混合的,沒有孰優孰劣。只要建立起自主閱讀的嗜好,孩子自然會有強烈的動機,想透過文字的理解去掌握他有興趣的書籍,慢慢來,一切會沒問題的。

 

 

分享

(Q&A)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無私的,引導開發尋找自我?

 

問:如何引導兒女在成長過程中開發尋找自我,並避免將父母的想法、行為或期望無形中影響子女將來的發展?(36 歲 男 放射科醫師)

 

答:(黃世宜)可以嘗試透過兩個階段,幫助孩子尋找自我:

 

 

分享

彼此的信任感增加,孩子才能願意與父母溝通。

 

 

第一階段:儘量多用問句,少用直述判斷句

 

  1. 不預設答案的連續式小問題

幫助孩子在尋找自我時,最重要的就是儘量避免用「已預設答案」,或「充滿暗示」的問題。比如:你是不是喜歡棒球?這就是一個可能已經預設個人立場的問題,孩子會根據家長平時的喜好去猜測父母期待的答案會是什麼。相反的,可以將這一些是非題,改成答案開放的漸進式小問題。比如先問:你喜歡玩什麼球類?接著問:為什麼喜歡棒球?然後最後問:當你看棒球賽的時候,你看到了些什麼?你有那一些感覺?等等。

 

  1. 避免使用直述判斷句,因為容易帶入父母本人的價值觀和期望

如:爸爸以前很喜歡棒球。打棒球對身體很好。這一些非問句的判斷句,很直接地表達了父母個人的觀點。在初期幫助孩子開發自我的時候,儘量多用引導式的詢問,而避免直接告訴孩子您的個人經驗或看法。

 

 

第二階段:向孩子坦誠分享您的所有感覺,包括擔憂與困惑

 

經過一番開放式問題的討論之後,父母和孩子本人開始了解彼此,此刻,家長一定會開始醞釀自己內心的想法。此時,不需要為了避免影響孩子的自主性而刻意壓抑自己把話吞下去。您依然可以用坦誠的態度告訴孩子您的感受。可以先跟孩子表達您的支持和理解,接著表達自己的立場。如果有任何擔憂與疑問,都可以跟您的孩子分享,請孩子提出他的解決之道,一起討論,一起解決。

 

記住,儘量讓孩子提出他個人的問題解決方案,而不是父母代勞。比如,經過第一階段的討論,孩子決定參加棒球隊:

 

孩子:「我很喜歡棒球,所以我要參加棒球隊。」

 

家長:「你想參加棒球隊我可以理解(表達支持),我以前也有這樣的想法。(表達認同)但是,我在想,你現在已經學英文,又學鋼琴,還有時間玩棒球嗎?(表達您的擔憂)」

 

孩子:「可以吧?」

 

家長:「你看看時間怎麼安排?如果星期三跟星期五要學英文跟鋼琴的話,你要什麼時候去棒球隊?(把具體的問題交給孩子去思考)」

 

 

用鼓勵取代情緒判斷

 

在整個溝通過程中,切忌用情緒化的言語判斷,如:「你很愛玩ㄟ!」或是「連這個都不會嗎?我對你真是太失望了!」等語句,這種話很容易讓孩子退避三舍,以後就寧可關起心房了。儘量多說:「我懂,我理解」或「然後呢?你怎麼看?」之類的句子,鼓勵孩子慢慢表達自我。

 

在這裡也特別提醒各位家長,引導孩子開發自我的過程非常緩慢,需要時間慢慢來的。大部份的孩子可以跟同學朋友分享心事,而不願意回答父母的問題,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現象,所以切勿不要心急,如果孩子不想談,就讓他自己靜靜,耐心等待,等彼此間的信任感增強,孩子想說的時候,自然會願意跟父母溝通。加油!
 

 

think

(Q&A) 退學──我最好的文憑

 

問:可以請黃老師再多分享一些,被退學時的心情和轉折嗎? (35歲 男 醫院核醫科主任)

 

答:(黃世宜)我總是說,退學是我最好的文憑

 

 

退學,才讓我學會自己思考。

 

think

 

因為,我所讀過的任何一個學校,拿到的任何一個學位,都無法教我怎麼面對挫折,都無法讓我學到怎樣在困境中仍能聽從自己的心意,找出痛快求生的方法。

 

只有被台大退學這一件事,讓我真正學到了為自己思考,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信心與勇氣。

 

 

退學以前:聽話的好孩子

 

在退學以前,我是一個跟隨社會潮流、規矩聽話的好孩子。國高中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社會普遍的期待與讚美,以及為了贏得同儕之間的競爭。在退學之前,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為了別人,從來沒有去想過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從來沒有想過要怎麼痛快經營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

 

book

 

 

跟著大家的眼光走 = 幸福?

 

我高中讀的是台中女中社會組,而且成績不差。於是,在一次又一次大小考試中,當時的我陷入追求成績排行的漩渦,並為此深深迷醉。這是一種毒癮,更是一種幻覺,覺得自己只要跟著大家的眼光走,就應該可以得到幸福。也因此,明明一直都喜歡語文的我,違背了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拿著大學聯考的成績單,志得意滿填寫了臺大前面的法商熱門志願。

 

就這樣,我莫名其妙進入了臺大會計系,一個我根本從來沒想過的職業跟科系。

 

 

痛苦無趣,開始放棄。

 

進入臺大會計系之後,所有的必修科目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與無趣。在現實生活中,我連自己的錢包都理不好了,更何況是做帳?就這樣,我開始翹課,考試也完全放棄,還記得好幾個主科連十分都不到,而六十分才算及格。在最灰暗的日子,說也奇怪,我也並不感到傷心也不焦慮失措,整個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沒有任何感覺,連痛苦都不知道是什麼,直到收到超過二分之一以上學分不及格的退學通知單,那一天。

 

還記得收到退學通知那一天,是我爸爸出去接的信。那是一個陽光熾烈的午後,在屋內的我其實遠遠已經聽見郵差接近的摩托車聲音,但我就在等待著這一刻。是掛號信。我聽見我爸爸走出去,然後在屋內的我聽見好大一聲慘叫。

 

「黃世宜!你給我出來!」

 

就在屋外,熱辣辣白花花的陽光下,我爸爸打了我一大耳光,然後把退學通知書摔在我臉上。

 

「退學!什麼叫做丟臉!這就叫丟臉!你丟我的臉!」又是一耳光。

 

那是我第一次真實感受到什麼叫做痛快。

 

 

有代價卻很值得:重新開始,做自己

 

20141007-04-3

 

在陽光下被父親甩耳光的經歷,突然間被打那一刻,讓我意識到我終於脫離了會計系那個大牢籠,人生又重新有了機會,可以做回我自己真的想做的事!雖然被打被罵被社會唾棄,但是突然間好高興,我過去所有的感覺又重新鮮活了起來,因為我又重新開始感覺到不被理解的痛苦,又重新感受到不被理解的快樂。是那一種做自己,只屬於自己,只有自己知道的那一種痛苦與那一種快樂。

 

所以我說,被臺大會計退學,是我最珍貴的文憑, 我之所以現在有幸能發揮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做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完全多虧著曾經痛快地,被退學過。

 

因為這一個挫折,我終於懂得,人生能痛快地做自己,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但那個代價卻又是值得的。所謂痛快,就是痛苦著,同時也快樂著。

 

 

朋友

(Q&A) 要如何做,才能讓小孩知道我是愛他們、關心他們的?即使陪伴的時間很短。

 

問:「N 個病人跟我抱怨先生每天陪小孩半小時不到,很想告訴她們,我兒子常常很多天看不到爸爸。」這是我老婆剛剛在臉書上的發言,因為在下常常得到其他院區支援。想問的是,要如何做,才能讓小孩知道我這老爸是愛他們的,關心他們的?即使陪他們的時間很短。(男 34歲 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這一位爸爸辛苦了。

 

 

坦誠

 

我的建議是,跟孩子直接溝通,跟他們介紹您的工作性質,還有您的苦衷與擔憂,坦誠告訴他們,您很擔心因為陪伴時間不夠,孩子會無法理解父親對他們的關懷與愛。

 

朋友

把孩子當作朋友,與他們溝通分享。

 

 

把孩子當作最好的朋友

 

把孩子當作您最好的朋友,他們是可以理解的,一次聽不懂,就再多溝通重複幾遍,讓孩子充分感到您的擔心與關愛。別忘了,就正因為您的擔心,是出自您對他們最深的愛。因為在乎,所以我們無奈,不是嗎?

 

雖然陪伴的時間有限,但是經過坦白的溝通,向孩子表達您內心最深的脆弱與憂慮,他們會回報以同等最深的理解與敬愛。加油!有一些無形的東西,不是能用實質數字能衡量的,儘管您不見得時時陪伴,但孩子知道您的心在,那就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