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 下的所有文章

蔡依橙 醫師 使用電腦閱讀中

(Q&A) 如何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大量讀書?

 

問:好多講者都能在極有限的時間裡,持續性不間斷的閱讀各類書籍。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答:(蔡依橙)讀「書」的話,比較簡單回答。讀「書」最難的點,其實是找出連續的時間來閱讀。如果你沒有小孩,那事情比較簡單,關掉電腦、手機切無聲,每天找一段時間,給自己兩個小時。就行。

 

通常難,是難在有小孩的時候,除非狠得下心把自己關起來兩個小時,完全不與家人見面,否則休息時間要閱讀並思考,是非常困難的。

 

自從晚上得幫小孩看功課後,為了因應時間碎片化,我的閱讀,從書籍為主,移到網路為主。現在的我,會用 feedly 訂閱網路一些高品質的訊息來源,如:BuzzOrangeTechOrangeMr. Jamie……等。

 

蔡依橙 醫師 使用電腦閱讀中

 

因為現代人在 facebook 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更要多利用這個管道,取得資訊。建議主動去「思考有深度、閱讀廣泛的朋友」那邊,多點讚並留言互動,這樣子做的話,facebook 的演算法,就會持續餵這些人的資訊給你,算是數位時代「談笑有鴻儒」的實際作法。

 

最後,也要習慣閱讀越來越短暫,有一點點空閒的時間,20 分鐘就看個 TED、10 分鐘就讀幾頁書、5 分鐘就看個雜誌、1 分鐘就翻閱一下 feedly 也好。

 

幸運的是,我們雖然忙碌,但隨著歲月淬煉出來的整合能力也越好,碎片化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會太大的。

 

 

電玩

(Q&A) 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問:謝老師在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一文中提到,「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完全是智力問題,但需要練習,可以及早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請問「適應環境的能力」 該如何培養?(35 醫院科主任)

 

答:(謝宇程)謝謝您提問,讓我把這件重要的事講得更清晰。我本身不算是「適應能力」的高手,但可以提供一個案例分析。

 

George 比我稍大十來歲,似乎有天生的領導基因。他幽默風趣,卻又穩重可靠,曾和他一起參與一些活動,在群體中,他往哪兒一站,那兒就是中心點。

 

為什麼他到哪個團體、場合之中,都能夠快速融入,享受其中,並且積極地參與和貢獻。原來,他確實有稍稍受到一些培養和鍛練的。

 

 

問一個適應能力的高手

 

首先,George 經歷許多次環境的改變遷移。出生和成長在台灣,中學時期移往紐約讀大學,畢業後到洛杉磯工作,回台灣工作六、七年之後,又到芬蘭諾基亞公司工作八年,到諾基亞出現敗象的時候,又回到台灣另起爐灶。

 

每一次遷移,都在新環境中重新建立朋友圈、參與當地社群。

 

在美國中學的時候,有幾年是和一個遠房的堂哥一起過。這堂哥大他十歲左右,雖然也是個華裔,但是卻非常活躍。George 除了偶爾和堂哥一起參與教會活動之外,也會互相討論在美國適應的問題。

 

我自已從小是很傳統的台灣孩子,為了考試、升學,長時間躲在家裡讀書,一直沒去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一直到我這幾年要獨當一面做研究、訪談、演講、談合作,才開始有意識地努力培養自己。現在還不是高手,但是己經改善很多。

 

綜觀 George 的經歷和自己的嘗試體會,提出幾點結論。

 

K書中心

台灣教育並不把經營人群的適應能力視為一件重要的事項,學生花許多時間在補習班、K 書中心。

 

 

適應能力和學琴、外科手術的相似之處

 

「適應環境的能力」與任何技能一樣,「實作」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聽完一個大師講解如何拉奏小提琴,我會變成小提琴大師嗎?不可能。寫程式、演講、繪畫、外科醫生開刀等,都有相似之處:

 

「需要在實作當中練習!」

 

所以,我們應該樂見、鼓勵孩子,到不同的環境中,學習自處以及溝通互動。但是,可別強迫他去。

 

小時候練習適應的機會包括幼稚園、和朋友的孩子玩、帶孩子到聚會、群體遊玩的場合。等孩子大一點,參加夏令營、長期的課程、學習社群,或其他的長期活動,都值得支持。

 

 

問題的「引導」,讓思考發揮效益

 

在成長階段,若能夠得到合適的引導成效會更好。

 

注意,是「引導」,不是「指揮」。不是一系列的「答案」,而是一系列的「問題」,讓他自己思考。以下列出幾個最重要的引導問題:

 

1. 想達到什麼目標?是想交到好朋友嗎,還是想認識女生/男生,或者是單純想一起遊玩,或者是想要學習領導和團隊活動經驗?想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進入一個新群體、新情境之前、過程中都可以不斷自問這些問題。因為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電玩

年輕人往往也不把與人互動視為重要的事,用功之後以動電放鬆休閒往往花掉許多時間。

 

2. 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合適的方式是做什麼?要和誰接觸、如何接觸?要如何呈現自己?要多主動、是否要引起注意,用什麼方式讓別人注意到?

 

3. 在每一次參與新情境、與新群體互動之後,都可以自問:你達到了什麼,有什麼意外的收獲或損失?下次會想要如何調整,讓參與的結果會更充實、讓自己更開心?

 

 

引導、發問、經驗傳承

 

George 提到,在美國的環境中,對參與社群活動,不但鼓勵,還會提供一些引導。更進一步,還能得到珍貴的經驗傳承。

 

他的堂哥及其他認識的平輩、長輩,都會在生活中指導與分享:如何禮貌地認識別人?有衝突歧見時怎麼辦?如何有效地合作?如何在認識新朋友之後進一步保持聯繫?

 

有一個朋友到歐美工作過一段時間,感嘆地和我說:「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必再經歷相同的感嘆。

 

 

think

(Q&A) 退學──我最好的文憑

 

問:可以請黃老師再多分享一些,被退學時的心情和轉折嗎? (35歲 男 醫院核醫科主任)

 

答:(黃世宜)我總是說,退學是我最好的文憑

 

 

退學,才讓我學會自己思考。

 

think

 

因為,我所讀過的任何一個學校,拿到的任何一個學位,都無法教我怎麼面對挫折,都無法讓我學到怎樣在困境中仍能聽從自己的心意,找出痛快求生的方法。

 

只有被台大退學這一件事,讓我真正學到了為自己思考,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信心與勇氣。

 

 

退學以前:聽話的好孩子

 

在退學以前,我是一個跟隨社會潮流、規矩聽話的好孩子。國高中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社會普遍的期待與讚美,以及為了贏得同儕之間的競爭。在退學之前,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為了別人,從來沒有去想過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從來沒有想過要怎麼痛快經營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

 

book

 

 

跟著大家的眼光走 = 幸福?

 

我高中讀的是台中女中社會組,而且成績不差。於是,在一次又一次大小考試中,當時的我陷入追求成績排行的漩渦,並為此深深迷醉。這是一種毒癮,更是一種幻覺,覺得自己只要跟著大家的眼光走,就應該可以得到幸福。也因此,明明一直都喜歡語文的我,違背了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拿著大學聯考的成績單,志得意滿填寫了臺大前面的法商熱門志願。

 

就這樣,我莫名其妙進入了臺大會計系,一個我根本從來沒想過的職業跟科系。

 

 

痛苦無趣,開始放棄。

 

進入臺大會計系之後,所有的必修科目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與無趣。在現實生活中,我連自己的錢包都理不好了,更何況是做帳?就這樣,我開始翹課,考試也完全放棄,還記得好幾個主科連十分都不到,而六十分才算及格。在最灰暗的日子,說也奇怪,我也並不感到傷心也不焦慮失措,整個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沒有任何感覺,連痛苦都不知道是什麼,直到收到超過二分之一以上學分不及格的退學通知單,那一天。

 

還記得收到退學通知那一天,是我爸爸出去接的信。那是一個陽光熾烈的午後,在屋內的我其實遠遠已經聽見郵差接近的摩托車聲音,但我就在等待著這一刻。是掛號信。我聽見我爸爸走出去,然後在屋內的我聽見好大一聲慘叫。

 

「黃世宜!你給我出來!」

 

就在屋外,熱辣辣白花花的陽光下,我爸爸打了我一大耳光,然後把退學通知書摔在我臉上。

 

「退學!什麼叫做丟臉!這就叫丟臉!你丟我的臉!」又是一耳光。

 

那是我第一次真實感受到什麼叫做痛快。

 

 

有代價卻很值得:重新開始,做自己

 

20141007-04-3

 

在陽光下被父親甩耳光的經歷,突然間被打那一刻,讓我意識到我終於脫離了會計系那個大牢籠,人生又重新有了機會,可以做回我自己真的想做的事!雖然被打被罵被社會唾棄,但是突然間好高興,我過去所有的感覺又重新鮮活了起來,因為我又重新開始感覺到不被理解的痛苦,又重新感受到不被理解的快樂。是那一種做自己,只屬於自己,只有自己知道的那一種痛苦與那一種快樂。

 

所以我說,被臺大會計退學,是我最珍貴的文憑, 我之所以現在有幸能發揮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做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完全多虧著曾經痛快地,被退學過。

 

因為這一個挫折,我終於懂得,人生能痛快地做自己,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但那個代價卻又是值得的。所謂痛快,就是痛苦著,同時也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