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K 書中心 下的所有文章

電玩

(Q&A) 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問:謝老師在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一文中提到,「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完全是智力問題,但需要練習,可以及早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請問「適應環境的能力」 該如何培養?(35 醫院科主任)

 

答:(謝宇程)謝謝您提問,讓我把這件重要的事講得更清晰。我本身不算是「適應能力」的高手,但可以提供一個案例分析。

 

George 比我稍大十來歲,似乎有天生的領導基因。他幽默風趣,卻又穩重可靠,曾和他一起參與一些活動,在群體中,他往哪兒一站,那兒就是中心點。

 

為什麼他到哪個團體、場合之中,都能夠快速融入,享受其中,並且積極地參與和貢獻。原來,他確實有稍稍受到一些培養和鍛練的。

 

 

問一個適應能力的高手

 

首先,George 經歷許多次環境的改變遷移。出生和成長在台灣,中學時期移往紐約讀大學,畢業後到洛杉磯工作,回台灣工作六、七年之後,又到芬蘭諾基亞公司工作八年,到諾基亞出現敗象的時候,又回到台灣另起爐灶。

 

每一次遷移,都在新環境中重新建立朋友圈、參與當地社群。

 

在美國中學的時候,有幾年是和一個遠房的堂哥一起過。這堂哥大他十歲左右,雖然也是個華裔,但是卻非常活躍。George 除了偶爾和堂哥一起參與教會活動之外,也會互相討論在美國適應的問題。

 

我自已從小是很傳統的台灣孩子,為了考試、升學,長時間躲在家裡讀書,一直沒去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一直到我這幾年要獨當一面做研究、訪談、演講、談合作,才開始有意識地努力培養自己。現在還不是高手,但是己經改善很多。

 

綜觀 George 的經歷和自己的嘗試體會,提出幾點結論。

 

K書中心

台灣教育並不把經營人群的適應能力視為一件重要的事項,學生花許多時間在補習班、K 書中心。

 

 

適應能力和學琴、外科手術的相似之處

 

「適應環境的能力」與任何技能一樣,「實作」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聽完一個大師講解如何拉奏小提琴,我會變成小提琴大師嗎?不可能。寫程式、演講、繪畫、外科醫生開刀等,都有相似之處:

 

「需要在實作當中練習!」

 

所以,我們應該樂見、鼓勵孩子,到不同的環境中,學習自處以及溝通互動。但是,可別強迫他去。

 

小時候練習適應的機會包括幼稚園、和朋友的孩子玩、帶孩子到聚會、群體遊玩的場合。等孩子大一點,參加夏令營、長期的課程、學習社群,或其他的長期活動,都值得支持。

 

 

問題的「引導」,讓思考發揮效益

 

在成長階段,若能夠得到合適的引導成效會更好。

 

注意,是「引導」,不是「指揮」。不是一系列的「答案」,而是一系列的「問題」,讓他自己思考。以下列出幾個最重要的引導問題:

 

1. 想達到什麼目標?是想交到好朋友嗎,還是想認識女生/男生,或者是單純想一起遊玩,或者是想要學習領導和團隊活動經驗?想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進入一個新群體、新情境之前、過程中都可以不斷自問這些問題。因為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電玩

年輕人往往也不把與人互動視為重要的事,用功之後以動電放鬆休閒往往花掉許多時間。

 

2. 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合適的方式是做什麼?要和誰接觸、如何接觸?要如何呈現自己?要多主動、是否要引起注意,用什麼方式讓別人注意到?

 

3. 在每一次參與新情境、與新群體互動之後,都可以自問:你達到了什麼,有什麼意外的收獲或損失?下次會想要如何調整,讓參與的結果會更充實、讓自己更開心?

 

 

引導、發問、經驗傳承

 

George 提到,在美國的環境中,對參與社群活動,不但鼓勵,還會提供一些引導。更進一步,還能得到珍貴的經驗傳承。

 

他的堂哥及其他認識的平輩、長輩,都會在生活中指導與分享:如何禮貌地認識別人?有衝突歧見時怎麼辦?如何有效地合作?如何在認識新朋友之後進一步保持聯繫?

 

有一個朋友到歐美工作過一段時間,感嘆地和我說:「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必再經歷相同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