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跨領域 下的所有文章

新領域沒有界線問題

 

作者:大千醫院 核醫科 蘇宣銘 主任

 

Photo_HMSu

 

「囚禁一個人的,是腦子,而不是籠子。」

~劉育志醫師《外科失樂園》

 

 

新領域沒有界線問題

 

在蔡依橙醫師的三篇文章「短時間精通全新領域:心臟電腦斷層」、「如何學習並精通不同領域的事物」和「如何快速學習,掌握一門新領域的專業知識,並有效運用」之中,他強調:「新領域沒有界線問題」,「專業已經沒有界線,人為的界線則是證照」。

 

9 月去中研院參加「2014 統計科學營」的課程之後,對這點非常有感觸。

 

所有起飛的熱門主題都來自新領域-結合數個不同舊領域而產生的新領域,跟創意一樣,很少全新的創意,大多是結合 old ideas 而形成 a new idea!舊領域會遇到瓶頸,加入新元素則有機會突破,這時候,就是跨界人才的天下了!

 

 

資工與分子生物

 

中研院的課程,雖然講的是統計,但是全部結合醫學生物,主講者有數學家、資工教授等專家,反而沒有醫學界或生物學家。其中的一堂課講的是「次世代 DNA 定序儀」,非常的生物學,和資工和統計有何關連呢?

 

原來,這儀器先把 DNA 震碎成千萬片,再把小碎片定序,出來的序列全部數位化,接著重組回原先的 DNA 序列。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困難點在於,(1)DNA有很多重複序列,造成重組回原序列的複雜度,(2)定序儀其實也會出錯,即使只有 1% 錯誤,也可以產生 10 萬條以上的錯誤序列(1000 萬 x 1% = 10 萬),造成後面重組的困難。

 

解決第一道難題的方法,靠的是數學-尤拉路徑(Eulerian path)或哈密頓迴路(Hamiltonian cycle),但是碎片太多,需要靠資工用電腦程式解決;解決第二道難題的方法,靠的是統計,利用錯誤序列發生的特性,從統計上找出不合理序列。

 

 

機會 是給準備好的人

 

解決生物 DNA 重組問題的人,就是一個資工專家-Pavel A. Pevzner,當初是一位生物學家 Michael S. Waterman 找他討論這個難題,而他提出了全新的解法。Pavel A. Pevzner 是資工背景,生物和統計是靠自修學的,這是發生在西元 2001 年的事情。

 

那時候沒有 Gmail、YouTube、TED、khan Academy、哈佛開放式課程,Windows XP 剛推出,Google 上線才 4 年,網頁還不能互動(Web 1.0),Mark Zuckerberg 還在唸高中!

 

那是個知識流通緩慢,資源貧乏的時代,而 Pavel A. Pevzner 靠著自修以及同儕學習,開創新局面(Computational Biology);那也是個生命科學起飛的年代,我想,他一定也涉獵了生物學,並且思考資工與生物可能產生的火花。

 

 

「跨」領域

 

跨領域的「跨」,代表著人要走出去,離開原本的舒適圈,用新知識、新技能、新想法,解決眼前的問題。領域的疆界是人劃的,當然要由人抹去;當人意識到瓶頸,向外尋求資源,界線就逐漸打開了。

 

 

hardwork

(Q&A) 如果在有興趣的領域,自己的資質平庸,難以成為頂尖者,怎麼辦?

 

問:贏家通吃的世界,對於已經是最有興趣的領域,若是努力之後終究發現自己資質平庸,難以成為頂尖者。對這樣的處境有何建議?這也分不同領域:醫界庸碌,尚可糊口;選秀淘汰,何去何從?又,跨領域難道一定就能成為頂尖(李伯恩走跟徐佳瑩不同的路跨出去了,但如果他的資質再差一些呢?)(33歲 男 精神科醫師)

 

答:(蔡依橙)

 

真正的頂尖者,資質並非最頂尖。

 

其實真正的頂尖者,「資質」並非頂尖,往往是努力與毅力,讓他們走到別人走不到的境界。

 

Jobs 並不特別聰明,他的人生也曾重重的跌倒,靠著品味與堅持,他才重新帶領蘋果回到世界顛峰。甚至,低潮期所做的投資「皮克斯」,之後也成為非常了不起的事業。

 

羅胖並不特別聰明,在央視混的還行,但也並非鶴立雞群。所以他靠勇氣,離開人人稱羨的國企,靠死嗑,做出差異化與令人尊敬的內容,靠營運,將自己所有的構想逐步實踐。

 

其實,我也不聰明,這點我自己清楚。因為曾經跟藍弋丰這樣的天才當過同學,深刻理解到,「智力」的天生差距是無法跨越的。(延伸閱讀:鄉民懶人包 之 藍弋丰的各種聽說)

 

 

找到方向+努力+毅力

 

可是,世界的領域那麼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新學門、新技術興起,終於給我找到一個有興趣,也覺得有機會的心臟影像領域,靠著努力與堅持,稍微做出些跟世界頂尖學者有拼的成績

 

跨領域當然不保證頂尖,太多人嘴巴上說得一口好想法,但卻一事無成。跨領域這詞,通俗一點說就是「混搭」,說來非常容易,但要搭得有品味、有堅持、有價值、市場肯買單,這就是真功夫了。

 

iPhone 如此、羅輯思維如此,而我們新思惟國際,也正在這條路上,謙卑的學習並實踐中。

 

 

(Q&A) 自學與創業?跨領域?研究投稿的目的?

 

問:

  1. 關於自學與創業的經驗分享。
  2. 如何快速掌握跨領域的知識架構。
  3. 研究投稿的目的與成效為何?基於興趣,持續在做心理學的質性研究,但也疑惑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XD

(男 28歲 行動心理師)

 

答:(蔡依橙)這幾個問題,小弟過去有約略提過,以下是相關連結,閱讀之後,歡迎提供更多背景與細部問題,繼續線上提問

 

最後分享一些有關「研究的目的」,一個常被忽略的部分。

 

做研究,有個常被忽略的好處: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做研究,有個常被忽略的好處: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自學與創業

 

(Q&A) 對診所人員的教育、行政與領導上該如何自學?

(Q&A) 如何維持教學與自學的熱情?

自學行政、管理與領導

自學創業

 

 

快速掌握跨領域

 

(Q&A) 是否可提供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方式?知識學習的策略?

(Q&A) 如何學習並精通不同領域的事物?

 

 

研究投稿的目的

 

我認為,如果不是工作或升遷上有要求,其實純粹對研究有興趣的人,並不多。所以,如果您沒有急迫的壓力,也沒感受到研究的有趣,那就不見得要繼續啦。

 

對醫療人員來說,除了名利的羈絆以外,研究還有一個往往被忽略的好處:「與國際社群接軌」。研究讓我們有個理由,去國際學會講給別人聽,也聽聽別人怎麼看我們,更可以看看同樣的主題別的國家的專家怎麼切入,甚至可以拓展國際人脈圈。對於拉高視野、增加思想的深度與層次,都有非常大的幫忙。

 

我就是這樣的受益者,也常建議年輕朋友,如果做研究,記得把站上國際舞台當成目標

 

 

國際水準的課程

 

 

iPad_heart

(Q&A) 是否可提供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方式?知識學習的策略?

 

問:

  1. 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方式。
  2. 知識學習的策略(該學甚麼 如何學習可以在工作上有最好的 ROI) (29歲 女 會計師事務所 顧問)

 

答:(蔡依橙)我們這個世代,剛好面臨觀念的轉換,所以一些過去常見的問題與解答,現在似乎必須重新定義。

 

您所提的兩個問題,二十年前,我們唸書的年代就已經很夯,但現在還是有人會提,為什麼?因為以前我們聽過的答案都不適用了!

 

iPad_heart

與傳統放射科的學術領域相比,我所做的「心臟電腦斷層」是跨領域的全新主題,橫跨醫學物理、輻射生物、工作站操作與管理、量化影像、心臟學…等。與其被六個領域嚇倒,不如直接開始學,遇到什麼學什麼。圖 / 心臟電腦斷層判讀結果,經處理與傳輸後,於 iPad 顯示,方便與患者溝通說明。

 

 

領域的邊際模糊中,新領域出現太快。

 

過去思考跨領域,是我念了資訊畢業後,再去念會計師,跨領域的學歷、跨領域的工作。但現在世界變化太快,如果不是非要「那張政治力保護的證照」,其實根本不需要進入主流的教育體系。

 

Zuckerberg 難道是先去學資訊,然後學了社交工程,然後學了伺服器維護,接著創辦 facebook 嗎?您可能也看過 Social Network這電影,我們都清楚,他是邊做邊進化的。

 

Elon Musk、Bill Gates、Warren Buffett 也都不是,他們都是邊做邊進化的。

 

很多人會說:「Warren Buffett 是 outlier、是異常值,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學的。」我都回答:「那就有趣了。為什麼說到買股票的方法的時候,大家又學他、又看他的書,又認為他的價值觀是對的,應該學習呢?」

 

其實,「跨領域」已經不是問題。因為這個世界出現「新領域」的速度太快,我們應該在腦中除去任何我們自己對知識所設下的疆界,追尋自己的熱情去學習,當我們不去定義領域,就不存在「跨領域該怎麼跨」的問題!

 

 

學什麼,在工作上有最好的回報?

 

同樣的概念,其實「如何讓學習,在工作上有最好的投資回報」,這問題最根本的,其實是「工作上」,如果我們期待讓上司肯定、讓公司需要,那自然應該去問上司、問公司。

 

但就像賈伯斯說的:「其實消費者的需求,是問不出來的。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除非你展示給他們看。」您所身處的公司,非常龐大,面對的危機與挑戰也非常多,如果他們都不清楚兩年後可能會遇到怎樣的衝擊、需要怎樣的人才,何況是做為員工的我們呢!

 

所以,您對什麼有興趣,就學什麼吧!用熱情,才學得深、學得久、學得精髓。而當你的能力夠好,對組織能產生加成效益時,主動爭取更高的職位、更大的挑戰,「展示給他們看」吧!

 

我在 A 醫院服務時,因為主管職務已經過飽和,很多可以升主管的人,被擺到真該有人發展的業務,卻只能開出「任務編組」的書面缺,也就是,要作事,但沒有對應的薪水與銓敘,只給你重刻一個印章。

 

在那樣的環境裡,學習領導、學習分配資源、學習策略思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太年輕,升遷機會微乎其微。但我就對這有興趣,所以自己辦活動自己開創新領域自學團隊經營走向世界

 

幾年後,A 醫院一樣沒有升遷的可能,但因我已經準備好,也有許多客觀成績,所以就到了 B 醫院體系,擔任兩家醫院的放射科主管,領導 55 個人

 

所以,就準備您自己最有熱情的領域吧。畢竟,時代變化太快了。

 

 

MDCT_console

(Q&A) 如何找出自我特質,並走出自己的風格與品牌?

 

問:如何在大量資訊吸收之下,找出自我特質,並走出自己的風格與品牌?謝謝!

 

答:(蔡依橙)這不難。

 

當你閱讀了大量的資訊,並有自己的看法後,那個「自己的風格跟品牌」就已經慢慢形塑了。這個過程在我的人生中一再應驗。

 

年輕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大量心臟電腦斷層論文,所以知道很多極限是可以打破的,而我開始也知道,或許有一天,我也會打破一個極限。

 

 

MDCT_console

寒流來,機器也還要吹冷氣,所以我只好穿著一堆衣服跟手套,在半夜研究機器還有什麼設定可以突破的。(2005 / 1 / 20 拍攝)

 

 

那時候的我,當然在「主流意見」下,顯得怪異,即使我只是客氣的陳述事實,對潮流不熟的人,會覺得「這年輕人太相信心臟電腦斷層那個沒用的檢查」或「說大話的吧?真的嗎?」

 

但因為我有大量的閱讀經驗,也有大量的實作經驗,我知道這真的可行,久了以後,「有自己看法、做心臟電腦斷層有國際水平」,就變成我的風格跟品牌。

 

在國際上看多了,並大量閱讀入門經濟學概念後,我知道台灣醫療的現況問題在哪,經過嘗試、閱讀法令、積極提案,以及與各種獵人頭、國內與國際財團接觸後,理解到我,做為一個放射科醫師,沒辦法在台灣的醫療架構,做出一個我認為「好」的「事業」,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用我其他的專長,來做教育類的創業。

 

那時候的我,當然在「主流意見」下,顯得怪異,即使我只是客氣的陳述事實,對潮流不熟的人,會覺得「這醫師太自大了,自以為懂市場,其實只是幻想」或「你離開醫院,就沒有廠商或同行看得起你了,看你還剩下什麼?」

 

但因為我有大量的閱讀經驗,也有大量的實作經驗,我知道這真的可行,久了以後,「能快速跨領域學習,並具有強大執行力」,就變成我的風格跟品牌。

 

 

MEED_thank_note

《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是我們在 2014 年 5 月舉辦的大型教育活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創作,把很多本來不在一起的元素,用對的方法結合起來。

 

 

所以您看,重點不是「別人看我們是什麼風格是什麼品牌」,而是「我們怎麼大量獲得資訊、產生看法、實際行動、並形成完整的自己。」

 

追蹤我 Facebook 好一陣子的您,應該也看到了這整個過程。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