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蔡依橙

(Q&A) 如何從大量破碎資訊中學習?

 

 

 

 

問:在蔡醫師的文章「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提到,『其實醫學系的訓練,就是大量破碎資訊的訓練。』這在自我教育上非常重要,我不是醫學背景,可以請教更進一步的方法內容嗎?感謝!(39 歲 男 科技繪圖背景)

 

答:(蔡依橙)其實我大學沒什麼方法,破碎資訊從「共同筆記」吸收後,就是靠腦袋自行組合,所以成績一直不好,我大三開始幾乎每個學期都在補考,是到了見實習的那兩年才開竅。

 

 

依然破碎,但有方向。

 

以現在來說,我還是很難湊出每天兩小時來看書,幾乎所有的知識吸收都是破碎的,但多了一招,就是:有方向的破碎知識攝取。

 

就以最近大家都愛看的羅胖來說,我先是看了幾集,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就分享到自己的 facebook,只覺得一集看完都要 40 分鐘,好久。

 

因為這樣分享後,就有朋友說,他都用兩倍速看,於是我也漸漸從 1.5 倍,提升到 2.0 倍看,這樣就能在 20 分鐘內看完一集羅胖。

 

 

尋找或創造社群

 

然後發現有微信訂閱號,語音換文章,知識濃度高!一分鐘就能聽聽羅胖今天的想法,又有一篇文章可以看。但這時候資訊量又太多了,於是成立社團,聽聽大家都看些什麼、想些什麼。

 

後來,對中國目前的網路行銷很有興趣,就飛過去參加羅輯思維公開課,讓我對互聯網時代的各種可能,有了脫胎換骨的認識。

 

 

羅輯思維實驗坊,30 人小班。

羅輯思維實驗坊,30 人小班。

 

 

結論

 

綜合以上,歸納作結:

 

  1. 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像個生命體一樣一直延伸。
  2. 找對的朋友學習,在對的社群裡頭學習。
  3. 沒有社群,就創造社群,把人都找來一起玩!

 

 

近期課程

 

 

(Q&A) 如何讓「大師」留下良好印象,增加進一步的互動?

 

 

問:請問參加「大師」主講的國際研討會或是短期課程,有什麼提問方式可以讓「大師」留下良好印象,增加進一步的互動?(40歲 男 電子業)

 

答:(蔡依橙)說實在的,很難。

 

 

蔡依橙與 Spiral CT 發明人 Willi Kalender 合照,那時我把 DSLR 設定為點對焦,所以後面的牆壁好清楚 XD

蔡依橙與 Spiral CT 發明人 Willi Kalender 合照,那時我把 DSLR 設定為點對焦,所以後面的牆壁好清楚 XD

 

 

因為大師其實有他自己關注的世界,來演講,往往都是「君臨天下」的分享。從大講堂的空間設計就知道,其實一個講者,能注意到的台下聽眾非常少,走過世界的大師,各種提問都遇過,要在短時間內讓他形成印象,非常困難。

 

有幾個我這幾年看過,真正有效的方法,請參考:

 

 

增加曝光次數

 

演講結束後,問一個問題。這問題必須有深度、有智慧、有禮貌。常見的錯誤是,因為我們也是專業人士,所以很臭屁很尖銳。但事實上,再怎麼尖銳,真有經驗的人都遇過了,他只會覺得「又是一個中二來亂」,於是只能造成反效果。

 

有些人覺得,造成反效果,引起注意力也很好啊。但事實上,你擁有的機會都是短時間的,短時間,很吃第一印象,甚至沒有時間逆轉,所以這種險棋,除非你很有經驗很有把握,不然還是走禮貌路線會比較好。

 

但是,問「一次」問題是沒有用的。你得要 combo attack 才行,所以,如果他講完要離開會場,而且是從共同出口,請跟著離開,並在外頭走廊與他繼續討論。這時,請重複自我介紹。放心,第一次他一定記不住,但這是為了未來,你第三次、第五次跟他自我介紹時,讓他終於可以記起來。

 

切記,不要去問這樣的句子:「您記得嗎?我是在 OOOO 曾經問過您問題的工程師。」

 

這樣他會愧疚,於是產生防禦感。你應該重複的說:「您好,我是來自台灣 OOOO 公司的 OO 領域工程師。」每次遇到就講這串一樣的,總有一次他會想起來,並主動說「啊,對,我記得,上次在 OOOO 我也遇過您!」

 

這兩種差異,一個是受迫喚醒,會有戒心,一個是自發喚醒,戒心自然降低。

 

所以,演講問一個問題,走廊繼續討論。下次在另一個國際會議,再問一個問題,走廊繼續討論。這樣就四次介紹自己的機會了,通常到了第八次互動,你在他的人際互動頻率排行榜上,已經超越 90% 的人,而且,他擁有許多與你聊天的過程,做為記憶背景,您被記起來的機會就大增。

 

以我自己開課來說,也真的是這樣,課程參加得多、心得回饋的多、現場互動得多的朋友,我常毫不費力的就記起來。其中,廣泛提供自己背景的朋友,更容易記得。

 

 

去大師那裡學習

 

事實上,如果我們自己與國際大師的程度差異很大,在國際演講那種瞬間的場合,很難被人家記得。如果真想學習與建立長久關係,到人家工作的地方,去見習、實習、訪問,都是更好的方式。

 

我自己在美國開會時,看到有中國醫師,聽了某場演講,覺得很棒,先是問問題,後是下課後繼續聊,最後,在大師已經稍微認識他的狀況下,追加詢問:「請問我能到您的醫院去學習嗎?短期的見習、實習,或者 fellowship training 我都可以接受。」這時大師就真的有興趣,拿出名片,並致歡迎之意。

 

其實,亞洲人勤奮聰明,又崇洋,西方人是知道的,許多著名團隊,都有亞洲 fellow 陸續加入,協助處理掉研究工作與文章書寫,維持產能。亞洲人獲得學術成績,回國走路有風,西方人獲得計畫補助金,繼續營運。基本上就是一個代工廠與品牌商的關係。

 

跟大師一起工作一年,幫人家做事有產出,定期報告並交流,這人際關係是一定能建立起來的。事情認真做、開會好好表現,過沒多久就會打進人家生活圈,一起吃飯、過節、玩耍。

 

 

在「他在意」的事業一起合作

 

大師,做到一個程度,自己的團隊已經經營起來,通常會爭取一些社會認可。這也是我們可以幫忙的地方。

 

例如,大師想要成立一個國際學會,一定缺很多人手,尤其亞洲領域的拓展,你可以當他的 international liaison (國際聯絡人),幫忙聯繫其他國家,並思考如何協助他完成亞洲版圖。

 

例如,大師接了一本雜誌主編,一定缺可以信任的 section editor,你可以在您的專業上給予協助,幫他決定某特定主題的稿件。不用等人家來邀請,自己把專業領域跟可以幫忙的部分整理整理,直接寫封 email 去,主動爭取!

 

例如,大師在歐美演講很多次,但亞洲不常來,有點遺憾,您可以幫他弄個台北站的演講,宣傳一下,拉一堆人來聽,活動結束後,就是 Taipei 101、鼎泰豐、故宮囉,用英文,與他分享台灣的美好。

 

當然,能夠讓人家來亞洲一次,就喬好台中、台北、香港、新加坡、東京、首爾、上海、北京的 roadshow,當然更容易成行,端看您的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以及該大師的國際知名度囉。

 

 

(Q&A) 怎樣知道學生真的感興趣,且瞭解上課的內容?並有新思惟課程設計技巧。

 

問:怎麼樣知道教學的成效怎麼樣?除了傳統的回饋問卷,考試評量外。怎麼樣知道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真的了解你上課的內容,或是真的對你講的東西有興趣呢?(男 30歲 中醫師)

 

答:(蔡依橙)這真是個好問題。所以……

 

怎樣才能真的確定學員們,有學到東西呢?

怎樣才能真的確定學員們,有學到東西呢?

 

所以新思惟國際的課程,都有「互動實作時間」啊。讓講師與助教,真的可以下去看看各位學到什麼?卡在哪裡?

 

這有很多好處,一來,確保每個人都有進步,二來,可以根據學習狀況作下次課程的改進。

 

當然,這需要整個團隊的溝通、訓練與配合,所以,我們每個助教都是認識的人找來的,並且課前都有共識討論,課後也都有檢討分享。

 

至於在醫院裡頭,因為時間有限、資源有限,我建議互動式教學。從問題開始,讓他們去思考患者的狀況,提供一些理論教學後,實際運用。不要都我們講,省點力氣,起頭後,多讓學生說。

 

外向的自己會走很快,說很遠,我們需要做的是,修正方向與剪掉雜枝。

 

內向的總是不好意思,頂安靜,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發言與提示詢問。

 

小聲說個秘密,其實《網路講堂》也是這樣設計的,提供大量的提問機會,讓駐站作家們更理解每位朋友的需求,也更專注在您所需要的領域,做詳細的回覆。

 

延伸閱讀:

給實習醫師們一小時的啟發

技藝傳授:把住院醫師當未來的自己

教年輕人寫論文:完成那些他們以為做不到的事

 

 

(Q&A) 「R2 有 R2 該學的」,不用太早去國際學會、學太多新的技術?

 

問:

  1. 參加國際會議,時機點應於 junior R 就多去看看?抑或到 senior R 以上有多些臨床經驗再參加?
  2. 從書上或國際會議習得的知識,在住院醫師階段,該如何練習?如果是個較 invasive 的 procedure,卻又是個老師們沒在做的技術,該如何培養能力?該如何累積臨床經驗?

(女 26歲 醫學中心 住院醫師)

 

答:(蔡依橙)這位同學除了問題以外,還附了很長的背景說明,協助我們更精確的理解細節,非常感謝。但因為背景說明太 specific,可能會危及他的生存 (你懂的),所以沒辦法公開。

 

以下就內容一一回覆,您看完回覆,應該也知道他的「背景描述」大概在說些什麼。

 

 

「R2 有 R2 該學的事,新技術不要那麼急著學。」該如何思考這句話?

「R2 有 R2 該學的事,新技術不要那麼急著學。」該如何思考這句話?

 

 

人生的學習,沒有擋修的問題。

 

「R2 有 R2 該學的事情」,這沒錯。但這不等於「R2 不該去學新技術」。

 

前者為正面表列,但後者卻是限制型的負面表列。但長輩講「R2 有 R2 該學的事情」,卻往往是叫你安分,不要僭越。

 

你能想像,如果有人跟莎士比亞(Shakespeare)說:「你先學好基本文法可以嗎?寫那什麼奇怪的英文?」或者有人跟祖克伯(Zuckerberg)說:「大學生先學好電子學!做什麼網站?」

 

你基礎的學問學好,想多學,就不要管別人怎麼說。那些聲音,叫做「阻力」,如此而已。

 

 

健保導致的 procedure selection

 

你的老師們會選 procedure 做,其實是健保體制造成的。他們已經在健保體制下找到位置,安身立命,這麼做很合理。但因為餅已經不會變大,所以後進者複製他們的路,是不會得到一樣的結果的。

 

老師跟你說,看「復仇者聯盟」,要買早上十點的 IMAX 票,像我這樣做就沒錯了!但卻沒跟你說,他買到的是最後兩張。你排了半天,最後票也買不到,更進不了 IMAX 廳。

 

所以,你必須要有更大的思維與視野。

 

 

危機,真就是轉機。

 

簡單說,健保下不能做的,才是你應該學的,因為這些 procedure,是既有的 player 們不願意學、不想學的,所以你學了容易變成台灣的專家、台灣的頂尖。也因為健保不給付,未來不管開設自費項目、自費門診,甚至你要自己開自費診所,都是最好的素材。

 

 

陳建華醫師的「超音波治療」創業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陳建華醫師的「超音波治療」創業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別人被勸退,你卻走在趨勢上,還有什麼比這更容易成功的!XD

 

別擔心,你不是唯一一個。在我住院醫師的時候,也很多人說「R2 有 R2 該學的」,「念那個台灣都還沒有的機器運作原理,什麼心臟電腦斷層?沒用啦」,而當初,心臟電腦斷層健保沒有給付 (到現在也還沒有),已經在健保內安身立命的長輩們興趣不大,用健保作簡直賤價,自費也超難發展,但我堅持下來了,走出自己的路。

 

 

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應受限於他人看法。

 

至於學習,可以多到對你友善的國內外工作坊學習,不一定要讓反對你的長輩知道,自費自假,有什麼好說的。我今天是來這邊當住院醫師受訓練,不是簽賣身契,連我休假要去學什麼都歸你管?

 

練習的部分,就牽涉到每個地方的小政治,目標是,能有自己可掌握的學習素材與來源,至於該與誰合作、不要得罪誰等,我想你會判斷的。

 

我從每個月 0 台心臟電腦斷層,開始有了第一例,一直開發到一個月有 114 個疑難雜症。花了五年的時間,精通,並走向國際。

 

 

要不要繼續說服長輩?

 

你試過了,效果不好,那就不要繼續吧。繼續,只會讓長輩對你更反感。繞過他,選擇別的路,去學、去做,去找能 appreciate 你天分與努力的人事時地物。

 

真正的大俠,除了練好功夫,打造兵器、選對環境,也是很重要的。

 

 

國際水準的課程

 

 

(Q&A)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研究所功課如何兼顧?

 

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女 29歲 醫學中心醫師)

 

答:(蔡依橙)除了以下三篇給您參考,順道分享我念研究所的時間管理技巧。

 

(Q&A) 下班已經很累了,新鮮事要如何能夠學習?

(Q&A) 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Q&A) 每天工時 12 小時以上,如何兼顧工作之外的生活?

 

 

忙碌工作後的課業與學習

 

我念「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的時候,每週要上課以外,不定期還有作業,像我是作放射科,電腦、影像比較熟悉,但必修的分子生物學,作業往往是 tumor suppressor gene、cancer stem cell、MAPK/ERK pathway,我完全不懂的東西,真正從無學到有。上班一樣要上,值班一樣要值,怎麼辦?

 

為了拿到這張,必須升級我的「時間管理」技術。

為了拿到這張,必須升級我的「時間管理」技術。

 

我的作法是:「時間先決」。例如,上班結束簡單去美食街吃個鍋貼,結束後大概七點半,我就跟自己說:「今天還有 paper 要投稿,我也預計不熬夜,所以九點半以前一定要完成學校報告,之後是自己 paper 的時間。」

 

這樣就設定了任務規模,7:30p-9:30p,兩個小時,然後要生出至少及格的報告。

 

 

目標跟資源定義清楚,策略就浮現。

 

因為時間跟目標都清楚了,策略就會浮現,對於一個分生白癡來說,唯一的解法,就是花 30 分鐘去維基百科看圖跟重點文字,然後 30 分鐘研究老師的題目以及網路的資源,最後 60 分鐘寫作跟排版。

 

你可以說我不細膩、你可以說我懂的不深,但是你絕對不會說我「不及格」。因為我時間就這麼少,畢業還需要論文,這些跟我本職學門關係甚遠的主題,必須做好時間控管。

 

人生總有這樣的事情,學一下也不錯,又不想花太多時間,解決方式就是這樣囉。

 

 

研究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