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謝宇程

體育館

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一:中空的體育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長期觀看 BBC 新聞台以及歐洲新聞台,有幾件事讓我看不懂。

 

  1. 為什麼體育新聞佔比這麼高?每集新聞大約六分之一的時間在報體育,常常還會出現連續十五分鐘的體育專輯。
  2. 為什麼那些幾乎不用到「體能」的運動也算體育?撞球、賽車,甚至近年來的「電動競賽」,竟然都在體育報導中佔重要篇幅。
  3. 為什麼許多歐洲小國,卻可以在許多體育項目之中人才輩出,世界發光?

 

這些問題在我心中縈繞不去已經多年。最近突然有個想法:這可能是和我們深埋在教育理念中的「五育架構」有關。

 

而且順這個理路想下去,許多教育問題突然想通:原來,錯誤地認知與執行「五育均優並重」,正是掏空體育,甚至破壞人才培育的元兇之一。

 

聽起來好激進的想法啊。請聽我道來。

 

 

從奧運會看體育中的美與智

 

到底什麼是「體育」/sport ?讓我們來看一個體育的經典範本:奧林匹克運動會。如果我們拿五育架構來量測一下奧運會,我們將驚訝地發現:這哪裡只是個「體育」競賽?

 

奧運之中有一大群項目:跳水、鞍馬、吊環、跳關、單杠、雙杠、自由體操、藝術體操、水上芭蕾、冰上芭蕾……這些項目,你只比快、高、壯、狠嗎?不,在這些項目要勝出,絕對要擅於用身體表現和詮釋「美」。水上芭蕾與冰上芭蕾更是要與音樂互動,幾乎有大半是舞蹈。

 

更多的項目:擊劍、桌球、羽球、拳擊、柔道、網球……族繁不及備載,想要勝出,絕對需要策略,在短時間內快速反應判斷,這些不是「智」嗎?更不用說,現在的運動員養成,都需要「科學培育」,讓選手的健康、力量、技能、判斷能到達最佳狀態。

 

 

從奧運會看體育中的群與德

 

奧運會中另有一大群項目:壘球、籃球、排球、足球、曲棍球、沙灘排球…這些都是團體運動。要一群人合作無間、心意相通、各司其職卻又隨時互補,力求貢獻但對彼此隨時幫助成全。這是不是「群育」?

 
 

體育館

圖 / 台灣大學蓋的體育館,設備可能是全國大學體育館之中最好的一間,但學生之間運動風氣、意識、精神有多高?

 
 

最後,所有一切項目,甚至包括那些不列在奧運會中的項目,多麼重視比賽的公平、公正,重視選手的正直、胸襟,重視參賽者在全力爭取榮譽的同時,用最光明正大的手段。而且只要涉及禁藥、詐欺、惡意犯規,就會對參賽者加以重大的譴責,輕則禁賽,重則收回獎牌,那也意味著運動生涯終止。

 

 

以為體育是五育之一,是為大錯

 

如果奧運的內涵是「體育」這個概念的完整呈現,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它告訴了我們,體育絕不是排除德、智、群、美之後剩下的東西。絕不是只講快、狠、準、強、壯、力、勇的事情。絕對不是只靠肌肉與四肢、強調什麼拼戰精神,全力以赴。更不是退縮到透過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來燃脂減肥。這些看法,都錯看體育,害了體育,也害了我們。

 

所以,體育是什麼呢?

 

 

延伸閱讀:

重新認識「體育」:歐美國家眼中的「體育」

 

 

扭曲的社會化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扭曲的社會化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上學有風險?現今「學校教育」的三個層次

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

教育現場:未來教育的樣貌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浪費時間

 

 

為什麼學生上課不願意發問?

 

大約一年前,我到一個學校演講,這個學校排了兩班高一學生聽講。當時我問一個女同學:你上課聽講若不懂,會不會問老師呢?這個女同學說她絕對不會。我訝異她的答案,更訝異她回答的方式如此堅決。我問為什麼。

 

「因為這種人最討厭了」這位女同學幾乎惡狠狠地丟下答案,似乎還朝某個方向瞪了一眼。我環視四周,想看看同學們的表情是否和我心中的疑惑相似。一望之間,我粗略的發現,這個女同學周圍幾個學生也露出鄙夷的表情,有另一群學生則怒目相視,大部分的學生似笑非笑,一臉看熱鬧。

 

我回家的路上一直回想起這一幕,並且一直思考:我們總以為上學是必然的社會化學習歷程;但這個社會化的形態與品質,似乎有極大的風險。

 

 

扭曲的社會化

送兒女上學,我們希望他們學到的,除了知識之外,同等(也許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和人相處 — 在這方面,學校的成果如何?

 

 

角色認同的限縮

 

台灣學校所採行的學制,是嚴格的年級區分制,每年紀一劃,同年齡的學生編成一班,上課、吃飯、午休、打掃,都在一起。在工業化時代,將教育當成流水生產線的規劃思維下,這也是正常的:同類半成品放在一起,用同樣的工序加工,能提升知識裝填的效率。

 

學習知識,這樣的規劃是否最佳最優,我們先不討論。但在學習「做人」這個面相上,這樣的方式是很危險的。

 

同班級每天時時刻刻一起生活的學生,既是幾乎同齡,就表示他們「幼稚程度」也差不多。他們生活中彼此評價,互相對待的方式,都是同齡者互相模仿,其實是不利於他們人格成長速度。

 

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知識,也許適合和長輩與老師學。但學習人格與行為不見得是同一回事。對於高中以下的學生,老師屬於另一個世界,他們的言行好惡無法仿效。最適合向大哥哥大姊姊學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過去自然地著迷社團中的學長姊。

 

身旁都是「一樣幼稚」的人,用彼此的眼光看世界,就會發生「有問題問老師的人最討厭」這樣扭曲的社會化。

 

 

人際圈被班級綁架

 

此外,「班級」這個制度架構框限了人際關係的流動,學生每天要進同一個教室和同一群人密切相處至少八小時,其實我今日想來十分可怕。

 

其中有些人我討厭,但我離不開;其中有些人欺負我,但我逃不掉。被我暗戀的女孩喜歡了另一個男生,但我每天還是要和他們同處一教室;那些和我有過節的同學,每天將有教室上演明爭暗鬥。

 

對,明爭暗鬥,我猜測這就是為什麼那個女同學會丟出惡狠狠的回答,以及為什麼兩群同學之間互相瞪視。

 

討論學校的功能,許多人都會說:「社會化」,這些父母擔心,不送孩子去上學,孩子學不會「社會化」。但是我想提醒,即使送孩子去上學,他們可以學到什麼樣的社會化,也許我們不能太視為理所當然。

 

 

教育書籍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浪費時間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我高中的時候讀建中,高一的英文老師姓曾,年紀甚大,口極音重。他上課的內容,就是將課本課文逐句做文法分析。他黑板上的英文草書寫得很好看,這是他的課程唯一可取之處。

 

其實,他上課花很多時間訓斥講話、瞌睡的同學,並且登記學號。應該是第一次上課,我就發現自己國小英語補習班打下的發音基礎比他好太多,如果聽他上課,會汙染我的咬字發音。而且他的逐句文法分析,不但無聊而且沒有幫助。

 

 

英文課時隱藏的自我防護

 

在上課的時候,我總是頭歪一邊,用一隻手撐在臉側,順便用手指按在耳洞上,然後在課本上放個任何英文材料讀給自己聽,全力聽自己的閱讀 ── 這是我那時在英文課的自衛方式。

 

高二和高三換了一個英文老師,稍微好一點點。他的口音不那麼差,但是教法沒好到哪裡去。他和南一出版社合作了好幾本句型參考書,於是規定我們買,上課主要的內容就是看我們有沒有每一單元逐一完成。

 

補習班

台灣補習盛行。一般學校教師的教學品質沒有檢討的空間?

 

建中三年也有遇到一些認真的老師,他們有或多或少教我一些知識。但是,英文這一科,摸著良心我敢這麼說,「學校的課程、老師沒有給我任何助益」。他們浪費了我三年,每年 40 周,每周 5 小時的學習時間。這個時間,別說把英文學得更好,也許我能學第二外國語。

 

 

學習靠老師或是靠自己?

 

在高中階段我選擇補習英文,而且只補習這一科。當時我選擇一個以「大量閱讀」,形塑語言經驗與直覺的補習班。這個選擇不但適合我,讓學英文有樂趣,而且從今天來看,成果相當好!現在我每天生活在各種英文的閱聽材料之中。

 

從現在三十二歲的謝宇程,將眼光往回看,其實十六歲的謝宇程,已經有充足而且強大的學習意志,而且在英文這方面,已經能正確地判斷什麼是對他有意義的學習,什麼沒有。沒有價值的,是當時學校體系幫他安排的老師和課程內容,而謝宇程當時沒有資格逃脫、沒有空間讓他找尋更優質、助益更大的教師與教材。

 

教育書籍

愈來愈多關於新教育方法、模式的討論,所有老師都趕上了嗎?

 

我們曾經以為:被授與「老師」這個身分的人是睿智而無私的。每個老師都是為學生好,學習一定需要老師,有老師總比沒有老師好,老師的安排與教法、老師們擬定的教材一定是好的。真的嗎?今天仍然是如此嗎?

 

 

「老師身分」是什麼樣的概念?

 

是否有可能,事實上「某些」被稱為老師的人,被授予教師證書的人,其實思考短淺,目光如豆,在安排教學上的出發點是懶惰而自私?這樣的老師也許是少數,但是當學生遇到了,他們不能逃離,不能找更好的學習資源,只能屈從於這些老師的權力,做無效率的學習,這樣的狀態繼續存在與發生是否合理?

 

也許今日教學實況之中,老師的素質、積極度,比我當學生的時候好「一些」。但,在學校之外的學習資源比過去好「非常多」。網路上幾乎有無限的學習資源,只要擅於利用,是極其優質,CP 值高。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如此,尤其是英文。遇到不夠好的教師,今日的「機會成本」比過去更高。

 

任何有理性的人類,都會自動趨向代價最小、風險最小,但是效益最大的選項,學習這件事亦然。不自由的學習模式,還有哪些風險與代價,我們可以繼續看下去。

 

 

延伸閱讀:

 

 

學習社群

教育現場:未來教育的樣貌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過去的六十年,台灣的很多事物,不僅數量改變,連模式也變了兩翻。

六十年前還有人力車,現在,人力車消失變成汽機車,現在高鐵和捷運又轉變了我們的交通模式。

 

六十年前台灣幾乎沒有「旅行」這個概念,後來出現旅行社讓人組團出國玩,不但出國旅行是常態,愈來愈多人成為背包客,自己搭飛機找旅館。

 

 

六十年來,不變的教育現場

 

六十年來,量有變,基礎模式卻是一樣的 ── 小學、中學、大學;小考、段考、升學考;法定課程、課綱、教科書。

 

六十年來,所有六歲到十八歲的孩子都是早上七點半前要到校,打掃自習、上午四堂、下午四堂,有些留晚自習,有些補習。所有的同學、課程、老師是排定給你的,不能選、不能變。

 

數十年沒有大變動的教育與學習景貌,未來會繼續複印下去嗎?

 

同班同學幾乎都是同樣年齡,雖然彼此之間其他的方面都不同:興趣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與愛好不同……

 

但是,老師卻要對所有學生教同樣的科目、教同樣的內容、用同樣的進度;沒學好,就被定義為比較「笨」。在某時某刻,不想上某門課、不喜歡某個老師,因心情不好不想上課的學生,就被定義為「壞」。

 

學生在隨時隨刻,行動作為,身體在哪裡,腦子想什麼,嘴巴說什麼話,都要符合一個被定義的「常模」。這件事在台灣,六十年前如此,今日亦然。

 

 

大膽地想像,未來後教育現場。

 

未來的教育現場仍然如此嗎?我認為,顯然不會。我心中有一個教育的景像,也許六十年後會發生,但是更可能,更早就能達到……

 

─ 小美的一天 ─

 

星期三,十四歲的小美七點起床後,和哥哥以及朋友們在河濱騎半小時的車,打了羽毛球,回家先洗澡吃飯。

 

九點時,她打開網路上的數學課程,看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數學老師教生活中的數學與物理,聽不懂的,她倒帶再聽一次,或是搜尋關鍵字找資料。累了,她去和小狗玩一會兒,然後繼續看。

 

十一點,她到附近咖啡店,坐進十來位年輕人之中,這些年輕人有些比小美大,有些比他小。他們自發相約,來討論數學與物理的線上課程,出難題給彼此做,並討論新學到的知識可以如何運用在彼此的專案上。

 

沒錯,專案!小美現在和另幾位朋友,一起開發一種新的晒衣架。他們寫程式運算,看設計的書、學物理和數學,一起在研究晒衣架如何最輕、體積最小。
 

 

學習社群

圖 / 某公司同仁,下班後自發的英文精進學習社群(公司有補貼鼓勵)。這樣的學習,可能更早成為常態?

 
 

小美會從書上、錄音檔、影像檔上看知識。但是她同時選擇參加有指導員的學習團,這些指導員的年紀從十七歲到六七十歲都有,但都是小美喜愛、信任的類型。小美、父母也和指導員們隨時線上互動。這些指導員,每個人也都是學生,因為他們也還在學一些東西,從知識的到生活的。小美很擅於舞蹈,她想,過幾年也許她可以為小小孩子開一個舞蹈班,這件事可以賺點錢,而且是溝通、表達、領導力磨練的機會。

 

 

未來學習的三原則:自由、極致、社群

 

小美的學習樣貌,我還可以一直寫一直寫。但是,也許不必。因為聰明的讀者大約已經可以看出來那個時代的學習特色:自由、極致、社群。

 

未來的學習方式,很可能是自由的,「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材料、學什麼科目、進度該如何,都能夠自己選。」在網路上,所有學生閱聽一流的知識性課程,沒有人浪費時間在劣質授課。並且,我們可以找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學習,找合適自己的人來指導。

 

為什麼未來的教育會往這個方向走?以下,讓我來說明。

 

 

延伸閱讀:

 

 

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瞻望未來,一種更值得期盼的教育,也許即將浮現。在那個教育之中,學生與教師都不必被教育部、教科書、升學制度騎在背上,勒住韁繩。

 

 

未來教育不再有「一體適用」的規範

 

未來的教育,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在什麼時候學,什麼是學習的重點…這一切規劃,不再有「一體適用」的規範,無論這個規範是多麼了不起的專家設計出來的。每個人不同,每個人走的方向不同,優質的教育會體認到這一點,並且將它落實。

 

未來的教育對兩件事情負責,一是學生本人,二是這個世界。未來的教育要培育一個完整而有力量的人,而不是一個高分考生;未來的教育要培育的人,不但能成功地在社會上存活,而且能夠參與社會的塑造。

 

 

到底教育部有沒有能力,決定全國所有孩子最該學什麼,怎麼學?

到底教育部有沒有能力,決定全國所有孩子最該學什麼,怎麼學?

 

 

未來教師的角色與過去不同

 

未來的教育中,教師需要先了解的,不是某套特定的教材。教育素材在網路上,各種書籍或影音資料之中,已經太多了。沒有一套教材有資格綁架教育,教材該在教育的目標下,被靈活地調度使用。

 

因此,教師需要先了解的是學生特質:他喜歡什麼,有什麼願望,對什麼好奇,這些是學習的起點。教師所做的,是運用學生的既有的喜好與好奇心,驅動學習的行為。

 

 

與學生共同探索學習的目標和歷程

 

在未來的教育之中,教師會了解一個道理:這世界上有學習價值的事物太多了,每個人都只能學習其中一部分。而要學習哪一部分、什麼時候學習、用什麼方法學習,都不會有正確答案。或者正確答案是:Whatever works。

 

教師的工作重點,並不是驅策學生學習特定一套教材,不是說明與講解官方的教材。而是協助學生在廣大的世界和變化不定的未來之中,理出一個頭緒:我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教師的工作不是教導他所需的能力與知識,而是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從找尋材料、吸收內化,到實際應用。名校、學歷、證照,都不是目標使命,而是種種工具選項,他們會幫助學生思考他們需要哪些,該取得哪些。

 

 

當線上有世界各地名校的免費課程,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大學註冊?圖為台大標誌「傅鐘」。

當線上有世界各地名校的免費課程,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大學註冊?圖為台大標誌「傅鐘」。

 

 

課程是為了克服與繞過學習的難關

 

未來教育的課程將不再是把資料集結起來,訂出學習的進度,然後在講台上搬演。

 

擬定課程的第一步,是站在學生的地位,辨別學習的難關和瓶頸,然後利用各種案例、實事、影片…幫助學生克服,或是繞過關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事變得具體,聯繫各種道理之間的內在關連。

 

在未來的教育環境之下,學生不再是為了分數和升學成果而努力,而是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而存在。教師的教學宗旨不是為了符合規範,不是為了學校的面子,而是為了學生整體的人生發展。

 

在未來的教育環境之下,每個老師該是理解人的專家,該是理解世界的專家,該是幫助人連結世界、走入世界、準備貢獻於世界的專家。

 

這一天何時會到來,我不確定;如果我們幸運,或許不遠。為什麼這樣的教育情景是可能發生的,為什麼是比較好的,之後的文章中,我會慢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