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謝宇程

電腦遊戲世界也能學習溝通與領導?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上集:電腦遊戲也可以成為優良教材?

 

在我小時候,第一次玩過電動玩具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買了一台遊戲機給我,我開始瘋狂玩超級瑪利 ─ 但是每到第五關就跳不過一個極寬的峽谷。

 

幾天之後,或許因為我弟生氣我不陪他玩,或是我霸佔遊戲機不給他玩,總之,他拿剪刀將遊戲機遙控器的線一刀剪斷了。

 

既然只打得到第五關,再也前進不了;既然因為衝突導致遊戲機被弄壞,我也沒興致再玩,甚至沒拿去修。自此,我留下「電動遊戲也沒什麼好玩」的印象。台灣之後流行過的電腦遊戲,我都沒有參與。在朋友聊遊戲的時候,我不作聲;同齡男生一起打遊戲的時候,我自顧讀書、寫作業。

 

TonyQ 則相反,他整個高中都在玩遊戲、管理遊戲討論版。十幾年後,我們兩個人如何呢?

 

 

pic103

我曾經是知識宅,是兩年前開開始學習演講和活躍。圖為我近日演講時的照相。

 

 

曾是個做好自己的事即可的「知識宅」

 

大約 30 歲前,我都是獨來獨往的人。高中、大學、研究所,一路讀書都是「做好自己的事即可」。從學校到工作,都不要求我站在人群面前,甚至工作文化也認為,太「招搖」是不好的。因此我在 30 歲時、演講發表、溝通領導的能力都沒有開發,甚至可能比 20 歲時更退步了。

 

相對於「電動宅」,我應該是「知識宅」,然而社會對這種「宅」並沒有太多的批評或擔憂。在 30 歲的時候,我自己覺得生命受到太多框限,才跳出來重新發現自己、突破自己。

 

 

當「知識宅」遇見程式社群領袖

 

當我(32歲)和 TonyQ(28歲)接觸時,我不禁暗自比較我四年前和他的高下。

 

28 歲的 TonyQ ,已經是網路社群之中的領袖之一。他不只在技術社群中常常發表演講,他在柯 P 的選舉團隊中也扮演了資訊方面的要角。和他談話時,他沒有多數 28 歲年輕人的輕浮青澀;個子雖小,卻異常沉穩自信。

 

我暗自疑惑:我在當知識宅的時候,他也在當電玩宅,為什麼 28 歲的他不是我們印象中羞怯而拙言的宅男?

 

 

從管理遊戲論壇學制定規則與協調

 

原來,TonyQ 從開始就不只是遊戲玩家。他在高中的時候,接下了巴哈姆特上最熱門討論版版主。討論版在高峰期每天發四千到五千篇的文章,動不動就筆戰,所以版主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沒有人要當版主的情況下, TonyQ 把擔子接下來。

 

TonyQ 說,擔任版主期間,每天要看數千篇文章,刪除不當發言,處理筆戰雙方,進行私下協調。在網路上,表達只透過文字,和面對面溝通不同,許多細節更要精準拿捏。雖然只透過文字,但情緒表現比見面時更不留情 ─ 他常常上一秒刪文,下一秒就收到一串髒話的信件。

 

因此,雖然沉浸在遊戲裡,他卻在溝通、說理、協調、制定規則等方面快速成長。他要保持絕對中立,獲得網民的信任,否則鄉民隨時會洗版暴動、人肉起底;他要制定眾人能遵守、有利社群的規則,並在執行時剛正不阿;他要和其他意見領袖拉好交情,在爭端的時候,才不會烽火四起。

 

 

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學習的開始

 

版主之故,他發文量極大,思考速度和打字速度都愈來愈快,而且都要有縝密的論述、中立的態度。高壓管理環境當中,他學會複雜的溝通領導技巧,這都成為他才能與優勢的重要一部分。

 

當然,我們能說,不是每個在玩電動遊戲的人都在高速、有效地學習,許多也都沒有被啟發寫程式的能力。至少現在,我還不會普遍把電玩視為必然的好教材。

 

但另一方面,如果哪個年輕人已經沉迷上電玩,我們也不見得要認為他毀了、浪費生命了。也許,我們可以引導他從中有所學習,就像 TonyQ 曾在遊戲中的學習一樣 ─ 甚至最後,涵蓋了溝通與領導的領袖技能,也是可能的。

 

 

電腦遊戲也可以成為優良教材?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當許多人問我是否打電動的時候,我通常很自豪地說:我不打。這樣的心情,可能會類似別人問我有沒有酗酒、有沒有咬檳榔一樣。直到最近,我對於電動遊戲的評價,愈來愈無法和過去一樣單純負面。甚至,我有點懷疑,如果過去多打些電動遊戲,也許某些方面會表現得更好,尤其是:程式設計。

 

我在大學修過程式設計課,那門課我表現得極差,在我的學習歷程中從來沒有過,讓我極為挫折,自此離程式遠遠的,再也不敢碰。這個經驗也讓我對優秀的程式工程師感到好奇:這麼辛苦、困難的一門技術,他們是怎麼學的?為什麼會對程式感興趣?

 

他們常給我一個答案:電腦遊戲。

 

原來,電腦遊戲可以帶給人有益於生涯的成長 ─ 我一開始難以想像。雖然和原本預期不同,秉持科學精神,我還是將這些現象記述下來,供大家參考。

 

 

資訊業入侵所有領域,學習程式日益重要。學程式可以怎麼開始?也許是,電腦遊戲?

資訊業入侵所有領域,學習程式日益重要。學程式可以怎麼開始?也許是,電腦遊戲?

 

 

爭取遊戲好成績 → 研究程式碼

 

Mosky 才大約 23 歲,但在 Python 語言領域已經相當知名,是台灣走在技術前緣的專家之一。電腦遊戲(甚至不是益智類、也不是為了程式教育而設計的遊戲)正是讓她燃起興趣的原因之一。

 

在她國小時,很流行線上遊戲,經過同學的介紹,發現可透過修改線上遊戲的執行檔,連上別人的私人伺服器,來玩別人所設計的故事與設定,但這必須經由改程式碼才可以做到。

 

當時她只是按別的玩家在網誌中的教學一步步進行操作,也不懂自己在改些什麼,但卻成為她進入程式世界的開端。(私人伺服器是不合法的,其實並不是理想的程式學習起手式。)

 

 

角色扮演 →  觀察社會、參與群體

 

TonyQ 是另一位非常年輕的程式高手,但是閱讀他的文章,會發現他的思緒縝密、高遠、成熟 ─ 我原來猜是一位 45 歲左右的人,後來見面時才知他現在才 28 歲上下。而刺激他思考發展與成熟的原因,不是哲學書籍,不是通識人文課程;據他說,是因為電腦遊戲。

 

 

pic 102

資訊展的時候,電腦遊戲區的攤位極大,人潮不斷。我們該為此感到非常憂慮嗎?

 

 

自幼父母離異,負責照顧 TonyQ 的父親忙碌,因而他早年的時候並不擅長和人互動,甚至因為不擅與同學相處,受到排擠欺侮。後來,讓他學會和人互動的工具正是角色扮演遊戲。

 

TonyQ 說,遊戲之中也是個社會,雖然有遊戲架空設定的規則,但在其中玩的都還是真人,都帶著真人全部的複雜性 ─ 貪心、善良、殘忍、想交朋友、想出風頭……等等。而在遊戲中,人們的行為更為快速、直接、明確 ─ 例如合作奪寶,結果出賣隊友獨吞。

 

 

電腦遊戲不見得是浪費時間

 

TonyQ 整個高中,幾乎是在遊戲之中度過的,但是這並不是浪費時間而已。他透過遊戲這個機制 ─ 不斷地觀察他人、與他人線上交談、與他人合作和競爭……等等。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慢慢補足自己對人的了解。

 

電腦遊戲不見得是浪費時間,不見得是讓人變宅、變得不善社交。透過電腦遊戲開始學程式的人很多,透過電腦遊戲交到(頗為真誠的)朋友,其實都不是少數,TonyQ 和 Mosky 只是案例之一。

 

對了,TonyQ 從電玩中學習的歷程,還有一半我沒說完。他從電腦遊戲的世界中學了一件我們都會覺得很有價值的事:溝通與領導。你信嗎?

 

系列下集:電腦遊戲世界也能學習溝通與領導?

 

 

師生關係:老師該是人格效倣的典範嗎?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要討論一個很冷門很深刻的問題,也許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個很熱門很膚淺的話題當開頭。而最近,最熱門膚淺的話題就是阿基師的桃色新聞。新聞爆發後,記者採訪路人,就有受訪者這樣說:「以後不願意再看他的節目學做菜了。」

 

為什麼?阿基師發生緋聞前後,做菜的知識、教烹飪的能力,不會有什麼改變。過去願意向他學做菜,未來不願意,顯示了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尊敬老師之前,先卑微自己。

 

師生關係在華人社會有一層特殊的意義。華人傳統認為,「老師」並不只是各種職業中的一種而己,進入老師的身分,並不只是具某種專業知識技能而己。「老師」是一種人格和位階比較高的人,在往來互動之中該被尊奉、被恭敬對待。傳統中「師生大禮」近乎父子,皇帝的老師受到極高尊崇,和其他宮中的職務無法相提並論。

 

而在互動中,要把對方抬高的方法,最基本而常見的方式就是將自己壓低。因此,華人傳統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有嚴格的尊卑關係。恪守傳統的人往往認為打破這層尊卑關係,不但是有辱對方,甚至是自己的僭越罪過。

 

 

一個出軌的廚師,有沒有資格教做菜,你怎麼看?圖為書店的食譜書。

一個出軌的廚師,有沒有資格教做菜,你怎麼看?圖為書店的食譜書。

 

 

老師的特殊身分,造成學習的障礙?

 

我印象很深刻,我在美國讀研究所的時候,Program Director 是一個人類學教授 John MacAloon,是著名學者,年紀約五十出頭。他要大家稱他 John ,而大部分的人都這樣叫他,但我堅持叫他 Mr. MacAloon。我覺得若對老師沒有表達充足的恭敬,對我而言是說不出來的怪。

 

當我們認定「老師」不僅是萬般職業之一,而有一種特別神聖崇高的地位,這看起來是對老師的尊崇,但其實是對老師、對學生、對求真求知三方面,都是不利的。

 

首先,我們對老師有太高的期待。實事求是來說,許多各種專業知能的老師就是平凡人,他們在某方面較有經驗和知識,可以和別人分享,如此而已。我們要求他人格超卓,神聖無過,實是嚴苛。若他們在為人處事上有犯錯,我們就撤銷他們分享專業知能的資格,對學生和社會都是損失。

 

在另一方面,認定學生要以下事上、自表卑微的方式對待老師,也有重大的代價。如此,我們永遠不能和老師以平等的方式討論事理,這不利於探究知識與真理。而因為成為學生,意味採取低下的身分,這將為學習帶來很大的、不必要的成本,讓很多人(尤其是成人)不願意學習。

 

 

企求老師是聖人,只因學生不動腦。

 

當然,對於任何人都有道德要求,對老師也應該是一樣的,不必比別人更高或更低。每一個職業都該有道德準繩,去規範他們達成職業的目標與使命。正如警察不該吃案,法官不該收賄,老師也有其專業準繩(例如性侵孩童的不能當中小學老師),但不見得要用其私生活的得失,評判他傳授專業能力的資格(例如婚外情的人不能教作菜)。

 

某程度而言,要把老師當成聖人來要求,還是和我們認知的「教育本質」有關。如果我們認為的教育本質,是抽走獨立思辨判斷的複製模仿過程,那麼我們無疑是要聖人才能當老師-確定誰是聖人,他所言所行所為都不會錯,我們就全力模仿他尊崇他。若他有可能犯錯,不是一切言行都能模仿,我又不能獨立分辨,乾脆撤銷他的老師地位。

 

 

不願意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道理,就會需要道德純良、超凡入聖的上師來啟示真理。圖中的寶典是不是真正的寶典呢?

不願意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道理,就會需要道德純良、超凡入聖的上師來啟示真理。圖中的寶典是不是真正的寶典呢?

 

 

如果我們心中的教育本質是獨立思辨,而老師僅是引發和培養思辨能力的人,那麼他就不必是聖人。當我有能力獨立判斷是非對錯,當老師做錯事的時候,我會判斷,不會學習,他犯錯就對我無傷。

 

將老師的身分墊高,也許在某個時空環境之中曾經對社會的穩定有所貢獻,但今日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重新反思,到底什麼是我們今日需要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或「拜在師尊跟前伏得更低」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千年來的古訓。在這句古訓之下,老師的定位,應該是給予可靠、正確、真實的知識;而學生的責任就是接受、尊奉、傳承。今天,這個觀念也許可以和算盤一起放進博物館中。

 

某個朋友,在跨國公司工作認真努力,升遷相當快速。今年,她被選拔參加總公司的策略研討,全球各地分公司的代表齊聚一堂討論該產業未來趨勢前瞻成功者案例、以及該公司總體策略。回來後,她找我分享當時的情況。

 

 

「踴躍討論」才是最讓人驚喜的學習經驗

 

在這次三天的策略研討之中,四十多個國家來的代表坐成馬蹄形,有一個資深顧問在中間主導討論,他的課程不是講授自己的真知灼見,而是引導討論,讓各國各專長背景的代表抒發意見,互相辯答、凝聚結論。她說,這是她有生以來最有收獲的一次課程。

 

過去,當她讀台灣最好的高中、大學,老師在台上講課,她多半會睡著,總是靠自己讀書一路讀到高學歷。這一次踴躍激盪的討論,確實是最令她驚喜的學習經驗之一。

 

 

在台灣,多數的課程形式是安靜聽講抄筆記,這個形式已經有許多人提出反思。

在台灣,多數的課程形式是安靜聽講抄筆記,這個形式已經有許多人提出反思。

 

 

但她也同時也到非常挫折,因為她是最沒有貢獻的學員-她這麼覺得,她知道其他人也這麼覺得。她的英文不錯,卻一直趕不上討論,她對討論的議題一開始都沒有想法,當別人聊了一段時間,終於有個概念的時候,就跳到下一個問題,她根本來不及找出個人的見解看法。

 

這不奇怪,因為多年來,台灣的學習模式就是,由老師教授將「道」從自己睿智的腦中吐出,而由學生謙虛若渴地接受。這是我們早就習慣的師生互動模式。

 

 

師生互動模式仍和兩千六百年前類似

 

曾經有到台灣讀書的外籍學生和我說,他們上課問問題,提出質疑,或是請授課教師說清楚他們的個人觀點。有時候教師會不高興,有時候不回答,有時候還反脣相譏。甚至,台灣學生還會和他們說,請他們尊重老師,並且不要打擾老師講課,減損了他們聽課抄筆記的時間。

 

談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觸-原來,東西方教學的常模,在兩千六百年前就定了,在上百世代之後,我們今日依然承襲仿照。

 

 

愈來愈多人期待看到活潑的課堂,將主體性還給學生。但,這樣子的教學,如何能學到深刻的知識,還需要好的方法與師資。

愈來愈多人期待看到活潑的課堂,將主體性還給學生。但,這樣子的教學,如何能學到深刻的知識,還需要好的方法與師資。

 

 

在華人世界,最早最經典的師生模型是孔丘和孔門弟子,他們的互動載於論語。而論語的內容,少部分是弟子請益,孔子一鎚定音後弟子聆聽受教;多數的內容是孔子直接吐露真道至理,弟子在旁點頭稱是,抄寫記錄。因此,現今我們看到論語不到一萬六千字,是薄薄一本小冊,其中充滿了做人方針、治國至道,被許多人尊奉今日(至少一百年前)。

 

 

西方老師激發思考、開啟思辯過程

 

我從小是看慣論語的,當我看到西方的經典教師蘇格拉底時,覺得好不習慣。柏拉圖全集之中,描述了蘇格拉底和當時哲士與弟子的談論辯詰,連篇累牘,長達三千餘頁。我總是看不出結論何在,拿著螢光筆卻畫不下重點。但這是西方的老師面貌:激發思考、開啟思辯過程。西方的老師不是用來尊奉的;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兩人的哲學觀截然相反。這也是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要說:吾愛吾師,更愛真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看似一種使命襟懷,但另一方面,也是對師生關係的錮禁:學生有惑,師長來解;師長有道,學生聽從;師長授業,學生承繼。學生若質疑、不聽從、不承繼,就是對師長的反叛拒絕,甚至是讓師長的身分地位無從成立。

 

希臘時代,以及科學啟蒙之後,西方對老師的看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東方習慣的模式是:拜在師尊的跟前伏得更低。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後的兩千六百年,我們今天也許可以想想,我們認同哪一種師生模式,或是,該創造另一種?

 

 

以小勝大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 — — 克服挑戰、找目標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富裕的家庭教育孩子有其特殊的難處,不是拿錢砸就可以堆出有成就的下一代。許多富裕家庭以送出國、讀私校、全面保護為教育原則,其實並不見得是完整、長期的解方。在上一篇文章之中,提出了「給榜樣」是教育裕家庭子女的重要課題。另兩個重要課題,在本文中討論。

 

 

經歷艱險靠己力取得成果

 

以小勝大

《以小勝大》作者 Gladwell 指出,自信的來源是面對危險的經驗。

 

在二戰的史料中顯示,倫敦人在被轟炸的日子裡,不但繼續日常的生活,而且反而對戰爭愈來愈有信心。葛拉威爾的名著《以小勝大》之中,他基於這個現象指出了一個關於教育的重要原則「自信不是來自於安全,而是來自於面對艱險的經驗 ── 克服艱難的挑戰、穿過危險完成任務。」

 

如果富裕家庭要有一個教育信條,它應該是「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強壯」。如果孩子想做一件有些難度和危險的事情,別急著阻止他。和他討論,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控制危險,如果真的受了些損傷,這正是面對與學習的機會。

 

曾經訪問過 AppWorks 之初創投的合夥人 ── 林之晨,他出身於很優沃的家庭,但他高中大學時代,需要到快餐店當服務生、用兩百度的油鍋炸雞,來賺取生活費。林之晨說他要想辦法面對危險,保護自己,並且在和不同成長背景的同事相處。這段艱難的時間給他極好的心智、能力鍛鍊;當他體會到「千金難買少年窮」,他反而因這段經歷感謝他父親。

 

 

找到值得投身努力的目標

 

很少人比巴菲特更有資格被稱為「富爸爸」,而他的三個孩子都平安長大,而且各自發展長才,開創事業。這是幸運嗎?我們可以發現,巴菲特的兒女有一個共通特點「很早就找到自己的目標。」

 

長女 蘇珊.巴菲特,很早就投入人道公益事務,長年獻身於公平貿易、愛滋病照護等課題。次子 哈沃.巴菲特,熱衷於企業經營,23 歲就承租農地經營產銷,日後也利用事業收益,支持研究和保育的工作。幼子 彼得.巴菲特,終身投入音樂創作,努力不輟,在 1999 年因為紀錄片配樂得到了艾美獎。

 

擁有許多資源但無目標,很可能像失控的跑車,最終釀禍。目標不但是未來成就的指引,而且引發孩子自愛自重、克制衝動的力量。巴菲特的孩子們不必為錢財、資源、地位擔心。只要他們有目標可以全心追求,不但創造自己充實的人生,而且也為世界增進了美好。

 

 

榜樣、挑戰、目標,來個模擬考

 

上述的說明,也許有些人認為有點抽象。對台灣讀者而言,似乎許多事沒有化為考試的形式,就沒有辦法理解它的重要性。那我們就來模擬一場考試。當你的孩子十八歲的時候,給他這三個問題:

 

  1. 有沒有哪一個人(或一些人),為你的人生未來提供了深刻的啟發,他(們)讓你體認到哪些人生的重要功課?
  2. 如果現在,你失去了家庭任何的支持,你可以在社會上存活,甚至闖出一番成就嗎?你要怎麼做?
  3. 在這個人生之中,你想用自己的才幹達成什麼,想要為自己和世界帶來什麼?

 

這些問題,他們是否已經深思熟慮、探索思辯過,是否是根植於世界的現實,而非妄想、猜測、學校與社會的灌輪?是否因為心中早有答案,所以能快速回答,並很有自信地陳述?這些問題的答案,真正顯示了一個十八歲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品質。

 

還在鑽營學歷、分數、名次嗎?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幫助孩子在上述至為重要的課題上,找到深植內心深處的答案,才是他們極需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