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努力 下的所有文章

MDCT team meeting

相信你的伙伴 給他們權力

 

講者:蔡依橙 醫師

 

MDCT team 合照

 

很多人,對我們的「多切面電腦斷層」團隊很有興趣,總覺得應該陣容龐大、資源豐碩。很可惜要讓大家失望了,哈哈,核心成員大概就照片裡頭這樣。這次我想談談,兩位具有世界級掃描技術的伙伴:右一的陳明至放射師,以及左一,已退休的林保鐘放射師。

 

 

世界級的放射師

 

我們在國際上發表超過 50 篇「多切面電腦斷層」的論文,所有的研究與案例,幾乎都是他們掃描的。不管是一天大的先天性心臟病超長部位高流速廔管掃描氣喘吁吁的肺高壓患者,都由他們用精湛的技術,獲得珍貴的診斷影像,幫助患者,也讓我們有更多與國際學界分享的素材。

 

有他們的幫助,我的 CT-guided biopsy,方向誤差也才能控制到極小,閃過重要血管。與優秀人才合作的經驗,會上癮的,那是完全信任、高度精準,我們都知道,正在做的,是世界級的事情。

 

CT-guided lung biopsy

 

為什麼他們這麼傑出?說穿了很簡單:因為我們是平等對待的,深切知道,團隊裡頭角色不同,經驗的流通,如果有階級的高低,就流不通了。

 

MDCT team meeting

 

我們每週,有一次中午的 MDCT team meeting,大家都要讀點新知,輪流報告,你報告,我也報告。對於失敗個案的檢討,我個人的想法錯了,就承認,你的決定對了,就鼓勵。

 

放射師站在醫療現場的第一線,任何直覺都有其珍貴的價值,應該去聆聽、去理解、去內化,更要給予犯錯的空間。優秀人才,能從犯錯的過程中學到的,比你預期的還要多很多,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不應批評責罵。

 

 

相信伙伴 給予權力

 

說來容易,但其實在醫療圈的人就知道,很多時候,第一線的人員不願意衝、不願意做,只是因為醫師高高在上,用命令的、用責罵的,但出事的時候,卻首先卸責。

 

而我相反,引進技術的時候,因為英文還行,我先從國外經驗引進,指導建置;等技術轉移成熟之後,我詢問、我討論,聆聽第一線伙伴的感覺與作法,並做調整。

 

大方向訂好之後,給他們現場靈活應變的權力,任何特殊狀況,他們都有權決定怎麼掃描,如果失敗,那是我做 leader 的沒教好、沒溝通好;相對的,如果成功,則不吝給伙伴們,鼓勵與讚賞。

 

因為我們起步比歐美國家晚,就必須應變比歐美國家快,才能在已經有非常多文章發表的領域,仍然提出新看法,讓國際期刊驚艷。

 

 

真誠分享,好嗎?

 

有人曾建議我:「醫院派系複雜,你今天帶了幾個放射師,這些人又不是你的人,哪天換去協助別人,技術也學走,這樣太可惜。」

 

的確,我曾經遇過指導的年輕人,學走技術,就為了想苗正根紅,與我撇清關係,並疏遠我。當時的確頂難過的。

 

也曾有長輩當面跟我說,不要以為你的技術多難得,你那麼會教學,策反幾個你教過的學生來做,就全部轉移了。

 

但人生在世,總有些無法妥協的價值。所以,我的解決方法就是:讓自己永遠保持進步,也永遠跟伙伴們分享最新技術。

 

如果哪天伙伴要離開,沒關係,反正我是為台灣醫療界做教育跟投資,不是為了自己,被你服務到的病人,也是我的同胞,很好。至於疏遠或甚至轉而攻擊我的,就想:「算了,反正損失的是你,我們未來的進步與學習,很抱歉,你就沒機會一起跟了。」

 

事實也是如此,與我合作越久的伙伴,往往成績就越豐碩,我也越加珍惜。如果您觀察我們團隊夠久的話,會發現老朋友們一直都出現在我辦的各種活動中,十幾年了,持續一起進步成長。

 

而且,因為這種開放、互惠、分享、平等的團隊文化,呆久了會上癮,所以這幾年,讓我傷心難過的人與事,倒也不多。絕大多數朋友,都一路打拼上來,一同分享榮耀!

 

 

結論

 

是的,世界複雜。但我們可以選擇簡單,更可以選擇真誠待人。我覺得還不錯,您有空也試試。

 

 

超音波 GE LOGIQ 500

超音波:從 不熟 到 純熟 之路

 

講者:蔡依橙 醫師

 

 

超音波 GE LOGIQ 500

住院醫師時期的超音波簡報,除了基礎按鈕使用外,還教大家進入進階使用者模式,設定最適合自己的 protocol 並儲存。

 

 

前陣子貼了一篇,用超音波評估後,所做的「病入膏肓」治療,很多朋友覺得神乎其技,也有人來信詢問,如何自學超音波?要買什麼書?

 

我曾經做過約 3000 例的診斷超音波,多數為腹部、睪丸,其他的則有周邊血管與軟組織。這還不包括介入性治療前的評估超音波。

 

以下歸納,在超音波領域的學習過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做」才是重點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做」,我們都說超音波是 operator-dependent (操作者決定檢查的價值),所以你沒有成為 operator,就不可能讓人 depends on you。只是看書、站著看,都沒有用的。

 

大部分想學的人,其實是卡在:「你不熟的話,人家不會給你作,但沒做,你永遠不會熟。」

 

所以,你要自己想辦法打破這個虛耗循環,想辦法找到機器、想辦法找到人做。

 

 

沒有資源就自己建立資源

 

我實習時,對超音波很有興趣,查完房,我會盡快打完病歷開好藥,在電梯開始塞車之前,到加護病房借公用超音波,上病房給 team 內患者,免費的掃描,並配合他們最近做的 CT 做對照。找找肝轉移、找找門靜脈拴塞、找找腎上腺轉移。

 

患者治療與檢查以外的時間,其實很閒,多數也很可愛,他們只要看到有醫師拿超音波過來掃,就覺得心情愉悅、病情進步甚多,掃了這床,隔壁的家屬會說:「先生,你也幫我跟我爸看一下好不好?」把握住病情告知的分際,不影響別 team 主治醫師診療策略的前提下,我都會盡量去做,累積了很多經驗。

 

至少,我能拿對探頭、選對條件、擺對方向,一個一個器官找出來。

 

 

書籍選購是很個人化的事

 

有了經驗,你才知道自己缺什麼,才會知道該買什麼書?

 

台灣的醫療人員,買書有「蛋塔現象」,一個人介紹,就一堆人跟著買一樣的。但,疾病狀況人人不同,知識學習當然也人人不同。

 

我總是建議,您先做幾例經驗,用用機器之後,覺得原理不熟,dynamic range、total gain control、、focal depth、Doppler scale 不知道怎麼調,那就買原理的書。如果是肚子解剖構造不熟,那就買圖譜,而且買你最有興趣的部位就好。

 

買房子講究「厝緣」,買書也講究「書緣」:你喜歡圖多的,還是文字表格多的?你喜歡彩色內頁,還是黑白內頁?你喜歡精裝,還是平裝?讀個序,隨意翻個內文,看看文字你喜不喜歡?到書局或書展,自己決定買哪一本,自己決定學習方向。

 

書,是拿來讀的,不是拿來貢的。你能喜歡、能讀,比什麼名人推薦,都來得重要。

 

 

從同儕社群中學習

 

上手之後,接著就是往「熟練」之路邁進。開始記下自己的任何問題,沒辦法突破的地方,找高手問,或者上網找期刊,如果同儕程度好,也可以成立社群或病歷討論會,增加交流,你將從別人的影像發現:為什麼他的影像這麼漂亮?為什麼我忘了開 Doppler 看看?為什麼他知道要用這個角度評估?

 

 

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就能應付絕大多數的臨床需求了!

 

 

近期課程

 

 

瑞士的大學,是這樣的。

 

講者:黃世宜 老師

 

 

鵝

 

 

Q:瑞士的大學生比臺灣的大學生格外用功,是否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充分感受到知識學習的樂趣,並不以「苦讀」為苦,因為主動學習才是願意接觸知識的最大動力?

 

A:很難說誰比較用功,其實。應該是說,兩地大學生用功的動機並不一樣。

 

據我所觀察到的瑞士大學生,他們也並不是多麼熱愛知識學習。應該是說,只要是人,都會覺得讀書與工作是需要付出勞力與時間的。瑞士大學生週末也喜歡出去喝幾杯,也會自己安排渡假和運動娛樂,但是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所謂要什麼,就是指自我投資與效率回收。所謂自我投資與效率回收,講的就是時間與金錢。

 

在瑞士,生活費高,而一般薪水又不低,不一定要讀大學才能存錢。相反地,萬一花太長時間在讀大學上,說不定還會比一般人窮。比方說,國中畢業就走高職路線,有一技之長,二十歲就已經開始獨力賺錢的瑞士工匠,他可能二十幾歲,就已經存夠錢買人生第一棟房子了。可是一個大學生,二十幾歲,可能還在邊打工邊讀書,存不了什麼錢,頂多就是賺賺生活費跟學費而已。

 

所以,我所觀察到的瑞士大學生,會拼命地努力用功,希望趕緊結束當窮大學生的日子:希望自己不要再向爸媽伸手拿錢,希望自己不用再打零工,希望自己趕緊拿到學位,趕緊獨立。所以,「爭取獨立自主,早日靠自己能力賺錢」,是瑞士大學生用功的一大主因。

 

還有最恐怖的是,瑞士大學很.會.刷。

 

跟台灣剛好相反,台灣是把最嚴厲的淘汰關卡放在大學入學考那一關,在台灣,我們是用高中三年的學業成績去決定未來的職業的(這很矛盾,我知道)。

 

但瑞士不是。

 

瑞士是這樣,只要你能高中畢業,你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性向志趣去讀大學選科系。(附註:除了一些醫學系有入學篩選之外,但我覺得瑞士醫學系即使有個別額外的入學考,但跟戰況慘烈的台灣比,也是小咖。)

 

但就像一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物理系畢業的校友回憶(ETH 理工科在瑞士相當於台清交地位),他還記得當年傻呼呼小大一,教授第一天上課,語重心長地跟全體大一新生說:

 

「同學們,請你們好好看看,坐在你們身旁左右的同學,記住他們的臉孔吧,因為再過一個學期,他們可能就不見了。」

 

舉一個熱門科系為例,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電腦科學系,一年級新生有五百多人……

 

刷!第二年剩兩百人。

 

刷!第三年剩一百人。

 

刷!第四年剩五十人。

 

結果最後順利如期畢業的,只剩二三十人這樣。

 

瑞士大學生最害怕的就是中途被刷。因為這意味著,青春與金錢的浪費。想想看,萬一都讀了三年才被刷,落得什麼都沒有,只剩下一張「沒三小路用」的高中文憑而已,那該多不划算啊!在這種壓力之下,只有拼命讀書,才能讓自己免於被刷的厄運。

 

我常常覺得,在瑞士,一切是經過精確計算與評估風險的,他們不是帶著一種理想情懷或道德倫理去追求知識,而是務實、效率:就像世界知名的瑞士鐘錶與瑞士保險一樣:時間、風險。未來要走的每一步,所花的時間與風險,都值得好好精.打.細.算。

 

 

Q:所以說,是否在瑞士,並不是只有念大學才能出頭(台語)才能體會學習知識這件事?是否因為對所有職業的尊重,而並不是只有大學畢業才能在社會上有其生存的地位?

 

A:是的,在瑞士,並不是只有念大學才能出頭。要不要念大學對一個瑞士孩子來說,其實是一個自己要想清楚,一個自己得勇於承擔的決定:

 

敢不敢冒中途被刷的風險?

 

有沒有心理準備,當自己一邊去餐廳打工賺錢一邊擔心受怕被刷時,而看到那昔日功課不如我的工匠好友,卻都已經準備好要結婚蓋房子了,會不會眼紅呢?

 

但我喜歡瑞士這樣的平等。在瑞士有一技之長的人,即使沒讀過大學,但薪資以及社會地位,都受到保障,多元開放。人生原來有這麼多選擇,你真的沒有必要去忌妒或羨慕誰;你更沒有必要,賠上自己,去複製一個別人的人生。這樣的制度,很早就提醒了年輕人,未來很多,但沒有一個選擇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你得想清楚,你得為自己的未來精打細算。

 

你得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