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思惟國際 下的所有文章

hardwork

(Q&A) 如果在有興趣的領域,自己的資質平庸,難以成為頂尖者,怎麼辦?

 

問:贏家通吃的世界,對於已經是最有興趣的領域,若是努力之後終究發現自己資質平庸,難以成為頂尖者。對這樣的處境有何建議?這也分不同領域:醫界庸碌,尚可糊口;選秀淘汰,何去何從?又,跨領域難道一定就能成為頂尖(李伯恩走跟徐佳瑩不同的路跨出去了,但如果他的資質再差一些呢?)(33歲 男 精神科醫師)

 

答:(蔡依橙)

 

真正的頂尖者,資質並非最頂尖。

 

其實真正的頂尖者,「資質」並非頂尖,往往是努力與毅力,讓他們走到別人走不到的境界。

 

Jobs 並不特別聰明,他的人生也曾重重的跌倒,靠著品味與堅持,他才重新帶領蘋果回到世界顛峰。甚至,低潮期所做的投資「皮克斯」,之後也成為非常了不起的事業。

 

羅胖並不特別聰明,在央視混的還行,但也並非鶴立雞群。所以他靠勇氣,離開人人稱羨的國企,靠死嗑,做出差異化與令人尊敬的內容,靠營運,將自己所有的構想逐步實踐。

 

其實,我也不聰明,這點我自己清楚。因為曾經跟藍弋丰這樣的天才當過同學,深刻理解到,「智力」的天生差距是無法跨越的。(延伸閱讀:鄉民懶人包 之 藍弋丰的各種聽說)

 

 

找到方向+努力+毅力

 

可是,世界的領域那麼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新學門、新技術興起,終於給我找到一個有興趣,也覺得有機會的心臟影像領域,靠著努力與堅持,稍微做出些跟世界頂尖學者有拼的成績

 

跨領域當然不保證頂尖,太多人嘴巴上說得一口好想法,但卻一事無成。跨領域這詞,通俗一點說就是「混搭」,說來非常容易,但要搭得有品味、有堅持、有價值、市場肯買單,這就是真功夫了。

 

iPhone 如此、羅輯思維如此,而我們新思惟國際,也正在這條路上,謙卑的學習並實踐中。

 

 

(Q&A) 給「想創業的醫學生」的建議

 

問:身為ㄧ個未來想要創業的醫學生,有什麼技能/經驗/……是可以再這個階段先培養的嗎?蔡校長說,創業後需要的技能,我們事前只能準備15%。所以,我希望能夠將那15%準備完全!(男 25歲 醫學系學生)

 

答:(蔡依橙)從我已經走過專科醫師訓練、國際學術舞台,一直到開始自己的創業,回頭看我醫學生的日子,有以下建議給您。

 

醫學生時期的 call 機,用當年的數位相機拍。畫素低,對焦差。現在大家都用智慧型手機,拍的照片也比當年我特別買的數位相機好很多,一台取代當年的兩台。這樣的進步幅度,怎麼可能預知重要的事?XD

醫學生時期的 call 機,用當年的數位相機拍。畫素低,對焦差。現在大家都用智慧型手機,拍的照片也比當年我特別買的數位相機好很多,一台取代當年的兩台。這樣的進步幅度,怎麼可能預知重要的事?XD

 

 

創業項目無法預知,但熱情會帶你去。

 

我大六的時候,剛進醫院,才知道放射科在幹嘛的,於是立定志向我要作個放射科醫師。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心臟電腦斷層,也不知道我後來能開展的各項突破,更不知道我對教育有興趣,當然也不可能知道這家公司會叫做「新思惟國際」。

 

所以,你如果真的想創業,除非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熱情跟目標,不然在這個時間點,「對什麼事情都有熱情,都想試一試」,是個不錯的策略。

 

 

趨勢無法預知,但熱情會帶你去。

 

但大二開始的我,就迷上了網路,從 撥接上網 + BBS 開始,有了個人板、電子郵件、寫自己的部落格、架自己的網站、facebook 一路過來,那時候純粹就只是玩,覺得這真有趣,可以在網路上有個自己的言論空間,後來這些技能發展了將近 20 年,就成了「新思惟國際一開始開課的骨幹。

 

那時候玩網路,可沒大道理,說什麼「網路是趨勢,我們要接觸」,純粹就是感受到了網路上好玩跟「黏」,就這樣一路被黏。

 

勇敢的去感受生活,喜歡的事情就去做,當別人指責你「貪玩、不務正業」時,逼自己做更深入的思考,思考所做的每件事情的意義,喜歡,就繼續下去。或許,其實你正站在浪潮上,只是你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

 

 

需要的技能無法預知,但協同合作一定要。

 

回頭看,我非常感謝社團以及在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工作的經驗。

 

社團,讓我知道,當「沒有錢的時候,憑什麼大家要聽你的」。熱情應該怎麼管理,組織應該怎麼決定方向。

 

「沒有額外給付的活動,為什麼大家要聽你的?」對領導者,這是很重要的課題。

「沒有額外給付的活動,為什麼大家要聽你的?」對領導者,這是很重要的課題。

 

醫學中心,讓我知道一個巨型的組織一定會出現的問題,以及巨型組織才能完成的事情。所以當我有了自己的公司,我會避開巨型組織作得比我好的領域,也會避免在公司還小的時候就出現巨型組織的各種問題。

 

區域醫院,讓我更理解社會真實運作的規則,畢竟公立醫學中心有多重目標,盈餘並非唯一指標,他們還有上級機關、國家政策、政治角色需要去平衡。私人區域醫院就簡單多了,大家在一條船上,共負盈虧,業績下滑太嚴重,就是沈船。

 

單一目標有單一目標的險境,多重目標也有多重目標的困難。如何跟你的同仁、上司、平輩溝通價值、危機應對,這就不容易。

 

創業,也是在這些狀況中擺盪。我很慶幸自己曾經受過這些訓練。

 

 

(Q&A) 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問: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答:(蔡依橙)果然是做歷史的,看事情都有縱深!XD

 

公開的部分,就如「設計概念」這邊所說的。但歷史專家如您來問,肯定沒辦法這樣打發 XD 以下分享一些我們當初企劃的歷史場景。

 

其實我們本來是想出書的,但現在的書市很險峻(請見:出書沒有你想的那麼好賺、台灣出版業的前途、出版社要有成為新媒體的自覺)。

 

如果做為大策略的一部分,只求傳播,不求賺錢,還可以當贈品送人,這樣的話不錯(如候選人、藝人、學者),但如果純在作者端考慮,會發現這是一個投資風險很大的領域。書局經營很辛苦,而盤商與出版社也有他們該賺的,加上退書成本、終端售價不高,一個剛起步的團隊,走這條路有點危險。

 

後來想出電子書,找上了 LeanPub平台,很喜歡他們家的低抽成(只抽 10% 作者保留九成),以及即時更新、隨時更新,連定價都可以更新的作法。但 markdown 寫作模式,對我們這種非技術出身的人有點困難,我真的試過,但放棄了。

 

有興趣研究 LeanPub 的朋友,可以參考 XDite 這篇:[電子出版] Rails 101 的兩年來的一些數據。為了深度理解這個平台,我買過 XDite 的電子書。

 

後來真是走投無路,無計可施。某一天,在處理網站的時候,忽然想到,我們可以用會員制的網站來處理,增加實體書沒辦法有的互動與更新,加上實體書一起發行,達到讓各位讀者在手機、平板、電腦、捷運通勤、高鐵上都能看的狀態。

 

在企劃微調的過程中,團隊也發現,這個新模式其實比較類似我們所辦的「小班課程」與「大型研討會」,而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或者「電子書」。

 

EDU_Meed2014-236

 

所以,就有了《新思惟網路講堂:我們來談教育》。

 

回頭一想,這個問答,很有「史觀」討論況味呢!

 

 

年終的思想壯遊之五:讓下一代著眼於什麼樣的格局?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台灣的教育的處境,一言以蔽之「多元開放世界中的自我封閉系統」 ── 確實有點抽象,但如果您閱讀了系列前文,就可以很快地理解這個描述。

 

身在現今的世界,比十六世紀的歐洲更多元,因為這個世界的權威已經極度地破碎分散,彼此不互相隸屬,丈量「優秀」與「傑出」有無數標準。例如:各種專業領域之間早就沒有尊卑,程式高手和名醫彼此之間沒有高下;新思惟國際的事業量體雖小,卻遠比規模巨大的 頂X 與 旺X 可敬可愛。這就像當盧森堡國民,比起當俄羅斯國民之間,並沒有卑尊高低。

 

 

茶壺內的爭奪,阻止不了茶壺被打破。

 

aranrust_03_15_01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我們的兒女是否是其中之一?圖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但在現今台灣的教育體系的運作方式,仍像是古代的中國。其中盛行的思維方式,還是把學生放在一個中央集權、單一頂峰、單維排序的模式。大學之間有卑尊高低,高中之間有卑尊高低,全部學生都可以用高中大學的學籍科系排出一個卑尊高低的順序。

 

教育部歷次教改,希望改變排序的邏輯,但並沒有造成多元化的效果。你把任兩位大學生放在一起,他們都知道誰比誰「傑出」一些,雖然這個認知是假的,但在教育體系之中,就是這麼強韌的存在著。

 

在晚清,世界列強壓著清廷打,英國開來幾艘船鑑可以在鴨片戰爭中打趴中國,這不是晚清的讀書人沒有用功,而是他們用功根本錯了方向。晚清的讀書人用功在考科舉,在比誰能把旁人比下,在封閉的體系中依中央的標準,成為秀才、進士。無論他們怎麼比,無論由李某某中進士,或者曾某某中進士,對這個頹唐中的國家而言,其實都沒有差別。

 

對家長和學生而言,花在「教育體系」這個封閉架構內競爭排序,花太多的心神,擔心某次考試分數高幾分低幾分,名次高幾名和低幾名,科系或學校名字叫什麼。

 

其實無論我們在封閉體系內部競爭成什麼樣的勝利者,從沒有辦法改變一件事,從外部看來,從歷史的遙遠後端看來,這些人的身影都可悲地藐小。在世界中只配被擺布、犧牲、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龍套。

 

 

用更廣闊的尺度看待自己

 

今日,家長們真正的課題在於,是要讓自己與兒女的思維,停在封閉體系內競爭狀態,還是跨出這個監牢,走入開放體系;也就是說,要用這個封閉體系內的績效指標來定義自己,還是用這個廣大世界的課題來定義自己。

 

這兩個選項具體來說有什麼不同呢?用更白話的方式說,是思考、決策、判斷、行動的一系列尺度的不同:

 

 

aranrust_03_15_03

 

 

對於核磁共振研究有極大貢獻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艾西鐸.拉比曾被問到,為什麼他後來會成為大科學家。他說:「小時候,多數孩子回家時,媽媽會問:你今天得幾分;而我媽媽總問我:你今天有沒有想到好問題?這造成我的一人生和別人不同。」

 

大部分的台灣家長,總是問他們的兒女:你考第幾名了?台灣和這個世界在等待的下一代,他們心中要想的是:「我要為這個世界做什麼?」

 

有沒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有多少?將會造成台灣命運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