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培養 下的所有文章

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Q&A) 我是家醫科,該如何培養有競爭力的能力?

 

問:面對未來,我需要具備的能力、及培養的方法?我是家醫科,住院醫師時代該如何學習到有效、甚至是有競爭力的能力?

 

答:(蔡依橙)家醫科的醫師在台灣,有很多種發展的道路,我認識的朋友有三種:

 

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1. 學術研究:使用資訊工具,研究健保資料庫或 meta-analysis,做 dry lab。這適合還是想當個醫師,但卻對醫學資訊有熱情的人。例如:陳育群醫師
  2. 個人發展:覺得世界有很多可以學的,在公餘時間,買原文書研究咖啡、生巧克力、拉花、金融、健身等。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或許有一天會整合這些知識,做點有趣的事情。例如:陳志誠醫師
  3. 基層服務:去衛生所當主任、給人聘做二診醫師、自己開診所的都有。適合對社交互動非常有興趣的人。你需要學會如何說話、如何短時間贏得信任、如何在臨床上、法律上、患者選擇上,趨吉避凶。

 

不同的路線,需要的「競爭力」不一樣。但共同的是,好奇、好學、熱情、毅力。而這四點裡頭,有了「熱情」,其他的就會跟著來。所以,靜下心想想,你「真心」喜歡什麼吧!

 

當然,你一定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到時歡迎與我分享!

 

 

近期課程

 

 

電玩

(Q&A) 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問:謝老師在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一文中提到,「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完全是智力問題,但需要練習,可以及早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請問「適應環境的能力」 該如何培養?(35 醫院科主任)

 

答:(謝宇程)謝謝您提問,讓我把這件重要的事講得更清晰。我本身不算是「適應能力」的高手,但可以提供一個案例分析。

 

George 比我稍大十來歲,似乎有天生的領導基因。他幽默風趣,卻又穩重可靠,曾和他一起參與一些活動,在群體中,他往哪兒一站,那兒就是中心點。

 

為什麼他到哪個團體、場合之中,都能夠快速融入,享受其中,並且積極地參與和貢獻。原來,他確實有稍稍受到一些培養和鍛練的。

 

 

問一個適應能力的高手

 

首先,George 經歷許多次環境的改變遷移。出生和成長在台灣,中學時期移往紐約讀大學,畢業後到洛杉磯工作,回台灣工作六、七年之後,又到芬蘭諾基亞公司工作八年,到諾基亞出現敗象的時候,又回到台灣另起爐灶。

 

每一次遷移,都在新環境中重新建立朋友圈、參與當地社群。

 

在美國中學的時候,有幾年是和一個遠房的堂哥一起過。這堂哥大他十歲左右,雖然也是個華裔,但是卻非常活躍。George 除了偶爾和堂哥一起參與教會活動之外,也會互相討論在美國適應的問題。

 

我自已從小是很傳統的台灣孩子,為了考試、升學,長時間躲在家裡讀書,一直沒去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一直到我這幾年要獨當一面做研究、訪談、演講、談合作,才開始有意識地努力培養自己。現在還不是高手,但是己經改善很多。

 

綜觀 George 的經歷和自己的嘗試體會,提出幾點結論。

 

K書中心

台灣教育並不把經營人群的適應能力視為一件重要的事項,學生花許多時間在補習班、K 書中心。

 

 

適應能力和學琴、外科手術的相似之處

 

「適應環境的能力」與任何技能一樣,「實作」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聽完一個大師講解如何拉奏小提琴,我會變成小提琴大師嗎?不可能。寫程式、演講、繪畫、外科醫生開刀等,都有相似之處:

 

「需要在實作當中練習!」

 

所以,我們應該樂見、鼓勵孩子,到不同的環境中,學習自處以及溝通互動。但是,可別強迫他去。

 

小時候練習適應的機會包括幼稚園、和朋友的孩子玩、帶孩子到聚會、群體遊玩的場合。等孩子大一點,參加夏令營、長期的課程、學習社群,或其他的長期活動,都值得支持。

 

 

問題的「引導」,讓思考發揮效益

 

在成長階段,若能夠得到合適的引導成效會更好。

 

注意,是「引導」,不是「指揮」。不是一系列的「答案」,而是一系列的「問題」,讓他自己思考。以下列出幾個最重要的引導問題:

 

1. 想達到什麼目標?是想交到好朋友嗎,還是想認識女生/男生,或者是單純想一起遊玩,或者是想要學習領導和團隊活動經驗?想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進入一個新群體、新情境之前、過程中都可以不斷自問這些問題。因為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電玩

年輕人往往也不把與人互動視為重要的事,用功之後以動電放鬆休閒往往花掉許多時間。

 

2. 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合適的方式是做什麼?要和誰接觸、如何接觸?要如何呈現自己?要多主動、是否要引起注意,用什麼方式讓別人注意到?

 

3. 在每一次參與新情境、與新群體互動之後,都可以自問:你達到了什麼,有什麼意外的收獲或損失?下次會想要如何調整,讓參與的結果會更充實、讓自己更開心?

 

 

引導、發問、經驗傳承

 

George 提到,在美國的環境中,對參與社群活動,不但鼓勵,還會提供一些引導。更進一步,還能得到珍貴的經驗傳承。

 

他的堂哥及其他認識的平輩、長輩,都會在生活中指導與分享:如何禮貌地認識別人?有衝突歧見時怎麼辦?如何有效地合作?如何在認識新朋友之後進一步保持聯繫?

 

有一個朋友到歐美工作過一段時間,感嘆地和我說:「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必再經歷相同的感嘆。

 

 

我愛身分地位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 — — 給榜樣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關於富裕家庭子女的第二種看法

 

如果目前的社會持續照現有軌跡發展下去,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者都告訴我們,貧富差距會日益明顯,優勢世襲是穩定的常態。

 

有人認為,解方在於革命、仇富,逼迫有錢的人吐出更多稅金來。我對這一派的想法不予置評,但我心中有另一個方案:讓富裕家庭的子女得到真正優質的培養 ── 包括知識能力,更包括心智和眼界。讓這些有優勢的年輕人,不濫用資源害人害己,反而善用他們的優勢,成為引領社會穩定向前的力量。

 

富裕家庭孩子當然有其優勢,但是因為他們的特殊經歷、處境、人生前瞻,所以他們的教育有特別的風險與難關,這是在前文所強調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該怎麼做?」

 

我愛身分地位

艾倫.德.波頓在其著作《我愛身分地位》中指出,現代人常活在身分焦慮之中。其實,富裕家庭子女受此困擾沒有較少,也許更多。

 

 

在身旁或心目中找到榜樣

 

當孩子意識到,他不需要憂慮衣食生計,那些我們以為很抽象、很遙遠的問題,對孩子而言會變得很真實且迫切「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找榜樣」。

 

把什麼樣的人當作榜樣,很可能決定了這個孩子愛穿什麼樣的衣服,買哪些東西,如何運用時間,面對選擇時如何判斷,進而影響他未來整體人生景貌。

 

找榜樣有兩個來源:

  1. 在他身旁的,
  2. 在他的內心深處。

 

身旁的榜樣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師或哥哥姊姊;至於內心的榜樣,可能是書上看來的郭靖、愛迪生、林肯,也可能是電視上看來的五月天、周杰倫、蔡依林。

 

也許,我們自己也對那段歲月,那分情懷並不陌生。

 

 

讓父母成為子女身旁的榜樣

 

親子關係,如果只是經濟、金錢上依賴的,只是在倫理權力上尊重順從,那樣的親子關係其實很無奈灰暗。相反的,如果父母的性格、心智、行為、成就獲得子女由衷的仰慕與認同,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很美好。父母可以成為孩子最親密的老師,孩子對父母的敬愛就不是倫理責任,而是由衷生發。

 

google

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榜樣?可能不再是古中國帝王將相,也不是台灣現在的總統、部長。Google 的兩位創辦人也許是好選擇。

 

要達到這件事,首先就是父母要認真追求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這不是指總要嚴肅死板、正襟危坐,父母絕對可以,而且也應該要親切開朗。重點是父母是否正直、善良、樂於付出、寬厚他人、認真負責……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而他們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敬的人。

 

在另一方面,我們要給孩子深入了解父母的機會,尤其是工作上。我們可以及早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不易,充滿挑戰。若有可能,帶孩子到工作的地方當小助手,甚至分擔一些工作 ── 孩子希望得到責任和信任,而且他更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參考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

 

 

在廣大世界為子女找到榜樣

 

子女心中的舞台上不能只有父母,也要有其他各種人出場。父母給孩子看的書籍、電影、節目中,可以(不著痕跡但處心積慮地)放入各種偉大人物。最好要「各種」都出現,科學的、藝術的、商業的……。當孩子對某些人物、故事有興趣,就和他一起找資料,深入探究。重點不是人物崇拜,而是找出他們值得學習之處,讓孩子在榜樣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Q&A)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怎麼開始?如何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

 

問: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如何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41護理師)

 

答:(黃世宜)這兩個不同的問題,在以下各別說明: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自己去挑書,自己閱讀。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1. 孩子善於模仿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喜歡看書,家長本身最好就有閱讀的習慣。

 

  1. 創造輕鬆宜人的閱讀環境。

比如輕鬆舒適的閱讀角:小沙發,小書櫃,抱枕,檯燈等等。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一個寧靜舒適的心靈角落,而不是應付家長的苦差事。

 

  1. 讓孩子自行選書。

千萬不要拿必讀書單,強迫孩子讀他沒有興趣的書。要讓孩子選他自己感到有興趣的書籍,閱讀習慣才能延續下去。此外,對孩子選的書,請不要加上自己的評語,如:「怎麼選這種書?會不會太幼稚了?」之類在無形中打擊孩子閱讀意願的話語。

 

  1. 不給孩子壓力,不追問成效。

要讓閱讀變成出於自願的一個習慣、一個嗜好,就千萬不能給孩子有壓力的感覺。比如一直關注孩子讀哪些書?有沒有看懂?看完有沒有心得分享?這一些問題都在無形中給孩子一種錯覺,好像閱讀本身就等於一場閱讀測驗一樣,毫無樂趣可言。

 

所以,我建議家長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挑書,自己閱讀,他想分享讀後感,自然會分享的。閱讀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能夠帶給心靈無比的寧靜。有時候孩子就是需要這樣一個能夠自己寧靜的思考空間。假若家長過度期待,往往容易破壞了這樣的心靈空間喔。

 

 

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

 

  1. 親子共讀的方式必須改變。

親子說故事時間逐漸減少,過渡到放手,讓孩子自己選喜愛的書自己看。

 

  1.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自己慢慢過渡,切勿心急造成反效果。

孩子喜歡圖畫書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孩子本身也同時有好奇、想要理解更多書籍文字內容的天性。隨著在學校學習,認字漸多,孩子能認讀的文字資訊肯定越來越多,只要放手讓孩子自行閱讀,孩子一定可以漸漸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的。千萬不要逼問孩子,「你怎麼選這種圖那麼多的書來看!幾年級還看漫畫書?」這樣反而會有反效果,孩子更加排斥文字閱讀。

 

事實上,即便是成人,我們也非常喜愛圖畫視覺式的閱讀。本來人類的閱讀形式,就是圖畫影像與文字符號互相參雜混合的,沒有孰優孰劣。只要建立起自主閱讀的嗜好,孩子自然會有強烈的動機,想透過文字的理解去掌握他有興趣的書籍,慢慢來,一切會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