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蔡依橙 下的所有文章

(Q&A) 台灣缺乏品牌,請問培養品牌的教育內容?

 

問:台灣缺乏品牌,我最想知道培養品牌的教育內容(已買相關書籍),台灣加油!

 

答:(蔡依橙)成功的品牌,是一種形象、是一種信賴、是一種可靠感。所以,我們應該從「負責」開始教育小孩。例如:

 

(O) 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每一個決定,都形塑了一部分我這個人「一生」的形象。

(X) 考上公務員後,國家就應該要照顧我。

 

(O) 請問還有什麼我能幫忙的嗎?

(X) 我下班了,你改天再來吧。

 

(O) 這雖然完成了,但過程中還發現什麼什麼可以作得更好,我來試試看。

(X) 我都照你交代的工作完成了,你還要怎樣?

 

品牌的打造,是以「顧客的信賴」為目標,需要自發與積極。但台灣的教育體系,是以「服從」與「完成長輩交代的事情」為主流,這樣的思考,自然只能做低毛利代工品牌,聽命歐美、準時交貨。

 

我們,從自己開始做吧。

 

 

(Q&A) 學習的路上,如何保持高度專注力及興趣?

 

問:在學習的路上,持之以恆才能守得花開結果。如何在這過程中保持高度專注力及興趣?

 

答:(蔡依橙)「熱情」。

 

聽來像是陳腔濫調,但背後有道理的,請聽我說。

 

以前人說「十年磨一劍」,但當代潮流變動太快,如果真想在一個專業上起飛,變成 somebody,時間要越短越好,避免我們十年練好了「劍」,走出江湖,舉目一望,卻已是「槍砲彈藥」的世界……

 

想成為世界等級的專家,需要「一萬個小時」的研發與練習。

 

假設你想成為婦癌研究的權威,白天上班總得處理門診、開刀、行政、評鑑等,屬於自己閱讀期刊、思考趨勢、整理資料、寫作發表的時間,就是每天下班與週末。

 

下班五點半,快速吃個飯、喝罐咖啡或綠茶,做到十一點回家。加上週末兩天,都從早上八點做到晚上八點。大概一年可以投注 2500 小時,四年達到一萬個小時。

 

如果你很幸運,上班時間也能做,恭喜你,一萬個小時,兩年就能達成。這就是何飛鵬所說的:「沒日沒夜過兩年」。

 

我自己,在 2005 年開始寫作,2008 年開始獲邀國際演講,2009 年國際演講超過 20 場。的確是四年的時間。

 

蔡依橙醫師制訂亞洲心臟影像 guideline

2009 年獲邀制訂亞洲 guideline,隔年刊出。

 

不管,是兩年或四年,這過程是漫長而沈悶的,需要毅力與堅持。

 

只有「熱情」,才能帶你度過這一切。因為有「熱情」,即使你失去信心,不確定這個黑暗隧道到底有沒有出口時,每個努力當下所帶來的微小成就感與快樂,仍能支持你向前。

 

我當然也知道,每個努力的晚上,朋友同事歡樂聚餐,每個努力的週末,外頭天氣風和日麗(你知道的,台中天氣特別好….),但因為我真的非常熱愛各種 2D、3D 的醫學影像,對於能直接看到疾病奧秘非常著迷,所以我能繼續待在醫院組像、思考各種超越的可能。

 

因為「熱情」。

 

所以,找一個領域,讓你有心動感覺的領域,用「熱情」,度過那「一萬個小時」吧!

 

 

實習期間的醫院宿舍

(Q&A)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問:請問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呢?人生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蔡依橙)近 20 年我所學會的,就是:

 

「其實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除非我們去試、去找、去走。」

 

大學的我,非常徬徨,徬徨到每天都很憂鬱,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無聊的大堂課,為了點名才偶爾出席,直到參加社團當幹部、當社長,發現一群朋友,可以一起打造出全新的企劃,並完成他。

 

我以為這是我想要的,但很快的,大家都進醫院,朋友都離開社團了……。

 

 

實習期間的醫院宿舍

實習期間的宿舍,當年數位相機品質差,所以照片看起來比較雜亂 (咦)

 

 

進了醫院,才發現其實醫學頂有趣,我尤其喜歡北榮 combine meeting 時,胸腔放射科陳名聖主任與吳美翰醫師,看著片子就能知道患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但又帶著謙虛風度的樣子,那時的我,拼命唸著 CXR 與 chest CT 的書,想當個 chest radiologist。

 

我以為這是我想要的,但很快的,我發現放射科的訓練什麼科都有,也不是只有 chest,就這樣沒日沒夜忙了四年,學了一堆知識技藝。

 

也因為這一連串的「隨波逐流」,我逐漸的從 chest radiology 走到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從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變成領導科部 55 人的行政主管;從國際學者,變成微型創業的企業主。

 

住院醫師第三年時,與你一樣,我也曾有一樣的疑惑,於是,我寫信給一位我經常書信來往的學術偶像,「What’s the ultimate goal of life? What’s yours?」

 

平常學術的討論他都很快回覆。但這封他沒有回。我想,他也不知道答案吧……

 

十多年後的現在,你問我一樣的題目,我想給你的回答是:

 

人生,是 prospective 的。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多有趣,所以,用現在知道的事情,去定義「自己最想要的人生」、「自己最重視的事」,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Retrospective 來說,我認為「把事情作得好、作得漂亮、作得風情萬種」是我最想要的人生、也最重視的價值。只是,這答案是你問我後,我才想出來的。十年前的我,沒有這樣的概念。

 

 

近期課程

 

 

MDCT team meeting

相信你的伙伴 給他們權力

 

講者:蔡依橙 醫師

 

MDCT team 合照

 

很多人,對我們的「多切面電腦斷層」團隊很有興趣,總覺得應該陣容龐大、資源豐碩。很可惜要讓大家失望了,哈哈,核心成員大概就照片裡頭這樣。這次我想談談,兩位具有世界級掃描技術的伙伴:右一的陳明至放射師,以及左一,已退休的林保鐘放射師。

 

 

世界級的放射師

 

我們在國際上發表超過 50 篇「多切面電腦斷層」的論文,所有的研究與案例,幾乎都是他們掃描的。不管是一天大的先天性心臟病超長部位高流速廔管掃描氣喘吁吁的肺高壓患者,都由他們用精湛的技術,獲得珍貴的診斷影像,幫助患者,也讓我們有更多與國際學界分享的素材。

 

有他們的幫助,我的 CT-guided biopsy,方向誤差也才能控制到極小,閃過重要血管。與優秀人才合作的經驗,會上癮的,那是完全信任、高度精準,我們都知道,正在做的,是世界級的事情。

 

CT-guided lung biopsy

 

為什麼他們這麼傑出?說穿了很簡單:因為我們是平等對待的,深切知道,團隊裡頭角色不同,經驗的流通,如果有階級的高低,就流不通了。

 

MDCT team meeting

 

我們每週,有一次中午的 MDCT team meeting,大家都要讀點新知,輪流報告,你報告,我也報告。對於失敗個案的檢討,我個人的想法錯了,就承認,你的決定對了,就鼓勵。

 

放射師站在醫療現場的第一線,任何直覺都有其珍貴的價值,應該去聆聽、去理解、去內化,更要給予犯錯的空間。優秀人才,能從犯錯的過程中學到的,比你預期的還要多很多,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不應批評責罵。

 

 

相信伙伴 給予權力

 

說來容易,但其實在醫療圈的人就知道,很多時候,第一線的人員不願意衝、不願意做,只是因為醫師高高在上,用命令的、用責罵的,但出事的時候,卻首先卸責。

 

而我相反,引進技術的時候,因為英文還行,我先從國外經驗引進,指導建置;等技術轉移成熟之後,我詢問、我討論,聆聽第一線伙伴的感覺與作法,並做調整。

 

大方向訂好之後,給他們現場靈活應變的權力,任何特殊狀況,他們都有權決定怎麼掃描,如果失敗,那是我做 leader 的沒教好、沒溝通好;相對的,如果成功,則不吝給伙伴們,鼓勵與讚賞。

 

因為我們起步比歐美國家晚,就必須應變比歐美國家快,才能在已經有非常多文章發表的領域,仍然提出新看法,讓國際期刊驚艷。

 

 

真誠分享,好嗎?

 

有人曾建議我:「醫院派系複雜,你今天帶了幾個放射師,這些人又不是你的人,哪天換去協助別人,技術也學走,這樣太可惜。」

 

的確,我曾經遇過指導的年輕人,學走技術,就為了想苗正根紅,與我撇清關係,並疏遠我。當時的確頂難過的。

 

也曾有長輩當面跟我說,不要以為你的技術多難得,你那麼會教學,策反幾個你教過的學生來做,就全部轉移了。

 

但人生在世,總有些無法妥協的價值。所以,我的解決方法就是:讓自己永遠保持進步,也永遠跟伙伴們分享最新技術。

 

如果哪天伙伴要離開,沒關係,反正我是為台灣醫療界做教育跟投資,不是為了自己,被你服務到的病人,也是我的同胞,很好。至於疏遠或甚至轉而攻擊我的,就想:「算了,反正損失的是你,我們未來的進步與學習,很抱歉,你就沒機會一起跟了。」

 

事實也是如此,與我合作越久的伙伴,往往成績就越豐碩,我也越加珍惜。如果您觀察我們團隊夠久的話,會發現老朋友們一直都出現在我辦的各種活動中,十幾年了,持續一起進步成長。

 

而且,因為這種開放、互惠、分享、平等的團隊文化,呆久了會上癮,所以這幾年,讓我傷心難過的人與事,倒也不多。絕大多數朋友,都一路打拼上來,一同分享榮耀!

 

 

結論

 

是的,世界複雜。但我們可以選擇簡單,更可以選擇真誠待人。我覺得還不錯,您有空也試試。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宿舍 蔡依橙醫師

善用時間與資源,最大化學習效果:以實習教育為例

 

講者:蔡依橙 醫師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宿舍 蔡依橙醫師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的宿舍。

 

實習期間,每半個月就換一科,除了換科頻繁,工作也都必須配合患者、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時間,所以,空閒時間非常零碎。很多人認為實習就是走馬看花,但我卻從中學到非常多。在這樣高度碎片化的時間中,我們該如何去最大化學習品質?

 

 

提前做好準備

 

雖然每一科都只有半個月到一個月,但現代醫學會發展成這麼多專科與次專科,一定有其歷史與道理,雖然我很早就決定要走放射科,但即使去心臟科、血液科、一般外科,我一樣是做好準備。

 

去每一科之前,我會去醫學書局或圖書館,翻閱該科的重量級教科書,一定會看的,是「目錄」跟「序」,讓我迅速了解這個學門在當代醫學的現況:分成哪些疾病、哪些是論述的主力、常用哪些工具去診斷與治療、這本書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喜歡的學科,像心臟科,我就買一本大部頭教科書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空閒時間回宿舍可以翻。如果比較沒天分的領域,像是血液科,我就買小本的 manual,帶在身上。

 

(我是都用買的,總覺得實習一個月九千元的收入,全存了也不會變富翁,乾脆用來投資自己;加上讀書喜歡思考、喜歡畫線做筆記,借圖書館的不好意思。如果你不畫線,其實借閱也是不錯的方法。)

 

 

迅速理解該學門的架構

 

這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現代醫學」的架構,因為我們的實習教育,往往是 clinical-work-oriented,而非 systemic-knowledge-oriented。像是心臟科,所排的上課可能是心電圖教學、X 光判讀,對一個什麼知識經驗都沒有的實習醫師來說,很容易以為心臟科主要的工作就是心電圖與 X 光,那真是可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閱讀目錄,才知道心導管才是心臟科的殿堂,超音波則是最方便的透視工具。

 

也因為理解到「從工作去學習」的極限,所以 run 心臟科時,我找朋友壯膽,在工作完成後,一起去導管室,並詢問總醫師,我們可不可以穿公用鉛衣站在旁邊看。只要不打擾工作,一般都會得到蠻正向的回覆。

 

 

保有世界觀

 

另外,不同的醫療體系、不同的給付,就會看到不同的疾病。因為翻過書、看過目錄,我發現台灣醫院的臨床工作,絕大多數以「冠狀動脈疾病」為主,「心肌疾病」相對少見,但在教科書的篇幅並非如此。這樣的過程,讓我永遠保持警覺,世界上也許有很多我們不常處理、不常看到的疾病,而我們看到的,可能都是經過社會經濟與醫療體系,高度選擇後的結果。

 

而即使 run 血液科,這種我比較沒有天分的科,還是會有個小手冊在身邊,聽到什麼關鍵字,至少可以閱讀個幾句,瞭解大概。畢竟,你總要知道這個學科在做些什麼,他所處理的各種疾病,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不喜歡的話,原因是什麼?

 

 

最大化學習效果

 

同樣的,我到一般外科,上一台 Billroth II operation,就會開始想,Billroth II 有幾種作法呢?那 Billroth I 是什麼呢?如果切得比 Billroth II 更多的時候,又是什麼手術呢?因為我又是打算作放射科,就會在拉勾的同時,讓腦袋思考一下,這患者做完之後,CT 要怎麼看,才知道他做過 Billroth II 手術。在我學到這些的同時,同梯的實習醫師,可能只覺得自己浪費了五小時的生命在拉勾。

 

同樣是被 call 去做一台心電圖,我會詢問護理站與患者,為什麼需要做心電圖?是術前例行?是胸口不舒服?是最近有抽血報告異常嗎?做出來的結果,我會列印兩張,一張夾病歷,一張自己先判讀,不懂處,在明天查房時詢問資深前輩。

 

 

實習教育的現況是……

 

我想說的是,「實習」的現況是,你不能期待人家準備好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給你,更不是排一大堆課幫你上就有用的。實習的本質是,組織給你一點點夠生活的錢、要你幫忙一些勞力工作,換來一張「門票」,這門票讓你在裡頭,以參與者的身份學習。所以,你要善用這個「參與者」的身份,用組織可以接受的方法,到各個你想看的地方學習。

 

這世界,沒有人欠你什麼,但其實每個人都願意幫你些什麼。重點,就是你怎麼讓人家願意幫你,而你又怎麼讓這些經驗帶來的學習效果最大化。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