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資源 下的所有文章

HWOF2012

(Q&A) 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如何自我改善,吸引人來聽課?

 

問:除了專業能力之外,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等是我覺得年輕醫師或醫事人員需要有的能力。不用講課的方式,以實案討論,角色扮演或影片找碴的授課方式,仍無法吸引人來,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該如何自我改善?(醫學中心 教學主管)

 

答:(蔡依橙)辛苦您了!這個問題我分兩個層次回答:1. 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 2. 院級教學本身。

 

Intervention_teaching

圖 / 住院醫師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

 

 

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

 

我常懷疑,一週工時接近 100 小時的年輕人,真的有辦法靜下心來學習嗎?至少我是不行的。

 

在那些大量的工作與疲倦中,唯一能引起興趣的,是「與我生涯有關的事情」,新的技術、新的診斷、新的能力、「度過了這些之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的那些事情。

 

而多數這些資訊,其實應當是由科部提供、由學會提供,畢竟,放射科的生涯,與兒科的生涯,就截然不同。同樣要開業,放射科被法令綁死不能買高端機器,但兒科卻是搶手人力。

 

對放射科來說,世界各國放射科醫師是怎麼過的、為什麼他們低薪或高薪?為什麼他們的工作量特高或特低?這些都是他們最想知道的事情。因為,那是他們的「生涯」、他們的「未來」。

 

對兒科醫師來說,留在醫學中心工作適合怎樣的個性?我要不要拿次專科?如果我想開業,在醫院該學什麼?開業的期望值如何?怎樣才會是個好的開業醫?這些是他們的「生涯」、他們的「未來」。

 

但我們目前多數時候,科部與學會並沒有提供這樣的資源,院級整合教學,為了兼顧各種不同部門的孩子,也只好用「最大公約數」來舉辦課程。

 

我也同意,「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都很重要,但如果題目訂這樣,一個疲倦且睡眠不足的年輕人,被引起興趣的機會不高。這就是難處!

 

 

院級教學本身

 

所以,該怎麼去設計課程呢?我認為目前各大醫學中心的師資培育中心,以及教學部門的課程都越排越好,如果能更針對年輕人最有興趣的實務部分切入,再帶入「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或許是更好的作法。

 

例如:請校友回來分享開業心得,或許不用碰觸到收入等敏感部分,但開業絕對需要各種您提到很重要的能力,可以考慮將主題訂為:「開業五年我所學到的:溝通技巧、思辨能力、自我反思」。

 

例如:現在醫學中心資源飽和,很多年輕人離開後,到中小醫院擔任主管,講題就是「到了 OO 兩年我所學到的:團隊領導、醫療體系、行政溝通」。

 

這樣最能快速匹配「疲倦住院醫師的需求」與「既有資源可提供的課程」。

 

其實新思惟國際一開始的「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一直到後來的「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都是用這樣的思考起點去策劃的。

 

您有熱情、有行動,也持續在尋找資源,一定會成功的!

 

HWOF2012

圖 / 2012 年 2 月 18 日《那些年 我們如何走出挫折》

 

 

研究生涯如何起步?

 

講者:蔡依橙 醫師

 

蔡依橙醫師辦公室

右上角的印表機,以及我正在使用的筆電,就是陪我度過「無辦公室」時期的好朋友。注意看印表機上,大字寫著「SillyDuck 私人財產」,「白面向上」是提醒我自己,手動雙面列印時不要放錯面了。

 

「研究生涯」,我發現對臨床醫師來說,最難的是「起飛」,也就是從「沒有文章」到「第一篇文章被刊登」的過程。以下分享我的作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認清事實:你的時間不夠

 

首先,必須認清一件事實,我們是全職的醫師,不是全職的研究者,沒辦法用基礎醫學從業者的那一套來做,因為醫師白天的黃金工作時間 (7:30a – 6:00p),都奉獻在醫療上,即使用下班做研究 (6:00p-10:00p),你犧牲了休閒時間,研究時數也只有全職研究者的一半不到。

 

所以,你必須讓研究與你的臨床事業發揮加成效應,假設你每天的工作,是在開刀與照顧病人,那你就應該做開刀與照顧病人「相關」的研究,而不是重新去學 Western blot、flow cytometry。

 

 

用研究觀點審視自己的臨床工作

 

接著,要把研究的精神與思想,帶進你的工作中,去思考每個理所當然的事情,背後為什麼是這樣,有沒有可以突破的點?有沒有還沒被回答的問題?利用工作的每分每秒,找到研究的題材。

 

 

硬體的初期投資

 

為了增廣眼界,並學會深度思考,你必須大量閱讀。我建議,在這個階段,你得為自己做點初期投資:

 

筆記型電腦:方便你移動,隨時筆記、上網找資料,隨時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行動研究室,即使那可能只是會議室的一角,即使那只是門診結束到查房之間的空檔。建議是配有 SSD 的 ThinkPad,開機速度快,耐摔耐撞,故障率低。不要想用平板,因為輸入沒有筆電快,而且當你用平板,寫作改用桌機,會導致資料的分散與碎片化,沒辦法很有效率的整合。筆電,是實現單一平台的最強力解決方案。

印表機:因為使用醫院印表機,會被講話,又怕影響醫療工作。建議自己買一台,用大支麥克筆明顯的寫上自己的名字,告訴人家這是你私人的,是你個人印 paper 使用的機器。我當初是買一台 HP 的入門黑白雷,放在科內一個沒有人管的角落。

 

 

大量閱讀的實踐

 

接著鎖定兩本標竿期刊,臨床的就好,固定每期閱讀目錄,瞭解最新研究都做些什麼主題。看到喜歡的文章,就先印下來,塞到背包或醫師服口袋裡,這能讓你更有效的利用零碎時間閱讀,連開機時間都省了,而且弄丟不可惜。

 

另外,要閱讀業界相關的新聞網站,例如:MedScapeAuntMinnie。因為業界新聞與商業廣告,可以讓你更快抓到時代進步的方向:現在全世界流行什麼手術器械、什麼藥物、什麼影像工具。當然,看到有趣或資訊量大的新聞與廣告,也一樣印出來,放在口袋裡隨時閱讀。

 

我就是從一台 ThinkPad 筆電與印表機,以及大量印出來閱讀的論文與新聞,開始的。

 

 

逼自己產生觀點

 

閱讀印出來的 PDF 時,永遠寫下你看了「每一段」的心得,逼自己去思考:他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跟我在醫院做的不一樣,是文化差異,還是我們與世界趨勢脫節?很多醫療工作的流程,在台灣因為資源有限,都被 modify 過,你要瞭解歐美怎麼做,並做調整,才不會寫出馬上就被打槍的研究法。

 

這些做滿筆記的紙,都留下來,然後在電腦建一個 word 檔案,記錄最重要的心得,讓自己的閱讀,留下屬於自己的記錄與思考。也減少了未來寫作時,找適當 reference 的辛苦。

 

Nieman 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Raaijmakers R, Pattynama PMT, de Feyter PJ. Reliable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submil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irculation 2002; 106:2051-20541. 兩篇作 16-MDCT coronary 的都建議用藥物控制心跳2. 繼 EBCT 後,接著 MDCT 也開始作打藥 CTCA 的 paper

3.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跟之前四切其實差不多,但 vessel visualization 增加,從四切的 68% 大概進展到 90%。

 

 

 

尋找學習的典範

 

當你閱讀的論文超過五十篇,一定有你特別敬佩、特別喜歡,也覺得自己可以模仿,做點主題改變,就能執行的研究。記得,把這幾篇論文讀得滾瓜爛熟,多印幾份到處放也可以,五次、十次這樣讀,當成學習模範。

 

這時的你,已經看過「很多」學術文章,想到的研究題材與可行性,會比較成熟。

 

下班後的時間,比較連續,適合用來思考研究設計與執行:我要作什麼研究、該準備怎樣的資料、怎麼收集最省力又完整。設計收集資料的登記表時,記得要不斷的印出來,自己填寫看看好不好用,一個設計良好的資料登記表,收集資訊快速,輸入電腦也將更容易。

 

 

研究生涯起飛

 

努力當然不保證成功,但沒有努力絕對不會成功。這樣開始做的十個月內,我收集了五組資料,寫成五篇論文,但全部被退稿。從退稿意見中學習後,第六篇,也就是我大量閱讀、大量思考、大量尋找可以突破的方向的第十二個月,我的第一篇 original article 被接受,研究生涯起飛。

 

這是我能想到,自學不求人,投資金額最小,也最快能成功的方案 (想想你去研究所學,要花多少時間跟金錢,還不一定學得會)。而且,我真的走過這條路,確認過可行性,誠摯推薦給您。

 

 

研究起步秘訣大公開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宿舍 蔡依橙醫師

善用時間與資源,最大化學習效果:以實習教育為例

 

講者:蔡依橙 醫師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宿舍 蔡依橙醫師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的宿舍。

 

實習期間,每半個月就換一科,除了換科頻繁,工作也都必須配合患者、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時間,所以,空閒時間非常零碎。很多人認為實習就是走馬看花,但我卻從中學到非常多。在這樣高度碎片化的時間中,我們該如何去最大化學習品質?

 

 

提前做好準備

 

雖然每一科都只有半個月到一個月,但現代醫學會發展成這麼多專科與次專科,一定有其歷史與道理,雖然我很早就決定要走放射科,但即使去心臟科、血液科、一般外科,我一樣是做好準備。

 

去每一科之前,我會去醫學書局或圖書館,翻閱該科的重量級教科書,一定會看的,是「目錄」跟「序」,讓我迅速了解這個學門在當代醫學的現況:分成哪些疾病、哪些是論述的主力、常用哪些工具去診斷與治療、這本書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喜歡的學科,像心臟科,我就買一本大部頭教科書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空閒時間回宿舍可以翻。如果比較沒天分的領域,像是血液科,我就買小本的 manual,帶在身上。

 

(我是都用買的,總覺得實習一個月九千元的收入,全存了也不會變富翁,乾脆用來投資自己;加上讀書喜歡思考、喜歡畫線做筆記,借圖書館的不好意思。如果你不畫線,其實借閱也是不錯的方法。)

 

 

迅速理解該學門的架構

 

這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現代醫學」的架構,因為我們的實習教育,往往是 clinical-work-oriented,而非 systemic-knowledge-oriented。像是心臟科,所排的上課可能是心電圖教學、X 光判讀,對一個什麼知識經驗都沒有的實習醫師來說,很容易以為心臟科主要的工作就是心電圖與 X 光,那真是可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閱讀目錄,才知道心導管才是心臟科的殿堂,超音波則是最方便的透視工具。

 

也因為理解到「從工作去學習」的極限,所以 run 心臟科時,我找朋友壯膽,在工作完成後,一起去導管室,並詢問總醫師,我們可不可以穿公用鉛衣站在旁邊看。只要不打擾工作,一般都會得到蠻正向的回覆。

 

 

保有世界觀

 

另外,不同的醫療體系、不同的給付,就會看到不同的疾病。因為翻過書、看過目錄,我發現台灣醫院的臨床工作,絕大多數以「冠狀動脈疾病」為主,「心肌疾病」相對少見,但在教科書的篇幅並非如此。這樣的過程,讓我永遠保持警覺,世界上也許有很多我們不常處理、不常看到的疾病,而我們看到的,可能都是經過社會經濟與醫療體系,高度選擇後的結果。

 

而即使 run 血液科,這種我比較沒有天分的科,還是會有個小手冊在身邊,聽到什麼關鍵字,至少可以閱讀個幾句,瞭解大概。畢竟,你總要知道這個學科在做些什麼,他所處理的各種疾病,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不喜歡的話,原因是什麼?

 

 

最大化學習效果

 

同樣的,我到一般外科,上一台 Billroth II operation,就會開始想,Billroth II 有幾種作法呢?那 Billroth I 是什麼呢?如果切得比 Billroth II 更多的時候,又是什麼手術呢?因為我又是打算作放射科,就會在拉勾的同時,讓腦袋思考一下,這患者做完之後,CT 要怎麼看,才知道他做過 Billroth II 手術。在我學到這些的同時,同梯的實習醫師,可能只覺得自己浪費了五小時的生命在拉勾。

 

同樣是被 call 去做一台心電圖,我會詢問護理站與患者,為什麼需要做心電圖?是術前例行?是胸口不舒服?是最近有抽血報告異常嗎?做出來的結果,我會列印兩張,一張夾病歷,一張自己先判讀,不懂處,在明天查房時詢問資深前輩。

 

 

實習教育的現況是……

 

我想說的是,「實習」的現況是,你不能期待人家準備好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給你,更不是排一大堆課幫你上就有用的。實習的本質是,組織給你一點點夠生活的錢、要你幫忙一些勞力工作,換來一張「門票」,這門票讓你在裡頭,以參與者的身份學習。所以,你要善用這個「參與者」的身份,用組織可以接受的方法,到各個你想看的地方學習。

 

這世界,沒有人欠你什麼,但其實每個人都願意幫你些什麼。重點,就是你怎麼讓人家願意幫你,而你又怎麼讓這些經驗帶來的學習效果最大化。

 

 

近期課程

 

 

三峽隊 陽明十字軍 朋友

社團學到的事情 會影響你一輩子

 

講者:蔡依橙 醫師

 

三峽隊 陽明十字軍 朋友

1997 年,沒有數位相機的年代,與朋友們一起出隊。

 

從加入大學社團到現在,已經將近 20 年了。回顧這 20 年的路,社團影響我很大。

 

 

社團 = 社會的模擬器

 

就以很多朋友關注的「新思惟國際」來說,我們 評價 一直 很好大型研討會,其實就是過去「第一屆全國人文醫學營」的進化版,在大三那年,我接任「陽明十字軍」總領隊,與朋友們,從無到有,規劃了一個協助各種不同領域學生交流的大型活動。募款、組建團隊、專案管理 (當年不是這個時尚的名字,而是叫盯進度)、流程確認、領導。

 

我一直認為,社團是最好的領導訓練!因為,你連錢都沒得給人家,只有「共同的理念」以及「給對方成長的機會」,這兩個東西,能夠叫得動人,而且人家還可以不理你!如果在這麼有限的資源下,還能推動組織往你想要的方向,那可真領略了「領導」的本質。

 

 

帶領團隊

 

至於我們有名的小班工作坊,重視互動高效教學,則是從「陽明十字軍」出隊過程學來的,一支隊伍約 15 人,報名約半年後,就要遠離城市,挨家挨戶家訪,三次的訓練,要讓一群學生能問問卷、量血壓、衛教,同時學會彼此合作,就很頭大了。更別說,還要避免成員記錯時間、遲到、中途退出,說實在的,並不簡單。

 

是的,以成年人的角度回頭看,這些都是扮家家酒,但,能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用小規模的人力與物資,練習團隊合作、溝通談判、領導組織,我認為投資報酬率非常高,深深具有「教育」的意義。

 

 

人際互動學習

 

而且,在這些合作過程中,因為沒有金錢的糾葛,你更能學著去觀察不同個性的人。在組織中,哪些人其實只是保守,而不是反對你的意見;哪些人看似朋友,但卻應該小心;哪些人願意跟你合作,是因為他有明確的自我價值,剛好跟你同路,但如果哪天價值不同,千萬不要強求。

 

這 20 年,我們也都學會了,人在金錢與權力下,會改變,在年輕時,學會觀察金錢與權力之前的人性,更是重要。如果你有一個自己的組織,該怎麼設計制度與組織文化,讓人性中,好的面向被發揮,避免各種道德危機事件發生。

 

這些訓練,都讓我在後來的工作中,如魚得水,不管是帶住院醫師工作、寫論文,或者是領導 55 人的大型團隊,均游刃有餘。

 

 

傳統 vs 現代

 

很多人覺得,花太多時間在社團沒有用,我的年代,應徵工作時,社團經驗多甚至是減分效果,「老師們」會覺得這孩子沒有定性、不專心上課、只愛玩。但 20 年過去,我們都清楚看到了,單打獨鬥升學、順從長輩工作的年代已經過去,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或輔佐者或跟隨者都行),整合群體智慧並持續創新,才是永續競爭之道。

 

數以萬計的優秀工程師,台灣與美國都有。可是,只有美國長出了 Google、facebook、Tesla、Amazon、Apple。

 

讓你的孩子去學習領導與被領導,瞭解了這些,他終能創造工作,而非求一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