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涯 下的所有文章

(Q&A) 該如何辦好一場研討會?

 

問:該如何辦好一場研討會?(男 31歲 醫學中心 骨科資深住院醫師)

 

答:(蔡依橙)先回想過去自己參與研討會的經驗。

 

因為覺得鈴聲太突兀,所以我們改用舉海報控制時間。

因為覺得鈴聲太突兀,所以我們改用舉海報控制時間。

 

想想,過去的研討會,為什麼無聊?為什麼不好?然後用企劃去修正這些錯誤。

 

例如:繼續教育老講技術,但我們都開始擔心生涯。於是,我們直接探討生涯

 

例如:人類的專注力很短暫,每個演講者都一小時,總是睡成一片。於是,我們把演講縮短成 30 分鐘,加上 10 分鐘互動提問。

 

例如:「研究」老是找某些大老講,年輕人興趣不高。於是,我們找中生代、年輕世代來講,更貼近初學者的實際困境

 

企劃是根本!在邀請講者、規劃人力之前,大架構必需要先出來,可以避免之後浪費時間在溝通上。

 

實際執行面,建議您參考小弟過去的兩篇文章:

 

 

如果還有細節上的疑問,歡迎繼續提問討論

 

 

HWOF2012

(Q&A) 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如何自我改善,吸引人來聽課?

 

問:除了專業能力之外,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等是我覺得年輕醫師或醫事人員需要有的能力。不用講課的方式,以實案討論,角色扮演或影片找碴的授課方式,仍無法吸引人來,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該如何自我改善?(醫學中心 教學主管)

 

答:(蔡依橙)辛苦您了!這個問題我分兩個層次回答:1. 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 2. 院級教學本身。

 

Intervention_teaching

圖 / 住院醫師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

 

 

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

 

我常懷疑,一週工時接近 100 小時的年輕人,真的有辦法靜下心來學習嗎?至少我是不行的。

 

在那些大量的工作與疲倦中,唯一能引起興趣的,是「與我生涯有關的事情」,新的技術、新的診斷、新的能力、「度過了這些之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的那些事情。

 

而多數這些資訊,其實應當是由科部提供、由學會提供,畢竟,放射科的生涯,與兒科的生涯,就截然不同。同樣要開業,放射科被法令綁死不能買高端機器,但兒科卻是搶手人力。

 

對放射科來說,世界各國放射科醫師是怎麼過的、為什麼他們低薪或高薪?為什麼他們的工作量特高或特低?這些都是他們最想知道的事情。因為,那是他們的「生涯」、他們的「未來」。

 

對兒科醫師來說,留在醫學中心工作適合怎樣的個性?我要不要拿次專科?如果我想開業,在醫院該學什麼?開業的期望值如何?怎樣才會是個好的開業醫?這些是他們的「生涯」、他們的「未來」。

 

但我們目前多數時候,科部與學會並沒有提供這樣的資源,院級整合教學,為了兼顧各種不同部門的孩子,也只好用「最大公約數」來舉辦課程。

 

我也同意,「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都很重要,但如果題目訂這樣,一個疲倦且睡眠不足的年輕人,被引起興趣的機會不高。這就是難處!

 

 

院級教學本身

 

所以,該怎麼去設計課程呢?我認為目前各大醫學中心的師資培育中心,以及教學部門的課程都越排越好,如果能更針對年輕人最有興趣的實務部分切入,再帶入「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或許是更好的作法。

 

例如:請校友回來分享開業心得,或許不用碰觸到收入等敏感部分,但開業絕對需要各種您提到很重要的能力,可以考慮將主題訂為:「開業五年我所學到的:溝通技巧、思辨能力、自我反思」。

 

例如:現在醫學中心資源飽和,很多年輕人離開後,到中小醫院擔任主管,講題就是「到了 OO 兩年我所學到的:團隊領導、醫療體系、行政溝通」。

 

這樣最能快速匹配「疲倦住院醫師的需求」與「既有資源可提供的課程」。

 

其實新思惟國際一開始的「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一直到後來的「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都是用這樣的思考起點去策劃的。

 

您有熱情、有行動,也持續在尋找資源,一定會成功的!

 

HWOF2012

圖 / 2012 年 2 月 18 日《那些年 我們如何走出挫折》

 

 

工業設計

選到有興趣的科系領域,大學與生涯就一路順暢?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ychsieh-01-01-1

 

最近幾年,教育領域的價值觀稍有轉向。過去,選科系必問是否「熱門」,挑職業必選「高職」,但近來,「興趣」成為了重點關鍵字。愈來愈多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也比較多學生開始思考科系的內容是否符合興趣。這是一個進步,我很肯定。

 

但是,故事結束在這裡嗎?進了有興趣的科系,小王子和小公主們就會在大學過得幸福快樂嗎,會和興趣白頭偕老嗎?那可未必。先從我最近訪談的設計師 Helen 說起吧。

 

 

選到了有興趣的科系,好棒!(?)

 

Helen 從小成績是相當不錯,極可能考上台大。但她把台大的招生簡章看過一次,發現沒有對任何一個科系感興趣,她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合適讀大學。一直到她發現成大有「工業設計系」,這個系的科目和美學、工程、人文、商業都有關係,讓她極感興趣。雖然學校老師不支持(不願意班上少了一個台大錄取名額),Helen 最後還是以優異的成績上了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工設系。

 

但是,快樂的時光沒有就此到來。

 

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一,汽車外觀設計;
據說,隨手畫一條弧線,就看得出你有沒有天分。

 

 

四年大學,有收獲的課只有…兩門

 

Helen 回憶,在成大的課程,至今仍然失望。讓她感到挫折與沮喪,學起來覺得快樂的課程極少,只有兩門算是有收獲。這兩門課的老師,都是業界人士在成大兼任,教學的內容、教材、方法較靈活有趣,而且帶入業界真正的設計思維與作業流程。

 

在成大工設系,許多必修課程,如:微積分和物理學……等,內容是比照工學院,並沒有依照工業設計領域的需求,設計科目和上課內容。老師們的解釋是「為了讓學生轉系容易」。

 

 

創意作品被扣分 – 因為有創造

 

而且許多專業課程的老師,都是學術研究的人才,但沒有業界經驗,老師只能照課本附的投影片搬演內容。某些設計作業的評分標準,竟然是以「市面上的成品」為準,創新的設計竟然因為「和多數的商品不同」被扣分了。

 

這些作法,她和同學當時都無法認同。之後在工業設計領域工作五年的經驗,也印證了她當時的想法。

 

Helen 總結她的學習經驗,她認為在成大工設系的期間,大部分的學習收獲來自同學和學長姊。學長姊有時在課後開設計軟體操作的分享課程,硬是比相同性質的正式課程有料得多。而且,雖然她在學校有學到一些基本架構和思維能力,進業界之後大致上還是從頭學起。

 

 

如果大學無用,是否可以不讀?

 

談到這兒,我問了一個殺手鐧問題:

 

「一個聰明努力的高中生對工設有興趣,你會建議他直接去工業設計公司從助理開始邊學邊工作,或是成大工設畢業後再加入同一個公司,你覺得孰優孰劣?」

 

她想了一想,回答:

 

「前者會學得比較多。只是目前台灣的老闆是否願意晉用沒有大學學歷的畢業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傢俱

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二,家具設計;
家具的價格落差極大,原料只是小部分原因,設計才是主要價差來源。

 

Helen 算是幸運的。她在工業設計上有興趣也有能力,在畢業之後,很快受到肯定,進入口碑相當好的工業設計公司任職,在工作上也如魚得水。

 

不過有趣的是,她不久前從穩定的工作離職。她的原因是,她現在已經不想只做商品外觀的設計,她更希望能更深入參與商品功能、市場定位等方面的規劃。

 

 

原來「重視興趣」並不是萬靈丹

 

Helen 的學習到就業的歷程其實不算特別,但可謂相當有代表性 — 展現了「學習興趣」、「教育體系」、「專業職涯」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重視興趣」這樣的單純原則,其實並不能夠充分地套用「教育到就業」的種種選擇與規劃。

 

稍微整理原因如下:

 

「興趣」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物質,它是一種綜合評價與感受,會隨我們的知識、經歷的開展而變化。

 

因為教育體系內部的各種(過時的、不良的、僵化的)規範與制度,一些有教學資格的人,其實並不適合、沒能力教學,反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忱。

 

工作場域的實況,有權力、利益、結構、產業環境等複雜因素。對一件事有興趣,和將這件事當作謀生工具,兩者並不可同日而語。

 

究竟,學習興趣、教育體系、專業職涯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應如何分解?我們會在其他的文章中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