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世宜 下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抵擋孩子軟硬兼施的哀求,並給予適當的規範?

 

問:當孩子的同學都使用高階智慧型手機時(國小高年級、國中),如何抵擋其軟硬兼施的哀求,並給予適當的規範?

 

答:(黃世宜)手機或電腦的學童使用習慣與相關教養問題,目前的確也在學界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和討論熱潮,尤其在瑞士這樣富裕的國家,我觀察許多瑞士孩子幾乎都擁有一支名牌高階智慧手機,無形中,也造成了家長和教師的壓力。整合我所看過的教育文獻和個人教學經驗,我的建議如下:

 

 

1. 家長的心態首先請放輕鬆。

 

請家長慢慢接受普天下我們這個時代都將面臨的「歷史共業」。是否為孩子購買倒在其次,但首先得正視手機風潮這個事實。尤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教學媒體和教材,甚至也透過高階智慧型手機進行,所以未必使用手機都是壞處。我個人看法是,這是無法抵擋的趨勢,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的是,怎麼順應這樣的潮流。

 

 

2. 最重要的是,讓這一個世代的孩子,學習如何正確使用手機的自律習慣。

 

而自律習慣的養成,有兩個原則:

 

(1)要求的規定儘量具體簡單化,拆開成幾個小步驟執行 如:「上課不得使用手機。下課休息時間可以使用手機。」這樣的規定孩子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講大道理,手機如何不好怎樣讓人墮落,孩子往往聽不進去,對養成自律習慣並沒有幫助。

 

(2)一旦約法三章,不再隨意更動或增減。如:不因為考試成績考得好,就突然允許孩子改變他原本已經養成的手機使用習慣,當做獎勵。必須讓孩子意識到,自律習慣是對自己生活行為的負責,而不會輕易受到外界的引誘而改變。

 

 

3. 身教。

 

家長的身教與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係。比如,父母本身要求孩子餐桌上不要滑手機,那麼自己也要做到言行如一,率先做孩子的榜樣,只有在吃完飯的休閒時間滑手機等等。

 

孩子的自律習慣養成需要一段時間,因此耐心、理解、支持是必要的,如果養成期間還有什麼問題,歡迎繼續發問!

 

 

真理

(Q&A) 除了身教,如何告訴小孩什麼才是真正的真理?

 

問:教育存在於生活的點點滴滴,但在台灣普羅大眾的媒體渲染下,很多事情似是而非,除了身教,如何告訴小孩什麼才是真正的真理?

 

答:(黃世宜)

 

 

真理

真正的真理,其實是追尋真理的過程本身。

 

 

所謂的真理,並不是目標,也不是結果。真正的真理,其實是追尋真理的過程本身。因為,當我們追尋真理時,也同時賦予了生命所有的積極意義,而這正是我們之所以存在的目的與價值。

 

因此,教導孩子學習真理,最重要的,並不是我們單方向給予他們什麼是真理,而是交給他們追尋真理的勇氣與方法。

 

 

首先 孩子追尋真理的勇氣

 

當孩子主動尋找一件事情的真相時,非常需要家長的耐心與鼓勵。有了勇氣,孩子才有持續積極自主找尋答案與真理的勇氣。

 

 

其次 孩子追尋真理的方法

 

方法,就是自主批判的邏輯感知能力。
對紛亂的世界,到底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事實上,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他有他個人的看法與喜惡。我們所認知對的,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完全不見得是我們所設想的答案。

 

有一句話說,真理越辯越明。許多家長馬上告知孩子正確答案,但是忽略了孩子的邏輯感知,是需要訓練的。例如,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貴婦穿高跟鞋賣冰箱。家長可以設計一連串小問題開展邏輯感知訓練,比如:你看到什麼?這一位太太穿什麼?漂亮嗎?等等,避免馬上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決定這一個廣告對孩子的意義。

 

 

擁有自行釣魚的能力

 

幫助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打個比喻,就像釣魚。如果魚是真理,那麼,就讓他擁有自行釣魚的能力,自行烹飪美味的能力;而不是幫他釣好魚,刮好魚鱗料理妥當給他吃。我們並無法陪伴他們一輩子,尤其,我們所熟悉的真理,是屬於我們自己這一個世代的記憶,世界是變得如此之快,而孩子有屬於他自己的未來。

 

 

20140813-06-01

(Q&A) 如何尋求,與另一半教育理念有所不同時的平衡點?

 

問:與另一半對於教育的理念有所不同時,該如何化解衝突並尋求平衡點?

 

答:(黃世宜)這種情況非常常見,而且的確往往是爭執的引爆點。如何化解衝突尋求平衡?

 

 

20140813-06-01

找一個雙方都心情平靜愉快的時候,互相討論。

 

 

我的建議是:

 

 

(1)不管如何先肯定對方,有什麼不同的意見等一下再說:

教育理念再怎麼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另一半之所以堅持己見,也無非是為了孩子。因此,在開始進行溝通歧見之前,如果雙方都能先冷靜下來先肯定彼此善意的出發點,相信可以更平和理性地進行之後的討論。

 

 

(2)大量的溝通,共同做出列表:

在這一部分,重點在於雙方儘量提出各自具體的做法,把雙方的意見分兩邊來寫,寫在一張紙上,然後統一做一個對比,再一起討論,把最不可行的做法優先刪除。記住,列在表上的都是具體的做法,而不要加入情緒性的言辭,如:「為什麼你這麼自以為是?你有沒有想到我的立場?你以為就只有你最愛兒子嗎?」因為情緒化的言辭往往造成溝通中斷,對解決協調衝突沒有具體幫助。

 

 

(3)適當的讓步:

如果沒有太嚴重的影響,對孩子無傷大雅,還算可以接受的話,可以適當讓步。一般來說,刪到列表只剩下兩個選項的時候,往往也是雙方最堅持不肯讓步的點。此時我建議,可以等隔天,雙方都稍微冷靜下來,再想想,再溝通是否有彼此讓步的空間。

 

孩子的教養問題往往是夫妻爭吵的導火線,確實不容易,但是漸漸就會找出彼此相處之道了。或許您可以找個機會跟另一半好好討論這一個問題,可以找一個雙方都心情平靜愉快的時候,互相討論認識對方,不要等氣氛緊張的時候才來檢討對方的溝通方式,看看對方所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祝福你們!

 

 

20140813-05-01

(Q&A) 如何讓中學以上的孩子,學會可以帶著走的能力?

 

問:如何讓中學以上的孩子,學會可以帶著走的能力,而非僅僅背書解題?

 

答:(黃世宜)中學以上的孩子介於成人與孩童之間,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邏輯思辨能力,生活細節也可以獨立自行處理,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表達自己,探索自己,從實現自己的過程中,掌握積極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20140813-05-01

讓孩子獨立規劃生活大小事,如:出遊。

 

 

因此,要讓中學以上的孩子不僅僅只會背書解題,擁有可以一輩子靈活運用的能力,我建議可從幾點下手:

 

 

(1)生活細節放手:

 

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自己處理並規劃生活大小事,比如做家事、參與夏令營、跟朋友出遊等等,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教室,直接放手讓青少年獨立參與生活的各類學習(如怎麼下廚、怎麼理財),是脫離死讀書的好管道。

 

 

(2)把中學以上的孩子當做你的朋友,跟他討論課業與人生:

 

這一個年齡段的孩子,興趣特質基本的雛形已經浮現,對未來開始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抽象思維則開始在各方面,開始探索扎根,如感情觀、金錢觀、人生觀等等。我非常鼓勵家長,趁孩子這一段黃金時期,多多跟您的孩子做溝通與交流,讓他學習表達自己對這一個世界的看法,讓他自己建立起分析這個世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些能力,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比背書解題考好成績重要太多了。

 

加油!

 

 

近期課程

 

 

(Q&A) 小孩好習慣,如:守時、勤勞、專注力……等等,如何養成?

 

問:如何養成小孩好習慣? e.g. 守時、勤勞、專注力、儉樸等等。

 

答:(黃世宜)可以根據目標,設計一個很簡單的、易於執行的、日常反覆發生的小動作,讓孩子漸漸養成習慣。提醒家長注意幾項原則:

 

 

(1)把生硬死板的習慣,儘量柔性,並且簡單化、儀式化,一決定就不隨意更動,免得造成孩子的壓力或無可適從:

 

如守時,早上按時起床準備上學,可以跟孩子說:「每一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都會先抱抱你跟你說早安!」就像一個小小的溫馨的儀式,孩子會非常喜歡這樣的親暱,會主動讓這樣的習慣進入他的生活模式之中,比「每天你都要給我在七點準時起床!」這樣的命令,更能讓孩子信服。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是一個家庭,並不是一個軍營,一支軍隊。對孩子不需要用到管理模式,而只需要用到全心的愛。

 

 

( 2 ) 拆解成容易執行的具體小步驟:

 

儘量讓你希望孩子達到的事情,拆成幾個孩子能夠理解、容易執行的具體步驟,一步步執行它。再拿之前準時起床的例子,跟孩子解釋,這一個習慣的內容步驟就很簡單:「先起床,接著爸爸媽媽抱抱。」

 

如果跟孩子講一堆:「拜託你快點起床好嗎?你是不知道我還要趕去上班嗎?老闆會生氣要扣我薪水你知道嗎?」對孩子來說,「上班」、「老闆」、「薪水」,都是他完全並不理解的世界,他是沒有辦法,把這一些完全陌生的抽象人事,放在他的行為模式中。

 

 

(3)不建議獎賞和懲罰,目標是達成積極自主,而非仰賴消極的獎賞和懲罰:

 

許多專家會建議適當用獎賞或懲罰,尤其是獎賞這一部分。我個人的看法是看情況,儘量不要使用獎賞或懲罰來制約習慣的養成,除非萬不得已。因為生活習慣是屬於個人自主負責的一部份,我們教育孩子的目標,是為了他能夠成為一個懂得自主自律的成人,而不是為了成為一個想得到獎賞而逼使自己屈從規則的順民。

 

 

(4)身教:

 

家長本身,就是孩子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模仿對象喔!所以如果您希望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最好也能同步達到。所以爸爸媽媽跟孩子們,一起加油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