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rciou 的所有文章

VGHTC

(Q&A) 如何在崩壞的醫療體系與病人需求中,創造雙贏?

 

問:醫療系統是在崩壞沒錯,我們是在血汗醫院中被虐待也沒錯。但是在我們持續努力爭取更多合理的權益當中,我們如何還是能願意多少也瞭解一下,病人或者病人家屬到底在想什麼,他們真正的需要在哪裡?如何創造雙贏?(醫學中心 科部主任)

 

答:(蔡依橙)這是個系統性問題。「系統性」我常說,但往往 facebook 沒辦法好好解釋,今天我們就來把這事情講清楚吧!

 

VGHTC

想瞭解目前醫療業的困境,要從更大的框架來看。
圖 / 台中榮總第一醫療大樓。

 

 

問題的根源

 

台灣的醫療,因為健保設了總額,以目前的服務量來說,做越多賠越多。當我們用計畫經濟去處理一個產業時,建置的初期會非常有效率,但後來這些系統內的員工,會持續以「生產產品」為目標,卻不是以市場為目標。就像巨型的國營企業一樣,只要服務好監督單位裡頭的達官貴人,其實並沒有強烈的動機去 體會「病人」與「病人家屬」。

 

白話一點說,「對患者好、花很多時間精力去認識他,我有好處嗎?我忙到連自己的小孩都不太熟,要怎麼去繼續體諒不認識的人?」

 

 

解法是啥?

 

解法是什麼?市場機制。

 

想想,醫美診所的滿意度為什麼那麼高?為什麼許多患者整型甚至會整上癮?因為他們的「顧客滿意度」是跟「收入」連動的。今天作不好、客人不開心,下個月業績馬上反映出來。

 

這就像,為什麼「黑貓宅急便」速度那麼快、服務那麼好,物流士有禮貌又乾淨,像我們現在辦課程頻繁,送貨量大,還搶著要請你加入會員,主動給我簽約打折。但為什麼石化工業跟天然氣產業,弄到民宅炸開了,他們還是老神在在。

 

 

道德勸說,不行嗎?

 

但台灣社會的底層民眾,有大量使用「道德」解決問題的傾向,所以我們用「醫德」大旗,希望要求年輕人的心,為陌生人更柔軟一點。但「道德」有其極限,當這個住院醫師一個月沒跟男朋友吃頓飯、這個主治醫師連自己小孩念那個班都不知道的時候,要用「醫德」押著他們去「理解病人與家屬的心情」,說實在的,機會不大。

 

「道德」,是弱者的武器,而政府,送給民眾這把利劍,持續砍殺著醫療界,換取選票。

 

我並不是認為「市場機制」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人,但在「台灣醫療」這個小環境,「市場機制」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權力」、「政治」、「道德」,很明顯的,已經走到了非常艱困的地步。

 

 

這樣解,您覺得會不會成功?

 

假設一個年輕人,一點都不同理病人,而且態度甚差。相信我,他只要開了自己的診所,有了自己的客人,這「缺乏同理心」的病,會不藥而癒的。

 

因為這時候拿在天平上秤的,不是「男朋友 vs 病人」,而是「吃不飽快斷炊 vs 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這篇較犀利些,請編輯不要對外公開,謝謝 XD (編按:狀態顯示 – 把修飾文字全部復原。)

 

 

HWOF2012

(Q&A) 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如何自我改善,吸引人來聽課?

 

問:除了專業能力之外,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等是我覺得年輕醫師或醫事人員需要有的能力。不用講課的方式,以實案討論,角色扮演或影片找碴的授課方式,仍無法吸引人來,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該如何自我改善?(醫學中心 教學主管)

 

答:(蔡依橙)辛苦您了!這個問題我分兩個層次回答:1. 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 2. 院級教學本身。

 

Intervention_teaching

圖 / 住院醫師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

 

 

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

 

我常懷疑,一週工時接近 100 小時的年輕人,真的有辦法靜下心來學習嗎?至少我是不行的。

 

在那些大量的工作與疲倦中,唯一能引起興趣的,是「與我生涯有關的事情」,新的技術、新的診斷、新的能力、「度過了這些之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的那些事情。

 

而多數這些資訊,其實應當是由科部提供、由學會提供,畢竟,放射科的生涯,與兒科的生涯,就截然不同。同樣要開業,放射科被法令綁死不能買高端機器,但兒科卻是搶手人力。

 

對放射科來說,世界各國放射科醫師是怎麼過的、為什麼他們低薪或高薪?為什麼他們的工作量特高或特低?這些都是他們最想知道的事情。因為,那是他們的「生涯」、他們的「未來」。

 

對兒科醫師來說,留在醫學中心工作適合怎樣的個性?我要不要拿次專科?如果我想開業,在醫院該學什麼?開業的期望值如何?怎樣才會是個好的開業醫?這些是他們的「生涯」、他們的「未來」。

 

但我們目前多數時候,科部與學會並沒有提供這樣的資源,院級整合教學,為了兼顧各種不同部門的孩子,也只好用「最大公約數」來舉辦課程。

 

我也同意,「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都很重要,但如果題目訂這樣,一個疲倦且睡眠不足的年輕人,被引起興趣的機會不高。這就是難處!

 

 

院級教學本身

 

所以,該怎麼去設計課程呢?我認為目前各大醫學中心的師資培育中心,以及教學部門的課程都越排越好,如果能更針對年輕人最有興趣的實務部分切入,再帶入「溝通技巧」、「正反思辯能力」、「自我反思」,或許是更好的作法。

 

例如:請校友回來分享開業心得,或許不用碰觸到收入等敏感部分,但開業絕對需要各種您提到很重要的能力,可以考慮將主題訂為:「開業五年我所學到的:溝通技巧、思辨能力、自我反思」。

 

例如:現在醫學中心資源飽和,很多年輕人離開後,到中小醫院擔任主管,講題就是「到了 OO 兩年我所學到的:團隊領導、醫療體系、行政溝通」。

 

這樣最能快速匹配「疲倦住院醫師的需求」與「既有資源可提供的課程」。

 

其實新思惟國際一開始的「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一直到後來的「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都是用這樣的思考起點去策劃的。

 

您有熱情、有行動,也持續在尋找資源,一定會成功的!

 

HWOF2012

圖 / 2012 年 2 月 18 日《那些年 我們如何走出挫折》

 

 

(Q&A) 如何培養時事洞見,並與身邊的人關心大環境?

 

 

 

 

問:追蹤蔡醫師臉書數年,台灣的情況險峻,貴團隊是正向能量的珍貴火種,終於有機會以行動支持,助人助己。

1. 在蔡醫師臉書常見精闢的時事評論,請問如何培養洞見?

2. 家人已習慣政府媒體營造的小確幸,講究禮貌,愛好和平,UDN 是家人主要的資訊來源。請問如何讓身邊的人一同關心我們的大環境?

 

答:(蔡依橙)非常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

 

的確,我的想法就是:「與其說,不如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動手努力。」

 

對於時事的評論,是從我開始理解「金主一定會影響媒體言論」這個很簡單的事實開始。畢竟,事情很難有完全客觀的真相,只有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詮釋。而媒體,在經營艱困的現在,一定有他的生存策略,對於爭議問題的立場,也一定會向其利益靠攏。

 

可能是他們想表現得更好,讓金主、政府、低調勢力投更多的廣告。可能是他們想更迎合理盲濫情的觀眾,獲得更多的購買量。

 

但無論如何,深度的論述,尤其站在人民長遠未來角度的評析,媒體幾乎沒有任何動機去做。

 

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不信任的角度思考新聞,去想:「為什麼他們要發這樣的新聞稿?而媒體為什麼下這樣的標題?他們想引導出怎樣的輿論?」長久練習,配合事情後來的走向,漸漸就能抓到方向了!

 

至於家人政治立場,我建議不用強求。他們先是你的家人,然後才可能是你政治的盟友,即使政治理念不同,他們還是家人。

 

能勸就勸、能溝通就溝通,但到了吵架邊緣,就閃躲吧。

 

假設你的自由思想,多影響一個人,台灣未來就多一份可能。那麼,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應該去啟蒙那些「本來沒在想這些事,但你說的時候他會聽」這樣的人。

 

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同事、學長姐、學弟妹,可能是你的 facebook 朋友。把時間花在這樣的族群上,更容易收到效果,畢竟票票等值,父母若真是鐵桿 UDN 粉絲,你只要感化兩個年輕人去投票,馬上抵銷他們的效果,感化四個人,還逆轉勝呢!

 

先從能勸的人、能溝通的人、能聽的人,開始做起,也是不錯的策略!所以你看我常上 facebook 就是這樣 XD

 

 

facebook

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應該去啟蒙那些「本來沒在想這些事,但你說的時候他會聽」這樣的人。

 

 

近期課程

 

 

(Q&A) 在衛生所工作,也有機會從事研究嗎?

 

問:請問在衛生所工作,也有機會從事研究嗎?

 

答:有的。但重點是:您想不想。

 

會選擇去衛生所工作,多數朋友是想要安定的工作,並相信公職的保障。但有這樣個性的人,普遍來說,並不很喜歡做研究。

 

資源方面,大型醫學中心,尤其與學校關係密切的,人多、資源多,是創新與合作的好地方。衛生所,尤其在偏鄉,資源少是一定的。

 

不過,這時代有健保資料庫,與 meta-analysis 這類的 dry lab 可做,如果您對醫學資訊與統計研究有興趣,有了電腦與網路,在哪裡做都行。

 

 

trends

(Q&A) 如何培養與發展對產業趨勢發展的掌握能力?

 

問:如何培養與發展對於自身所處產業趨勢發展的掌握能力?

 

答:(蔡依橙)閱讀。

 

trends

 

看標題、圖片

 

以您所在的資訊科技領域來說,做為一個也有點興趣的阿宅,我一直都是靠 facebook 開始的。看到朋友們,時常轉錄 Inside、TechOrange、36氪 的文章,才發現,原來資訊領域發展這麼快,啟蒙了我對 iOS 設計、Android 平台、手機與行動市場的趨勢理解。

 

後來看多了,發現很多文章其實都是從國外來的,幾個常見的資訊來源,像是 Business Insider、TechCrunch,我也開始訂閱。因為閱讀速度的關係,沒辦法每篇都看,但至少我看標題、看圖片,也能略知一二。

 

這是開始。

 

 

運用產業內的資源

 

但如果要更往上游的話,就必須運用產業內的資源了。

 

例如我當放射科醫師時,每年最大的國際會議 RSNA,是各家廠商發佈秘密武器的戰場,在會議開始之前,我會觀察我們科的資訊新聞匯集網站 AuntMinnie,看看高手們的趨勢產業分析,會議結束之後,我會請教四大家廠商 (Philips/Siemens/GE/Toshiba) 熟識的業務代表,「今年你們公司有什麼新產品啊?」

 

持續接觸兩三年,就能貼近時代脈動。

 

過去幾年,先是電腦斷層價格飆高,廠商比排數、比速度,然後是輻射劑量技術的戰爭,比比看誰能又清楚又低輻射。最近,則因為中國崛起,以及美國的 Obamacare,有重心移轉之勢:最新最好的機器往中國賣,而歐美與其他地區,則開闢中階戰場,這是因為購買力下降,大家開始採買 C/P 值高的機器,自然各家廠商的研發,就往這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