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蔡依橙

(Q&A) 醫療人員該如何評估是否該轉換跑道?

 

問:作為醫療人員,在工作上該如何評估自己是否該轉換跑道?(31歲 男)

 

答:(蔡依橙)從醫療換到其他行業,這種人生大轉彎,都是很個人化的問題,但大致的思考流程不變,以下請參考:

 

 

剛創業時,就遇到辦公室漏水,研究原因、找水電、修繕都得自己來。幸運的是,房東人很好!

剛創業時,就遇到辦公室漏水,研究原因、找水電、修繕都得自己來。幸運的是,房東人很好!

 

 

想清楚自己對人生的要求

 

在社會地位、收入、安全感、成就感的評估中,我們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

如果,我們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安全的生活。那麼,其實繼續當個醫師是不錯的。最多,就考慮「換醫院」即可。

 

真要換跑道、換行業,一定是你有更重要的價值想去追求,例如:成就感、人生的意義。

 

但這些價值的追求,如果用換跑道當成手段的話,其實您要付出的代價,比想像的多,像是:大幅減少的收入、較低的社會地位、家人的不諒解、破產的可能性。

 

一時缺乏成就感,真的需要付出這麼多去換嗎?

 

 

成就感可以來自其他領域

 

如果這份醫療工作,薪水還行,只是感到有點重複與厭倦,您可以考慮從其他領域獲得成就感。

 

例如:自願擔綱科內教學工作,讓自己跟年輕人接觸,並看著他們成長。

 

例如:逐步鍛鍊體能,以馬拉松完賽為目標。

 

例如:讓自己學會架一個自己看來都滿意的網站,並開始學習在網路上塑造個人品牌。

 

 

教學真的很有趣。圖中兩位住院醫師,後來都有 SCI 文章發表。這樣的經歷,也促使我後來走向教育業。

教學真的很有趣。圖中兩位住院醫師,後來都有 SCI 文章發表。這樣的經歷,也促使我後來走向教育業。

 

 

許多新思惟之友們都是這麼做的,在醫療工作以外,給自己一些興趣、嗜好、目標,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也維持自己的學習動能與競爭力,隨時準備把握更好的機會。

 

 

延伸閱讀

 

(Q&A) 換工作的迷思、去留問題的停損點該如何設定?

(Q&A) 現行醫療體制下,未來是否還在?

(Q&A) 如何尋找自己的天賦和熱情,並轉換為不錯的收入?

(Q&A) 自學與創業?跨領域?研究投稿的目的?

(Q&A) 給「想創業的醫學生」的建議。

 

 

(Q&A) 如何避免成為一位失敗的醫師?

 

問:如何避免成為一位失敗的醫師?(26歲 男 PGY)

 

答:(蔡依橙)施主您好,回答這問題前,咱們得先定義「什麼是失敗的醫師」:

 

 

超困難 PTCD 評估中。

超困難 PTCD 評估中。

 

 

失敗的定義……

 

  • 是臨床能力不行,開藥完全不照 guideline,或是劑量不對、種類不對,卻仍有大量死忠病人,業績不贅的臨床醫師嗎?
  • 是開刀手藝極差,但很懂得操弄患者家屬情緒,即使併發症與死亡率高,感謝花籃不斷的外科醫師嗎?
  • 是生對時代,又有背景,所以擔任主任數十年,呼風喚雨,卻延誤了科內發展的前輩嗎?
  • 是因為沒有研究、不學無術,所以被主管趕出醫學中心,只好變成看感冒的開業醫?幾年後,成長為一個月一萬張,旗下員工甚眾的聯合診所負責人嗎?
  • 是教學、研究、醫療均出色,對患者無微不至,卻疏於照顧家庭,親子關係惡劣、夫妻形同陌路的專業醫師嗎?

 

 

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人生,是很多面向的。成功與失敗,不是一條線的兩端,而更像是一個多次元、多維度的綜合評估。

 

我們重視那些維度,就決定了專屬於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定義」。在您心中,一定有「成功醫師」的典型,也有「失敗醫師」的典型。當您有這樣的典範在心中時,其實也就知道該怎麼去避免自己走向失敗了。

 

 

近期課程

 

 

IC

(Q&A) 想請問蔡校長對 Coursera 的看法?

 

問:想請問蔡校長對於 Coursera 的看法,之前有空的時候曾經花點時間挑的一個課程上,但是有時候時間不夠就沒有把整個課程上完。想聽聽蔡校長對於這個媒介學習的看法。(37歲 男 一般外科醫師)

 

 

答:(蔡依橙)放心,你並不孤單。

 

 

IC

線上學習,是趨勢。我們都在學習與適應。

 

 

課程沒上完,是常態。

 

在一個小型的統計中,Duke 提供的 bioelectricity Coursera 課程,12700 名學生,只有 350 位最終完成了全部 course。也就是 97% 的 dropout rate,3% 的 course completion rate。即使統計更多的 Coursera 課程,平均來說,course completion rate 也多在 10% 以下。但,這並不代表 Coursera 是失敗的,也不代表你的學習是失敗的。

 

 

學習,不再要求「學完」,而是學到「需要的」。

 
我們想想自己看維基百科查資料的經驗,就說學一個新病 Fitz-Hugh-Curtis syndrome 好了,您一定看完概論後,就直接跳到 treatment 那邊,思考外科有什麼角色可以介入,而我則發現維基百科上頭沒有 CT 影像,於是看完概論後,直接跳到 Google 去找「Fitz-Hugh-Curtis syndrome CT」的圖片。   我們都沒有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但我們都學到自己要的重點了。   所以,course completion rate,就像 article completion rate 一樣,我們真去統計每篇維基百科條目的 article completion rate,一定很差,大概 3% 以下吧。但維基百科對我們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我們有沒有學到東西?當然有!所以,重點是您有沒有學到您想學的東西,這個過程愉不愉快。只要有學到東西,您也開心,那就沒問題囉。

 

 

Coursera、edX 與其他線上課程

 

至於小弟對 Coursera 以及 edX 的看法,我認為這是趨勢,而且是世界頂尖大學鞏固領先地位的重要行動,屬於戰略投資,即使沒賺錢,也不得不做。這些平台的出現,就像 TED 影片上網,以及羅輯思維對中國年輕人的意義一樣,他們使嚴肅知識更普及,讓有心但沒有資源的年輕人,更容易看到寬廣的世界,能讓人類文明變得更好,這是毫無疑問的。(延伸閱讀:TED 上網前 Chris Anderson 的思考TED 上網後 Chris Anderson 的總結

 

 

跟不上,好挫折,怎麼辦?

 

如果您的學習時間是零碎的,參與這些 online courses 的挫敗感與疲倦感,自然會大些。我的建議如下:

 

  1. 改選其他方式進修,例如尋找好的資訊來源,藉由紙本或手持裝置閱讀。時間零碎,有讀就好,只要來源不錯、方向正確、自己喜歡,學習效果就不會差。我自己過去十年的主要學習方式,包括國際視野、專業知識、跨界學習,都是這樣完成的。(延伸閱讀:另一位外科醫師的學習困擾

 

  1. 真遇到好 course,決定要拼完一個學期,建議利用社群力量鞭策自己。像是柯紹華學長,就在一陣吆喝下,與三五好友,成立了 edX 的共學社團。如果你需要呼朋引伴,也歡迎到「新思惟之友 (InnovaRad: Radiating Innovations)」,尋找願意一起進修的朋友。

 

 

其實,新思惟網路講堂,就是這樣生出來的。

 

我們持續在協助醫療人員,高效學習,突破自己。不過,一直有朋友提到,即使新思惟國際的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都只需要一天時間,但工作的壓力、請假的困難,都讓他們無法報名課程。

 

 

這個網路講堂,就是我們為忙碌的各位所量身打造的。用手機就可以讀,每週會提醒你讀,用大量的問答讓知識吸收更容易,一有問題又可隨時提問(延伸閱讀:新思惟網路講堂設計概念)。而且,在這裡沒有評量、沒有傳統課程的規劃,去掉挫折感與壓力。畢竟,人生的挫折感與壓力,已經很大了,不是嗎? XD

 

 

BRT_politics

(Q&A) 如何跟小孩聊政治議題?

 

問:如何跟小孩聊政治議題?幾歲適合?如果父母本身偏左派或偏右派,在教小孩的時候,似乎難以避開自身意識型態的強大影響力。除了鼓勵小孩瞭解各種立場、學習獨立思考以外,自己的核心價值應該還是會很想推銷給小孩吧。怎樣做比較好呢?我本身的價值觀大概是:自己要先變強,有餘力則去幫助弱勢。希望把資本主義的優點發揮出來,好處要分給弱勢者,要阻止壟斷和裙帶資本主義。(33歲 男 精神科醫師)

 

答:(蔡依橙)什麼時候聊都適合,只是方法不同。從他們自己的切身經驗聊起,才有效果。

 

 

BRT_politics

帶小孩搭 BRT,就是個很好的政治體驗:為什麼公車可以有專用道?什麼叫做優先路權?為什麼大眾運輸可以有這樣的特權?為什麼可以免費?錢從哪裡來?當然,台中 BRT 也有他特殊的政治故事跟考量。

 

 

想讓孩子看透世界,就不能避談政治。

 

我們都希望小孩在世界上活得好。活得好的意思,就是能成就自己、過個有意義的人生,並且避免被系統犧牲的悲劇。所以,讓他們看穿這個世界的運作,而非無感於政治,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您會有這樣的焦慮,是因為台灣仍然是個轉型中國家,不像美國有驕傲的獨立與自主傳統,我們從各種各樣的殖民政權,一路走過來,解殖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ex: 這個與這個),「不要講政治」的小警總還沒徹底消失。

 

但是,我們小孩面臨的世代,除非發生嚴重的倒退,否則他們面臨的,應該是局部更細膩但架構更全球化的政治現實。如果不從現在開始教他們思考,未來成為被奴役的一群,機會大增。

 

 

其實我們都會變

 

從問題中的自述來看,您的政治立場其實還蠻主流的,很符合現在的政治氛圍以及您的年紀。人家說:二十則左、三十則右。這說明了您是個會觀察、會思考,頭腦清楚的人。

 

回頭想想,隨著人生走過的歷程,以及所擁有、所在意的事情不同,我們自己也是持續在改變,既然如此,那就跟綠角所說的「指數型投資不需要也不應該選擇最佳進場時機」一樣,跟小孩聊政治,「不需要也不應該選擇最佳開始時機」。

 

 

用他身邊的故事開始談

 

以我自己來說,小孩大的也不過七歲,講權貴資本主義、保守主義、小政府,這不可能成功的。想談,還是得從他身邊的故事出發。例如,如果要他思考「自由競爭」的觀念,我是這麼做:

 

看著學校的刊物,有同學書法得獎。我說:「你看這個小朋友,書法得獎了耶。」

 

「對啊。」

 

「你覺得他為什麼得獎?」

 

「因為她寫得很漂亮。」

 

「那你喜歡寫書法嗎?想去比賽嗎?」

 

「……(搖頭)」

 

「所以人家有練習、有努力,得獎是不是應該的?」

 

「對啊。」

 

「如果你不喜歡,也沒有練習,也沒有努力,去比賽會得獎嗎?」

 

「不會。」

 

「那如果有一天你有喜歡的事情,很努力學、很努力練習,比別人都作得好,是不是就有機會得獎?」

 

「是啊!」

 

 

這不是給他亂種「希望的種子」,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種子。至於「社會公平」的概念,我接著這麼說。

 

「這個小朋友是去參加書法比賽,成績好所以得獎。可是啊,如果在班上,老師教國語的時候,只有考試成績好的同學可以聽,考不到 90 分的小朋友就不能聽,這樣可以嗎?」

 

「不行。」

 

「為什麼?」

 

「因為如果沒有上課,他們就不懂了啊。」

 

「所以以後考試,是不是就更不會寫,成績就更不好?」

 

「對啊。」

 

「那跟書法比賽為什麼不一樣?書法比賽要努力練習才能得獎,可是國語考不好,老師也應該要繼續教?」

 

「不知道。」七歲的孩子,差不多到這裡就開始跟不上了。

 

 

是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先讓他知道兩種情況的不同之處。過一兩年,再跟他講什麼是國民教育、人民基本權益,而什麼是個人性向發展。過幾年,他會發現之間的界線模糊,再跟他帶入「哪些事情是國民教育」的教育理論,以及「是誰決定哪些事情是國民教育」的政治權力概念。

 

不避諱的談,不強求的談,一年講得比一年深,這與我們自己對政治的學習,是一樣一樣的。

 

 

「教育」,而不是「控制」。

 

有些人會擔心,跟小孩講政治,他們可能不會照我們說的做,日後甚至可能會採取與我們不同的立場,甚至質疑我們,與我們的立場敵對。

 

這當然有可能。但不教小孩思考政治,這樣的事情,發生機會更高,因為他可能會在脫離父母的獨立過程中,將政治立場捲入,刻意採取相反的立場,把這樣的姿態定義作「成熟」。

 

家人第一,立場第二,我們該從自己開始,告訴他,其實政治立場是可變的、是自由的,只要自己會想,且想清楚就好,不一定誰要聽誰的,誰一定要跟誰一樣。

 

這不只是你我與小孩之間的議題,其實在我們這個世代,與上一輩之間也同樣發生。

 

 

世代與經驗,會決定政治立場。

 

我的許多朋友,從小父母親就規定,票一定要投國民黨,「因為國民黨照顧我們軍公教幾十年,全家都靠各種補貼與福利走到今天」,但小孩打死就是不聽,因為他畢業後面對的社會環境,已經是個被掠奪殆盡的低薪時代,簡單用腦也能想到,資源是有排擠效應的,稅金拿去發福利,就不能用來打造一個讓他更有機會的社會。

 

即使你把他押到投票所,他也不會照你的意思投。

 

相對的,也有二二八受難家庭,從小跟孩子說,一定不准投國民黨,「我們有幾個遠親,在白色恐怖時期冤死」。但誰知道,念了私校、到了國外求學,認識了權貴同學變麻吉,回台後,一起經營兩岸特許事業,頻繁往返中國,深深體會到「有關係就能過得滋潤」,與其白白丟掉性命,不如乾脆合作打拼。

即使你把他押到投票所,他也不會照你的意思投。
所以,就跟所有的教育議題一樣,我們教他思考、陪他長大,但政治上要有什麼立場,就讓孩子決定吧。

 

 

教小孩思考、陪他長大

 

 

(Q&A) 如何訂下長遠目標,且按步就班實現階段性任務?

 

問:如何訓練自己的耐心毅力?如何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可以訂下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長遠目標,且按步就班一步步實現階段性任務的人?(29歲 女 中西醫師)

 

答:(蔡依橙)很不好意思說,其實這是傳統世界的概念。現在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生涯規劃、長遠目標,在規劃上就有其難度,更別說實踐了。

 

 

其實,新思惟國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十年前不可能想到並規劃實踐的例子。

其實,新思惟國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十年前不可能想到並規劃實踐的例子。

 

 

當代世界的變化速度

 

就以十年來說,十年前的 2004,facebook 剛創立,誰知道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幾乎每個人都有 facebook 帳號,更想不到,facebook 會成為三月學運的主要傳播媒體。

 

不說那麼遠,說五年好了,2009 年我註冊了 facebook 帳號,當時的我,也沒想到會在上面遇到這麼多的朋友,漸漸的辦活動、辦課程,竟然都以 facebook 作為主要的平台

 

必須說,facebook 改變了我的人生,在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

 

 

學術發展,總可以規劃吧?

 

再以一般人認為穩定的學術發展來說,很多人以為,蔡依橙是從 R1 那年就規劃好自己未來的學術之路,一步一步去實踐的,直到 59 篇 SCI,成為國際 guideline 的制訂者。事實是,其實我根本沒有規劃,也無從規劃。

 

我 R1 的時候,其實是對放射科的每個次專科都有興趣的,所以,run 到哪,就對什麼有興趣,拼命讀拼命念。但不是每個學門都對年輕人很友善,所以,反正我 run 三個月,我拼命學,我提案,長輩們嗤之以鼻,那就這樣吧。

 

後來,是剛好遇到心臟這個新領域,沒有人可以教,也意味著沒有人可以擋。所以,我就用自己的大量閱讀,理解世界趨勢,做出與世界同步的臨床服務。

 

成人心臟作了一陣子,覺得挑戰性不夠,所以開始往「術後患者」、「植入物」、「血管電腦斷層」、「先天性心臟病」去走,也走出一片天。因為我們的成績還行,所以才漸漸的進入國際學會,並因為長久建立的公信力,獲邀領導制訂亞洲 guideline

 

 

未來無法預測,只能感知趨勢,隨之調整。

 

回頭想,我 R1 的時候,知道我會做心臟嗎?我開始做心臟的時候,知道我會因為金屬瓣膜、先天性心臟病等領域出名嗎?我開始在幾個領域作的不錯時,知道我會獲邀制訂 guideline 嗎?我做研究的時候,知道我終有一天竟然會去創業,離開醫院嗎?

 

以上的答案,都是「不知道」。

 

 

熱情,與好奇心!

 

所以,熱情跟對世界的好奇心,才是真正的核心,有了熱情跟好奇心,耐心跟毅力就自然湧出,因為你也很想知道最後的結果,捨不得晚一天知道,於是,做事就會專注、就會有效率、就會有成績!

 

這些努力與碰撞的過程,都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極為珍貴的資產,讓我們有智慧、讓我們活得驕傲、讓我們不枉此生。

 

 

別沮喪,不是只有你我這樣,連……

 

不用擔心自己做不出十年計畫,連微軟都不知道,十年後他們公司還會不會存在,蘋果也不知道,十年後他們 iPhone 還有沒有人要買,我們沒辦法規劃十年,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