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權貴資本主義 下的所有文章

(Q&A) 新加坡的工作邀約該如何從各面向來考量?

 

問:請問對於新加坡的工作邀約,從職涯、家庭、小孩教育方面,考量因素為何?感謝!

 

答:(蔡依橙)因為我也考慮過一樣的問題,行業雖不同,但有妻有小,生活考量相同,以下分述之:

 

 

新加坡路邊的裝置藝術展,跟這個國家給人的印象一樣 ─ 五彩繽紛、井然有序。

新加坡路邊的裝置藝術展,跟這個國家給人的印象一樣 ─ 五彩繽紛、井然有序。

 

 

動機要強

 

去新加坡,薪水是一定要比較多的,不然高物價一下去,可能反倒比在台灣窮。至於是兩倍、五倍、十倍 (能力強的主治醫師真的可以差十倍),或者有更多的股票、分紅、升遷機會,以及相關的 relocation expenses 補助,這部分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前提。

 

個人建議,要是那種「不去拿會後悔」的數額,才考慮。不然換國家工作,適應總有挫折,鄉愁一來,薪水又沒有增加到很明顯,心裡很難受的。

 

 

所謂的物價

 

接著,薪水多了,但實際收入到底有沒有多?這就要考量物價跟大宗花費。而人一生花最多錢買的,就是房子跟車子。

 

如果以「要在新加坡定居」考慮的話,除了昂貴的汽車價格得問清楚,房價與生活品質更是最重要的關鍵。

 

 

在當地感受才準

 

最好的作法,是請五天假(含六日就只要請三天),自己一個人去新加坡(帶小孩行動力就弱了)。買個超便宜的自由行,配一些地點比較不方便的四星旅館(就像住 W Hotels 不能看到真的台北一樣),避開觀光景點。

 

 

高級地方,不是日常生活的新加坡。圖為 Equinox 餐廳。

高級地方,不是日常生活的新加坡。圖為 Equinox 餐廳。

 

 

每天起床,就買幾份報紙,看看新房屋都在那邊蓋、價格是否負擔得起,然後搭公車過去,親眼看看那邊的人、那邊的生活型態、多少錢可以買到怎樣的房子、跟怎樣水平的人當鄰居,也順道考量通勤到公司的距離。

 

 

評估生活環境的方法

 

這就像,外國人要考慮到台中長時間工作,網路上找不到準確的資訊。最好是到中科這附近,看房仲廣告評估買不買得起,順便到幾個大樓附近走一走感受一下,然後到台糖量販店,看看食物與日用品價格。

 

想找外國人比較多的地方,就該到勤美誠品、凱福登附近走一走,看看這樣的街道、這樣的物價、這樣的生活環境是否喜歡。

 

 

仔細找,最高貴的烏查路附近,也有台幣 60 元一餐的「混菜飯」,類似台灣的自助餐。物價是高,但要省著過日子,也行。所以,物價這事,要自己去看「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與消費」才準。

仔細找,最高貴的烏查路附近,也有台幣 60 元一餐的「混菜飯」,類似台灣的自助餐。物價是高,但要省著過日子,也行。所以,物價這事,要自己去看「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與消費」才準。

 

 

Mixed Vegetable Rice = 混菜飯 = 台灣的自助餐

Mixed Vegetable Rice = 混菜飯 = 台灣的自助餐

 

 

而這些,都是在「裕元花園酒店」這樣的觀光飯店裡頭看不到的,得花點時間作功課。

 

我一個朋友,獲得兩倍薪水的邀約,答應前,他就真的花了五天在新加坡看房子,發現自己的薪水雖然會增加,但在新加坡只能買得起「小印度」區的房子,社會階層與生活品質不如預期。相對的,繼續待在台灣,少說自己也是個高薪公務人員,又在中科這裡有了房子,算混得不錯。於是就沒過去了。

 

 

在台灣可以先做的功課

 

在台灣,您可以用「Singapore property」當 Google 關鍵字,找找房仲網站,瀏覽物件與價格,熟悉新加坡各個行政區,房價單位 (sqft) 與幣值 (SGD),到當地才不用反覆地按計算機,浪費寶貴時間,又抓不到數字感。

 

網站參考:

 

小孩教育

 

這大概是讓我們這種做爸媽的,最煎熬的部分。

 

新加坡的教育,競爭風氣超強,而且本地大學量少質精,體制內非常頂尖的學生才能進去。優秀的學歷,出來就是優秀的薪資。

 

沒辦法進入新加坡本地大學,必須遠赴其他國家就讀的孩子,也因為很早就有覺悟,所以教育過程「內建國際觀」,對於周邊國家、國際情勢、世界現況,比台灣長大的孩子更瞭解。

 

因為政策方向與產學失聯的關係,台灣學生即使有優秀的學歷,出社會並沒有優秀的薪資,產業轉型停滯,給年輕人的高薪位置越來越少。但是,有一壞必有一好,既然「多好的學校出來也都可能低薪甚至失業」,國民教育的成績競爭,自然也沒有新加坡那麼激烈。

 

 

一分才能、一分機會

 

雖然新加坡的激烈升學競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參閱 小孩不笨小孩不笨2 兩部電影),但只要孩子在這樣的架構下,表現優異,能獲得的機會、資源以及能開創的未來,都是相呼應的。一分才能、一分機會。

 

新加坡政府求才若渴,優秀的外國孩子在新加坡唸書,好到一個程度,就由新加坡政府發給獎學金,連父母的生活費都包,期待這群 brilliant kids 可以留在新加坡,甚至成為公務員,讓政府永遠有 brilliant minds 進來。

 

我的幾個新加坡朋友,跟他們的小孩,多數散發出的共通特質是:

 

  1. 做事情實際,講求績效、講求業績,在台灣人的眼中,有時感覺的確比較現實些。但相對的,台灣人常滿口仁義道德,抓不到真正的重點。
  2. 對國際情勢比台灣人瞭解,看趨勢、抓機會都很準確。新加坡的教育,一直灌輸他們新加坡太小,要永遠看著全世界的變化,保有危機感。
  3. 大器不扭捏,從孩子到年輕醫師到資深醫師,都一樣,他們很少會不好意思、客氣退讓、扭扭捏捏。這是我最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但在台灣不是很容易培養。

 

教育是許多父母做決定的關鍵因素。我的一位南韓朋友,在跨國公司工作,表現傑出。當歐洲總公司想開拓東南亞市場時,他主動請調新加坡,成立區域辦公室,薪水沒多,但就因「能給小孩比在南韓更國際化的教育」,以及「從無到有開創一個市場的權限」,加上外商公司福利不錯,轉調、租房、搬家、小孩教育各方面都有補助,就這樣在新加坡長期住了下來。

 

如果您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新加坡真是一個更大的出海口,讓孩子能看到全世界。如果您的孩子較為自由叛逆,擔心在一個壓力大且規範清楚的體系下沒辦法表現得很好,或許全家留在台灣,孩子有父母的陪伴,也是不錯的選擇。

 

 

國家發展與政治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權貴資本主義的國家,跟台灣類似,世界第五與第八名的差異而已。不過寄人籬下,建議就別談政治了。

 

在新加坡,專業人士看政府,通常有兩種態度,分述如下。

 

年輕專業人才,多數認為人民行動黨執政太久,又全部都是李家的人,他們戲稱新加坡為 Lee Dynasty。非常厭惡李家人長期身居高位,領高薪。李顯龍之妻何晶,掌管淡馬錫國家主權基金運作,資金操作不透明,更是時常被批評的焦點。

 

但這類人,通常不敢公開說,也沒什麼實際的組織行動,更知道,公開跟李家對著做,只有兩種下場:「Jail or Exile (監獄或流放)」。

 

有點年紀的主管多數認為,李家雖然掌握權力與金錢,但對新加坡的治理,相當有成績,讓新加坡從小港口變成世界先進國家。金融海嘯後的經濟反彈,強勁有力。對於新加坡長遠的規劃,相當用心,也有遠見。

 

您在前往新加坡實際感受時,可以想想,您的看法傾向於哪一種?如果可以接受這樣的環境,也不喜歡談論他國政治,其實新加坡是一個不錯的工作環境與生活城市。

 

當然,其實台灣也不差。

 

祝您鵬程萬里!

 

 

BRT_politics

(Q&A) 如何跟小孩聊政治議題?

 

問:如何跟小孩聊政治議題?幾歲適合?如果父母本身偏左派或偏右派,在教小孩的時候,似乎難以避開自身意識型態的強大影響力。除了鼓勵小孩瞭解各種立場、學習獨立思考以外,自己的核心價值應該還是會很想推銷給小孩吧。怎樣做比較好呢?我本身的價值觀大概是:自己要先變強,有餘力則去幫助弱勢。希望把資本主義的優點發揮出來,好處要分給弱勢者,要阻止壟斷和裙帶資本主義。(33歲 男 精神科醫師)

 

答:(蔡依橙)什麼時候聊都適合,只是方法不同。從他們自己的切身經驗聊起,才有效果。

 

 

BRT_politics

帶小孩搭 BRT,就是個很好的政治體驗:為什麼公車可以有專用道?什麼叫做優先路權?為什麼大眾運輸可以有這樣的特權?為什麼可以免費?錢從哪裡來?當然,台中 BRT 也有他特殊的政治故事跟考量。

 

 

想讓孩子看透世界,就不能避談政治。

 

我們都希望小孩在世界上活得好。活得好的意思,就是能成就自己、過個有意義的人生,並且避免被系統犧牲的悲劇。所以,讓他們看穿這個世界的運作,而非無感於政治,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您會有這樣的焦慮,是因為台灣仍然是個轉型中國家,不像美國有驕傲的獨立與自主傳統,我們從各種各樣的殖民政權,一路走過來,解殖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ex: 這個與這個),「不要講政治」的小警總還沒徹底消失。

 

但是,我們小孩面臨的世代,除非發生嚴重的倒退,否則他們面臨的,應該是局部更細膩但架構更全球化的政治現實。如果不從現在開始教他們思考,未來成為被奴役的一群,機會大增。

 

 

其實我們都會變

 

從問題中的自述來看,您的政治立場其實還蠻主流的,很符合現在的政治氛圍以及您的年紀。人家說:二十則左、三十則右。這說明了您是個會觀察、會思考,頭腦清楚的人。

 

回頭想想,隨著人生走過的歷程,以及所擁有、所在意的事情不同,我們自己也是持續在改變,既然如此,那就跟綠角所說的「指數型投資不需要也不應該選擇最佳進場時機」一樣,跟小孩聊政治,「不需要也不應該選擇最佳開始時機」。

 

 

用他身邊的故事開始談

 

以我自己來說,小孩大的也不過七歲,講權貴資本主義、保守主義、小政府,這不可能成功的。想談,還是得從他身邊的故事出發。例如,如果要他思考「自由競爭」的觀念,我是這麼做:

 

看著學校的刊物,有同學書法得獎。我說:「你看這個小朋友,書法得獎了耶。」

 

「對啊。」

 

「你覺得他為什麼得獎?」

 

「因為她寫得很漂亮。」

 

「那你喜歡寫書法嗎?想去比賽嗎?」

 

「……(搖頭)」

 

「所以人家有練習、有努力,得獎是不是應該的?」

 

「對啊。」

 

「如果你不喜歡,也沒有練習,也沒有努力,去比賽會得獎嗎?」

 

「不會。」

 

「那如果有一天你有喜歡的事情,很努力學、很努力練習,比別人都作得好,是不是就有機會得獎?」

 

「是啊!」

 

 

這不是給他亂種「希望的種子」,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種子。至於「社會公平」的概念,我接著這麼說。

 

「這個小朋友是去參加書法比賽,成績好所以得獎。可是啊,如果在班上,老師教國語的時候,只有考試成績好的同學可以聽,考不到 90 分的小朋友就不能聽,這樣可以嗎?」

 

「不行。」

 

「為什麼?」

 

「因為如果沒有上課,他們就不懂了啊。」

 

「所以以後考試,是不是就更不會寫,成績就更不好?」

 

「對啊。」

 

「那跟書法比賽為什麼不一樣?書法比賽要努力練習才能得獎,可是國語考不好,老師也應該要繼續教?」

 

「不知道。」七歲的孩子,差不多到這裡就開始跟不上了。

 

 

是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先讓他知道兩種情況的不同之處。過一兩年,再跟他講什麼是國民教育、人民基本權益,而什麼是個人性向發展。過幾年,他會發現之間的界線模糊,再跟他帶入「哪些事情是國民教育」的教育理論,以及「是誰決定哪些事情是國民教育」的政治權力概念。

 

不避諱的談,不強求的談,一年講得比一年深,這與我們自己對政治的學習,是一樣一樣的。

 

 

「教育」,而不是「控制」。

 

有些人會擔心,跟小孩講政治,他們可能不會照我們說的做,日後甚至可能會採取與我們不同的立場,甚至質疑我們,與我們的立場敵對。

 

這當然有可能。但不教小孩思考政治,這樣的事情,發生機會更高,因為他可能會在脫離父母的獨立過程中,將政治立場捲入,刻意採取相反的立場,把這樣的姿態定義作「成熟」。

 

家人第一,立場第二,我們該從自己開始,告訴他,其實政治立場是可變的、是自由的,只要自己會想,且想清楚就好,不一定誰要聽誰的,誰一定要跟誰一樣。

 

這不只是你我與小孩之間的議題,其實在我們這個世代,與上一輩之間也同樣發生。

 

 

世代與經驗,會決定政治立場。

 

我的許多朋友,從小父母親就規定,票一定要投國民黨,「因為國民黨照顧我們軍公教幾十年,全家都靠各種補貼與福利走到今天」,但小孩打死就是不聽,因為他畢業後面對的社會環境,已經是個被掠奪殆盡的低薪時代,簡單用腦也能想到,資源是有排擠效應的,稅金拿去發福利,就不能用來打造一個讓他更有機會的社會。

 

即使你把他押到投票所,他也不會照你的意思投。

 

相對的,也有二二八受難家庭,從小跟孩子說,一定不准投國民黨,「我們有幾個遠親,在白色恐怖時期冤死」。但誰知道,念了私校、到了國外求學,認識了權貴同學變麻吉,回台後,一起經營兩岸特許事業,頻繁往返中國,深深體會到「有關係就能過得滋潤」,與其白白丟掉性命,不如乾脆合作打拼。

即使你把他押到投票所,他也不會照你的意思投。
所以,就跟所有的教育議題一樣,我們教他思考、陪他長大,但政治上要有什麼立場,就讓孩子決定吧。

 

 

教小孩思考、陪他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