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 — 缺志向、無病識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安全感、友情焦慮〉一文中,我們討論了兩個困難點,另兩個留在這篇文章中談。這兩個困難點,比上一篇文章說得更加的「無形無相」,但是它的影響可能更加深遠沉重。

 

 

缺乏志向,被欲望所掌控

 

物質和金錢資源比較稀缺的孩子,往往有在某個部分是比較充裕:志向。志向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意志-用物理學上的「向量」概念就很好理解了。

 

嘗過缺乏的年輕人,他們很輕易地可以得到初步的人生方向感:生存、賺錢、過好日子。感受過辛苦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看著父母家人吃苦的年輕人,更可以很年輕的時候,就在心中湧起一分意志力: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人生,他們願意辛苦,願意受委曲與磨難。

 

當然,他們都知道這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他們更知道,缺了現實上的資源,他們的生活可以多糟糕。

 

然而,家境富裕的年輕人,卻可能陷入人生目標的迷茫:我的生命、力氣、時間、心神要用來做什麼?要賺錢嗎?已經很多錢了呀。無論是否努力,生活都會過得好,那麼又何必要努力呢?

 

吃高檔餐廳、開名車去夜店喝酒請客,看到朋友和美女們羨慕敬佩的眼神,那多爽。如果我缺了錢,我想辦法搞定爸媽,讓他們給我錢,問題就解決了不是嗎?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富家子女闖大禍之後,父母第一個反應都是:他很乖啊,怎麼可能?他很乖是因為他搞定你們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年輕人認真學習,忍受辛苦,磨練實力,可不見得容易。要年輕人發現生物欲望之外,還有很重要的生活目標,這需要智慧、知識、學養、胸懷,不見得很早就能培養,更不是一般的學校、老師、教科書所能傳達的。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缺病識感,找不到人開導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若對未來茫然、感到悲觀挫折,會比較能意識到問題-存款會告訴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他若焦慮可以找人問,可以和許多辛苦的年輕人一起抱怨訐譙,也許心態上比較健康。

 

反觀一個家境富裕的孩子,他可能要什麼有什麼,可能存款夠他花下半輩子(或很多輩子),他也常常打高爾夫、開名車跑夜店、出國渡假,別人看在眼中羨慕得要死。他不見得能意識到自己是茫然的、不見得能意識到他其實有深層的自卑、因為沒有目標而脆弱;更不見得會意識到他其實極為害怕得不到朋友、異性的肯定。

 

就算他意識到了,也不一定找得到人來開導輔助他。向朋友說?朋友說:你別鬧了,你怎麼可能心情不好,走我們去喝酒。向父母說?有些事業有成、位居政商要津的父母不願面對眼前的事實:也許我的孩子心裡有很深的問題,他們害怕自責,也害怕面子掛不住。

 

這些課題,更不是追求升學率的高中、爭搶學術卓越的大學可以解答的。遇到這些問題的年輕人,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到出路,但有一些人,他們在找到出路之前,就跌下了再也爬不出來的幽暗深谷。

 

再次強調,我絕非認定家境富裕的孩子一定會出問題。我在說明:家境富裕的孩子,會遇到的問題,很少得到洞悉理解。不是他們本質壞,也不是父母犯了錯,而是他們的處境往往結構性地造成了另一種脆弱,這個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很少得到應有的重視。

 

許多父母想要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或是發現問題後嘗試解決。他們對孩子情深意切,但可惜,有些方式或者是錯的,或者是沒有用的。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 — 缺安全感、友情焦慮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一文之中,整理了富裕家庭子女可能出現的幾種高風險歧路。你可能會想問:究竟為什麼呢?

 

富裕家庭中,父母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往往高於平均;孩子從小可能有充足的資源學才藝,讀各種教材書籍,他們通常會住在非常好的學區,就讀極好的公立學校或是昂貴的私立學校,甚至做了一大堆「XX的小孩不會變壞」的工夫。我們總覺得,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應該不會走偏吧?其實,還真的不見得。

 

在一些訪談、了解一些個案之後,我整理了以下富裕家庭培育子女可能遭遇的困難點:

 

 

習於用物質評量價值,對情感無安全感

 

富裕的家庭通常有一個共通點:父母親至少其中之一是個大忙人。勤於工作的父母可能忙到沒有時間對家人付出感情。有一種方式可以「快速」表達感情:送東西,禮物或金錢。你送食物、玩具、衣飾給孩子,你看到孩子的笑容了,你覺得自己可以稍微不要感到歉咎了。但一次一次下來,給孩子什麼樣的認知?禮物=價值=關愛。

 

當這種認知建立後,會出現許多種類的危險。

 

富裕的父母有一個共同困境:忙碌。圖為某銀行辦公大樓,該銀行以加班聞名,而且不只基層員工。

富裕的父母有一個共同困境:忙碌。圖為某銀行辦公大樓,該銀行以加班聞名,而且不只基層員工。

 

例如,當許多出身富裕的小孩在一起,有可能彼此互相比較,總會有些東西是別人有而我沒有,這可是危及自身價值感的事:我擁有的比別人少,是因為我比較不值得愛。這樣的孩子,日後也更可能需要藉由擁有物質、奢華消費來肯定自己,若無法達成,往往陷入深度焦慮。

 

 

「有錢」常是被排斥的理由

 

當出身富裕的小孩和出身一般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學習有另一種危機,就是孩子總在找機會互相排斥,而「富有」有時候也是一個原因。富家孩子會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他可能比較早學英語,可能有其他孩子沒有的喜好和習慣,其他孩子會說什麼?「喲,愛現鬼」、「你和我們不一樣」,這些都是一個被排斥的好藉口。

 

尤其,家境優沃的孩子如果偏偏長得不像王子公主,例如矮一點、胖一點、黑一點,或不太靈敏,稍有點笨手笨腳,別人更容易針對他嘲笑。倘若,這時候老師冷漠地袖手旁觀(我甚至聽過有老師加入排擠學生行列的案例),或是反過來,對這個孩子刻意(或不刻意地)迴護偏愛,都可能使情況更惡化。

 

 

難得而艱辛的友誼發展

 

其實在孩童到青少年時期,孩子的最重大課題之一,都是尋求同儕的認同,簡單說就是交朋友。出身富裕的孩子,他們所有的資源是金錢,而且他們心理上也傾向認為:我喜歡你,所以送東西給你,是理所當然的。

 

也許他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交到一些朋友,但某一天他也可能開始懷疑:這些朋友和我來往,是真心喜歡我,或者是為了那些好處?如果某天他真的發現,有人是為了利益而當我朋友,其實並不真的喜歡我,他當然玻璃心要碎一地了。

 

因此,富裕家庭的孩子後來,往往特別渴求友情、期盼朋友的認同,特別容易被朋友的意見影響,怕被看不起,又特別害怕受到欺騙背叛。甚至,他們往往在感情與戀愛交往之中,也有相似的弱點。

 

寫到這邊,我們可以說部分解答了一部分富裕家庭子女的生長風險。因為習慣透過物質表達的情感和價值,容易因為無法擁有某個東西,就失去價值感和安全感。他們也容易被朋友影響,做出別人眼中的傻事。

 

 

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我們常有一個成見:生長在富裕家庭,將會無憂無慮,而且得到許多教育資源、各種人生發展的協助,日後優秀成才是理所當然的。

 

真的如此嗎?

 

當然,相較於某些家庭,本身已經破碎、赤貧、父母有犯罪前科…我當然還是比較看好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但是,看看各種的資料,富裕家庭成功將子女培育成傑出人才的,似乎比我們想像得少;而出身富裕,後來卻表現荒腔走版,卻比我們想像得多。

 

根據我的觀察,「一部分」富裕家庭子女,會在人生過程中暫時,或是長期地出現以下症狀。

 

 

造惡鑄錯,自毀前程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幾天前,台北市信義區知名夜店發生殺警案,四十多名幫派分子圍毆員警致死。警方很快就抓到了帶頭行兇的主嫌,叫做曾威豪,父親是成功生意人,經營大型燈飾公司。曾威豪住在信義區松勇路的豪宅,八十坪大房子,裝潢奢華,還有兩間傭人房,家中坐擁五輛跑車,包括賓士、賓利、奧迪、雪佛蘭等名車。很可悲地,這個年輕人鑄下大錯,自毀前程,再多財富也無用。

 

這幾年,我們看到好些個例子。在 2014 年中發生的捷運殺無差別屠殺案,兇手鄭捷的家族擁有相當成功的事業,也是住豪宅開名車的等級。2012 年造成三人死亡的酒駕車禍慘案,肇事者葉冠亨(被戲稱為葉少爺),父親在高雄市精華地段擁有私人豪華城堡般的住宅。

 

這些案例,當然是富家子女之中最為不幸的。

 

在某鬧區街道停著一排重機,駕駛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中有多少人是靠自己賺到買車錢呢?

在某鬧區街道停著一排重機,駕駛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中有多少人是靠自己賺到買車錢呢?

 

 

聲色犬馬,不知長進

 

另一類的案例,不常在報章雜誌上出現,不常引發我們的注意,但為數可能更為眾多。這一類在台灣有個專有名詞意義相近,叫「李宗瑞們」。

 

李宗瑞的父親是台灣元大金控董事之一,著名而成功的企業家。李宗瑞金錢來得容易,最大的興趣是在各大夜店流連,炫耀名車,飲名酒,結交模特兒。這些都不是犯法的事,而且他們從來也沒能理解:有錢為什麼不能享樂子呢?

 

也許其中大部分就這樣玩下去了,一直到有一天他們結婚、收斂,結束荒唐。但其中有一小部分,或者好奇吸個大麻被警察捉了(如柯同學和房先生),有些人吸一吸就用上了更烈的毒品。有些人尋觀場走多了,就開始用迷藥,或者用欺騙,夜路走多難免跌跤出事,回頭無路了,李宗瑞就是案例。這種跤不是人人能跌,恰巧是有錢有閒的人才有機會。

 

 

狹礙膚淺,不曉世事

 

有一些富家子女一向乖巧,或者放縱之後有一天也願意踏實生活。即使如此,他們仍可能受第三個症狀的困擾:見識狹礙,思慮膚淺。

 

有部分富裕子女,家中一向將他們照護保護得好,讓他們讀昂貴的貴族私立學校,提供資源讓他們在升學、留學、謀職上一路順利,取得表面上的優勢。但他們人生缺乏經歷社會與人群的多種面貌,當他們有一天要做大事,旁人會發現他們很多事不了解,不知道,也想不到。說到這兒,大部分人心中已經有個例證了,我就不必講破。

 

對許多富裕子女而言,這個缺陷也是很嚴重的,因為他們往往比同輩更早擁有權力、責任、知名度。如果他們在責任加身之前沒有做好準備,他們往往會受到挫敗,而且受害的不只自己。

 

說到這兒您也許能理解,富裕家庭要教育孩子,並不是個簡單事兒。有些富裕家庭將兒女教育成材,這並不是理所當然,而可能是付出更多苦心、巧思的結果。

 

 

建國中學

謝宇程的教育經驗歷程與啟發

 

問:想了解新講師的背景,如:出生在哪一個世代?求學過程是否有哪些衝擊啟發?自身是否有教養小孩的經驗等。(女 40診所醫師)

 

答:(謝宇程)謝謝您對我好奇,也給了我一個自我介紹的機會。我生長和求學的時代,是聯考、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時代的末年,是電腦、網路、手機時代的初年 — 也許你己經明白這個暗示了。

 

 

走向幸福成功的標準道路?

 

在我求學的時代,以為一切會依照我父母成長的時代,相似的秩序往前發展,我以為世界是一座金字塔,人人要朝一個頂峰向上攀爬,而我們的成就、快樂、財富、地位,都視我們在金字塔的哪一層而定。

 

然而,在我離開學校的幾年之間,我驚訝地發現一切秩序與常態會變化,父母世代的成功經驗已經不適合我,沒有人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到下一代,甚至可以複製給別人。世界不再是個金字塔,而是千萬座小山,人人可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生活與內心的滿足。

 

這個領悟的本身,就是極大的衝擊和啟發。

 

ychsieh-01-03-1

從小,似乎人生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圖 / 許多人認為標誌成功之路的高中大門。

 

從小,我是非常用功的孩子,國中到高中是多麼專心努力,就不用說了。我連大學、研究所,對於學校課業的態度,和大學聯考前差不太多。只有少數台大的學生,會把課本從封面讀到封底,我是其中一個。每次上完課,當天就會把教授的筆記整理好,在期中、期末考前,同學談複習完了沒,我在想的是複習了幾次。在上課的時候,我一向坐中間的前兩排,勤抄筆記,不打瞌睡,不蹺課。

 

 

自己的生涯,社會的未來

 

現在回頭看,那個時候不斷的努力和用功,除了想贏得肯定,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安全感吧。

 

「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正在往哪裡去。」

 

所以,我全力爭取(當時認為)最可靠的優勢,也就是分數、學分、成績。在父母、老師的眼中,我是最優良、標準的學生,但是其實我從來不覺得快樂。為了分數和學歷而學習,即使「績效不錯」,卻又怎麼可能快樂呢?

 

在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並且從事政策的研究之後,我看到且感受到幾個重大的問題,持續地困擾我。

 

1. 是關於自己的

 

當時的工作,是我所擅長、做得好的。但是,這個環境,讓我的努力效益付諸白費,組織的規則僵化、腐朽、落後。我自問:

 

「如果離開了這裡,我的長才似乎又無從發揮,要怎麼辦?青年時期的努力,是為了下半輩子在一個地方,無限期地忍耐下去嗎?」

 

2. 是關於這個社會,台灣整體的

 

所有人都這麼努力,從學生到家長到老師到各行各業的人士,尤其是醫生、教授、各種工程師,我們工時如此長,加班這麼嚴重,讀書這麼辛苦,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品質,就是趕不上那些我們羨慕的國家?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與方法,根本上有些錯誤?我自己的學習過程,更讓我不想坐視這個問題無人解答,眼看這個現象持續下去。

 

台灣大學

在大學的時候,我一直像高三一樣地用功,圖 / 大學的校門口。

 

 

學與業之間的斷谷,應該如何連結?

 

所以,我開始專心從事這個課題的研究:

 

究竟,現在到未來,「業」的領域,也就是各種產業、企業、專業,是什麼樣的實況,會如何變化?比較了解這個課題後,我們才能再思考,在大學、中學階段,我們該如何預備、規劃與選擇。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世界在變,而且愈變愈快,我們的教育方式、學習過程,就要培養適應變局、引領變局的人。然而,我們現在教育界很少人理解這件事,更少人提出方法,而這是我想要去彌補的。這不單是我個人的生涯困惑,我相信,許多人也同樣需要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個人的研究核心,是以「學」(學校、學習、教育)和「業」(事業、專業、企業、產業),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界面出發。並以這個界面的理解為基礎,重新建構我們對「學」的理解,做好對「業」的準備。

 

目前我還沒有小孩,再過一段時間若我做好準備,也許會挑戰這個高難度的事業。

 

 

多元興趣與才能,將陷入「樣樣通樣樣鬆」困局?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我曾經認為人生最好要一路正確地疊加,有什麼樣的興趣與才能,就依此為學習重點,以此為選擇未來學校和科系的依據。長輩不總是警告我們:「要專心一意,樣樣通樣樣鬆?」但我和 Mindy 老師訪談之後,徹底地重新思考了這件事。

 

「我從小就很喜歡美術,對音樂也很有感覺,高中畢業也順利考上台藝大美術系。但是當我去台藝大註冊的路上,發生了我人生第一次大迷路,非常驚慌害怕,當天就決定不讀台藝大了。後來,我憑學科考進了我其實不知道在做什麼的文化大學戲劇系。」

 

哎呀,這麼草率的決定,Mindy 的人生該糟了嗎?並沒有,為什麼呢?

 

 

戲院

學戲劇系,以後只能當導演或剪接師嗎?圖為西門町的戲院。

 

 

天分和興趣,是選擇的指導原則嗎?

 

當我訪問 Mindy 的時候,她是個活躍而廣受重視的藝術工作者。她有多重角色:影劇配樂創作者、音樂賞析作家、大學動畫系講師,而且長年在電子琴領域執教 – 這只是一部分。而她參與的每個角色,每項工作,每個領域,都讓她樂在其中。

 

事隔多年,回首她選擇科系時草率的決定,再和她後來的專業生涯相對照,我們發現許多值得討論的課題。首先,是 Mindy 本身的才能與學習背景。

 

Mindy 對於繪畫、影像、色彩,很早就有高度的熱愛。雖然她沒有讀美術班、第一次水果靜物畫被老師開玩笑說是「水果乾」,甚至因為家裡沒畫桌與畫板,常常跪在床上畫到雙腳全麻,但這些一點都沒有減低她對繪畫的喜好。

 

而在音樂方面,Mindy 相當有天賦。她學鋼琴的起步甚晚,也從來沒有讀過音樂班,但一遇到電子琴就相見恨晚,在國三那一年,幾乎想要全心投入電子琴。在大學的時候,Mindy 抱著「不可能得獎」的預期,參加了 Panasonic 舉辦的電子琴比賽,擊敗了一缸子音樂系學生,代表台灣到馬來西亞交流演奏。

 

有這樣的興趣和天分,主修美術和音樂才是「正途」,不這樣做就是浪費嗎?

 

 

配樂

各種舞台表演,都有配樂的需求。圖為表演場地附近捷運站中的演出戲碼海報。

 

 

歪路成正途,新開的窗原來是大門

 

但是,Mindy 進入戲劇系後,卻學得很快樂。她發現戲劇和音樂、美術一樣,都是一種表達方式,戲劇也有畫面,也有顏色,也有聲音和配樂,只是多了別的元素,例如台詞、表情、肢體、劇情、人物性格。誤打誤撞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不但不是災難,反而是收獲豐富的一年。她回憶:在系上有動畫的、紀錄片的、劇場的大師,許多老師本人就是戲劇界的活歷史、活百科全書。

 

進入戲劇的領域,不但沒有讓 Mindy 在美術和音樂上的路斷掉,相反地,戲劇為她多開了許多門。她對於語言、空間、人身的表達與律動有了深刻的體會。甚至,戲劇成為美術和音樂這兩項專長的揉合點 — 在劇場和電影配樂之中,她要創造音響來烘托視覺,用節奏來深化劇情。Mindy 不但路更寬,而且她更獨特了。

 

 

樣樣通樣樣鬆,是該逃避的詛咒?

 

Mindy 的經歷,證明了人生的學習路途可以亂選嗎?倒不盡然。如果 Mindy 當年選了會計系、地政系,結果就不見得皆大歡喜。但是,Mindy 的例子讓我們了解,如果天賦和興趣都很明確了,我們要用畢生的力氣在同一個基座上不斷加高嗎?不見得。如果在年輕的歲月,可以用興趣與天賦為基礎,跨進一個相通的領域,也許是非常有價值。

 

此外,「樣樣通樣樣鬆」不見得是「多領域學習」需要擔心的詛咒。多領域的長才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優勢 – 請注意,它並不是一種簡單無機的數字概念:三大於二,二大於一。多領域的長才優勢,是一種有機複雜的化學概念:三個領域的知能化合後會產生全新的能力 – 讓人可以有更大的潛力進行綜合、溝通、接橋、創造。

 

所以,天賦與興趣,和人生選擇的關係,是這麼地複雜和巧妙。因為,人能創造藝術品,而我們本身就是自己用一生持續打造的藝術品。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