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最近幾年,教育領域的價值觀稍有轉向。過去,選科系必問是否「熱門」,挑職業必選「高職」,但近來,「興趣」成為了重點關鍵字。愈來愈多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也比較多學生開始思考科系的內容是否符合興趣。這是一個進步,我很肯定。
但是,故事結束在這裡嗎?進了有興趣的科系,小王子和小公主們就會在大學過得幸福快樂嗎,會和興趣白頭偕老嗎?那可未必。先從我最近訪談的設計師 Helen 說起吧。
選到了有興趣的科系,好棒!(?)
Helen 從小成績是相當不錯,極可能考上台大。但她把台大的招生簡章看過一次,發現沒有對任何一個科系感興趣,她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合適讀大學。一直到她發現成大有「工業設計系」,這個系的科目和美學、工程、人文、商業都有關係,讓她極感興趣。雖然學校老師不支持(不願意班上少了一個台大錄取名額),Helen 最後還是以優異的成績上了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工設系。
但是,快樂的時光沒有就此到來。
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一,汽車外觀設計;
據說,隨手畫一條弧線,就看得出你有沒有天分。
四年大學,有收獲的課只有…兩門
Helen 回憶,在成大的課程,至今仍然失望。讓她感到挫折與沮喪,學起來覺得快樂的課程極少,只有兩門算是有收獲。這兩門課的老師,都是業界人士在成大兼任,教學的內容、教材、方法較靈活有趣,而且帶入業界真正的設計思維與作業流程。
在成大工設系,許多必修課程,如:微積分和物理學……等,內容是比照工學院,並沒有依照工業設計領域的需求,設計科目和上課內容。老師們的解釋是「為了讓學生轉系容易」。
創意作品被扣分 – 因為有創造
而且許多專業課程的老師,都是學術研究的人才,但沒有業界經驗,老師只能照課本附的投影片搬演內容。某些設計作業的評分標準,竟然是以「市面上的成品」為準,創新的設計竟然因為「和多數的商品不同」被扣分了。
這些作法,她和同學當時都無法認同。之後在工業設計領域工作五年的經驗,也印證了她當時的想法。
Helen 總結她的學習經驗,她認為在成大工設系的期間,大部分的學習收獲來自同學和學長姊。學長姊有時在課後開設計軟體操作的分享課程,硬是比相同性質的正式課程有料得多。而且,雖然她在學校有學到一些基本架構和思維能力,進業界之後大致上還是從頭學起。
如果大學無用,是否可以不讀?
談到這兒,我問了一個殺手鐧問題:
「一個聰明努力的高中生對工設有興趣,你會建議他直接去工業設計公司從助理開始邊學邊工作,或是成大工設畢業後再加入同一個公司,你覺得孰優孰劣?」
她想了一想,回答:
「前者會學得比較多。只是目前台灣的老闆是否願意晉用沒有大學學歷的畢業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二,家具設計;
家具的價格落差極大,原料只是小部分原因,設計才是主要價差來源。
Helen 算是幸運的。她在工業設計上有興趣也有能力,在畢業之後,很快受到肯定,進入口碑相當好的工業設計公司任職,在工作上也如魚得水。
不過有趣的是,她不久前從穩定的工作離職。她的原因是,她現在已經不想只做商品外觀的設計,她更希望能更深入參與商品功能、市場定位等方面的規劃。
原來「重視興趣」並不是萬靈丹
Helen 的學習到就業的歷程其實不算特別,但可謂相當有代表性 — 展現了「學習興趣」、「教育體系」、「專業職涯」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重視興趣」這樣的單純原則,其實並不能夠充分地套用「教育到就業」的種種選擇與規劃。
稍微整理原因如下:
「興趣」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物質,它是一種綜合評價與感受,會隨我們的知識、經歷的開展而變化。
因為教育體系內部的各種(過時的、不良的、僵化的)規範與制度,一些有教學資格的人,其實並不適合、沒能力教學,反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忱。
工作場域的實況,有權力、利益、結構、產業環境等複雜因素。對一件事有興趣,和將這件事當作謀生工具,兩者並不可同日而語。
究竟,學習興趣、教育體系、專業職涯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應如何分解?我們會在其他的文章中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