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輯思維 下的所有文章

世界的進步,靠的是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各盡本分。

 

作者:中心診所 林禹喬 醫師

 

 

MEPA_20150207-450

 

 

被諾羅病毒摧殘許久的軀體,旁邊還有半夜發燒的小兒,一直惦記著新思惟的心得還沒交,終於在期限前的最後兩小時,掙扎出最後一點能量(想著一個字值一元)

 

 

認真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許多文章我都反覆再三咀嚼,比我看過的許多育兒書其實更深刻,也更實際。謝宇程老師所寫的富裕家庭子弟面臨的挑戰系列文章,是我常常重讀的部分。

 

原來在小孩成長的過程當中,金錢、出國等物質資源,所發揮的影響遠比我想像得來得少,或甚至很有可能是反作用。父母的引導方向、相處模式、以及認真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反而是更重要的事。(這段很容易讓我憶及某市長落選人然後靜默片刻…..

 

「當醫生或當畫家?別太小看你自己的小孩了!也許你的小孩會在影響人類文明數百年的這一代扮演重要角色呢?」

 

這種思想壯遊非常打動我。這兩年接觸新思惟開闊眼界之後,了解接下來的世界是過去幾十年完全無法比擬的,遠遠更加劇烈而不定,未來學家稱之為棋盤的下半場。若以現在的眼光來替小孩規劃未來,很容易就流於侷限在自己短淺狹窄的智識之內,做出過於保守而且不合時宜的建議。

 

閱讀更多 »

hardwork

(Q&A) 如果在有興趣的領域,自己的資質平庸,難以成為頂尖者,怎麼辦?

 

問:贏家通吃的世界,對於已經是最有興趣的領域,若是努力之後終究發現自己資質平庸,難以成為頂尖者。對這樣的處境有何建議?這也分不同領域:醫界庸碌,尚可糊口;選秀淘汰,何去何從?又,跨領域難道一定就能成為頂尖(李伯恩走跟徐佳瑩不同的路跨出去了,但如果他的資質再差一些呢?)(33歲 男 精神科醫師)

 

答:(蔡依橙)

 

真正的頂尖者,資質並非最頂尖。

 

其實真正的頂尖者,「資質」並非頂尖,往往是努力與毅力,讓他們走到別人走不到的境界。

 

Jobs 並不特別聰明,他的人生也曾重重的跌倒,靠著品味與堅持,他才重新帶領蘋果回到世界顛峰。甚至,低潮期所做的投資「皮克斯」,之後也成為非常了不起的事業。

 

羅胖並不特別聰明,在央視混的還行,但也並非鶴立雞群。所以他靠勇氣,離開人人稱羨的國企,靠死嗑,做出差異化與令人尊敬的內容,靠營運,將自己所有的構想逐步實踐。

 

其實,我也不聰明,這點我自己清楚。因為曾經跟藍弋丰這樣的天才當過同學,深刻理解到,「智力」的天生差距是無法跨越的。(延伸閱讀:鄉民懶人包 之 藍弋丰的各種聽說)

 

 

找到方向+努力+毅力

 

可是,世界的領域那麼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新學門、新技術興起,終於給我找到一個有興趣,也覺得有機會的心臟影像領域,靠著努力與堅持,稍微做出些跟世界頂尖學者有拼的成績

 

跨領域當然不保證頂尖,太多人嘴巴上說得一口好想法,但卻一事無成。跨領域這詞,通俗一點說就是「混搭」,說來非常容易,但要搭得有品味、有堅持、有價值、市場肯買單,這就是真功夫了。

 

iPhone 如此、羅輯思維如此,而我們新思惟國際,也正在這條路上,謙卑的學習並實踐中。

 

 

(Q&A) 只靠「有趣」來學習,真的行嗎?有人說,學習就該嚴肅而痛苦……

 

問:似乎應該尋找「有趣」素材幫助各領域快速入門,選定自身需要/有興趣的領域然後「痛苦」深入死嗑。兩者如何取捨分配?如何避免發懶只挑有趣的軟柿子吃?(33歲 男 精神科醫師)

 

答:(蔡依橙)

 

不能永遠靠有趣

 

我也同意,專業知識走到一個程度,不會再有那麼多「有趣」的素材引導我們進入,像是最新的心臟影像研究、醫學物理、神經科學發展,都必須實際閱讀教科書或論文才有辦法,等著「科學人」或 Discovery 報導,根本不實際。

 

但是,在專業以外的跨領域知識吸收,我還是認為光「有趣」的素材,我們就吸收不完了。

 

 

有趣也不等於不動腦

 

就以羅輯思維TED 來說,這樣的內容「有趣」,並不代表「不動腦」,而是經過仔細的整理後,直接訴諸最核心的關鍵,打動人心。基本概念沒錯,要延伸閱讀也行。

 

如果不是羅輯思維,我不會知道集裝箱(貨櫃)的來源跨大西洋海底電纜的故事。如果不是 TED,我不會知道會議可以這樣辦、視覺化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有趣 → 熱情 → 死嗑

 

有趣,能激發熱情,有了熱情,就能死嗑。

 

為了有個專長能生存,我們已經死嗑醫學十幾年,那是用「生存本能」驅動的。後半段的人生,讓我們犒賞自己,試試看用「有趣」與「熱情」驅動吧!

 

 

自我學習

(Q&A) 自我學習,少了老師,該如何得知缺漏、持續精進?

 

問:接受機構給的教育,會需要寫作業、接受考試,由老師給你學習上的回饋,指出你不足的地方。若是自我學習,不知道有哪些好的方式可以知道學習上有哪些缺漏的地方?(32歲 男 麻醉科醫師)

 

答:(蔡依橙)加入正確的社群,與高手交流。

 

想自學英文演講,Toastmasters 是個可以考慮的平台。想自學 Rails,Rails Meetup 就很棒。如果時間與空間不允許,網路社群就是最好的方式。

 

假設您想自學 OsiriX,那麼,TOXIC: Taiwan OsiriX Imaging Club 就是個好社群,即使目前並不活躍,但偶爾有人遇到困難時,還是都會有人熱心解答。想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看,放個圖上來、寫篇部落格,讓大家毒舌評論一下,進步就快。

 

 

自我學習

《生命之火》蔡依橙。使用 OsiriX 重組電腦斷層資料,所得之數位藝術創作。

 

 

假設您聽羅胖,不知道怎麼思考,也不知道別人怎麼看這些現象與故事,那就加入「羅輯思維討論區(非官方)」,貼上自己的心得,觀察別人的反應。

 

假設您自學的領域,沒有適當的社群,那就自己成立一個吧。您應該也發現了,其實上面兩個社群,我都是發起人之一。因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XD

 

 

(Q&A) 如何從大量破碎資訊中學習?

 

 

 

 

問:在蔡醫師的文章「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提到,『其實醫學系的訓練,就是大量破碎資訊的訓練。』這在自我教育上非常重要,我不是醫學背景,可以請教更進一步的方法內容嗎?感謝!(39 歲 男 科技繪圖背景)

 

答:(蔡依橙)其實我大學沒什麼方法,破碎資訊從「共同筆記」吸收後,就是靠腦袋自行組合,所以成績一直不好,我大三開始幾乎每個學期都在補考,是到了見實習的那兩年才開竅。

 

 

依然破碎,但有方向。

 

以現在來說,我還是很難湊出每天兩小時來看書,幾乎所有的知識吸收都是破碎的,但多了一招,就是:有方向的破碎知識攝取。

 

就以最近大家都愛看的羅胖來說,我先是看了幾集,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就分享到自己的 facebook,只覺得一集看完都要 40 分鐘,好久。

 

因為這樣分享後,就有朋友說,他都用兩倍速看,於是我也漸漸從 1.5 倍,提升到 2.0 倍看,這樣就能在 20 分鐘內看完一集羅胖。

 

 

尋找或創造社群

 

然後發現有微信訂閱號,語音換文章,知識濃度高!一分鐘就能聽聽羅胖今天的想法,又有一篇文章可以看。但這時候資訊量又太多了,於是成立社團,聽聽大家都看些什麼、想些什麼。

 

後來,對中國目前的網路行銷很有興趣,就飛過去參加羅輯思維公開課,讓我對互聯網時代的各種可能,有了脫胎換骨的認識。

 

 

羅輯思維實驗坊,30 人小班。

羅輯思維實驗坊,30 人小班。

 

 

結論

 

綜合以上,歸納作結:

 

  1. 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像個生命體一樣一直延伸。
  2. 找對的朋友學習,在對的社群裡頭學習。
  3. 沒有社群,就創造社群,把人都找來一起玩!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