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世宜 下的所有文章

(Q&A) 經典文學小說與歐洲哲學著作推薦

 

問:想請問幾位老師是否有些平常看的閒書推薦?(30 歲 男 復健科醫師)

 

答:(黃世宜)因為我個人興趣的關係,所以我看的書籍集中在文史哲這個領域。尤其是我個人特別推薦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小說,以及歐洲哲學著作這兩大類。

 

 

shihyi-recommendation

 

 

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小說

 

個人推薦文學經典的原因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字本身精煉,經得起考驗。而內容方面,展現了人性複雜的多元,對理解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很有幫助。之所以選擇小說這個文類,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喜歡聽故事、說故事的人,小說的閱讀對我來說,特別有舒解壓力的幫助。

 

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文學經典小說,您可根據自己的喜愛選讀。我個人特別喜愛、定期翻閱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有曹雪芹的紅樓夢。而其他文學經典小說,我都來者不拒,永遠讀不完。金瓶梅,紅與黑,追憶逝水年華,雪國,咆哮山莊,水滸傳…我看文學小說就像女人期盼時尚那樣的熱切,沒看過的作家,沒看過的小說,會想盡辦法搜刮…

 

 

歐洲哲學家的著作

 

為什麼是歐洲哲學家?這也是單純興趣。可能這跟我是基督徒有關,而基督教信仰是歐洲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石,不管是質疑還是服膺。閱讀歐洲歷代哲學家的思想著作,會讓我有一種更親近地思考自身處境與世界變動的聯結。

 

在這裡我也並沒有特別推薦哪一位,因為我也是來者不拒,都有興趣拿來就讀。而且我發現每一個時期,隨著心境不同,所欣賞推薦的哲學家也就不一樣。比如今年,由於台灣香港的社會不安與變動,我對漢娜鄂蘭以及盧梭就特別有興趣。

 

以上推薦給您!

 

 

近期課程

 

 

統計

(Q&A) 請問關於教育的研究,是否會經過科學的角度來驗證?

 

問:我是一位剛養育了一個正在經歷 terrible two 階段,也正準備迎接第二個寶寶的新手爸爸,因為本身是一位醫師,想請問關於教育的研究有像實證醫學一樣,用科學的角度來驗證不同教育方法在實做之後的成果嗎?(32眼科醫師)

 

答:(黃世宜)教育其實是一門橫跨人文與科學的領域,涵蓋了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換句話說,教育研究跟實證醫學不一樣的是,不僅可以用科學量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使用人文領域常用的質化研究法。

 

比方說,在教育學領域中,有一門專科叫做教育統計學,這一門研究方法就是重視數據的整理,用數據來支持某一種教育研究。

 

 

統計

醫學常用的統計方法,在教育統計上也會使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在教育學研究論文中,以實證掛帥的量化研究越來越罕見。筆者十幾年前剛進入高雄師範大學時,還存在著以量化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論文,而且教育統計學當時也屬必修教育學分科目,但隨著十幾年過去,筆者發現量化研究的教育論文幾近絕跡。

 

事實上,在教育學質化研究中,也是有數據來支持論證的,但是,這一些數據不是主角,質化研究更重視軟性的推論演繹,而不是追求一對一的必然。

 

換言之,教育學研究是介於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研究:它不僅需要感性的人性推敲,同時也需要理性的實證推理。

 

 

深度對談 教養 / 研究

 

 

學步向前

(Q&A) 如何教養小孩才能在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間取得平衡?

 

問:如何教養小孩才能在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間取得平衡?(36生技公司經理)

 

答:(黃世宜)在教育孩子時,乖乖聽話與獨立思考之間,是可以取得平衡的。關鍵在於,家長在決定因應的教育策略之前,究竟是要孩子乖乖聽話還是獨立思考?必須快速地就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判斷:

 

 

學步向前

放手讓孩子蹣跚,才能學步,才能向前。

 

 

一、什麼樣的教育主題?

 

如果孩子想做危險的事情,可能傷害到自己或他人,比如未滿十八歲但想去夜店或是飆車等等,這時有必要堅持孩子乖乖聽話。但是如果教育的主題是開放式的討論,孩子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而並不會傷害到他自己跟別人,那麼這時就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二、什麼樣的教育場合?

 

如果是在公開場合,如在大賣場大哭大鬧,此時不合適慢慢講道理鼓勵獨立思考,更不能當眾打罵孩子。這時最好方式就是冷靜把孩子帶開,先不要多說。但如果是在寧靜的星期日下午,自己的家裡,有親密的居家環境與空間,這時候就相當適合彼此聊天,陪伴孩子獨立思考,一起討論一些問題。

 

 

三、您所預期達到的教育目標?

 

每一次遇到需要跟孩子過招的時刻,都要很快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教小孩?」、「如果要教,要怎麼教?」、「目的是什麼?」

 

不要擔心讓孩子知道您的底線。要孩子乖乖聽話和獨立思考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基本前提就是,家長本身能對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迅速權衡得失。

 

 

隨時分析,隨時調整

 

根據以上三點,隨時分析,隨時調整,隨時根據需要,時而要求孩子乖乖聽話,時而放手讓孩子自行獨立思考。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要有彈性與包容,願意接受孩子偶爾的叛逆,願意給孩子最溫暖的支持與理解,願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慢慢摸索成長。

 

事實上,乖乖聽話和獨立思考兩者兼有之,是人的天性。我們大人不就是如此嗎?在工作現實中妥協又不失自己的想法。

 

所以放手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蹣跚,才能學步,才能向前。

 

 

有關於孩子的教養方式,可以更進一步參考這幾篇文章:

 

 

素養教育工作坊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Q&A)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怎麼開始?如何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

 

問: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如何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41護理師)

 

答:(黃世宜)這兩個不同的問題,在以下各別說明: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自己去挑書,自己閱讀。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1. 孩子善於模仿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喜歡看書,家長本身最好就有閱讀的習慣。

 

  1. 創造輕鬆宜人的閱讀環境。

比如輕鬆舒適的閱讀角:小沙發,小書櫃,抱枕,檯燈等等。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一個寧靜舒適的心靈角落,而不是應付家長的苦差事。

 

  1. 讓孩子自行選書。

千萬不要拿必讀書單,強迫孩子讀他沒有興趣的書。要讓孩子選他自己感到有興趣的書籍,閱讀習慣才能延續下去。此外,對孩子選的書,請不要加上自己的評語,如:「怎麼選這種書?會不會太幼稚了?」之類在無形中打擊孩子閱讀意願的話語。

 

  1. 不給孩子壓力,不追問成效。

要讓閱讀變成出於自願的一個習慣、一個嗜好,就千萬不能給孩子有壓力的感覺。比如一直關注孩子讀哪些書?有沒有看懂?看完有沒有心得分享?這一些問題都在無形中給孩子一種錯覺,好像閱讀本身就等於一場閱讀測驗一樣,毫無樂趣可言。

 

所以,我建議家長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挑書,自己閱讀,他想分享讀後感,自然會分享的。閱讀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能夠帶給心靈無比的寧靜。有時候孩子就是需要這樣一個能夠自己寧靜的思考空間。假若家長過度期待,往往容易破壞了這樣的心靈空間喔。

 

 

從圖畫書誘導到以文字為主的故事書

 

  1. 親子共讀的方式必須改變。

親子說故事時間逐漸減少,過渡到放手,讓孩子自己選喜愛的書自己看。

 

  1.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自己慢慢過渡,切勿心急造成反效果。

孩子喜歡圖畫書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孩子本身也同時有好奇、想要理解更多書籍文字內容的天性。隨著在學校學習,認字漸多,孩子能認讀的文字資訊肯定越來越多,只要放手讓孩子自行閱讀,孩子一定可以漸漸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的。千萬不要逼問孩子,「你怎麼選這種圖那麼多的書來看!幾年級還看漫畫書?」這樣反而會有反效果,孩子更加排斥文字閱讀。

 

事實上,即便是成人,我們也非常喜愛圖畫視覺式的閱讀。本來人類的閱讀形式,就是圖畫影像與文字符號互相參雜混合的,沒有孰優孰劣。只要建立起自主閱讀的嗜好,孩子自然會有強烈的動機,想透過文字的理解去掌握他有興趣的書籍,慢慢來,一切會沒問題的。

 

 

分享

(Q&A)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無私的,引導開發尋找自我?

 

問:如何引導兒女在成長過程中開發尋找自我,並避免將父母的想法、行為或期望無形中影響子女將來的發展?(36 歲 男 放射科醫師)

 

答:(黃世宜)可以嘗試透過兩個階段,幫助孩子尋找自我:

 

 

分享

彼此的信任感增加,孩子才能願意與父母溝通。

 

 

第一階段:儘量多用問句,少用直述判斷句

 

  1. 不預設答案的連續式小問題

幫助孩子在尋找自我時,最重要的就是儘量避免用「已預設答案」,或「充滿暗示」的問題。比如:你是不是喜歡棒球?這就是一個可能已經預設個人立場的問題,孩子會根據家長平時的喜好去猜測父母期待的答案會是什麼。相反的,可以將這一些是非題,改成答案開放的漸進式小問題。比如先問:你喜歡玩什麼球類?接著問:為什麼喜歡棒球?然後最後問:當你看棒球賽的時候,你看到了些什麼?你有那一些感覺?等等。

 

  1. 避免使用直述判斷句,因為容易帶入父母本人的價值觀和期望

如:爸爸以前很喜歡棒球。打棒球對身體很好。這一些非問句的判斷句,很直接地表達了父母個人的觀點。在初期幫助孩子開發自我的時候,儘量多用引導式的詢問,而避免直接告訴孩子您的個人經驗或看法。

 

 

第二階段:向孩子坦誠分享您的所有感覺,包括擔憂與困惑

 

經過一番開放式問題的討論之後,父母和孩子本人開始了解彼此,此刻,家長一定會開始醞釀自己內心的想法。此時,不需要為了避免影響孩子的自主性而刻意壓抑自己把話吞下去。您依然可以用坦誠的態度告訴孩子您的感受。可以先跟孩子表達您的支持和理解,接著表達自己的立場。如果有任何擔憂與疑問,都可以跟您的孩子分享,請孩子提出他的解決之道,一起討論,一起解決。

 

記住,儘量讓孩子提出他個人的問題解決方案,而不是父母代勞。比如,經過第一階段的討論,孩子決定參加棒球隊:

 

孩子:「我很喜歡棒球,所以我要參加棒球隊。」

 

家長:「你想參加棒球隊我可以理解(表達支持),我以前也有這樣的想法。(表達認同)但是,我在想,你現在已經學英文,又學鋼琴,還有時間玩棒球嗎?(表達您的擔憂)」

 

孩子:「可以吧?」

 

家長:「你看看時間怎麼安排?如果星期三跟星期五要學英文跟鋼琴的話,你要什麼時候去棒球隊?(把具體的問題交給孩子去思考)」

 

 

用鼓勵取代情緒判斷

 

在整個溝通過程中,切忌用情緒化的言語判斷,如:「你很愛玩ㄟ!」或是「連這個都不會嗎?我對你真是太失望了!」等語句,這種話很容易讓孩子退避三舍,以後就寧可關起心房了。儘量多說:「我懂,我理解」或「然後呢?你怎麼看?」之類的句子,鼓勵孩子慢慢表達自我。

 

在這裡也特別提醒各位家長,引導孩子開發自我的過程非常緩慢,需要時間慢慢來的。大部份的孩子可以跟同學朋友分享心事,而不願意回答父母的問題,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現象,所以切勿不要心急,如果孩子不想談,就讓他自己靜靜,耐心等待,等彼此間的信任感增強,孩子想說的時候,自然會願意跟父母溝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