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講師陣容是否可能增加?
答:(蔡依橙)有此規劃,但目前還在評估適當人選。
這跟烤肉一樣,現在是火種,燒一些木炭,只要能熬過去,過陣子火旺了,自然就會發爐。
剛開始最辛苦,所以早期支持我們,就已經加入的朋友,價格一定最優惠,也最早享受各種娛樂設施 相關福利囉。

新思惟團隊,持續評估適合人選中。
問:講師陣容是否可能增加?
答:(蔡依橙)有此規劃,但目前還在評估適當人選。
這跟烤肉一樣,現在是火種,燒一些木炭,只要能熬過去,過陣子火旺了,自然就會發爐。
剛開始最辛苦,所以早期支持我們,就已經加入的朋友,價格一定最優惠,也最早享受各種娛樂設施 相關福利囉。
新思惟團隊,持續評估適合人選中。
問:現今教育最缺乏且必需的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為?回顧過去,覺得終身受用的學習為?這些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很想聽聽大家的答案。
答:(蔡依橙)台灣教育最缺乏的,是真正認清我們是個「人」,以及真正把未來交給「年輕人」或「孩子」的氣度。
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不信任孩子,希望他們長時間的待在學校、下課補習,拼命的安排各種才藝,不問他們的意見。也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人」就是個「人」,所以會用一堂課 200 張 slide 的方式授課,而不是考慮「人」的學習心理學。
終身受用的,以我來說,是找回學習的自主權。在大學,因為大堂課真的太無聊,我個性又不喜歡去花兩個小時坐著,就為了一個「可能的點名」,所以幾乎都騎著車去買書、去上課、去研究所聽課、去藝術大學聽課。
很快的我發現,因為這些我有興趣、而且是我自己決定的,所以我的學習效率跟深度,都超過醫學本科,而這也讓我知道,其實我有能力自己在醫學(被大人規範的學習)之外,學到很多。
進了醫院,當我發現醫療非常有趣時,我也自己規劃了學習,不管是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階段,都自學成長。請參考以下幾篇:
自學的,印象最深刻、學問最紮實。這張圖是上過國際期刊的。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259739
問:如何在大量資訊吸收之下,找出自我特質,並走出自己的風格與品牌?謝謝!
答:(蔡依橙)這不難。
當你閱讀了大量的資訊,並有自己的看法後,那個「自己的風格跟品牌」就已經慢慢形塑了。這個過程在我的人生中一再應驗。
年輕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大量心臟電腦斷層論文,所以知道很多極限是可以打破的,而我開始也知道,或許有一天,我也會打破一個極限。
寒流來,機器也還要吹冷氣,所以我只好穿著一堆衣服跟手套,在半夜研究機器還有什麼設定可以突破的。(2005 / 1 / 20 拍攝)
那時候的我,當然在「主流意見」下,顯得怪異,即使我只是客氣的陳述事實,對潮流不熟的人,會覺得「這年輕人太相信心臟電腦斷層那個沒用的檢查」或「說大話的吧?真的嗎?」
但因為我有大量的閱讀經驗,也有大量的實作經驗,我知道這真的可行,久了以後,「有自己看法、做心臟電腦斷層有國際水平」,就變成我的風格跟品牌。
在國際上看多了,並大量閱讀入門經濟學概念後,我知道台灣醫療的現況問題在哪,經過嘗試、閱讀法令、積極提案,以及與各種獵人頭、國內與國際財團接觸後,理解到我,做為一個放射科醫師,沒辦法在台灣的醫療架構,做出一個我認為「好」的「事業」,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用我其他的專長,來做教育類的創業。
那時候的我,當然在「主流意見」下,顯得怪異,即使我只是客氣的陳述事實,對潮流不熟的人,會覺得「這醫師太自大了,自以為懂市場,其實只是幻想」或「你離開醫院,就沒有廠商或同行看得起你了,看你還剩下什麼?」
但因為我有大量的閱讀經驗,也有大量的實作經驗,我知道這真的可行,久了以後,「能快速跨領域學習,並具有強大執行力」,就變成我的風格跟品牌。
《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是我們在 2014 年 5 月舉辦的大型教育活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創作,把很多本來不在一起的元素,用對的方法結合起來。
所以您看,重點不是「別人看我們是什麼風格是什麼品牌」,而是「我們怎麼大量獲得資訊、產生看法、實際行動、並形成完整的自己。」
追蹤我 Facebook 好一陣子的您,應該也看到了這整個過程。
問:即將成為診所負責人,在對診所人員的教育、行政與領導上該如何自學?
答:(蔡依橙)診所人數少,很類似微型創業。我曾帶過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五個人、三十個人、五十五的人的團隊。對於微型創業的領導,有以下建議。
團隊小的時候,建議組織扁平化,減少階級。
人數少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權威式管理,效果不大,而且因為隨便一個人走,你都會很麻煩,所以員工很清楚,離職是可以威脅到你的。
所以,創業剛開始,就從《僕人式領導》開始吧。除此之外,有幾點,是「台灣醫師」做領導者比較容易忽略的:
1. 資訊透明:除了重要財務與人事外,其他的事情都應該透明,因為我們的長輩,往往以資訊落差來管理我們,所以我們就常複製同樣的方式。但資訊如果流通不夠快,在第一線反應上就會出問題。我的公司,目前有哪些友軍、友軍的現況、競爭對手複製我們模式、成功或失敗,都是直接討論的,這樣,才能讓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策略貢獻的一份子。
2. 打破權威:板起臉來是沒有用的,同仁會暫時閉嘴,但他們心裡不會同意。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而不是只有「你該去做什麼?」會使得工作動機更好。所以,當他們打電話來詢問你是否開錯藥時,花點時間跟他們解釋「你為什麼這麼開」,而千萬別說「你包就是了」。以我來說,我們開每個課程,同仁對任何細節有問題,都可以問,我也會解釋「為什麼我們是這樣設計的?」時間久了,整個團隊產品的概念就會趨於一致,從你帶團隊,變成團隊自走,讓一個自己,變成五個、十個自己。
問:台灣教育真的有很大的問題,但真的一無是處,只能靠自己了嗎?
答:(蔡依橙)是,對小孩,我們要加強親職角色。對自己,就靠自己吧。
您會問這問題,應該是常閱讀我們分享的訊息,所以我再講,老王賣瓜,效果不大。建議您參考范疇最近寫的四篇《台灣教育翻轉思考》,連結如下:
第四篇中,「期待體制,還是自救?」一節,我擷取一段,您參考看看:
體制再荒唐也難以撼動,但還好在教育這件事上,基本的單位是學校,而學校的校長、老師和家長是可流動的。也就是說,教育可以一個學校一個學校的變革,只要這個小範圍內的老師和家長能夠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就能另立典範,與官方體制進行平行競爭。
我們只能假設,在台灣成千上萬的學校當中,總有一批在價值觀上、勇氣上還未「失守」的校長、老師和家長群。他們不能再等待了,不能再寄望於體制了,只能「自己的學校自己救」、「自己的孩子自己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