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alink

(Q&A) Facebook 上資訊的紀錄,用甚麼方式比較好呢?

 

問:在<如何正確、快速、有效的整理知識與累積經驗?>一文中提到「拼命的閱讀,記住關鍵字,然後把整個網路,當成我的 evernote」。如果是在 Facebook 上的資訊,例如網誌、一則動態、一些 comment,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蒐尋到嗎?如果不行,對於這些在 FB 上資訊的紀錄,用甚麼方式比較好呢?

 

答:(蔡依橙) Facebook 到現在,搜尋都還有問題,補強方案有:

 

1. 使用「粉絲專頁」:因為 Facebook 讓粉絲專頁給 Google 搜尋,所以偶爾要找一篇曾經 post 在粉絲專頁的訊息,用 Google 也能找到。缺點是:經營粉絲專頁說實在的有點辛苦,需要一些時間,而且往往需要用自己的 Facebook 帳號去帶。

 

2. 使用「Qsearch:這是目前最好的 Facebook 搜尋服務之一,但說老實話,所需要的時間頗久,像我這種一天有好幾篇的,偶爾也搜尋不到。

 

以上兩種方法,對於 comment 也都沒辦法有效搜尋。所以,就放棄吧。

 

Facebook 比較像是沙洲,在上面熱鬧、在上面玩耍,但永遠要記得,他就只是個沙洲。如果您真的很在意的話,寫個部落格,記錄重點,並留下 permalink,是個不錯的方式。像這篇的作法:我看大腸花

 

每則 Facebook 的 permalink,可以點「日期時間」那邊,便能取得。

 

permalink

點選黃色區域,就能開新分頁,網址列上就有這則 post 的 permalink。

 

不過我還是覺得,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去整理資訊才是對的,因為真的整理不完,而且現在優質資訊產出的速度超快,整理好的資料可能品質上還不如一篇新出來的評論。

 

所以,我真的不常整理 XD

 

 

books

(Q&A) 下班已經很累了,新鮮事要如何能夠學習?

 

問:如果是學生時代,這些學習自我充實的事情似乎並不困難。可是畢業以後,下班已經很累了,要如何能夠學習,又學習的主題每天都有學不完的新鮮事,但又有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有沒有安排上的建議。

 

答:(蔡依橙)那就全部安排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吧!

 

因為學習是很疲倦且耗能量的,如果不是有極高的熱情,一定會半途而廢。而且,如果沒有熱情,做出來的東西沒辦法感動人,也看不到獨特的視角,要做到頂尖,也難。

 

所以,侯文詠說「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Intel 總裁 Andrew S. Grove 說「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都是一樣的道理。

 

就全部安排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吧!

 

books

只有真正熱愛的主題,才有辦法帶我們熬過大量的閱讀、孤獨的思考,並勇敢提出與世界不同的看法。

 

 

(Q&A) 不同的道路上,教職及研究所是必需的基本條件嗎?

 

問:外科系醫師留在醫院發展所需學習的能力?轉往基層發展所需學習的能力?教職及研究所是必需的基本條件嗎?

 

答:(蔡依橙)各種不同的道路,我都有朋友,以下分述之。

 

 

醫院發展

 

醫院發展主要分三種:臨床型、綜合型、行政型。

 

臨床型:病人爆多,走百大良醫路線,以診斷與治療為樂。這種的需要的技術,就是開刀好、術後 care 好、對病人態度好。不過您要看開,臨床型醫師是在醫院裡頭最容易被 abuse 的人,醫院吃定你喜歡看病,會利用各種方法增加你的工作負擔,但另一方面批評你沒有論文,可能會走入無止盡的悲憤,所以需要調適心情的能力。

 

綜合型:臨床也做的不錯,教學反應也好,研究也一年有個幾篇 SCI,這種需要的技術,是全面型的能力,有點講究天分,大概 5% 不到的醫師,能做到這樣。所以如果沒天分的話,就算了。因為這種人過的也不好,能力強、鋒芒太露,各種臨床、教學、研究的要求,都修理不到他,但對專走行政的人,卻是權力的潛在威脅者。你需要對抗與鬥爭的能力,讓大家知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才能持盈保泰。

 

行政型:悲哀的是,在台灣往往是臨床不行的人會積極的去走行政,臨床超好而有機會去做行政的,大概 45 歲以上才比較常見,我們這輩只有往衛星醫院,或被挖角,成立一人/少人科室的時候才有機會。因為台灣醫療體系本質為政治特許的關係,在生存權重上,行政表現比不上乖乖聽話。加上外科系天生的弱點,你被綁在開刀房的時間多,作 social、送往迎來的時間,比其他科少。其實很難。這型需要的能力,是應酬、喬事、做人情。聽來很心酸,但在台灣,的確多數時候是這樣。

 

 

基層發展

 

基層發展比較像是微型創業,由於台灣的中小型醫院的生存空間漸小,我們就假設您想開診所好了。

 

開診所,只有極少數的案例,您還能開刀,多數狀況,就是放掉自己的刀藝。這需要看開過去,把自己一身武藝當成「沈沒成本」的能力。其實我離開醫院時,也是放掉了自己能做各種疑難雜症、介入治療的一身武藝。

 

開診所,需要的是商業經營的能力,選地點、在法令內行銷、維持團隊運作與士氣、防弊、競爭者管理、客戶關係管理、口碑經營。如果您與健保局簽約,那又有申報、剔退、低點值、總額社交圈等需要煩惱。

 

在基層發展,刀藝幫助不大,一般內科疾病、慢性疾病、兒科疾病的處理,以及患者心理的掌握,才是關鍵。真的!

 

 

教職與學位的意義

 

如果在大醫院發展,教職跟學位真的讓人走路有風,但以你我的年紀,最多就是助理教授、厲害一點的副教授,還拿個博士。有時候你看到哪些用「中文論文」升教授的罵咱們不認真,真會覺得時不我與。

 

這是一個「學歷通貨膨脹」的概念。

 

如果規矩清楚,對你有幫助,那就去拿吧。但我的朋友們,助理教授、副教授、博士的所在多有,在一流醫學中心當主任的還真不多,多數當到主任的,都是學位教職拿滿,結果還是沒辦法往上升遷,於是到其他地區/區域醫院工作,小小的科,當個小小的主任。

 

需不需要學位與教職,就看您囉。我個人覺得,「自己的好,有效的表現給人家知道」,比起用頭銜更有說服力。我們到國際學會上,其實不太在意誰是 professor 誰是 PhD 的,因為每個國家、每個學校發學歷的標準不一樣。

 

重點是,這個人的論文是否改變世界、這個人是做什麼出名的。

 

CHD_article

這篇 2006 年,用 MDCT 做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文章,雖然是個冷門領域,但因改變業界臨床流程,至今(2014)已被引用達 87 次。在我參加國際學會時,總是會有幾位學者來致意,提到他們開始做這個領域,是受到我們文章的啟發。

 

 

近期課程

 

 

team_brainstorming

(Q&A) 講師陣容是否可能增加?

 

問:講師陣容是否可能增加?

 

答:(蔡依橙)有此規劃,但目前還在評估適當人選。

 

這跟烤肉一樣,現在是火種,燒一些木炭,只要能熬過去,過陣子火旺了,自然就會發爐。

 

剛開始最辛苦,所以早期支持我們,就已經加入的朋友,價格一定最優惠,也最早享受各種娛樂設施 相關福利囉。

 

team_brainstorming

新思惟團隊,持續評估適合人選中。

 

 

hardwork

(Q&A) 現今教育,沒有一定標準,但想聽大家的答案。

 

問:現今教育最缺乏且必需的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為?回顧過去,覺得終身受用的學習為?這些其實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很想聽聽大家的答案。

 

答:(蔡依橙)台灣教育最缺乏的,是真正認清我們是個「人」,以及真正把未來交給「年輕人」或「孩子」的氣度。

 

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不信任孩子,希望他們長時間的待在學校、下課補習,拼命的安排各種才藝,不問他們的意見。也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人」就是個「人」,所以會用一堂課 200 張 slide 的方式授課,而不是考慮「人」的學習心理學。

 

終身受用的,以我來說,是找回學習的自主權。在大學,因為大堂課真的太無聊,我個性又不喜歡去花兩個小時坐著,就為了一個「可能的點名」,所以幾乎都騎著車去買書、去上課、去研究所聽課、去藝術大學聽課。

 

很快的我發現,因為這些我有興趣、而且是我自己決定的,所以我的學習效率跟深度,都超過醫學本科,而這也讓我知道,其實我有能力自己在醫學(被大人規範的學習)之外,學到很多。

 

進了醫院,當我發現醫療非常有趣時,我也自己規劃了學習,不管是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階段,都自學成長。請參考以下幾篇:

 

 

hardwork

自學的,印象最深刻、學問最紮實。這張圖是上過國際期刊的。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259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