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策略 下的所有文章

iPad_heart

(Q&A) 是否可提供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方式?知識學習的策略?

 

問:

  1. 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方式。
  2. 知識學習的策略(該學甚麼 如何學習可以在工作上有最好的 ROI) (29歲 女 會計師事務所 顧問)

 

答:(蔡依橙)我們這個世代,剛好面臨觀念的轉換,所以一些過去常見的問題與解答,現在似乎必須重新定義。

 

您所提的兩個問題,二十年前,我們唸書的年代就已經很夯,但現在還是有人會提,為什麼?因為以前我們聽過的答案都不適用了!

 

iPad_heart

與傳統放射科的學術領域相比,我所做的「心臟電腦斷層」是跨領域的全新主題,橫跨醫學物理、輻射生物、工作站操作與管理、量化影像、心臟學…等。與其被六個領域嚇倒,不如直接開始學,遇到什麼學什麼。圖 / 心臟電腦斷層判讀結果,經處理與傳輸後,於 iPad 顯示,方便與患者溝通說明。

 

 

領域的邊際模糊中,新領域出現太快。

 

過去思考跨領域,是我念了資訊畢業後,再去念會計師,跨領域的學歷、跨領域的工作。但現在世界變化太快,如果不是非要「那張政治力保護的證照」,其實根本不需要進入主流的教育體系。

 

Zuckerberg 難道是先去學資訊,然後學了社交工程,然後學了伺服器維護,接著創辦 facebook 嗎?您可能也看過 Social Network這電影,我們都清楚,他是邊做邊進化的。

 

Elon Musk、Bill Gates、Warren Buffett 也都不是,他們都是邊做邊進化的。

 

很多人會說:「Warren Buffett 是 outlier、是異常值,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學的。」我都回答:「那就有趣了。為什麼說到買股票的方法的時候,大家又學他、又看他的書,又認為他的價值觀是對的,應該學習呢?」

 

其實,「跨領域」已經不是問題。因為這個世界出現「新領域」的速度太快,我們應該在腦中除去任何我們自己對知識所設下的疆界,追尋自己的熱情去學習,當我們不去定義領域,就不存在「跨領域該怎麼跨」的問題!

 

 

學什麼,在工作上有最好的回報?

 

同樣的概念,其實「如何讓學習,在工作上有最好的投資回報」,這問題最根本的,其實是「工作上」,如果我們期待讓上司肯定、讓公司需要,那自然應該去問上司、問公司。

 

但就像賈伯斯說的:「其實消費者的需求,是問不出來的。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除非你展示給他們看。」您所身處的公司,非常龐大,面對的危機與挑戰也非常多,如果他們都不清楚兩年後可能會遇到怎樣的衝擊、需要怎樣的人才,何況是做為員工的我們呢!

 

所以,您對什麼有興趣,就學什麼吧!用熱情,才學得深、學得久、學得精髓。而當你的能力夠好,對組織能產生加成效益時,主動爭取更高的職位、更大的挑戰,「展示給他們看」吧!

 

我在 A 醫院服務時,因為主管職務已經過飽和,很多可以升主管的人,被擺到真該有人發展的業務,卻只能開出「任務編組」的書面缺,也就是,要作事,但沒有對應的薪水與銓敘,只給你重刻一個印章。

 

在那樣的環境裡,學習領導、學習分配資源、學習策略思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太年輕,升遷機會微乎其微。但我就對這有興趣,所以自己辦活動自己開創新領域自學團隊經營走向世界

 

幾年後,A 醫院一樣沒有升遷的可能,但因我已經準備好,也有許多客觀成績,所以就到了 B 醫院體系,擔任兩家醫院的放射科主管,領導 55 個人

 

所以,就準備您自己最有熱情的領域吧。畢竟,時代變化太快了。

 

 

(Q&A) 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問: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答:(蔡依橙)果然是做歷史的,看事情都有縱深!XD

 

公開的部分,就如「設計概念」這邊所說的。但歷史專家如您來問,肯定沒辦法這樣打發 XD 以下分享一些我們當初企劃的歷史場景。

 

其實我們本來是想出書的,但現在的書市很險峻(請見:出書沒有你想的那麼好賺、台灣出版業的前途、出版社要有成為新媒體的自覺)。

 

如果做為大策略的一部分,只求傳播,不求賺錢,還可以當贈品送人,這樣的話不錯(如候選人、藝人、學者),但如果純在作者端考慮,會發現這是一個投資風險很大的領域。書局經營很辛苦,而盤商與出版社也有他們該賺的,加上退書成本、終端售價不高,一個剛起步的團隊,走這條路有點危險。

 

後來想出電子書,找上了 LeanPub平台,很喜歡他們家的低抽成(只抽 10% 作者保留九成),以及即時更新、隨時更新,連定價都可以更新的作法。但 markdown 寫作模式,對我們這種非技術出身的人有點困難,我真的試過,但放棄了。

 

有興趣研究 LeanPub 的朋友,可以參考 XDite 這篇:[電子出版] Rails 101 的兩年來的一些數據。為了深度理解這個平台,我買過 XDite 的電子書。

 

後來真是走投無路,無計可施。某一天,在處理網站的時候,忽然想到,我們可以用會員制的網站來處理,增加實體書沒辦法有的互動與更新,加上實體書一起發行,達到讓各位讀者在手機、平板、電腦、捷運通勤、高鐵上都能看的狀態。

 

在企劃微調的過程中,團隊也發現,這個新模式其實比較類似我們所辦的「小班課程」與「大型研討會」,而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或者「電子書」。

 

EDU_Meed2014-236

 

所以,就有了《新思惟網路講堂:我們來談教育》。

 

回頭一想,這個問答,很有「史觀」討論況味呢!

 

 

Uno 牌戲

UNO:教小孩看破輸贏 學會策略虛實

 

講者:蔡依橙 醫師

 

 

Uno 牌戲

The game of UNO by Cburnett @ Wikipedia / CC BY-SA 3.0

 

 

UNO 紙牌遊戲

 

一次回家,女兒在安親班看同學玩 UNO,很熱鬧,想在家裡玩,於是我們上網買了一副,熟悉規則後,每天晚上都玩個幾輪。

 

UNO 是個風靡全世界的紙牌遊戲。多人同玩時,運氣成分大,即使精心經營的策略,也容易因玩家多、變數多,而功虧一簣。但兩個人玩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由於特殊牌規則改變,態勢改為對決,策略以及 combo 技變得很重要。

 

多數時候,都是女兒跟我兩個人玩。我一直在思考,這麼把這些策略與 combo 技能,教給她?

 

 

策略虛實

 

大人畢竟思考力強,兩人對決的情況下,玩個幾盤、抓到技巧,就幾乎立於不敗之地。於是,小孩心裡挫折,哭鬧、耍脾氣都少不了。這時候的她,不喜歡輸,很想贏,於是我說:「你想知道爸比怎麼贏的嗎?」

 

忽然哭鬧就停了,仔細聆聽。

 

接著幾盤,我牌全部公開,出牌時,每一張我都跟她講「為什麼」,讓她知道,牌戲的重點,不是「能出就要出」,而是「有這麼多選擇的時候,我應該哪些先出、哪些後出,才會增加最後勝利的機會?」

 

小孩需要一個可以依循的開始,以下是我的教學重點:

 

  • 當別人喊 UNO 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破解。你可以從她的表情與信心去觀察,如果牌蓋上,連看都不看,可能是特殊牌或同色,換掉顏色是你僅剩的機會。如果 UNO 後,底牌還拿在手上,一再確認,可能是跳色,或甚至跳色又跳號,你可以賭賭看,不理他,下一輪或許他就乖乖抽牌去。
  • 最後的幾張牌,要組成連續技,一次到底,沒辦法獲得勝利的 UNO,沒有意義。
  • 最後的牌,最好是「跳色」或「跳色加四」,這樣的 UNO 最穩當。而且萬一居於劣勢,保有這兩種牌,在對方 UNO 時,才有機會破壞。
  • 對決狀況下,+2 應該早期先出,不要留到最後。因為那會增加對手的牌,也增加對手破壞你 UNO 的機會。
  • 對決狀況下,要保留「不同花色但同數字」的牌,先出畸零數字牌。因為「不同花色但同數字」以及「禁止」「迴轉」等,很容易組成 combo。甚至可以做到連續出掉五張牌,達致勝利。

 

小孩的學習能力非常快速,擦乾眼淚,學了一晚上,之後我就不敢亮牌了,因為那鐵輸無疑。即使照規矩來,勝負也變成五五波,我還被她 combo K.O. 好幾次,連破壞 UNO 的機會都沒有。

 

 

看破輸贏

 

這時候,再回頭跟她談輸贏。

 

「你一開始很怕輸,而且輸了就會哭對不對?」

「對。」

「那你現在 UNO 很厲害,懂得怎麼贏,以前都只是隨便出,是不是就很容易輸?」

「嗯。」

「所以,一開始玩新的遊戲,剛開始輸是一定的,只要多玩幾盤,想想為什麼自己會輸,然後找厲害的人學,或者上網查,看看怎麼贏,這樣就會變成 UNO 高手了,對不對?」

「對!」

 

這裡頭,傳遞了幾個重點:

 

  • 一開始的輸不是輸,只是不熟規則。
  • 重點不是輸贏悲喜,而是有沒有抓到戲局關鍵。
  • 資源的配置,決定了勝負,而如果自己想不出來資源配置的順序,就問懂的人。
  • 只要後面抓到重點,開始贏,前面的挫折就會忘記。
  • 下次他進入新賽局,起頭連續輸,心裡知道勝利之路,初始挫折就比較能承受。

 

 

真的學的會嗎?

 

你以為六歲的小孩學不會嗎?不,她學會了。

 

後來我們玩動物棋,她選擇一開始不自己下去玩,先看爸媽對決,而且觀察大象老鼠的配置、斜線直線不等距、從對手的反應猜動物種類 以及 思考不對稱虛實佈局。看不懂的都會問,也會一起討論陣形。

 

人生就是這樣,當你的層次不一樣,一時的輸贏思考也會不一樣。而這些,只要一副 UNO 紙牌,就能教。

 

 

靜仔洗碗盤

小孩其實什麼都能教,只是我們決定什麼時候教、怎麼教的問題。

 

 

近期課程

 

 

校園

(Q&A) 若是和學校老師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該如何溝通?

 

問:若是和學校老師有不同教育小孩的理念,該如何溝通?(33歲 男 主治醫師)

 

答: (黃世宜)意見分歧的時候,要怎麼溝通?其實是因人因地因時隨時調整的。我建議您首先考慮:

 

校園

意見分歧的溝通,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

 

 

先行了解

 

溝通對象本身(學校老師)本身的個性、年齡、背景:

 

溝通對象本身差異很大,根據個性等特質,有些人偏向直接坦率地口頭溝通,有些人卻不習慣,可能越直接越是收到反效果。所以我建議您先對老師進行初步地了解,知道老師的底線是什麼,再選擇溝通的策略。

 

 

幫對方保留面子

 

把握成功溝通的基本共通原則:

 

其實在學校經常遇見家長和教師為了教育孩子理念或方式不同而產生爭執,即使在瑞士學校也是如此,所以幫對方保留面子,也就是溝通的餘地,是中外皆然的。

 

因為老師本身會認為他是專業的,所以面對家長的公開質疑,很容易因為面子掛不住而劍拔弩張,情緒上來就失去了理性溝通的可能。因此,在我會特別想建議家長,跟老師溝通時,儘量:

 

  1. 避免在公開場合(如辦公室),或公開結合幾個家長的力量,或大家聯名寫公開信之類的,造成老師反射性地憤怒。儘量用私下管道,一對一解決,不要大聲聲張,對老師跟孩子都造成壓力。
  2. 儘量用口頭,而不要用書面的方式:避免用寫電郵、簡訊、書信甚至轉寄給校長或其他家長之類的方式來溝通。因為這一些方式,白紙黑字容易留下懷恨批評的證據,對解決溝通爭端並沒有幫助。我的建議是,可以用口頭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如一起喝個咖啡,或是吃一頓飯的方式,大家私下聊一聊,彼此有疑問可以當面溝通清楚,理性融洽地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記住,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意見再怎麼不同,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教師和家長需要彼此互相體諒,一起幫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