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世宜 下的所有文章

(Q&A) 身為嚴厲的父親,怎麼讓自己拋開傳統觀念,跟孩子做朋友?

 

問:有關退學這段,想問您與父親之間已經重修舊好了嗎?為什麼這樣問是因為,我們常常因為孩子(一個小五一個小六)某些表現不達預期,就用嚴厲謾罵的口吻責備孩子,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感覺上我們以前好像就是有這種奴性(六年一班,小學時還在戒嚴的年代),怎樣讓自己不要這樣,怎樣讓自己拋開以前的教育觀念,跟孩子做朋友是我一直想做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言歸正傳,您與父親之間的疙瘩(那一巴掌)後來如何解決,您父親做了什麼嗎?(我現在的角色有點像您被退學時的父親)!(男 42歲 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坦白說,我父親與我之間的溝通一直都有很多的衝突,即便是今天,依然如此。比如,那一巴掌之後,我還承受了很多的指責與懲罰。就我父親的觀點來看,他認為父親扮演著絕對權威不容質疑的角色,包括他的懲罰,他也用愛來將以合理化。

 

讓孩子願意和你做朋友,與你分享。

讓孩子願意和你做朋友,與你分享。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誠意

 

我從您的問題來看,我必須得說,您已經比我的父親還要好太多了!因為您會去思考,去反省,去修補跟孩子之間的關係,這種誠意,孩子會感受到的。而我父親則是完全不容我質疑也絕不可能發出這樣的自省,所以我們之間至今仍有很大的價值觀衝突。

 

我父親無法跟我做朋友的最主要因素,是他堅持孝順的道德觀。我父親會認為親子之間是上對下的絕對關係,如果孩子不服從,那就是不孝,而這就是我們之間始終感到矛盾緊張的因素,就是我明明出於天性愛自己的父親,但是又因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而感到痛苦。

 

 

跟孩子站在平等的高度,用他的角度看待問題。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您想跟您的孩子做朋友,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把孝順的概念放一邊。要跟孩子站在平等的高度,試著理解孩子的情緒跟立場,用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來看孩子的問題。

 

那麼怎麼理解孩子的情緒跟立場?具體的做法是:儘量不要劈頭就給孩子您本人的意見,儘量先聽孩子說話,儘量讓孩子感到充分表達是不會被處罰的,儘量讓孩子感到跟您對話是一件溫暖舒適的事。

 

 

利用溝通技巧,讓孩子逐步卸下心防。

 

比如,當您發現孩子有心事或是出了什麼問題,最好不要劈頭就告訴他您的建議,先沉下氣來,聽孩子慢慢說。當孩子說完後,也不要表示出驚訝、憤怒或急躁的負面情緒,就淡定地說,「嗯爸爸知道了,明白了。爸爸相信你可以處理的,那你打算怎麼辦呢?」就這樣,以細膩的談話溝通技巧,讓孩子逐步卸下心防,他就會慢慢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跟生活細節跟您分享。

 

這樣的對話大概要經過一陣子的時間(數個月),孩子就會願意真正把您當作朋友囉!加油這位爸爸,我相信以您的誠意,有一天您一定會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的。

 

 

(Q&A) 如何培養孩子面對人生挫折的勇氣?

 

問:在「(Q&A) 退學──我最好的文憑」一文中,黃老師提到:「在陽光下被父親甩耳光的經歷,突然間被打那一刻,讓我意識到我終於脫離了會計系那個大牢籠,人生又重新有了機會,可以做回我自己真的想做的事!」

 

我一方面很佩服黃老師的勇氣,另一方面也很疑惑,到底黃老師是怎麼有這樣的勇氣?家庭背景?自我訓練?個性使然?我需要培養孩子這樣的勇氣嗎?如果應該,那又該怎麼做?(35歲 男 核醫科主任)

 

答:(黃世宜)

 

consumer-47205

 

 

台灣的教育要求壓抑情緒

 

首先先謝謝您的話語,感覺很溫暖。坦白說,我從小到大,最常被家長同學批評取笑的一點就是:軟弱愛哭,敏感流于感性。所以,「愛哭鬼」一直是我的綽號,成長過程中也經歷過不少同儕的排擠跟取笑,一方面不是台灣的人生勝利組,另一方面敏感感性並不是在台灣那樣競爭的環境所需要的配備。我們的成長環境,一直要求我們堅強武裝,壓過別人,要當人生的勝利組,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否則就會像我一樣失敗。

 

但是,隨著我來到歐洲發展,漸漸有越來越多台灣親友,開始羨慕起我在歐洲的生活與工作,當年的揶揄跟取笑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請問我「成功的祕訣」。但是,我仔細回首來時路,其實我還是以前那樣愛哭愛笑,敏感軟弱啊!

 

 

只有面對真實自己,信心與勇氣才會油然而生。

 

所以我想了很久,是不是正因為我軟弱,所以我一直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失敗,從不壓抑自己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禱告就禱告。我喜愛文學藝術,並且是個基督徒,所以我軟弱的時候,就是從讀小說、看電影、聽音樂、讀聖經、禱告這一些很簡單的東西來取得勇氣的力量,就是這麼簡單真實:承認自己的失敗與軟弱,把情緒宣泄出來,然後重新再來,沒有關係的。

 

我在歐洲,觀察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鼓勵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是一種人本精神的展現。所以,如果您不是基督徒也沒有關係,具體您教育孩子的時候,您平時可以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如果感到挫折或傷心,想哭的時候,就靜靜地陪他流眼淚,這樣就夠了,他如果想用自己的方式來發洩負面情緒,如花三天打電動,就讓他這麼做,讓他自己靜靜面對處理人生的危機。

 

只要記得,信心與勇氣,只有在面對真實自己的時刻,才會油然而生。容許孩子犯錯,容許孩子失敗,容許孩子流淚,容許孩子受傷,他就會自己愈合傷口,自己戴上盔甲,成為人生戰場上真正的鬥士。

 

 

(Q&A) 如何發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

 

問:

  1. 小孩都有獨特的潛在的天賦和興趣嗎?如果有,要怎麼發掘?參加才藝班是個探索興趣的好辦法嗎?
  2. 如何有系統的觀察小孩的興趣、特質、能力,以開發孩子的潛能,誘導自主學習呢?

(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黃世宜)是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即使是兄弟姐妹,每一個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

 

挖掘孩子的天賦,可以從許多地方觀察。

挖掘孩子的天賦,可以從許多地方觀察。

 

 

歐洲孩子也是有很多課外才藝活動的

 

我跟其他教育者的觀點不一樣。許多教育者認為應該別讓孩子去才藝班,應該讓孩子多玩,但是我在歐洲觀察,其實他們的孩子放學之後,也是有很多才藝活動的,只是,歐洲孩子所享有的空間相對較大,而且家長送孩子去學才藝的心態不求成,所以會給人有一種錯覺,認為好像歐洲孩子放學之後就都在玩一樣。其實,他們是「有所目的」地,玩才藝。

 

在台灣,人口眾多空間較小,所以才藝班給人的傳統觀念都是在室內。但是,在室內,也一樣可以挖掘孩子的興趣跟專長。透過不同才藝的嘗試,如繪畫,陶土,鋼琴,舞蹈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方法。我注意到台灣這幾年才藝班的種類跟形式已經比過去還要多元而新穎,其實都是很不錯而且適合台灣國情的教育方式。

 

如何有系統的觀察小孩的興趣、特質、能力?我的具體建議是: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情緒反應:比如:他彈鋼琴時,是愁眉苦臉呢?還是興高采烈?如果是不開心?為什麼?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時間長度與專注程度:比如:他畫畫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畫個三十分鐘以上,非常專注?還是大筆一揮就跑去看電視了?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主動積極性與頻率:比如:他很主動不需催促就會自己彈鋼琴嗎?又或者,在不需家長叮嚀之前,孩子一天或一周內主動去碰鋼琴幾次了呢?

 

  1. 與其他孩子熟悉的人討論並交換彼此對孩子興趣特質能力的觀察:比如與孩子的好朋友,孩子的教師,其他孩子熟悉的長輩(如爺爺奶奶)交換觀察心得。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並挖掘您孩子的潛能。

 

以上四點具體的觀察面向,建議您也可以觀察結果,記在一個筆記本上,很簡單的幾句重點就行,主要讓您日後可以更有系統而清楚全面地分析孩子的興趣跟潛能。

 

這一位爸爸,我覺得您會問這種問題,顯示出您已經對您孩子的特質有相當程度的關切與理解!所以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很快找到孩子的特質與潛能噢!祝福您!

 

 

素養教育教養深度對談

 

 

(Q&A) 歐洲如何用「非常費心機的長期作戰計劃」,幫助孩子找到特長「適性發展」?

 

問:我對黃世宜老師這篇 Q&A 很有興趣:「爸媽應該怎麼幫助孩子,找到特長「適性發展」?」非常想進一步了解最後一段『非常費心機的長期作戰計劃』。可提供實例嗎?(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我所指出的「費心機的長期作戰計劃」,其實是參考我在歐洲所觀察到的情形。

 

在歐洲,並沒有把職業和興趣只設定於少數幾種行業。

在歐洲,並沒有把職業和興趣只設定於少數幾種行業。

 

 

歐洲:有計畫的評估發展計畫

 

我發現,歐洲家長並不是像台灣家長所想像的,完全放任不管任期發展興趣,完全不是。他們其實是非常有計劃,提出各種問題,比如:評估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去發展這個興趣?要怎樣讓孩子的興趣跟課業配合?如果將興趣當作職業,孩子是否可以養活自己等等?我觀察了很多例子,其實他們非常費心地為孩子做好長期的發展計劃。

 

跟台灣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把職業和興趣只設定於少數幾種行業。

 

 

讓孩子「自己」在興趣與課業中取捨

 

我舉一個瑞士朋友為例。她本身是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一位充滿愛心的幼稚園老師。每一個孩子都讓他們從小接觸各種才藝跟活動,其中有一個孩子,對音樂展現很大的興趣,這一位母親從小就支持他學各種樂器,如打擊樂,管樂等等。

 

當這孩子升上中學的時候,她開始要求孩子必須在興趣跟課業中做個取捨,如果要學這麼多音樂,真的還要讀普通高中嗎?還是應該選擇音樂院呢?如果要走音樂院,未來的職業是什麼?等等這一些問題,都要事前,至少幾年前就得開始思考,跟孩子一起討論。記住,不是替孩子決定,是把優缺點跟他一起分析,讓孩子自己了解職場實況,自己做主做決定。

 

 

大部分的狀況都是有心理準備的

 

後來這孩子去英國倫敦讀作曲,被好萊塢挖掘,但是在等待新合約的同時,遇到一些問題,有一段時間孩子是吃苦的狀態,靠存款過日子,處於失業狀態。但是,這一位母親跟我談到這一件事,她卻非常樂觀:「很多年前,當孩子決定要以音樂做職業,我們就已經討論過,未來收入可能會不穩定,要他心裏有數。所以現在這樣子,孩子自己心裡是有準備的,我對他有信心,相信一定沒問題的。」

 

一年後,我再跟這一位母親提到此事,兒子已經去美國好萊塢發展了。

 

 

一視同仁

 

很有意思的是,這位母親其中有一個兒子,則是對音樂才藝並不感興趣,卻從小喜歡生物和醫學,這或許是受到獸醫父親的影響。這一位喜歡生物的兒子,目前在大學醫學系讀書。而在瑞士,醫師是一個穩定高薪、受人敬重的職業,但是,我發現這位母親對所有四個孩子都一視同仁,提供一樣的機會、用一樣的態度去關愛,完全不會去比較她四個孩子間的個性或成就。

 

 

(Q&A) 如何看待小孩幼稚園的作業?

 

問:如何看待小孩的作業?每個求學階段都有不同老師,要求不同的功課和作業。例如,我家小孩讀雙語幼兒園,每周都有一點點作業,有時候會想他才小班呢,寫什麼功課!開心玩耍就好了!又怕他跟不上,會有挫折感。實在是很困擾呢!(男 35歲 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我對作業的看法是,以孩子所遇到的實際情況,來因應與調整。

 

圖 / 瑞士幼稚園的遊戲區

圖 / 瑞士幼稚園的遊戲區

 

因為如果拿教育理論或其他例子堅持不寫功課的話,很有可能造成校方的反感,無形中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也因此,我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我想既然每一周只有一點點作業,那還是可以容忍接受的範圍,就按照學校的進度,把該寫的功課寫完。也可以從正面角度來鼓勵孩子,這是培養定時寫作業習慣的開始,讓孩子不會覺得寫作業是一件痛苦的事。

 

此外,我也很好奇的是,不知道您孩子的作業是怎樣的內容?有趣嗎?因為作業內容與形式會大幅影響學習效果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