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rciou 的所有文章

建國中學

謝宇程的教育經驗歷程與啟發

 

問:想了解新講師的背景,如:出生在哪一個世代?求學過程是否有哪些衝擊啟發?自身是否有教養小孩的經驗等。(女 40診所醫師)

 

答:(謝宇程)謝謝您對我好奇,也給了我一個自我介紹的機會。我生長和求學的時代,是聯考、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時代的末年,是電腦、網路、手機時代的初年 — 也許你己經明白這個暗示了。

 

 

走向幸福成功的標準道路?

 

在我求學的時代,以為一切會依照我父母成長的時代,相似的秩序往前發展,我以為世界是一座金字塔,人人要朝一個頂峰向上攀爬,而我們的成就、快樂、財富、地位,都視我們在金字塔的哪一層而定。

 

然而,在我離開學校的幾年之間,我驚訝地發現一切秩序與常態會變化,父母世代的成功經驗已經不適合我,沒有人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到下一代,甚至可以複製給別人。世界不再是個金字塔,而是千萬座小山,人人可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生活與內心的滿足。

 

這個領悟的本身,就是極大的衝擊和啟發。

 

ychsieh-01-03-1

從小,似乎人生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圖 / 許多人認為標誌成功之路的高中大門。

 

從小,我是非常用功的孩子,國中到高中是多麼專心努力,就不用說了。我連大學、研究所,對於學校課業的態度,和大學聯考前差不太多。只有少數台大的學生,會把課本從封面讀到封底,我是其中一個。每次上完課,當天就會把教授的筆記整理好,在期中、期末考前,同學談複習完了沒,我在想的是複習了幾次。在上課的時候,我一向坐中間的前兩排,勤抄筆記,不打瞌睡,不蹺課。

 

 

自己的生涯,社會的未來

 

現在回頭看,那個時候不斷的努力和用功,除了想贏得肯定,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安全感吧。

 

「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正在往哪裡去。」

 

所以,我全力爭取(當時認為)最可靠的優勢,也就是分數、學分、成績。在父母、老師的眼中,我是最優良、標準的學生,但是其實我從來不覺得快樂。為了分數和學歷而學習,即使「績效不錯」,卻又怎麼可能快樂呢?

 

在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並且從事政策的研究之後,我看到且感受到幾個重大的問題,持續地困擾我。

 

1. 是關於自己的

 

當時的工作,是我所擅長、做得好的。但是,這個環境,讓我的努力效益付諸白費,組織的規則僵化、腐朽、落後。我自問:

 

「如果離開了這裡,我的長才似乎又無從發揮,要怎麼辦?青年時期的努力,是為了下半輩子在一個地方,無限期地忍耐下去嗎?」

 

2. 是關於這個社會,台灣整體的

 

所有人都這麼努力,從學生到家長到老師到各行各業的人士,尤其是醫生、教授、各種工程師,我們工時如此長,加班這麼嚴重,讀書這麼辛苦,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品質,就是趕不上那些我們羨慕的國家?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與方法,根本上有些錯誤?我自己的學習過程,更讓我不想坐視這個問題無人解答,眼看這個現象持續下去。

 

台灣大學

在大學的時候,我一直像高三一樣地用功,圖 / 大學的校門口。

 

 

學與業之間的斷谷,應該如何連結?

 

所以,我開始專心從事這個課題的研究:

 

究竟,現在到未來,「業」的領域,也就是各種產業、企業、專業,是什麼樣的實況,會如何變化?比較了解這個課題後,我們才能再思考,在大學、中學階段,我們該如何預備、規劃與選擇。

 

換句話說,如果這個世界在變,而且愈變愈快,我們的教育方式、學習過程,就要培養適應變局、引領變局的人。然而,我們現在教育界很少人理解這件事,更少人提出方法,而這是我想要去彌補的。這不單是我個人的生涯困惑,我相信,許多人也同樣需要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個人的研究核心,是以「學」(學校、學習、教育)和「業」(事業、專業、企業、產業),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界面出發。並以這個界面的理解為基礎,重新建構我們對「學」的理解,做好對「業」的準備。

 

目前我還沒有小孩,再過一段時間若我做好準備,也許會挑戰這個高難度的事業。

 

 

工業設計

選到有興趣的科系領域,大學與生涯就一路順暢?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ychsieh-01-01-1

 

最近幾年,教育領域的價值觀稍有轉向。過去,選科系必問是否「熱門」,挑職業必選「高職」,但近來,「興趣」成為了重點關鍵字。愈來愈多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也比較多學生開始思考科系的內容是否符合興趣。這是一個進步,我很肯定。

 

但是,故事結束在這裡嗎?進了有興趣的科系,小王子和小公主們就會在大學過得幸福快樂嗎,會和興趣白頭偕老嗎?那可未必。先從我最近訪談的設計師 Helen 說起吧。

 

 

選到了有興趣的科系,好棒!(?)

 

Helen 從小成績是相當不錯,極可能考上台大。但她把台大的招生簡章看過一次,發現沒有對任何一個科系感興趣,她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合適讀大學。一直到她發現成大有「工業設計系」,這個系的科目和美學、工程、人文、商業都有關係,讓她極感興趣。雖然學校老師不支持(不願意班上少了一個台大錄取名額),Helen 最後還是以優異的成績上了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工設系。

 

但是,快樂的時光沒有就此到來。

 

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一,汽車外觀設計;
據說,隨手畫一條弧線,就看得出你有沒有天分。

 

 

四年大學,有收獲的課只有…兩門

 

Helen 回憶,在成大的課程,至今仍然失望。讓她感到挫折與沮喪,學起來覺得快樂的課程極少,只有兩門算是有收獲。這兩門課的老師,都是業界人士在成大兼任,教學的內容、教材、方法較靈活有趣,而且帶入業界真正的設計思維與作業流程。

 

在成大工設系,許多必修課程,如:微積分和物理學……等,內容是比照工學院,並沒有依照工業設計領域的需求,設計科目和上課內容。老師們的解釋是「為了讓學生轉系容易」。

 

 

創意作品被扣分 – 因為有創造

 

而且許多專業課程的老師,都是學術研究的人才,但沒有業界經驗,老師只能照課本附的投影片搬演內容。某些設計作業的評分標準,竟然是以「市面上的成品」為準,創新的設計竟然因為「和多數的商品不同」被扣分了。

 

這些作法,她和同學當時都無法認同。之後在工業設計領域工作五年的經驗,也印證了她當時的想法。

 

Helen 總結她的學習經驗,她認為在成大工設系的期間,大部分的學習收獲來自同學和學長姊。學長姊有時在課後開設計軟體操作的分享課程,硬是比相同性質的正式課程有料得多。而且,雖然她在學校有學到一些基本架構和思維能力,進業界之後大致上還是從頭學起。

 

 

如果大學無用,是否可以不讀?

 

談到這兒,我問了一個殺手鐧問題:

 

「一個聰明努力的高中生對工設有興趣,你會建議他直接去工業設計公司從助理開始邊學邊工作,或是成大工設畢業後再加入同一個公司,你覺得孰優孰劣?」

 

她想了一想,回答:

 

「前者會學得比較多。只是目前台灣的老闆是否願意晉用沒有大學學歷的畢業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傢俱

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二,家具設計;
家具的價格落差極大,原料只是小部分原因,設計才是主要價差來源。

 

Helen 算是幸運的。她在工業設計上有興趣也有能力,在畢業之後,很快受到肯定,進入口碑相當好的工業設計公司任職,在工作上也如魚得水。

 

不過有趣的是,她不久前從穩定的工作離職。她的原因是,她現在已經不想只做商品外觀的設計,她更希望能更深入參與商品功能、市場定位等方面的規劃。

 

 

原來「重視興趣」並不是萬靈丹

 

Helen 的學習到就業的歷程其實不算特別,但可謂相當有代表性 — 展現了「學習興趣」、「教育體系」、「專業職涯」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重視興趣」這樣的單純原則,其實並不能夠充分地套用「教育到就業」的種種選擇與規劃。

 

稍微整理原因如下:

 

「興趣」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物質,它是一種綜合評價與感受,會隨我們的知識、經歷的開展而變化。

 

因為教育體系內部的各種(過時的、不良的、僵化的)規範與制度,一些有教學資格的人,其實並不適合、沒能力教學,反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忱。

 

工作場域的實況,有權力、利益、結構、產業環境等複雜因素。對一件事有興趣,和將這件事當作謀生工具,兩者並不可同日而語。

 

究竟,學習興趣、教育體系、專業職涯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應如何分解?我們會在其他的文章中細細道來。

 

 

book

(Q&A) 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

 

問:我是醫院護理部督導長,女兒念三年級。我現在念博士班七年級了。在多重角色下總讓自己很急。請教老師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下班回家陪小孩,我的功課又落後。然而放下孩子寫文章又覺得沒盡母責。有些挫折…

 

答:(黃世宜)其實您的情形也正是我的情況呢!我的觀點和做法是,自我實現以及教育子女之間並沒有衝突,而且甚至,我發現,自我實現其實也應該是教育子女的一部份。

 

 

book

 

 

從愧疚到獲得新領悟

 

起初我跟您一樣,心裡感到很愧疚,覺得似乎沒有放下自己的學業工作,沒有專心陪伴小孩,好像是一個失職的母親…但是,後來有一次與大學時代的恩師敘舊,得到了新的領悟,很願意跟您分享。

 

是這樣的,我恩師本身是國文系的教授,她有三個孩子,如今兩個台大醫科,一個台大電機。雖然孩子的成就不能用學校科系來評量,但是,因為恩師從孩子還小時,就已經是忙碌的博士生,一直到如今的學者,中間發表了不知道多少論文著作!這一切不禁讓我好奇,在如此繁忙的研究教學工作中,又如何顧及孩子的功課?於是我特地問了我恩師。

 

 

身教,作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恩師說,其實很簡單,身教。小孩子看到母親認真工作,都在看書寫論文,懂得自己在工作與家庭兩者間取得平衡,不需要特地陪伴,不需要說教,孩子喜歡模仿,自然就會跟著認真學習,學母親那一樣,自動自發規劃自己的興趣與學業。

 

後來,我照著恩師的方法,發現果然非常有效。一來自己不再愧疚,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身教的一部份,又能兼顧自己的學業。二來孩子更加自動自發。過去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去陪伴他們,反而容易因為心急而口氣焦躁,造成孩子無形的壓力。放手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更有喘息的空間去觀察父母的身教,接著進一步主動模仿。

 

就像我恩師當時告訴我的,「又不是喝酒吸毒,媽媽認真進取絕對是好事!」,千萬不要為自我實現自責,尤其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更是辛苦。所以加油!我們一起努力。

 

 

children

(Q&A) 在歐洲,是否有為孩子量身打造符合年齡的學習環境?

 

問:

  1. 想問世宜老師,關於您提及歐洲與台灣幼兒園的差別。那歐洲會有教育「派系」的不同嗎?
  2. 我自己是認同學齡前教育(0-6 歲)是人格及生活習慣養成的基礎,不過好奇一件事,在國外,真的絕大部分都會依照小孩年紀準備剛好尺寸的東西嗎?(掃帚、抹布等)有時候看到小孩子主動想試,卻因為沒有合適尺寸,總是跟他說「你太小,不會」似乎不是挺理想的回應?(雖然我們也是這樣長大……)(29急診醫師)

 

答:(黃世宜)

 

 

歐洲教育也存有「派系」

 

有的。在歐洲,以瑞士幼稚園為例,也存在著不同的派系。

 

一般來說,我所熟悉的是一般歐洲公立幼兒園的做法。但是,也有所謂的私人幼兒園,因為校方有著特殊的教育理念,比如:堅持早期多語學習,而比一般公立幼兒園多上幾門外語,也有所謂的蒙特梭利華德福幼兒園。一般來說,公立幼兒園必須在教學上遵守共同的教育政策和學習目標,但私人辦學的幼兒園,因為各校自主,所以往往擁有自己辦學的教育特色。

 

 

讓孩子參與生活實作

 

 

children

 

 

在歐洲,許多超市(不只玩具店)有販售非常完備、適合孩子使用的生活器具,比如小掃把,小廚具,小吸塵器,小鏟子,小锯子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可以參與生活實作。但……

 

即使沒有,歐洲大人也往往放手讓孩子參與。

 

比如幼兒園安排了自制披薩的活動。讓孩子自己切青椒絲,火腿片,洋菇片等等。起初很驚訝學校老師竟然讓孩子用大人用的小刀來切菜,因為對我來說實在還太危險,但是他們竟然就讓孩子這麼使用。關於這一點,坦白說我自己還沒有辦法辦到完全放手。

 

比如大人用的拖把,給小孩子拿去拖地我認為是無妨的,因為並不會發生危險,頂多就是被拖把的柄敲到頭而已。但讓小孩子用刀子切菜還是讓我心驚膽跳,由此可以發現,歐洲大人在生活教育上,尺度放得很大,這一點我個人無法做到,更無法向其他台灣家長建議。

 

畢竟,我個人認為,孩子的健康與安全是基本前提,安全做到了,其他都好說。

 

 

統計

(Q&A) 請問關於教育的研究,是否會經過科學的角度來驗證?

 

問:我是一位剛養育了一個正在經歷 terrible two 階段,也正準備迎接第二個寶寶的新手爸爸,因為本身是一位醫師,想請問關於教育的研究有像實證醫學一樣,用科學的角度來驗證不同教育方法在實做之後的成果嗎?(32眼科醫師)

 

答:(黃世宜)教育其實是一門橫跨人文與科學的領域,涵蓋了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換句話說,教育研究跟實證醫學不一樣的是,不僅可以用科學量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使用人文領域常用的質化研究法。

 

比方說,在教育學領域中,有一門專科叫做教育統計學,這一門研究方法就是重視數據的整理,用數據來支持某一種教育研究。

 

 

統計

醫學常用的統計方法,在教育統計上也會使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在教育學研究論文中,以實證掛帥的量化研究越來越罕見。筆者十幾年前剛進入高雄師範大學時,還存在著以量化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論文,而且教育統計學當時也屬必修教育學分科目,但隨著十幾年過去,筆者發現量化研究的教育論文幾近絕跡。

 

事實上,在教育學質化研究中,也是有數據來支持論證的,但是,這一些數據不是主角,質化研究更重視軟性的推論演繹,而不是追求一對一的必然。

 

換言之,教育學研究是介於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研究:它不僅需要感性的人性推敲,同時也需要理性的實證推理。

 

 

深度對談 教養 /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