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謝宇程

電玩

(Q&A) 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問:謝老師在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一文中提到,「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完全是智力問題,但需要練習,可以及早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請問「適應環境的能力」 該如何培養?(35 醫院科主任)

 

答:(謝宇程)謝謝您提問,讓我把這件重要的事講得更清晰。我本身不算是「適應能力」的高手,但可以提供一個案例分析。

 

George 比我稍大十來歲,似乎有天生的領導基因。他幽默風趣,卻又穩重可靠,曾和他一起參與一些活動,在群體中,他往哪兒一站,那兒就是中心點。

 

為什麼他到哪個團體、場合之中,都能夠快速融入,享受其中,並且積極地參與和貢獻。原來,他確實有稍稍受到一些培養和鍛練的。

 

 

問一個適應能力的高手

 

首先,George 經歷許多次環境的改變遷移。出生和成長在台灣,中學時期移往紐約讀大學,畢業後到洛杉磯工作,回台灣工作六、七年之後,又到芬蘭諾基亞公司工作八年,到諾基亞出現敗象的時候,又回到台灣另起爐灶。

 

每一次遷移,都在新環境中重新建立朋友圈、參與當地社群。

 

在美國中學的時候,有幾年是和一個遠房的堂哥一起過。這堂哥大他十歲左右,雖然也是個華裔,但是卻非常活躍。George 除了偶爾和堂哥一起參與教會活動之外,也會互相討論在美國適應的問題。

 

我自已從小是很傳統的台灣孩子,為了考試、升學,長時間躲在家裡讀書,一直沒去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一直到我這幾年要獨當一面做研究、訪談、演講、談合作,才開始有意識地努力培養自己。現在還不是高手,但是己經改善很多。

 

綜觀 George 的經歷和自己的嘗試體會,提出幾點結論。

 

K書中心

台灣教育並不把經營人群的適應能力視為一件重要的事項,學生花許多時間在補習班、K 書中心。

 

 

適應能力和學琴、外科手術的相似之處

 

「適應環境的能力」與任何技能一樣,「實作」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聽完一個大師講解如何拉奏小提琴,我會變成小提琴大師嗎?不可能。寫程式、演講、繪畫、外科醫生開刀等,都有相似之處:

 

「需要在實作當中練習!」

 

所以,我們應該樂見、鼓勵孩子,到不同的環境中,學習自處以及溝通互動。但是,可別強迫他去。

 

小時候練習適應的機會包括幼稚園、和朋友的孩子玩、帶孩子到聚會、群體遊玩的場合。等孩子大一點,參加夏令營、長期的課程、學習社群,或其他的長期活動,都值得支持。

 

 

問題的「引導」,讓思考發揮效益

 

在成長階段,若能夠得到合適的引導成效會更好。

 

注意,是「引導」,不是「指揮」。不是一系列的「答案」,而是一系列的「問題」,讓他自己思考。以下列出幾個最重要的引導問題:

 

1. 想達到什麼目標?是想交到好朋友嗎,還是想認識女生/男生,或者是單純想一起遊玩,或者是想要學習領導和團隊活動經驗?想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進入一個新群體、新情境之前、過程中都可以不斷自問這些問題。因為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電玩

年輕人往往也不把與人互動視為重要的事,用功之後以動電放鬆休閒往往花掉許多時間。

 

2. 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合適的方式是做什麼?要和誰接觸、如何接觸?要如何呈現自己?要多主動、是否要引起注意,用什麼方式讓別人注意到?

 

3. 在每一次參與新情境、與新群體互動之後,都可以自問:你達到了什麼,有什麼意外的收獲或損失?下次會想要如何調整,讓參與的結果會更充實、讓自己更開心?

 

 

引導、發問、經驗傳承

 

George 提到,在美國的環境中,對參與社群活動,不但鼓勵,還會提供一些引導。更進一步,還能得到珍貴的經驗傳承。

 

他的堂哥及其他認識的平輩、長輩,都會在生活中指導與分享:如何禮貌地認識別人?有衝突歧見時怎麼辦?如何有效地合作?如何在認識新朋友之後進一步保持聯繫?

 

有一個朋友到歐美工作過一段時間,感嘆地和我說:「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必再經歷相同的感嘆。

 

 

教育部

(Q&A) 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常朝令夕改?

 

問:台北市這幾年的升學制度非常搖擺不定(北北基考區、分發問題、12年國教計分爭議等),可否請講師以在台北市研考會擔任研究員的經驗分享,為何「教育專家」研議出來的制度,常常與現實需求落差這麼大?如果制度真的很好,又為何常隨民意朝令夕改?(女 40診所醫師)

 

答:(謝宇程)台灣許多教師、教授、教育專家,都心地善良,學有專攻。但是教育體系的改革,我們卻常感到正向效益很少,反而帶來很大的紛爭、衝突,以及您所說的「朝令夕改」。關於這些現象,以下是我的觀察:

 

 

 1. 多元紛雜的需求 v.s. 一體適用的制度

 

「現實需求」這個詞,其實是關鍵。我們該問,教育的現實需求是什麼?仔細一想會發現,在教育體系中,每一個人,每一群體,現實需求都不一樣,而且十分複雜。

 

對李媽媽而言,教育需求是考高分,上名校;黃媽媽需要學校晚點下課,以節省安親費;吳爸爸希望學校,將孩子培養成未來的人才;王爸爸希望孩子畢業就有工作…。學生希望輕鬆點、老師希望不要變太多、校長和教育局官員又各有盤算……

 

抗議

十二年國教抗議現場,許多家長和老師集結表達不滿。

 

當各種紛雜的期待、需求、盤算之間沒有對話,沒有共識,甚至各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教改新政推下來,卻要一體適用全部的人,大部分的人當然感到不滿意。

 

 

 2. 教改執行者 思維 眼界 的限制

 

教育政策的執行者是老師,老師們的培育過程、思維範疇是如何呢?他們是社會變遷、產業變化的專家嗎?通常不是。多數老師前腳踏出校門從學生身分畢業,不多久又換上老師身分進入學校,他們一輩子主要接觸的成年人都是現任老師、退休老師、自己過去的老師。

 

台灣的教育學,大致上是心理學的子領域,探討「怎樣有效地教會別人某件事情」,加上一些行政領導(如何管理學校)、一些哲學(什麼是健全人格)。而師範學校的各科系,專業就是重視特定學科的課程經營方法。例如數學老師,他有一套方法,教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課程。

 

所以,你若要老師去思考大課題「未來的世界,學生需要用到什麼樣的數學?又要怎麼教?」他不擅長想這個問題,常常也不關心。在這種情況下,教改對他來說只是造成麻煩。

 

老師不內發性地追求更進步、更優質的教育,任何 規定 和 措施 都會失效。

 

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決策擬定的地方。

 

 

 3. 手段的錯誤認知:有權力好辦事

 

教改推動者的主張是否正確,不好說,但至少能肯定,他們常把手段搞錯。如前兩點所說的,家長有多元的複雜的需求(其中大多是短視、自相矛盾的),但許多老師無法思考,廣大變動的社會中,教學方法與內涵該怎麼變。

 

當消費者和員工,都沒做好改變的準備,改革推動者,應該從對話、試點、示範開始。

 

但是,教育改革者似乎太迷信權力。他們以為說服有權力者,然後以行政方法貫徹主張就能成功。他們不清楚一件事:

 

「在複雜多元的自由社會,政府強壓不能成事,必壞事。」

 

 

 4. 反對陣營抵制反撲,政策支離破碎

 

綜結以上三點,「教育專家」的改革方案,常常未能與家長的需求、老師的處境相乎應,卻想透過行政權力貫徹,造成一體適用,終會引發集結抵制、反撲對抗。雖然一開始教改有其整體方案,但是在立法、交涉、執行當中受到頑強阻力,就必然得調整、變動。

 

結果,最終執行的方案,與一開始的計畫相比,往往支離破碎、面目全非。

 

您的問題,許多人寫了博士論文、專論書籍來討論,不勝枚舉。但眾多討論的細節中,您需要知道的是:

 

「現在教育的規劃執行體系體質確實不夠好,而在短期內不會改善。」

 

我們該怎麼辦?這正是我經營「學與業」系列研究的原因,來日方長,咱慢慢討論。

 

 

教育資源

(Q&A) 教育體制令人昏頭,講者對目前「體制外」教育的看法?

 

問:請問講者對目前台灣「體制外」教育的看法(如全人、華德福等)?背景自然是,現在光怪陸離的教育體制令人昏頭,正努力加強親職教育,但若要到都在家自己教恐怕有些難度,感謝回應!(29歲 女 醫師)

 

答:(謝宇程)台灣的教育體制,令人失望已經很久。但,是否執行體制外的教育,就以華德福來說,是必要?或是會對學生顯著較好?

 

 

長話短說「華德福」

 

首先,華德福教育體系和模式,背後有一套相當高尚光明的信念。就看這些信念的字面,大致上你我都會認同 — 雖然其中有一些關於「靈性」的信念問題見仁見智。華德福教育體系在世界各地也推行數十年,整體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爭議,也受到不少肯定。

 

在網路上,我們偶而也可以看到對華德福不利的言論。但這此批評主要是針對各別學校與幼兒園,甚至是部分教師的個人問題,根本質疑其理念與核心方法的言論相當少見。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認為,在幼兒時期不必勉強做智力的教育(例如認字、算數)。因為等到智力快速發展的階段,早年的學習造成的差異很小,所以小時候的時光,可以用來學更重要的東西,例如美感、人格等方面。這些說法,大致上也有不少研究佐證。

 

即使如此,是否一定要就讀這些體系外的幼兒園或小學呢?似乎不一定。

 

 

「花錢就消災,昂貴即好貨」適用教育嗎?

 

教育資源

除了特殊的教育體系之外,提供各種教育資源的管道愈來愈多。圖 / 雲門舞集為小小孩開設舞蹈班的廣告。

 

首先,從各種資料來看,雖然華德福沒有顯著的、整體的不妥,但也沒有特出優良。華德福收費相當高,相對的,在環境、師資上特別認真經營,也許對學生成長有好處,但沒有明確而可靠的資訊顯示華德福畢業的孩子,日後絕對會在能力、人格、成就等方面有過人之處。考量大部分會將孩子送入華德福體系的家庭,可能是特別重視教育,或本身比較富裕,華德福教育出來的學生,表現不輸,甚至略勝平均值,這並不讓人意外。

 

第二,在幼兒園階段,並沒有公定教材,每間幼兒園,甚至每個老師,對於智力層面教學有多看重,都不相同,而且常常看市場需求而轉向。有些很重視全英語、雙語教學,有些也很重視人格養成和才藝玩樂,其實選項頗多。至於小學,其實這是台灣的教育體系中,體質最好,問題最少的一個階段。考試升初中的時代過去已久,而且現在嚴重少子化,一般國小的師生比,在堪稱健康的範圍內,並且愈來愈不會以考試來主導教學。

 

這種狀況下,是否要花大錢,進一個有名堂的幼兒園或是小學,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了。對於那些富裕的父母而言,錢確實不是重要的議題,寧可信品牌效應,高價買安心,這當然也是合理的選擇。

 

但是,如果您的收入不到一個「付幾萬塊沒感覺」的階層,也許面對「為了孩子的未來,多付一些也值得」這樣的說法,就可以三思。

 

最好的那個

引用創意藝術家李瑾倫的話「要成為最好的那個,其實沒有那麼少,沒有那麼難。」

 

 

教育特效藥何在?少些幻想 少些執著。

 

許多人迷信名牌,台灣人更常有「特效藥」心結,認為世界上總存在一個東西,雖然貴,但是效果滿檔、人人適用、服用簡易、藥到病除、無後遺症……這種藥真的存在嗎?

 

其實,大部分的情況,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心智、身體健全的人,也不是這麼的困難,這並不是只有極少數人要花大錢才能辦到的事。我們不該忽略人類,本來就有的調適力和生命韌性。多數人並不會只為在孩童時代受了些壓力、委曲、辛苦、挫折,日後一生就完蛋。

 

台灣的家長對於「美好童年」可以少些幻想,正如對「成績卓越」可以少些執著。

 

當然,在少數較極端的案例中,孩子對於一般學校體系,產生絕對的不適應,例如:在學習上,或是和老師與同學的相處上,出現極大障礙。也許可以考慮求助於特別的教學方法來嘗試解決。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中,父母對孩子親密的感情、父母與教師密切的溝通合作,以多元而趣味的方式陪伴孩子認識世界,這就已經是孩子成長茁壯 必要 且 充分 條件了。

 

 

會展

(Q&A) 生活環境的教育資源不足,如何讓小孩擁有充沛資源?

 

問:雙薪家庭(都在醫院工作),生活在花蓮,似乎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是否要為了小孩的教育,在國高中之後,到其他城市生活?若有其困難度,該如何讓小孩同樣擁有充沛資源?(36歲 醫師 女)

 

答:(謝宇程)我住在台北,台北在很多方面是比較方便,尤其如果你要買精品、吃美食、和政府打交道,或是到大公司找工作,這些我都完全不懷疑。但唯獨教育,父母的收入、眼界、思維,對孩子造成的助益或限制,遠遠大於城鄉因素,在網路時代尤其如此。

 

 

網路時代前,城市孩子有哪些優勢?

 

許多在台北的孩子,因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漠視,孩子每天打電動;有些父母太過關心追逐短期成績,孩子出校門後都直奔補習班。對這些孩子來說,生長在台北有什麼好處嗎?很少,刺激和分心因素太多,近程短期的壓力佔了他們所有的注意力,反而讓許多這個年紀的孩子膚淺急躁,思維見解狹隘。

 

要說是否有什麼優勢,是花蓮孩子得不到的,當然也是有。例如,時裝精品、高級餐廳、工商會展,這些東西有助於孩子拓展他們人生的想像、對世界的瞭解,確實在城市中比較多元。但在實際上,台北的孩子,會利用這些資源的很少很少,通常連大學生都不會去接觸,國、高中就不用說了。另一個方面,都市裡的孩子,確實可以遇到更多強勁的考試對手,在考試這方面淬練他的能力。

 

然而,這一種陳舊思維下的優勢,面對變動的未來還有多少價值,我就很質疑了。

 

會展

台北的會展,其實是有教育意義,可以拓展眼界的資源,但事實上,大部分台北的學生都不會去利用這個資源。圖 / 2014 年資訊展

 

 

鄉村地區的教育優勢:空間、指尖、林間

 

現在,大量的知識與資源是在網路上的,對於台北和花蓮的孩子都非常公平。住在花蓮的家庭,只要懂得利用資源,極可能利用花蓮生活的優勢:「空間」,帶給孩子絕不遜於(甚至優於)台北的學習環境。

 

具體而言,以下這幾個建議,您也許可以參考:

 

首先,家裡的空間。
同樣的價錢,在花蓮可以買到的房子,是台北市的許多倍大。您可以空出一間房,專門作書房和學習之用。除了放滿好書之外,還有幾把靠窗的桌椅,讓這個地方舒服明亮,是全家人共同學習與交流的地方。

 

第二,花蓮空間的「隔絕性」。
花蓮沒有許多供年輕人流連玩樂的地點(如西門町),大眾交通又不完善,孩子們往來並不方便。您若願意,可以鼓勵孩子常常邀請朋友來家中,一起讀書、寫功課、討論、閱讀。若有一小群好朋友,從小建立了共學的習慣,日後一起做科展、想法交流、砥礪互補,將會是您的孩子最大的資產。

 

第三,花蓮的好山好水生態環境。
在城市之中,孩子們身邊沒有自然,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是從書本上習得。住在花蓮,更便於帶孩子看河看山,學習地球科學,看蟲看鳥看花看樹,驗證生物學。當台北的孩子在補習班之中寫考卷,也許您的孩子能在大自然之中獲得真正的學習興趣。

 

大自然

直接觀察大自然,可能引發的興趣,是課本和練習題所無法批擬的。圖 / 數年前我和某個地質學家長輩一同出遊,觀察岩層時所拍的照片。

 

最後,培養孩子閱讀的能力。

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之下,您若能把孩子閱讀的能力培養起來,尤其是英語能力及早專心打下基礎,讓他定得下心,能夠自主求知,用網路向世界伸展學習的觸角。多看高品質、提供前緣資訊的網站與資訊平台,拓展眼界。偶而帶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們一起來台北,聽個音樂會,看個設計展,開開眼界,回家路上交流心得。長此以往,您孩子的潛力和實力會遜於都市學生嗎?我不這麼認為。

 

 

圍城:城外想進去,城內想出來!

 

錢鍾書的小說《圍城》裡,提到男女的感情像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想進去,城內想出來 – 現在許多父母看待孩子的教育,也在相似的兩難中。其實,有一批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花了大錢從都市移居宜蘭或鄉間,您可以在網路上查到不少案例。您不見得應該反其道而行。

 

尤其,現在台灣的學制一直在轉型,雖然跌跌撞撞,但是大方向是明確的,也值得認同 — 就是避免以考試競賽來評價優秀。在這樣的趨勢下,您的孩子所累積的潛力,將更容易受到肯定。

 

 

溝通

(Q&A)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

 

問: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若是,建議的年紀為何?(38歲 男 醫師)

 

答:(謝宇程)我聽過不少留學生的故事,留學結果是好是壞,似乎和年紀沒有絕對的關連。或者說更明確一些,留學的結果,是由非常多因素決定,而留學生的年齡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您若希望找一個合適的時間點送孩子去留學,減少風險,增加收獲,其實要依其他的因素,以及留學的目標而定。

 

 

留學時間點,要看目標和兩大因素

 

如果留學的目標,是讓孩子儘可能成為「外國人」,日後移民歐美而少有文化隔閡,那麼就應該在可容忍的範圍內儘早送出國。

 

如果是為了專業知識、學術訓練而出國,那麼晚一些也沒有關係,孩子智力和心理比較健全,整體來說可以減少風險。

 

無論是哪一個目標,都沒有最合適的時間點,只有可供判斷的相關因素。我就直接說那些變數是什麼。因素分成兩種:「當地因素」以及「本質因素」。

 

溝通

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愈順暢,感情愈好,較適合出國留學。圖 / 我的某次演講,許多父母帶孩子一起來聽,共同學習與對話。

 

 

當地因素:支持系統有多強?

 

當地因素,指的是兒女到國外,當地的支持系統有多強。舉例而言:

1. 父母和孩子一同移民,那麼支持系統當然很強。

2. 父母之一同去,那稍弱一些,而且對夫妻雙方也是很大的犧牲與辛苦。

3. 國外當地有關係良好,有願意為孩子付出的親友,當然會是一大助力。

4. 將孩子送入一個傳統優良,教師素質高的學校,那麼也會減少危險。

 

若當地外在支持系統較強,那麼也許可以讓孩子早一點去。如果父母無法同去,當地沒有親友,也找不到好學校可以送孩子去就讀,那麼孩子愈早送過去,風險當然愈大。另外,請注意,在些所謂的好學校,指的不只是學術能力的好與壞,更重要的是校方對學生人格培養投入心力,教師關懷學生成長的環境。

 

 

本質因素:不只智力問題

 

接著是本質因素,包含孩子的特質與成熟度、和父母之間感情與關係如何,以及他在台灣學習的適應度。

 

如果您的孩子本來就不怕生、常常參加營隊、勇於探索與結交朋友、從小就有自主的空間、在不同的環境中居住過、有跨文化的經驗、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或是留學國家的語言)也強,這樣的孩子,當然有早點留學的本錢。

 

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完全是智力問題,但需要練習,可以及早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是一個較少被提到的因素。據我觀察,如果出國的孩子,本身就和父母感情良好,溝通無礙,這樣的孩子也較不易偏差出軌。若遇到挫折,他可以從父母得到慰藉與鼓舞,出現疑慮,可以向父母徵詢建議;若出現無可化解的困難,父母也可以及早得知及因應。

 

翻轉教室

留在台灣受教育,也不見得是絕路,圖 / 某高中在嘗試自學和翻轉教室,讓學生自由討論。

 

 

外國月亮才發光,留在台灣是絕路?

 

最後是,在台灣學習,是否那麼地不適應,那麼地走投無路。台灣的教育,雖然不盡理想,卻也非一無是處。在台灣受教育的,也有不少人成為優秀的人物。其他國家也不是天堂,尤其美國,不好的學校也非常多。

 

孩子若太早離開父母留學,總是有風險,減少和父母的親情相處,本身就是很沉重的成本。孩子的特質是否到了「留在台灣受教育就毀了」的地步,或者有明確的跡象顯示「到歐美受教育必成大器」?若有這樣的現象,當然可以提早考量出國。

 

總而言之,出國留學也許沒有必然的、放諸四海皆準的最適年齡。要看「當地因素」以及「本質因素」,綜合考量風險、效益與成本來作判斷。

 

如果要讓孩子年輕時,就單獨出國讀書,也應該及早準備與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