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家長要成績、學生要玩樂,在學習上如何找到交集點?

 

問:身為一個教師,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教育現在的中學生呢?一邊承受家長對於成績的要求,另一邊要面對學生對於學習的不在乎。(37歲 男 補習班老師)

 

答:(謝宇程)謝謝您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到底在教育這件事情上,學生和家長的期待有沒有交集點?真的是一個要成績,一個要玩樂,兩者總是鬥爭衝突嗎?我不這麼悲觀。

 

家長需要的是成績這個數字本身嗎?或者家長期望的是孩子未來的快樂、幸福、地位、受尊重…而他們誤以為成績是引向這些目標正確的而且唯一的路。

 

學生真的對任何的學習不在乎嗎?或者,是我們對他們想學習的事物不在乎?是否我們沒有認真看待可能更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父母不能永遠為兒女駕駛,兒女總有一天要為自己掌舵,但是雙方的目標卻不會是矛盾衝突的。

父母不能永遠為兒女駕駛,兒女總有一天要為自己掌舵,但是雙方的目標卻不會是矛盾衝突的。

 

 

並不是家長總是錯,學生永遠對。而是家長和學生都該對現況有更廣的理解,看清楚彼此的真正意圖,也許會發現彼此可以有共識。

 

 

父母需要了解社會環境的新局與趨勢

 

現在,經濟、產業、社會的形勢和過往不同,而且快速變化;學校的教育制度與方法沒有跟上(有在緩慢地轉變中),許多家長更沒有意識。對您的補習班而言,這也許是一個做大事的契機,更是一個獲利機會。

 

在我的前一本書《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之中蒐集了各種現象,說明了現在求取高分、成績排名,不是追尋美好人生唯一的路途。我在新思惟的文章,和我接下來將出的書,也持續在討論:所以,怎麼辦?

 

其實您可以開辦給父母的講座,為他們提供跟得上時代的教育策略。這就看您如何定義自己的事業,您經營的私人教育機構,也可以是教育啟蒙基地。

 

 

親子對話找出認同的交集

 

關於受教育這件事,若是追到根柢,父母和子女目標應該相近,不可能絕對衝突,父母希望子女有好的人生,兒女本身難道不這樣希望嗎?重點只在於方法、過程,而這些都是可以權衡、溝通的。

 

您的補習班除了可以開辦針對父母的講座,也許可以模仿《爸媽冏很大》這個節目,扮演父母與兒女溝通對話的橋樑,讓雙方了解彼此的真心話,基於共同的目標,找到彼此能接受的手段。

 

上述教育前瞻的講座、親子對話,其實都是我正在準備規劃的服務,預備明年初出書後推出。好事不怕更多人做,若新思惟的朋友們要借用我的商業方案,歡迎。(眨眼)

 

 

親子的溝通橋樑,不只小時候要搭,長大後也要保持堅固及暢通。

親子的溝通橋樑,不只小時候要搭,長大後也要保持堅固及暢通。

 

 

教育和人生,權限與責任不可分割。

 

年輕人的成長過程,常經歷一種吊詭-子女最終承受生命的結果,對生命重要事務卻少有決定權。這種承受後果卻受制於人的無力感,常常導致子女對一切事務的消極態度。

 

在不變的情勢之下,可以依社會共識找出最佳目標,依經驗畫出最佳路徑,衝得快的就勝利。但是在變動的環境下,今日的最佳目標,三十年後可能崩壞,甚至可能消失;今日的最佳路徑,可能沙漠化、沉入海中、被峽谷阻斷…。

 

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情境下,子女的受教過程是要不斷地快跑搶先嗎?或者,更應該全盤了解局勢,並且練就因應變局的能力,無論游水爬樹都能快速學習的信心?

 

父母需要體認到,未來的局勢和今日不同,愛子女的方式需要和過去不同,孩子過人生的方式要和過往不同,想要「為兒女全盤安排妥當」,註定會帶來不妥當的人生。

 

 

(Q&A) 用經營管理原則來思考:人生是一種創業、教育是一種投資。

 

問: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該建議怎麼樣的觀念呢?很多家長都是又想要給孩子快樂自在的學習環境,卻又很在乎成績的矛盾之中。(37歲 男 補習班老師)

 

答:(謝宇程)關於「教育觀念」,也許教育學的專家可以搬出一大堆理論,但這是否能有效地和台灣的父母對話,我不太肯定。

 

 

用經營管理的概念和父母溝通教育觀念

 

要和當代的父母達成有效的溝通,也許得用特別的切入點,例如:經營管理。大部分的父母是在公司任職,在公部門上班的人常也做些投資,會對經營管理概念術語有一定熟悉度,易於理解。而且教育和經營管理,還真的有點像。

 

教育也是一種投資,投資心力、時間、還有自己。將那些初階的經營管理原則,用在思考教育上,也許反而撥雲見日。以下提幾個概念,也許您可以和家長朋友們分享。

 

 

供需法則:遠遠逃離一窩蜂吧!

 

每一本經濟學原理課本,第一個重要觀念幾乎必定是:供需法則。我聽過一個女性投資家半開玩笑地分享投資祕訣:當在菜市場聽到其他婆婆媽媽在聊該買哪支股票,她回家立刻賣出。當每一個街角都有葡式蛋塔的時候,蛋塔店老闆就該糟了,無論他工作多努力,向顧客腰彎得多低。

 

 

供給增加,價格自然下跌,蔬果市場每天都在見證這件事。

供給增加,價格自然下跌,蔬果市場每天都在見證這件事。

 

 

所以,當所有的父母,一窩蜂給孩子補什麼習,進什麼學校和系所,經濟學第一章,已經告訴您:趕緊轉身吧。

 

 

「削成本」或是「特殊化」

 

策略大師麥克波特的《競爭策略》,是我大學時的一門課,也是我少數讀了「原典」的課程。十八周的課,上到最後一節才發現,全部的想法只有一句話:「所有的策略,追根究柢只有兩種-削成本,或者特殊化」。

 

用在教育和人生策略上也一樣。隨著世界愈來愈平,「人力銀行」愈來愈發達,我們只有兩條路:與眾不同,不然,就必然面對不好的工作條件:危險、僵固、高工時、低工資。

 

 

「比較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所提出的重要原則「比較優勢」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在哪裡跌倒,就在別的地方爬起來。」法國比英國更適合種葡萄釀酒,英國就不釀酒,做紡織業來和法國換葡萄酒。

 

在教育的選擇中也一樣,我們不能放棄追求優秀,但是我們追求優秀並不是用來「勝過別人」。我們該追求一個別人不擅長、不想做、沒想到的事,將它做好,成為「核心競爭力」。讓別人在他的領域上優秀,最後大家合作交換,人人都是贏家。

 

 

人生不是三十歲之後才需要管理及策略。

人生不是三十歲之後才需要管理及策略。

 

 

分清楚「短線獲利」與「長期發展」

 

金融禿鷹要掏空一間公司,一切都短線操作-製造短期假象,炒高股價,然後撒手放空,一走了之。如果是踏實經營自己的事業,我們不會這麼做。我們會忍受短期的辛苦寂寞,爭取更可長可久的優勢,例如品質、信任。

 

在教育的選擇和經營上亦然。我們對於教育也可以炒短線,爭取考試第一名的風光,爭取進入明星高中的風光,爭取錄取熱門大學的風光,爭取擠入外商公司的風光,爭取月薪比別人高五千元的風光。或者,我們爭取的是一個長久的事業,讓自己快樂、做出卓越的成績,並且為社會貢獻價值?

 

不同的時間視野,有利短期不見得有利於長期,我們得有所取捨,也要有不同的策略方案。人生就是創業,人人都是自己的 CEO。人生就是個投資,而且不可逆,誤投的人生賺不回來。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Q&A) 如何激發年輕人的學習動機?馬拉拉的父親說:「我所做的,只是沒折斷她的翅膀。」

 

問:如何激勵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現在接觸的學生都缺乏學習的動力。(37歲 男 補習班老師)

 

答:(謝宇程)今年,年僅十七歲的馬拉拉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她一邊學習成長,就一邊投身世界平權的改革運動,才十七歲,她已經獲得了全世界的敬重和肯定。

 

馬拉拉的父親 Ziauddin Yousafzai 在 TED 講台上說,人們常問,他怎麼教育馬拉拉,讓她能如此勇敢?這位了不起的平凡父親說:「我所做的,只是沒折斷她的翅膀。」

 

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若在台灣一個十五歲少女要投入和平運動,她的父母老師會怎麼說?「管好自己的功課要緊。」

 

 

台灣激烈的折翅膀大賽

 

台灣產不出十七歲的和平獎得主,因為父母常以愛為名折斷兒女的翅膀。古代中國父母可能以愛為名,為女兒裹小腳。今日,父母還可能以愛為名,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勒令孩子做一些「別人都在做」的事。

 

 

加裝鐵欄桿,外頭進不來,裡面出不去,關住的只有教室這個空間,還是學生的心靈?

加裝鐵欄桿,外頭進不來,裡面出不去,關住的只有教室這個空間,還是學生的心靈?

 

 

我參與過一個在高中辦的程式營隊,幫助有興趣的學生用矽谷最前緣的資源學習程式;指導營隊的,堪稱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程式高手團隊。然而,我知道部分父母以及學校教師關注的焦點在於:學習程式要「適可而止」,不要影響他們其他科目的學習,並且段考幾個星期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程式上。

 

我曾在一個台大辦的科學競賽發表會場當聽眾;結果與會的同學竟然說,父母希望他們不要參加,因為害怕投入時間在這個競賽會影響他們的學業。這件事意外到令人覺得趣味:這是一場科學競賽,而且舉辦者是台大。

 

更不用說學校的課程,讓學生在英文課就不淮讀中文小說詩詞、在國文課不能算想到一半的數學題,在化學課不能讀物理學家傳記。

 

 

先殺死再搶救,先扼殺再激勵?

 

究竟是我們的年輕人天生缺乏學習動機,還是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們很花了很大的努力把它們撲滅?當孩子自己向前踏步追尋的時候,我們就發怒、責難、禁止。他當然停下腳步,放棄自己走路,意興闌珊地眼神空洞。然後我們再次發愁:孩子都沒有學習動機。

 

我們到底期望什麼?我們期望孩子在指定的十點整,對於指定的數學科,針對指定的三角函數,針對這堂課的進度 sin 到 cos ( tan 是下次進度) ,一聲令下開啟興趣;然後關掉對數學的興趣在十點五十分整,接下來在十一點整開啟對國文課五柳先生傳的興趣?對不起,世界上不存在這樣的興趣。

 

支持老舊學習模式的,是威脅恐嚇和責打。興趣,這一種我們近年來認可的學習動力,和過去老舊的學習模式不相容,當然 bug 滿天飛,怎麼 de 都 de 不完。

 

 

保持冷靜,let it go.

 

帶領賈伯斯、比爾蓋茲、札克伯格成為鉅子的學習動力,不是他們父母和老師餵給他們,不是頸上拉個圈拖著他們跑。而是他們本身從內發湧出,對於美、對於機械、對於程式語言的好奇,他們不管課業,徹夜不眠,最後休學。他們的父母只做一件事:保持鎮定。

 

回到您的問題:「如何激勵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迪士尼的動畫早就告訴我們奧義:Let it go

 

 

(Q&A) 歐美培養學生創造「影響全世界」的產品;台灣教育學生成為「和別人一樣」的輪班星人?

 

問:老家在台中市,許多親友都競相驅使小孩報考私立初中,所持理由是教學品質,管教嚴格、同儕素質,減少霸凌。請問謝老師的看法如何?(40歲 男 跨國科技公司)

 

答:(謝宇程)同一間學校,老師及各別班級經營情況都不同,每年也會改變。所以我以下回答不針對問題中的私立學校。

 

 

教育是要讓學生學習運用自由或培養順從?

 

在我對教育的理解中,一間強調管教嚴格的學校,也許適合用來暫時約束毒病或偏差行為的少年。但若是教育正常的年輕人,強調管教嚴格的學校,我認為沒有資格討論教學品質、學生素質、減少霸凌。

 

近幾年稍稍研究了比爾蓋茲、祖克伯格等人的教育歷程,以及歐美優良學校的教育方式。我在這些卓越人物的長成過程中,在這些名校的管理模式之中,最找不到的,就是「管教嚴格」。

 

 

部分高中以較自由開放的風氣聞名,例如師大附中和圖中的建國中學。

部分高中以較自由開放的風氣聞名,例如師大附中和圖中的建國中學。

 

 

那些卓越的人,年輕的時候往往是得到極大的自由,而教育、師長、父母所做的,是教他們如何思考判斷,如何運用時間,如何督促自己完成重大困難的事,如何過一個快樂、精采、有價值的人生。這樣的學生,當然不會去霸凌同學;這樣的學生,才有資格來討論「素質」。

 

 

「減少霸凌」為名的嚴格管理是一種「學校霸凌」

 

台灣有些虛假的明星學校,它們的特徵是:把學生培養成忍耐順從的高手。這些學校的專長在於剝奪削除學生一切可能的自由:沒有自由運用的時間(課後自習、假日補習),沒有自由選擇的機會(衣著、髮長、課外學習、校系主修)。

 

他們所有的時間都由學校排定,所有的選擇都已經有了必然的指導。也許同學間的霸凌減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系統性地,有秩序地被學校霸凌-剝奪自由、強制行動、鉗制思想。培養出來的學生,日後是怎樣的情景呢?

 

 

忍耐順從帶來錦鏽前程?

 

擅於忍耐順從的學生,粗略來說,日後有兩個走向。

 

第一類,他們繼續當乖孩子,他們可以在死板守舊的職業環境下生存良好,例如公務員、學校教師、公營企業、銀行職員、基層工程師等。他們對於在工作上沒有決策權、沒有自己的聲音或意見,沒有創見或特殊表現,能感到安然自得。對於上層種種合理和不合理的規定,熱衷遵守。他們每周吃一兩次美食,每年一兩次出國旅行,就覺得很開心。

 

另一類學生,當他們終於有自由的時候,例如大學或從學校畢業,他們會迷失茫然,他們不擅於做決定與下判斷。有人將自由投注在膚淺的玩樂中,浪費掉一段時間歲月,甚至闖下小災或大禍。有些人開始想讓自己不一樣,想做些事,想獨當一面,才發現自己沒有自信,難以獨當一面,不擅發表見解,沒有辦活動及經營社群的經驗…。有一些人能克服難關,有一些人永遠不會克服內心深處壓抑與順從的模式。

 

 

選擇「影響全世界」或「和別人一樣」?

 

賈伯斯、比爾蓋茲、祖克伯格…這些人從小學習運用自由,他們的教育中很少硬性規範,沒有人生的正確道路,沒有必然的選擇與生活模式。他們三十歲之前,都領導團隊、運用創意,發表了影響全世界的產品。

 

而在地球的另一邊,有幾萬個人,三十歲的時候,是歐美品牌外包廠商的生產基地中的、每天輪班照表操課的基層工程師。他們的教育,教他們順從、聽話、忍耐、不要有意見,和別人一樣就好。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三十歲的時候,「比較像」哪一邊?您希望您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您問我,我絕對不會選擇讓孩子在「限制多元視野、自主判斷和行動」的環境受教育。

 

 

(Q&A) 請問公私立學校如何選擇及家長如何適應?

 

問:私立教育與公立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包括未來十二年國教及境外教育的分析)與家長的適應。(男 42歲 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答:(謝宇程)這位朋友的問題非常浩大,只用一篇文章來寫,是寫不完、寫不深、寫不仔細的。不過,幾乎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和這些課題相關,歡迎您持續收看,長期交流。

 

在此先提供一個簡要的說法,讓大家有個鳥瞰式的理解。很多推論在簡短的篇幅中得省略,若略顯得武斷,請見諒。

 

教育課題牽涉極廣,這麼多的書籍都討論不完。在不同的環境、時代之中,需要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台灣不能盲目仿效、更不能死守過往。

教育課題牽涉極廣,這麼多的書籍都討論不完。在不同的環境、時代之中,需要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台灣不能盲目仿效、更不能死守過往。

 

 

「不必然推薦」和「必然不推薦」的私立學校

 

我在〈富裕家庭子女培育的不靠譜解方〉一文之中有提到,私校分兩種。

 

一種以「貴族學校」自我定位,以外語課程、豐富資源、多元體驗為號召。這種學校有些確實用心經營,有些則多多少少名勝於實,不能一概而定。但即使是經營良好的貴族學校,也要避免孩子陷入狹小框框,無知於社會多元複雜的現實。

 

另一種是軍事化的考試機器培訓所,其教育模式遠遠落後於時代,諻論面對未來。當然也許有些原因我沒考慮到,但現在我看不出任何理由,應該拿這筆錢讓孩子去受過時的僵化教育。

 

 

從「不完美」到「更不完美」的教改

 

公立學校的情況就更複雜。小學、國中、高中、大學情況各異,城市與鄉村、明星學校和後段學校差別甚大。

 

簡單來說,無論哪個學校都有懷抱熱忱、善心的老師與校長,但他們常是少數。另有不少教師抱持的教學態度是:盡完上課的職責,其他不關我事。由於大局目標混亂、士氣低落、管理僵化,使後者似乎愈來愈多。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相關改革,雖然推動者也是一番善意,但是其改革核心既是所謂「教學正常化」,那就在「除去歷史錯誤」的層次,並不是對應當前世界大環境的變遷與趨勢而發生的前瞻性謀劃。

 

十二年國教更大的失誤在於,將「升學方式」視為改革重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表設計等重要課題改革有限。而且升學方式是機會爭奪的零和賽局,當然會產生極強大的鬥爭。

 

最後,這個改革的初衷達成得有限,造成的成本及損害卻很大。在〈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常朝令夕改?〉一文當中有提到相關的看法。

 

 

和「人生現場」有距離的「教學現場」

 

家長在這個環境之中,要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與對應教育體系呢?

 

首先,請區分兩件事:「教學現場」與「人生現場」。教學現場是教室中的動態:學生是否安靜或吵鬧,聽課是否專心或在睡覺,考試成績是高還是低。人生現場是這個變化中的大千世界:如何傑出、快樂、有貢獻。

 

教學現場的乖孩子、優等生,與後來人生現場的開創者、生活家,不見得是同一批人。請把心思重心放在我們的「人生現場」,若付出了大量資源與努力,讓孩子在教學現場風光,但在人生現場步履蹣跚,並不值得。

 

 

拿回「教育主控權」

 

再來,要拿回對教育的主控權。我們都知道人生有極多元的路徑與邏輯,而且快速變化;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學現場的經營規劃者並不理解也跟不上。但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今日,知識的取得極為便利,人生路徑極多,教育資源管道極多。

 

教育這件事,不見得只能聽任學校與教育體系「宰制」。我們可以在各種資源之間靈活取捨、截長補短。這部分,我在〈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一文中有略述,之後會更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