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Q&A) 退學──我最好的文憑

 

問:可以請黃老師再多分享一些,被退學時的心情和轉折嗎? (35歲 男 醫院核醫科主任)

 

答:(黃世宜)我總是說,退學是我最好的文憑

 

 

退學,才讓我學會自己思考。

 

think

 

因為,我所讀過的任何一個學校,拿到的任何一個學位,都無法教我怎麼面對挫折,都無法讓我學到怎樣在困境中仍能聽從自己的心意,找出痛快求生的方法。

 

只有被台大退學這一件事,讓我真正學到了為自己思考,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信心與勇氣。

 

 

退學以前:聽話的好孩子

 

在退學以前,我是一個跟隨社會潮流、規矩聽話的好孩子。國高中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社會普遍的期待與讚美,以及為了贏得同儕之間的競爭。在退學之前,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為了別人,從來沒有去想過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從來沒有想過要怎麼痛快經營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

 

book

 

 

跟著大家的眼光走 = 幸福?

 

我高中讀的是台中女中社會組,而且成績不差。於是,在一次又一次大小考試中,當時的我陷入追求成績排行的漩渦,並為此深深迷醉。這是一種毒癮,更是一種幻覺,覺得自己只要跟著大家的眼光走,就應該可以得到幸福。也因此,明明一直都喜歡語文的我,違背了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拿著大學聯考的成績單,志得意滿填寫了臺大前面的法商熱門志願。

 

就這樣,我莫名其妙進入了臺大會計系,一個我根本從來沒想過的職業跟科系。

 

 

痛苦無趣,開始放棄。

 

進入臺大會計系之後,所有的必修科目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與無趣。在現實生活中,我連自己的錢包都理不好了,更何況是做帳?就這樣,我開始翹課,考試也完全放棄,還記得好幾個主科連十分都不到,而六十分才算及格。在最灰暗的日子,說也奇怪,我也並不感到傷心也不焦慮失措,整個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沒有任何感覺,連痛苦都不知道是什麼,直到收到超過二分之一以上學分不及格的退學通知單,那一天。

 

還記得收到退學通知那一天,是我爸爸出去接的信。那是一個陽光熾烈的午後,在屋內的我其實遠遠已經聽見郵差接近的摩托車聲音,但我就在等待著這一刻。是掛號信。我聽見我爸爸走出去,然後在屋內的我聽見好大一聲慘叫。

 

「黃世宜!你給我出來!」

 

就在屋外,熱辣辣白花花的陽光下,我爸爸打了我一大耳光,然後把退學通知書摔在我臉上。

 

「退學!什麼叫做丟臉!這就叫丟臉!你丟我的臉!」又是一耳光。

 

那是我第一次真實感受到什麼叫做痛快。

 

 

有代價卻很值得:重新開始,做自己

 

20141007-04-3

 

在陽光下被父親甩耳光的經歷,突然間被打那一刻,讓我意識到我終於脫離了會計系那個大牢籠,人生又重新有了機會,可以做回我自己真的想做的事!雖然被打被罵被社會唾棄,但是突然間好高興,我過去所有的感覺又重新鮮活了起來,因為我又重新開始感覺到不被理解的痛苦,又重新感受到不被理解的快樂。是那一種做自己,只屬於自己,只有自己知道的那一種痛苦與那一種快樂。

 

所以我說,被臺大會計退學,是我最珍貴的文憑, 我之所以現在有幸能發揮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做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完全多虧著曾經痛快地,被退學過。

 

因為這一個挫折,我終於懂得,人生能痛快地做自己,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但那個代價卻又是值得的。所謂痛快,就是痛苦著,同時也快樂著。

 

 

朋友

(Q&A) 要如何做,才能讓小孩知道我是愛他們、關心他們的?即使陪伴的時間很短。

 

問:「N 個病人跟我抱怨先生每天陪小孩半小時不到,很想告訴她們,我兒子常常很多天看不到爸爸。」這是我老婆剛剛在臉書上的發言,因為在下常常得到其他院區支援。想問的是,要如何做,才能讓小孩知道我這老爸是愛他們的,關心他們的?即使陪他們的時間很短。(男 34歲 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這一位爸爸辛苦了。

 

 

坦誠

 

我的建議是,跟孩子直接溝通,跟他們介紹您的工作性質,還有您的苦衷與擔憂,坦誠告訴他們,您很擔心因為陪伴時間不夠,孩子會無法理解父親對他們的關懷與愛。

 

朋友

把孩子當作朋友,與他們溝通分享。

 

 

把孩子當作最好的朋友

 

把孩子當作您最好的朋友,他們是可以理解的,一次聽不懂,就再多溝通重複幾遍,讓孩子充分感到您的擔心與關愛。別忘了,就正因為您的擔心,是出自您對他們最深的愛。因為在乎,所以我們無奈,不是嗎?

 

雖然陪伴的時間有限,但是經過坦白的溝通,向孩子表達您內心最深的脆弱與憂慮,他們會回報以同等最深的理解與敬愛。加油!有一些無形的東西,不是能用實質數字能衡量的,儘管您不見得時時陪伴,但孩子知道您的心在,那就已經足夠。

 

 

道路

(Q&A) 哪些要素能創造出豐沃環境,讓小孩成為不斷自我成長的強者?

 

問:兩位講師,一位正在教小孩(黃老師),一位已經長成完全體(蔡校長)。我們還沒看到黃老師的小孩十年後的樣貌,我們也不太清楚蔡校長是被教的好還是自己長的好。所以,我們能抱持多大的信心(信賴區間 XD),相信黃老師的小孩教出來會變成蔡校長那麼優秀?應該精確一點說,黃老師教學的哪些要素,最有可能創造出一個豐沃環境,讓小孩長成蔡校長那樣會不斷自我成長的(怪物)強者?(男 33歲 精神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我理解您的疑慮。

 

道路

人生的道路,因過程環境不同,難以預測,但也更多彩多姿。

 

作為教育的專業者,基本上我們嘗試挖掘每一個孩子的特質,並且讓這些特質發揮出來,但是對於職業和未來的樣貌,我們實在是沒辦法預設。

 

因為,孩子的樣貌就像我們的人生,充滿太多不可預測的因子,比如個人感情經歷,或是整個大環境經濟條件等等,都會改變形塑一個人的樣貌。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性情、愛好與思維模式,都將開創一個全新的、只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既然孩子本身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唯一,所以彼此之間是無法去比較或複製的,因為教育本身並不是人體實驗,更不是科學研究,是無法用範本去預設實驗的結果。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充滿了太多無法預期的情感想像,也因為這一些無法預期,世界才更多彩多姿而多元。

 

 

skater

(Q&A) 小孩在父母溺愛下,已經行為偏差。如何介入幫助?

 

問:一位父執輩的牙醫母親以及不參與管教的醫師父親,從小灌輸學業至上的觀念給小孩。小孩已升上順利考上明星高中,才猛然發現小孩在她的溺愛下,有許多生活價值觀的極度偏差(唯我獨尊/自私的小公主)以及社交能力低落(不懂也不願與人建立關係),除小孩本身不願意接受輔導,母親亦表示無力教養而尋求外援。試問在這樣環境成長的小孩,有什麼介入幫助她的建議?感謝!

 

答:(黃世宜)我理解。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有兩種可能情況:

 

skater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對外往往表現出叛逆的行徑,但其實內心是很火熱敏感的。

 

 

青春期調適階段

 

所有孩子在青春期調適階段,或多或少都有跟外界疏離的情況,不用擔心:

 

孩子在青春期階段,正是小孩轉大人的時刻,本來就正在摸索或發出疑問,往往對外表現出來的就是叛逆,所謂外冷內熱,其實內心是很火熱敏感的。

 

我認為台灣的教育與社會,特別強調家教還有社交禮貌,但是其實不盡然符合人性發展,孩子可能本身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自私或搞孤僻;她只是正在經歷一個成長階段而已,我們所能做的,在這個時候,就是無聲、諒解而溫暖的陪伴。

 

所以我的建議是,順其自然,先不要給他太多的指責或安上罪名,讓孩子先平靜地自己摸索她跟世界對話的方式。

 

 

傷害人或自我傷害的行為偏差

 

所謂青少年行為確實偏差,是已經到了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程度(如吸毒或參加幫派),此時才需要採取行動。

 

我建議,尋求私密安全的溝通管道,以能取得孩子信任、孩子願意敞開心胸的女性長輩,最為合適。

 

如果孩子真的想找人願意談談的話(千萬別勉強,目前我評估應該還不至於,先讓孩子平靜一段時間再說),我本人是很樂意的,可以用臉書聯繫我。我不會給太專業的指導原則,主要是讓孩子發洩心聲而已。

 

孩子對世界武裝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為她怕受傷而已,而不是真的故意跟世界為敵。

 

沒事的,我們都曾走過一段想對世界憤怒大吼的時刻,不是嗎?會沒事的。

 

 

探索生活

(Q&A) 歐洲式「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特點呢?

 

問:兩個小孩,一個即將滿 3 歲,一個即將滿 3 個月。在這裡也獲得許多,但版上文章討論的教育內容多針對較大年齡的孩子,請問有關「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樣的叮嚀呢?(36歲 女 主治醫師)

 

答: (黃世宜)學齡前教育的重點,顧名思義,就是學校之外的生活。換句話說,生活包括了生活感知、生活習慣、生活安全等三方面,就是學齡前教育的重要目標。

 

探索生活

讓「學齡前」孩子探索生活

 

 

(一)生活感知

 

也就是情感教育。這一段時間的孩子尚無法用繁複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往往訴諸情緒與直覺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的建議是,在這一段時間,讓孩子儘量抒發自己的情緒與感性部分,不要試圖壓抑孩子的表達,藉著大量的遊戲與運動(如:美術勞作、音樂、玩球),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概念,就是,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感知,這樣可以打下孩子未來獨立思考的基礎。

 

比如,當孩子看到一部喜歡的卡通而開心地大笑,就讓他盡情大笑,然後接著問他是看到什麼?為什麼笑得這麼開心?用引導式的問題,讓孩子慢慢認識自己的情感與愛好。有了學齡前的認識自己,用感性打下信心的基礎,在學齡後才能用理性的知識慢慢加高批判邏輯的積木,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城堡。

 

 

(二)生活習慣

 

為自己負責的生活習慣,往往是學齡前教育經常被忽略的重點。但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生活習慣,如守時概念,自理概念,都會影響到學齡後的知識學習。一個懂得守時跟自理的孩子,在以後上學之後,就會懂得自己規劃合理的功課與休閒比例,也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督促,自己會漸漸學習為自己學習負責。

 

具體實施細節,可以讓學齡前孩子練習自己吃飯,自己練習穿鞋子,自己練習穿衣服,自己養成定時上床起床的習慣。這一些都是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但其實都屬於教育的一部份。

 

 

(三)生活安全

 

學齡前的孩子非常稚嫩,一方面要放手讓他們自己來嘗試自理,但一方面仍要注意基本安全,尤其您的孩子才三歲左右。比如雖然讓孩子自行進食,但最好在旁邊看著,而不是完全讓他一個人吃,以避免噎到或嗆到的危險發生。又比如放手讓孩子玩球,可以跟孩子解釋不可以在樓梯口或是巷口玩球,讓孩子理解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學習自己評估並且預防危險發生,這也是學齡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寫到這一邊,您可以發現,在學齡前階段,我完全沒有強調知識的學習,完全以生活為重點。這是因為生活本身其實是更豐富更基礎的教室,打好學齡前的生活認知,對學齡後的知識學習銜接有直接關鍵的幫助,而這也是歐洲學齡前教育的特點。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