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歐洲 下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發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

 

問:

  1. 小孩都有獨特的潛在的天賦和興趣嗎?如果有,要怎麼發掘?參加才藝班是個探索興趣的好辦法嗎?
  2. 如何有系統的觀察小孩的興趣、特質、能力,以開發孩子的潛能,誘導自主學習呢?

(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黃世宜)是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即使是兄弟姐妹,每一個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

 

挖掘孩子的天賦,可以從許多地方觀察。

挖掘孩子的天賦,可以從許多地方觀察。

 

 

歐洲孩子也是有很多課外才藝活動的

 

我跟其他教育者的觀點不一樣。許多教育者認為應該別讓孩子去才藝班,應該讓孩子多玩,但是我在歐洲觀察,其實他們的孩子放學之後,也是有很多才藝活動的,只是,歐洲孩子所享有的空間相對較大,而且家長送孩子去學才藝的心態不求成,所以會給人有一種錯覺,認為好像歐洲孩子放學之後就都在玩一樣。其實,他們是「有所目的」地,玩才藝。

 

在台灣,人口眾多空間較小,所以才藝班給人的傳統觀念都是在室內。但是,在室內,也一樣可以挖掘孩子的興趣跟專長。透過不同才藝的嘗試,如繪畫,陶土,鋼琴,舞蹈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方法。我注意到台灣這幾年才藝班的種類跟形式已經比過去還要多元而新穎,其實都是很不錯而且適合台灣國情的教育方式。

 

如何有系統的觀察小孩的興趣、特質、能力?我的具體建議是: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情緒反應:比如:他彈鋼琴時,是愁眉苦臉呢?還是興高采烈?如果是不開心?為什麼?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時間長度與專注程度:比如:他畫畫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畫個三十分鐘以上,非常專注?還是大筆一揮就跑去看電視了?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主動積極性與頻率:比如:他很主動不需催促就會自己彈鋼琴嗎?又或者,在不需家長叮嚀之前,孩子一天或一周內主動去碰鋼琴幾次了呢?

 

  1. 與其他孩子熟悉的人討論並交換彼此對孩子興趣特質能力的觀察:比如與孩子的好朋友,孩子的教師,其他孩子熟悉的長輩(如爺爺奶奶)交換觀察心得。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並挖掘您孩子的潛能。

 

以上四點具體的觀察面向,建議您也可以觀察結果,記在一個筆記本上,很簡單的幾句重點就行,主要讓您日後可以更有系統而清楚全面地分析孩子的興趣跟潛能。

 

這一位爸爸,我覺得您會問這種問題,顯示出您已經對您孩子的特質有相當程度的關切與理解!所以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很快找到孩子的特質與潛能噢!祝福您!

 

 

素養教育教養深度對談

 

 

探索生活

(Q&A) 歐洲式「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特點呢?

 

問:兩個小孩,一個即將滿 3 歲,一個即將滿 3 個月。在這裡也獲得許多,但版上文章討論的教育內容多針對較大年齡的孩子,請問有關「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樣的叮嚀呢?(36歲 女 主治醫師)

 

答: (黃世宜)學齡前教育的重點,顧名思義,就是學校之外的生活。換句話說,生活包括了生活感知、生活習慣、生活安全等三方面,就是學齡前教育的重要目標。

 

探索生活

讓「學齡前」孩子探索生活

 

 

(一)生活感知

 

也就是情感教育。這一段時間的孩子尚無法用繁複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往往訴諸情緒與直覺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的建議是,在這一段時間,讓孩子儘量抒發自己的情緒與感性部分,不要試圖壓抑孩子的表達,藉著大量的遊戲與運動(如:美術勞作、音樂、玩球),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概念,就是,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感知,這樣可以打下孩子未來獨立思考的基礎。

 

比如,當孩子看到一部喜歡的卡通而開心地大笑,就讓他盡情大笑,然後接著問他是看到什麼?為什麼笑得這麼開心?用引導式的問題,讓孩子慢慢認識自己的情感與愛好。有了學齡前的認識自己,用感性打下信心的基礎,在學齡後才能用理性的知識慢慢加高批判邏輯的積木,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城堡。

 

 

(二)生活習慣

 

為自己負責的生活習慣,往往是學齡前教育經常被忽略的重點。但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生活習慣,如守時概念,自理概念,都會影響到學齡後的知識學習。一個懂得守時跟自理的孩子,在以後上學之後,就會懂得自己規劃合理的功課與休閒比例,也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督促,自己會漸漸學習為自己學習負責。

 

具體實施細節,可以讓學齡前孩子練習自己吃飯,自己練習穿鞋子,自己練習穿衣服,自己養成定時上床起床的習慣。這一些都是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但其實都屬於教育的一部份。

 

 

(三)生活安全

 

學齡前的孩子非常稚嫩,一方面要放手讓他們自己來嘗試自理,但一方面仍要注意基本安全,尤其您的孩子才三歲左右。比如雖然讓孩子自行進食,但最好在旁邊看著,而不是完全讓他一個人吃,以避免噎到或嗆到的危險發生。又比如放手讓孩子玩球,可以跟孩子解釋不可以在樓梯口或是巷口玩球,讓孩子理解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學習自己評估並且預防危險發生,這也是學齡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寫到這一邊,您可以發現,在學齡前階段,我完全沒有強調知識的學習,完全以生活為重點。這是因為生活本身其實是更豐富更基礎的教室,打好學齡前的生活認知,對學齡後的知識學習銜接有直接關鍵的幫助,而這也是歐洲學齡前教育的特點。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

 

 

(Q&A) 台灣情勢險峻,憂心忡忡呀!

 

問:我只能作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也不吝向身邊好友分享(如果不怕被我煩)。但教育攸關整個社會風氣,以及執政者態度。即使西方國家也非一蹴可幾,也是累積幾個世代才變成現貌;在台灣更加險峻。我們除了提升自己外,要如何極大化影響力?導正整個社會風氣呢?這不是只靠你我就能辦到,很難很難,而且要很久;但憂心忡忡呀!

 

答:(黃世宜)從歐洲的觀點來看,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我得說,即便是今天的歐洲人,仍舊對自己的文明所面臨的挑戰,有著不同層面的焦慮。很有趣地,我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歐洲年輕人把視野轉向東方,希望藉由學習東方語言、認識東方哲學與宗教,來更新改變現有歐洲的問題。比如種族間的緊張,基督教信仰喪失之後所面臨的精神虛無等等,這樣那樣的危機。

 

 

Slow_pace

歐洲人的節奏比較緩慢悠閒

 

 

所以首先我想說的是「沒錯,我們都害怕未來,也懷疑自己是否做得足夠。」但是,其實我們並不孤單,對這個世界的變化,我們都同等焦慮,即便是歐洲人。

 

此外,歐洲文明進程與台灣文化體質所面臨的條件,完全不同。我想基本上我還是抱持樂觀的態度。為什麼?因為歐洲過去文明進展緩慢的原因有三:

 

  1. 過去歐洲傳播工具不如現代科技快速:現在的網路,思想傳播的速度與範圍,都比過去歐洲資訊傳播的速度還快得多。
  2. 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比今天緩慢:過去歐洲交通工具不如今天發達,人口之間的移動,如移民留學或短期工作,也不如今日普遍。
  3. 行事步調節奏本身就有文化差異:歐洲人做事風格本身的節奏就比較緩慢悠閒,相對之下,台灣人重視效率與利益的快速回收,從某一種角度來看,在推動新事物的時候,台灣的前進速度會比較快的。

 

所以,目前台灣所擁有的傳播科技以及人口流動條件,都比過去歐洲文明演變過程所面臨的條件還要優越,因此我對新思惟在台灣的刺激與傳播,態度還是相對樂觀的。

 

 

謝宇程 黃世宜 蔡依橙 thumbnail

(Q&A) 最好的學歷,是退學、是重考。

 

問:從台大會計系二一退學後,到您成為瑞士公立學校教師中間的路,在介紹上寫得比較少,您的文章也比較少提到,方便與我們分享嗎?

 

答:是的,我的確很少提到退學後到歐洲這一段。事實上,我是很樂意分享的,但是,因為有點傳奇,每一個階段幾乎都可以寫成一本小說,所以在一般講求快狠準的網路文章上,我幾乎很難去把每一個不該遺忘的細節都交代清楚。

 

如果要做一般的介紹,其實滿單純的,不過是從一個校名到另一個校名,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退學重考給我帶來的兩年空白,在個人簡歷上,如果不說,其實也看不出來,一般也不鼓勵主動交代。但其實,那兩年空白真正的位置,不是寫在給大家看的個人履歷上,而是寫給自己內心裡的一道標記:那才是我真正的,最重要的學歷。

 

是的,我在歐洲留過學,在台灣也是一路明星學校上來,但是,我最好的學歷,是退學,是重考。

 

如果沒有退學重考,我想,我現在會是一個隨著大家湧上捷運,然後跟著大家下車到站的沈默上班族。就正因為退學重考,我中途離開了排隊上車的捷運隊伍,用徒步的方式,在這個世界漫遊,體會著不同城市的晴雨。

 

在以後的寫作裡,我會慢慢講故事,分享那一些年的心情。在我的經歷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細節本身,不是我讀過哪一間學校拿到什麼樣的學位,不是我究竟做過什麼哪些不一樣的工作?都不是。我覺得,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其實是每一個階段的銜接點。這一些銜接點在個人簡介上永遠不會被看見,卻是最關鍵的時刻,包括:我當時是怎麼想的?我曾經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擁有多少勇氣與退路?

 

 

在咖啡館工作

所謂的打工度假

 

講者:黃世宜 老師

 

 

在咖啡館工作

 

 

其實先進國家也是地球人,整個事情大家用基本人性去想,就很簡單。

 

以歐洲先進國家來說,光是自家的失業率就已經這麼高了,光是每一次選舉左右派都可以為限制還是開放移民政策吵這麼厲害,但一轉身來,卻又可以把工作機會慷慨地開放給外國人來體驗美好人生?各位想一想吧,不覺得這中間很矛盾嗎?

 

我在歐洲十二年,第一年在法國,其他十一年在瑞士,中間找工作的經驗是這樣。對外國人來說,工作只有兩種:一種是真的「可以體驗人生」的工作,另一個就是 「不可以體驗人生」的工作。我還不談薪資跟社會觀感,我就只講一講這兩種工作的差別。

 

所謂 「可以體驗人生」的工作,就是代表著,你必須要有當地認證的學歷還有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學歷和語言,才能讓你進入當地社會,跟當地人一起工作,進行溝通理解,這一類真的可以體驗人生的工作,比如說是秘書或是護士,或者是社工人員或公司 OL ……等等。但就像我說的,這種工作,一般光是自己本地人都搶不到了,輪到你這外國人?

 

另一種工作是完全不需要語言能力跟學歷,只需要高度的咬牙忍耐。你忍了當地人都不要做的工作,就付你錢,道理就是很簡單這樣。

 

就像瑞士鐘錶工廠裡,裡面工作等級由一流鐘錶設計師到最低階的工人都有。一流鐘錶設計師是法國挖角過來的,具備藝術眼光的人才,這很好。

 

而那最低階的工人是做什麼的?一個葡萄牙朋友在那裡做,晚上值大夜班,專門看一大台發熱的大機器,要確保它二十四小時運轉不爆炸,就這樣,這葡萄牙朋友已經很滿意了,因為葡萄牙現在經濟很慘,他把全家連爸媽兄弟通通都帶出來了,除了他本人看顧機器,連哥哥也一起去,可不可以體驗人生,其實已經不重要。

 

另一個土耳其朋友,也是一樣,在瑞士上游機械工廠壓模。他告訴我,他每一天都害怕自己的手指被切掉,如果一閃神的話,鐵柱一下來,就會少一指。他很快可以找到這個缺的原因是,前面那一位離職的少了一指頭做不了了,瑞士人又不願意做,就找外國人吧。

 

看到這樣的新聞,說實在話,我想的是,為什麼在瑞士,一流藝術鐘錶設計師沒有台灣人?對著機器大夜班、少了一根手指,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同胞去體驗這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