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peilun 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發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

 

問:

  1. 小孩都有獨特的潛在的天賦和興趣嗎?如果有,要怎麼發掘?參加才藝班是個探索興趣的好辦法嗎?
  2. 如何有系統的觀察小孩的興趣、特質、能力,以開發孩子的潛能,誘導自主學習呢?

(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黃世宜)是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即使是兄弟姐妹,每一個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

 

挖掘孩子的天賦,可以從許多地方觀察。

挖掘孩子的天賦,可以從許多地方觀察。

 

 

歐洲孩子也是有很多課外才藝活動的

 

我跟其他教育者的觀點不一樣。許多教育者認為應該別讓孩子去才藝班,應該讓孩子多玩,但是我在歐洲觀察,其實他們的孩子放學之後,也是有很多才藝活動的,只是,歐洲孩子所享有的空間相對較大,而且家長送孩子去學才藝的心態不求成,所以會給人有一種錯覺,認為好像歐洲孩子放學之後就都在玩一樣。其實,他們是「有所目的」地,玩才藝。

 

在台灣,人口眾多空間較小,所以才藝班給人的傳統觀念都是在室內。但是,在室內,也一樣可以挖掘孩子的興趣跟專長。透過不同才藝的嘗試,如繪畫,陶土,鋼琴,舞蹈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方法。我注意到台灣這幾年才藝班的種類跟形式已經比過去還要多元而新穎,其實都是很不錯而且適合台灣國情的教育方式。

 

如何有系統的觀察小孩的興趣、特質、能力?我的具體建議是: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情緒反應:比如:他彈鋼琴時,是愁眉苦臉呢?還是興高采烈?如果是不開心?為什麼?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時間長度與專注程度:比如:他畫畫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畫個三十分鐘以上,非常專注?還是大筆一揮就跑去看電視了?

 

  1. 觀察孩子做某件事的主動積極性與頻率:比如:他很主動不需催促就會自己彈鋼琴嗎?又或者,在不需家長叮嚀之前,孩子一天或一周內主動去碰鋼琴幾次了呢?

 

  1. 與其他孩子熟悉的人討論並交換彼此對孩子興趣特質能力的觀察:比如與孩子的好朋友,孩子的教師,其他孩子熟悉的長輩(如爺爺奶奶)交換觀察心得。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並挖掘您孩子的潛能。

 

以上四點具體的觀察面向,建議您也可以觀察結果,記在一個筆記本上,很簡單的幾句重點就行,主要讓您日後可以更有系統而清楚全面地分析孩子的興趣跟潛能。

 

這一位爸爸,我覺得您會問這種問題,顯示出您已經對您孩子的特質有相當程度的關切與理解!所以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很快找到孩子的特質與潛能噢!祝福您!

 

 

素養教育教養深度對談

 

 

(Q&A) 歐洲如何用「非常費心機的長期作戰計劃」,幫助孩子找到特長「適性發展」?

 

問:我對黃世宜老師這篇 Q&A 很有興趣:「爸媽應該怎麼幫助孩子,找到特長「適性發展」?」非常想進一步了解最後一段『非常費心機的長期作戰計劃』。可提供實例嗎?(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我所指出的「費心機的長期作戰計劃」,其實是參考我在歐洲所觀察到的情形。

 

在歐洲,並沒有把職業和興趣只設定於少數幾種行業。

在歐洲,並沒有把職業和興趣只設定於少數幾種行業。

 

 

歐洲:有計畫的評估發展計畫

 

我發現,歐洲家長並不是像台灣家長所想像的,完全放任不管任期發展興趣,完全不是。他們其實是非常有計劃,提出各種問題,比如:評估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去發展這個興趣?要怎樣讓孩子的興趣跟課業配合?如果將興趣當作職業,孩子是否可以養活自己等等?我觀察了很多例子,其實他們非常費心地為孩子做好長期的發展計劃。

 

跟台灣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把職業和興趣只設定於少數幾種行業。

 

 

讓孩子「自己」在興趣與課業中取捨

 

我舉一個瑞士朋友為例。她本身是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一位充滿愛心的幼稚園老師。每一個孩子都讓他們從小接觸各種才藝跟活動,其中有一個孩子,對音樂展現很大的興趣,這一位母親從小就支持他學各種樂器,如打擊樂,管樂等等。

 

當這孩子升上中學的時候,她開始要求孩子必須在興趣跟課業中做個取捨,如果要學這麼多音樂,真的還要讀普通高中嗎?還是應該選擇音樂院呢?如果要走音樂院,未來的職業是什麼?等等這一些問題,都要事前,至少幾年前就得開始思考,跟孩子一起討論。記住,不是替孩子決定,是把優缺點跟他一起分析,讓孩子自己了解職場實況,自己做主做決定。

 

 

大部分的狀況都是有心理準備的

 

後來這孩子去英國倫敦讀作曲,被好萊塢挖掘,但是在等待新合約的同時,遇到一些問題,有一段時間孩子是吃苦的狀態,靠存款過日子,處於失業狀態。但是,這一位母親跟我談到這一件事,她卻非常樂觀:「很多年前,當孩子決定要以音樂做職業,我們就已經討論過,未來收入可能會不穩定,要他心裏有數。所以現在這樣子,孩子自己心裡是有準備的,我對他有信心,相信一定沒問題的。」

 

一年後,我再跟這一位母親提到此事,兒子已經去美國好萊塢發展了。

 

 

一視同仁

 

很有意思的是,這位母親其中有一個兒子,則是對音樂才藝並不感興趣,卻從小喜歡生物和醫學,這或許是受到獸醫父親的影響。這一位喜歡生物的兒子,目前在大學醫學系讀書。而在瑞士,醫師是一個穩定高薪、受人敬重的職業,但是,我發現這位母親對所有四個孩子都一視同仁,提供一樣的機會、用一樣的態度去關愛,完全不會去比較她四個孩子間的個性或成就。

 

 

(Q&A) 如何看待小孩幼稚園的作業?

 

問:如何看待小孩的作業?每個求學階段都有不同老師,要求不同的功課和作業。例如,我家小孩讀雙語幼兒園,每周都有一點點作業,有時候會想他才小班呢,寫什麼功課!開心玩耍就好了!又怕他跟不上,會有挫折感。實在是很困擾呢!(男 35歲 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我對作業的看法是,以孩子所遇到的實際情況,來因應與調整。

 

圖 / 瑞士幼稚園的遊戲區

圖 / 瑞士幼稚園的遊戲區

 

因為如果拿教育理論或其他例子堅持不寫功課的話,很有可能造成校方的反感,無形中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也因此,我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我想既然每一周只有一點點作業,那還是可以容忍接受的範圍,就按照學校的進度,把該寫的功課寫完。也可以從正面角度來鼓勵孩子,這是培養定時寫作業習慣的開始,讓孩子不會覺得寫作業是一件痛苦的事。

 

此外,我也很好奇的是,不知道您孩子的作業是怎樣的內容?有趣嗎?因為作業內容與形式會大幅影響學習效果噢!

 

 

網路疏離

(Q&A) 網路世代,關心的事物、對象,是否陌生人多於朋友?

 

問:社群網站上,美食、旅遊、無病呻吟可以換來大家的關心;相對的,如果是一些旁聽演講心得、或是學習分享,往往就乏人問津。是這個世代對時事、學習特別冷漠嗎?但同時間,PTT 上面卻有蠻多質量不錯的文章,甚至是願意幫助一些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提供職涯分享。不是很奇怪嗎?寧可花時間與不認識的網友分享,也鮮少貼文在自己的塗鴉牆跟真實朋友分享。(25歲 男 露天拍賣交易安全部研究員)

 

答:(黃世宜)您的問題我分兩方面來回答:

 

 

網路疏離

 

 

1. 這個世代對時事、學習是否特別冷漠?:

 

關於這一點跟閱讀習慣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

 

資訊網路電子螢幕取代傳統紙張書報的閱讀方式,人的眼睛接受訊息的頻率跟容忍長度已經不像以前這麼長。比方說,美食旅遊的照片或是輕鬆短小的笑話漫畫,就容易被肉眼接受並轉載。

 

同樣的,時事、學習等嚴肅主題,因為需要長篇論述或評析,所以文字篇幅較長,比如手機要滑兩三頁才讀得完,所以就很容易干擾閱讀的意願。但是,觀察一下,如果這一類時事學習主題撰寫的時候,儘量控制在手機不用滑就可以讀完整篇的精簡長度,或是加上簡潔標題排版或吸睛圖片,那麼就能提高閱讀率或轉載率。

 

 

2. 為何 PTT 上面卻有蠻多質量不錯的文章,願意幫助一些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

 

關於這一點,我認為跟網路隱私有關。歐洲有一位作家曾說過:匿名的人,敢說真話。以 PTT這樣的平台來說,全用暱稱,不知真實身份,可以放心盡情書寫,分享所有的感覺,無形中也幫助了許多陌生人;不像臉書可從背景資料還有交友名單推測,因此在發表文章也容易多所顧忌。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不同的網路社群平台,各有不同的書寫風格,各有不同的資訊接收和傳送方式,為這個資訊世代平添不少多彩多姿的風景。

 

 

體能

(Q&A) 每天舟車勞頓早出晚歸,如何維持充沛夠用的體力?

 

問:已重頭爬文,發現還沒人問「如何增強鍛練體力」。「想作的事情好像沒體力作」,大部分人下班、下課、帶完小孩後,常覺得累到只想倒頭大睡。除了熱情(passion)、求知慾、或是特殊堅持等精神面的意志力外,若能改善體能,或可提升生活及學習品質,甚至能與小孩同樂或作為身教。想知道講者們在經常通勤演講、舟車勞頓早出晚歸的狀態,如何維持充沛夠用的體力?(33歲 女 科技業)

 

答:(黃世宜)關於怎樣在繁忙的行程中還能維持體力改善體能,我個人的小撇步是這樣的:

 

 

體能

 

 

1. 儘量利用零碎機會多步行:

因為我本人不會開車,只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所以步行就是我在繁忙工作中培養體力的運動方法。我會儘量利用所有的零碎機會來讓自己多多走路,比如前往火車站或買菜,或避免使用電梯、改走樓梯等等。

 

 

2. 利用零星時間閉目養神:

我本人經常得搭單程超過一小時的火車,到外地工作或上課。尤其因為我住在比較鄉下的地方,所以很少直達火車,經常在搭三十分鐘後得下車轉搭。

 

是的,生活忙碌,常常覺得很疲倦。於是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儘量趁通勤的零碎時間,什麼都不要想,閉上眼睛先休息一下,即使只有短短十分鐘,這樣就會有不錯的效果喔。

 

 

3. 清淡、健康的飲食:

我個人發現,吃多油膩食物或甜點,會比較容易產生倦怠感。所以我會儘量攝取營養均衡的自然輕食,而飲料方面,則以最簡單的水為主,或無糖綠茶,對體力維持也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我自己還特別喜歡切一片新鮮檸檬,放在日常飲用水中。對我來說,檸檬似乎特別能夠提神,補充體力之外也能避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