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蔡依橙

洪盈盈醫師於放射線醫學會口頭報告

教年輕人寫論文:完成那些他們以為做不到的事

 

講者:蔡依橙 醫師

 

周曉竺 醫師 @ 超級學術大道比賽

為增進科學簡報技巧,舉辦「口頭報告:超級星光大道」,五位評審聆聽周曉竺醫師報告中。

 

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的四年間,我帶了不少住院醫師寫了相當多論文,光 SCI 就有十篇,非 SCI 的加進來就更多了。

 

其中幾位特別傑出,像是:林雁婷醫師,一個人有兩篇 SCI 系列文章;奇美的吳宛玲醫師,外訓三個月,打過大量的胸腔、心臟、血管 CT 報告,又完成了 AJR 一篇;或者蔡欣宇醫師,在住院醫師期間,就到國內外會議多次發表得獎,後來還把這些科學簡報的技術開成課程

 

怎麼做到的,以下分享。

 

 

老師自己要夠強

 

如果一個老師,自己連完成一篇 SCI 都有問題,動動嘴巴就想叫年輕人寫一篇掛你名字,這種其實不算教學。多數時候不會成功的,本質上,只是在等一個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來幫忙抬轎。的確偶爾會被你捕獲,順利協助升等,但就我個人的長期追蹤,後來這些關係都會以互相怨懟收場,因為「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不笨,他們很快會發現這之間的不公平交易關係。

 

這是個連咖啡豆都講公平交易的年代,很難想像人均 GDP 兩萬的台灣,竟然很多人是這樣在經營論文數目。資源的分配錯置,應該就是國家進步遲滯的根本原因:「有能力的沒權力,有權力的沒能力。」

 

做為一個老師,你教人,自己總要有寫過文章的經驗,瞭解學術界怎麼評估一篇文章的好壞,才知道怎麼去幫年輕人。這是基本要件。

 

 

循序漸進動機最珍貴

 

記得我們怎麼教小朋友吃飯嗎?一開始就叫他自己拿筷子捧整碗吃飯,不會成功的。你總要先幫他鋪好報紙、圍好餐巾,然後從湯匙使用開始,而且會從磨好的、他喜歡的食物,像是蘋果泥,引誘他吃,然後才能漸漸的提升難度。

 

所以,我建議讓年輕人從國內學會開始,由我們先給主題,病例報告也行,讓他們先學會寫摘要,通常不過 250 字,彼此折磨不會太久。又因為國內學會幾乎每投必中,成就感容易取得,很適合做為起步。

 

因為台灣還沒流行電子壁報,所以如果在「口頭報告」與「紙本壁報」間選,我建議要求年輕人上台口頭報告 (請看這篇的 2011 年部分),練習表達力、組織力,並實際體驗,站在台上的感覺是什麼。有些年輕人喜歡這種感覺,之後研究寫作會更有動力!

 

洪盈盈醫師於放射線醫學會口頭報告

洪盈盈醫師於 2011 年 RSROC 年會報告,後來整理發表於 KJR,impact factor = 1.55。

 

下一步,就是把報告主題寫成文章,這個階段,主要是讓他們學習「寫作的形式」,懂得每一段應該寫什麼?怎樣描述才會受審閱者注意?圖片怎麼處理、圖說怎麼寫?不要期待學生寫出來的東西要上多好的期刊,殘酷的事實是:「最後能登多好的期刊,取決於老師對主題選擇的洞見 (vision)。」

 

我們是來教學的,不是來搜刮年輕人當樂透彩券的。

 

 

給出引導的方向而非責罵與批評

 

學生的初稿一定會不好的,從摘要一直到全文,你看了絕對不會滿意 (不然他當老師就好了)。這時候,你可以面露不悅,但不要在言語上太過失格。

 

你可以說「嗯,這樣可能不會被接受。」「嗯,這樣的內容,掛我的名字上去,我會感到有點壓力。」但不要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簡直丟我們醫院的臉」,別懷疑,後者就是在我起步時,曾被長輩當面指責的真實內容。我們,要讓世界更好,試著從我們自己開始,讓這樣的難堪話語不再出現。

 

該怎麼做呢?你可以找一篇好的範例,印出來,請他拿回去研究:人家的文章,「每一段」放進了什麼?跟你的有什麼不一樣?約好三天後,拿著寫滿筆記的論文來跟你進行下一步的討論。

 

現況不好,我們要指引他,什麼叫做「好」,方向有了,這路該讓他自己去走。如果現況不好,作老師的,只是原地鞭打、羞辱他,年輕人永遠不會知道該往哪裡修正的,只是徒增對你、對學術界的憎恨。

 

 

一個教好就會有一堆來跟你學

 

其實住院醫師的程度都不錯,畢竟能在台灣考上醫學系,也經過了很多場考試戰役。只要作到以上所說的,很快你的第一個學生就會有成績,當其他的年輕人,看到跟你學的人有結果,陸續就會有一堆人來拜師學藝,而你也將教到更聰明、更有才華的學生,擁有更好的教學成績

 

 

讓自己更上層樓

 

 

蔡依橙醫師指導蔡欣宇醫師施做 CT-guided lung biopsy

技藝傳授:把住院醫師當未來的自己

 

講者:蔡依橙 醫師

 

00_IMG_8108

 

指導住院醫師臨床技藝,是我最喜歡的事情之一。畢竟,你自己能救人,還能把技術傳給別人。天底下最有成就感的事,大概就這樣。

 

之前提過,我曾獲全院醫師票選為「教學績優主治醫師」,這個獎項,不只是人數眾多的實習醫師投票而已,還包括住院醫師,與全院醫務主管。投票那天,住院醫師們還特別跟我說:「學長,我們要去幫你投票!」實在是很感謝。

 

所以,住院醫師到底要怎麼教、怎麼帶?三個月的時間,你才能讓他們非常深入的學會許多重要的核心技能?

 

 

住院醫師的需求

 

每個住院醫師來到這裡,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

 

他們願意付出青春來這邊學習,他們願意付出勞力在各種事物上幫你,只要,你所做的事情,能夠「讓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

 

所以,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要作,不要因為他們會聽會做,就叫他們做一些邊際效益很差的事情。如果真的要請他們幫忙,也務必說明,這些你花的時間與精力,會有什麼意義。

 

 

把他們,當成未來的自己。

 

例如:手術前,我有自己的 check list,寫明每個患者的抽血結果,以及我預計做的手術與步驟。因為忙,查電腦我往往會請住院醫師協助,項目不多,大概就是 platelet、PT INR、aPTT、albumin、bilirubin…….這些,而我一定會在進手術室之前,指著他們寫好的數據,跟他們一起看過,並說明:為什麼我看這個數據 A,而不要你抄那個 B?因為某某篇 meta-analysis 證明,B 對於預測患者預後沒有幫助,所以就不要花時間抄了。為什麼請你一定也要抄 D,C 不是就夠了嗎?這是因為,病人可能會吃 E 藥,你不看 D 的話很容易中計,等患者大出血,你才記得來看,那就很麻煩了。

 

但你知道,多數時候,你看到的主治醫師或許不是這麼教的,而是「反正你就全部抄下來」。然後住院醫師乖乖的照做後,跟完整台手術,一點教學與說明都沒有,只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寢室,覺得「獨當一面」離自己好遠……

 

 

世界共善養虎為患?

 

有長輩誠心建議我,為什麼要這樣養虎為患呢?哪天,他們技術成熟了,或許升主治醫師後,跟你競爭資源,甚至變成別的派系的成員,回頭來踩你。用你的技術,取代你。

 

我想的比較遠。

 

我這朋友說的,的確有可能,但想想,未來那麼多年,這年輕人可以用這個技術救活多少人?而或許哪天,我自己生病需要救助的時候,畢竟我沒辦法幫自己做介入手術,有個厲害的年輕人可以幫我,也很好啊!

 

至於取代,我覺得,如果我的優勢,是建立在壟斷、排擠、獨佔上,那我的技術可能不怎麼樣。如果,我的優勢,是建立在不斷改進、跟上世界潮流、快速解決患者與臨床醫師問題,其實我並不需要擔心被取代的,只需要擔心,找我的人太多,超過負荷。

 

十多年了,發生的情境是後者。不管是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追蹤、換肝前評估、換肝後介入、困難肺部腫瘤切片,我都越做越多,也很慶幸,我真的把一群年輕人教會了,所以他們在值班時、擔任總醫師時、或變成我的主治醫師同事時,都能繼續與我合力完成各種困難的任務。

 

 

更好的世界

 

一個人救死扶傷,很酷;把技術傳給一群人,一起來救死扶傷,成就感無可言喻!

 

 

 

 

例一:困難且有風險的手術,自己先來。

 

雙側 subphrenic abscesses 引流(蔡依橙/沈昭諭)

 

這是雙側橫隔膜下膿瘍,薄薄兩公分一層,幾乎沒有角度進去。患者狀況已經很嚴重,上呼吸器了。我預計根據對解剖學的知識,先進入腹膜腔,再用導線技術進入橫隔膜下方。

 

因為技術難度高,而且右邊做完後,為了不要頻繁移動患者,所以醫師必須進入機器內做左邊的膿瘍,萬一機器操作不當,有受傷的可能。

 

所以這種病例我自己做,請住院醫師當助手,並跟他講解我每一步打算怎麼做、為什麼、如果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打算怎麼解決?

 

一般做手術的時候我不說話的,要進入完全寧靜的狀態,專心操作。但術前術後可以盡量問。

 

 

例二:中等級手術,在安全狀況下一定要讓住院醫師操作。

 

CT-guided lung biopsy,算是 biopsy 界的上乘武功,這次有個中上等級難度病例,蠻適合蔡欣宇醫師當時的程度 (他現在可能比我強了…..Orz),所以就放給他做,從旁指導。

 

送佛送上天,要教人家做,連滑鼠的控制權都給他,左一為林保鐘放射師,擁有世界級定位準度!

 

蔡依橙醫師指導蔡欣宇醫師施做 CT-guided lung biopsy

 

左邊的白頭髮,是林保鐘放射師,協助欣宇找到精準的角度。這個看角度的綠色縫隙,是陳明至放射師的手工作品,靈感從步槍瞄準來的,精實的醫療器材設計,還上過國際期刊

 

蔡欣宇醫師施做 CT-guided lung biopsy

 

真的有切到標本喔,拍個照!然後做 imprint cytology,兩分鐘後在我們自己辦公室的顯微鏡確認一下,發現是 cryptococcus。一般都是說要用 India ink 染來診斷,但下面的圖您可以看到,其實簡便的 Liu’s stain 可以得到一樣的效果。

 

病理標本

 

05_DSCN6850-1

 

 

近期課程

 

 

MDCT team meeting

相信你的伙伴 給他們權力

 

講者:蔡依橙 醫師

 

MDCT team 合照

 

很多人,對我們的「多切面電腦斷層」團隊很有興趣,總覺得應該陣容龐大、資源豐碩。很可惜要讓大家失望了,哈哈,核心成員大概就照片裡頭這樣。這次我想談談,兩位具有世界級掃描技術的伙伴:右一的陳明至放射師,以及左一,已退休的林保鐘放射師。

 

 

世界級的放射師

 

我們在國際上發表超過 50 篇「多切面電腦斷層」的論文,所有的研究與案例,幾乎都是他們掃描的。不管是一天大的先天性心臟病超長部位高流速廔管掃描氣喘吁吁的肺高壓患者,都由他們用精湛的技術,獲得珍貴的診斷影像,幫助患者,也讓我們有更多與國際學界分享的素材。

 

有他們的幫助,我的 CT-guided biopsy,方向誤差也才能控制到極小,閃過重要血管。與優秀人才合作的經驗,會上癮的,那是完全信任、高度精準,我們都知道,正在做的,是世界級的事情。

 

CT-guided lung biopsy

 

為什麼他們這麼傑出?說穿了很簡單:因為我們是平等對待的,深切知道,團隊裡頭角色不同,經驗的流通,如果有階級的高低,就流不通了。

 

MDCT team meeting

 

我們每週,有一次中午的 MDCT team meeting,大家都要讀點新知,輪流報告,你報告,我也報告。對於失敗個案的檢討,我個人的想法錯了,就承認,你的決定對了,就鼓勵。

 

放射師站在醫療現場的第一線,任何直覺都有其珍貴的價值,應該去聆聽、去理解、去內化,更要給予犯錯的空間。優秀人才,能從犯錯的過程中學到的,比你預期的還要多很多,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不應批評責罵。

 

 

相信伙伴 給予權力

 

說來容易,但其實在醫療圈的人就知道,很多時候,第一線的人員不願意衝、不願意做,只是因為醫師高高在上,用命令的、用責罵的,但出事的時候,卻首先卸責。

 

而我相反,引進技術的時候,因為英文還行,我先從國外經驗引進,指導建置;等技術轉移成熟之後,我詢問、我討論,聆聽第一線伙伴的感覺與作法,並做調整。

 

大方向訂好之後,給他們現場靈活應變的權力,任何特殊狀況,他們都有權決定怎麼掃描,如果失敗,那是我做 leader 的沒教好、沒溝通好;相對的,如果成功,則不吝給伙伴們,鼓勵與讚賞。

 

因為我們起步比歐美國家晚,就必須應變比歐美國家快,才能在已經有非常多文章發表的領域,仍然提出新看法,讓國際期刊驚艷。

 

 

真誠分享,好嗎?

 

有人曾建議我:「醫院派系複雜,你今天帶了幾個放射師,這些人又不是你的人,哪天換去協助別人,技術也學走,這樣太可惜。」

 

的確,我曾經遇過指導的年輕人,學走技術,就為了想苗正根紅,與我撇清關係,並疏遠我。當時的確頂難過的。

 

也曾有長輩當面跟我說,不要以為你的技術多難得,你那麼會教學,策反幾個你教過的學生來做,就全部轉移了。

 

但人生在世,總有些無法妥協的價值。所以,我的解決方法就是:讓自己永遠保持進步,也永遠跟伙伴們分享最新技術。

 

如果哪天伙伴要離開,沒關係,反正我是為台灣醫療界做教育跟投資,不是為了自己,被你服務到的病人,也是我的同胞,很好。至於疏遠或甚至轉而攻擊我的,就想:「算了,反正損失的是你,我們未來的進步與學習,很抱歉,你就沒機會一起跟了。」

 

事實也是如此,與我合作越久的伙伴,往往成績就越豐碩,我也越加珍惜。如果您觀察我們團隊夠久的話,會發現老朋友們一直都出現在我辦的各種活動中,十幾年了,持續一起進步成長。

 

而且,因為這種開放、互惠、分享、平等的團隊文化,呆久了會上癮,所以這幾年,讓我傷心難過的人與事,倒也不多。絕大多數朋友,都一路打拼上來,一同分享榮耀!

 

 

結論

 

是的,世界複雜。但我們可以選擇簡單,更可以選擇真誠待人。我覺得還不錯,您有空也試試。

 

 

蔡依橙醫師指導實習醫師

給實習醫師們 一小時的啟發

 

講者:蔡依橙 醫師

 

 

蔡依橙醫師指導實習醫師

 

 

以下是我教過的實習醫師,多年後的回饋:

 

在台中榮總放射科實習時有幸被學長教到一堂課,主題是胸部 X 光判讀,那時學長就展現功力,讓困難的閱片變得感覺不是那麼困難,雖然是短短一堂課,卻開啓我對 X 光的興趣 (誤以為自己滿有天份的 XD),幾年後想不到真的走了胸腔科,現在專科執照都拿到了,是應該謝謝當初啓蒙的蔡 P。(出處 / 這位是胸腔專科榜首)

 

原本排定的教學課程,就在學長開門見山說了:「這堂課我們要聊天而已,大家不用緊張。」的一句話之後開啟了我對醫學的熱誠與憧憬…… (出處)

 

許多同行,對於我總是得到高滿意度,甚至獲全院醫師票選,成為「教學績優主治醫師 (Best Clinical Teacher)」,覺得很好奇,但又沒空來看我怎麼教實習醫師,所以,我把相關概念跟細節,分享如下:

 

 

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實習醫師,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到每一個科部輪調,學習不同的知識與技能,自行裝入大腦內,關於各科的知識儲存區,但卻很少有人,把他們當一個「人」來看。

 

也就是說,我們很少真正去「直視」一個事實:他們只是個什麼經驗都沒有的孩子,在醫院實習的過程,對科部是人力、是教學負擔、是技能傳遞、是費用申請的依據,但對他們,卻是大量在碰撞,並吸收資訊,用以做選科決定的一段重要時間。

 

所以,開場,我通常會「闔各言爾志」一下,聊聊他們已經 run 過哪些科、看過什麼、有什麼心得,而且從不強迫推銷放射科,以免這些精明的學生,會揣測並說出你想聽的話,那就聽不到真話了。

 

從這個過程,可以瞭解他們的個性,與「現在的心理狀態」,那個學生外向、那個學生內向、那個學生愛發表意見、那個學生說理清楚、那個學生已經有明日之星的特質。

 

 

技藝背後的思考

 

接著,一個小時的課程,大概就聊三張 X 光片,不多,但聊非常深,一定要聊到他們覺得「奇怪,這張本來我好像懂,但學長一講才知道背後好多事情我沒想透。」

 

 

氣胸 X 光片

 

 

例如:氣胸的片子。程度好的學生,很快就看出來是右邊肺部有問題,更好一點的還可以看到 ruptured bullae。嘿嘿,然後才是「高等教育」的開始,一句一句,我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性,與學生問答,每一個問題,都讓他們想一下,說出心中的答案,然後用輕鬆的語氣,繼續追問……

 

喔,所以你覺得他是男生女生?高矮胖瘦?為什麼是瘦高型的男生?女生不行嗎?為什麼是瘦的?胖的不行嗎?你覺得這個患者有沒有張力性氣胸 (tension pneumothorax)?為什麼?氣管沒有歪就沒有嗎?一張 CXR,有哪三個 imaging findings 可以評估?照實用性跟準確度來排,順序為何?這個病人如果有張力性氣胸,隨時可能會休克倒下,為什麼?因為吸不到氣嗎?是的話,那為什麼切除一邊肺部 (pneumonectomy) 的人可以活的好好的?所以是因為壓到什麼器官?心臟嗎?主動脈嗎?靜脈?很好,那是上腔靜脈還是下腔靜脈?我跟你說吧,是下腔靜脈,但是為什麼呢?解剖上跟生理上,有什麼原因讓下腔靜脈變成氣胸致死的關鍵?這個跟 ICU 急救病人常要大量灌水有什麼關連?有聽過 Frank-Starling law 嗎?跟這個有什麼關係?……

 

 

因材施教

 

內向的就帶他講,外向的就委婉的給他進一步的問題;本來就很傑出的給他一點鼓勵,讓他更好;沒有基礎的,就讓他親自感受,相信:「原來理解了一切之後,醫學沒那麼難。」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開始體會:原來我們都背了很多名詞,以為懂了這些名詞,就會懂醫學,但其實背後有很多事情,自己從未深思。

 

為什麼要這樣教?因為氣胸的片子,他到處都學得到,胸腔科會教、胸腔外科會教,連圖書館的影像教科書,每本都會提到。但是,拆解到底層的「critical thinking」,卻只有個善於引導、觀察學生,並樂於互動的老師,才能夠教。

 

而這些與我見面只有一小時的學生,不管走那一科、做什麼事,都將會是台灣高階專業人才界,很重要的種子!給他們受用一生的思考與態度,教學 C/P 值最大。

 

 

近期課程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工作人員合照

自學創業

 

講者:蔡依橙 醫師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工作人員合照

 

決定離開臨床醫療,開始自己的事業已經一年了,很幸運的,我們還在,而且規模略有擴張。很多朋友問,我離開醫院前,作了哪些準備,在此一併整理回覆。

 

 

管理學的道理

 

創業,是個非常大的主題,也沒有書可以讀。很多管理學的書,在你一點經驗都沒有的時候,聽來就像「屁話 大道理」,頭頭是道,但空洞乏味。不是說管理學不好,而是因為這是一門實踐的學問,道理其實是歸納出來的,完全沒有經驗的人不能理解,所以實用性很低。

 

閱讀上,我建議從 Mr. Jamie 開始,他的網誌整理了非常多的資訊,將國外的最新創業觀念統計數據引進台灣,並加入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讓我學到很多。創業前,你至少要知道什麼是 MVPpivotproduct-market fit,相關資金控管思考能力的文章,也非常重要。

 

簡單說,我建議你把 Mr. Jamie 網誌上,「所有的文章」全部唸完。我沒有誇張,就是「所有」。看完後,你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這絕對是重要的起點。

 

啊,你問 Mr. Jamie 是誰?嗯,得到一個關鍵字,就去把他弄懂,是創業的重要能力,這功課留給你作囉。

 

 

專業人才創業的典範

 

第二個你需要「全部唸完」的,是 XDite 的 smalltalk 網誌中,所有有關「創業」的文章。這是一個年輕人,從出社會拿到第一份薪水開始,就持續尋找創業可能。他的文章中,很真誠的分享了許多職場上人家不會公開跟你講的事,例如:怎樣讓自己的薪水提高?怎麼做好創業前的準備?怎麼報價?怎麼安排人力。

 

雖然他是網站開發者,但所說的經驗跟道理,都可以應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微型創業上。這麼說好了,如果你不能從其他職業者的創業經驗,去歸納、整合進自己的知識體系,那我建議您還是領薪水就好。因為這表示,您對跨領域知識的吸收與應用,還需要很多鍛鍊,偏偏,這卻是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能。

 

 

內部創業練練兵

 

如果你想磨練這樣的跨領域學習與思考能力,在醫療環境裡也能做的。以我來說,開使用電腦斷層做先天性心臟病時,沒有任何書籍可以看,所以,我是自己下載有關醫學物理的論文,瞭解電腦斷層各種參數與物理特性,然後打電話給書商,請他寄給我台灣最多人買的「兒童心臟科」、「先天性心臟手術」的教科書。做為一個放射科醫師,我整合醫學物理的新知識,並閱讀兒科、心臟外科的書,發展出全新的技術體系。

 

也就是說,從嘗試理解別人所做的事情開始。假設你是個胸腔內科醫師,能不能直接閱讀胸腔外科的教科書,瞭解各種手術的困難點。假設你是個麻醉科醫師,能不能閱讀心臟外科的教科書,理解哪些動作會使得患者血壓瞬間降低。

 

這其實就是「內部創業」的訓練,學習理解上下游供應商的各種困難,並有效溝通、管理流程,達致更好的結果。

 

 

用觀察深化思考

 

當你作了以上功課之後,對於商業模式,以及價值創造應該開始會有些概念。最後的終身學習,是觀察生命中所有的商業模式,並思考他們為何成功、為何失敗?

 

為什麼我今天看電影,會想去老虎城的華納威秀?為什麼逛百貨,卻會想去新光三越?這些選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他們怎麼在不知不覺中,讓你快樂消費?

 

同樣的,當你去 UNIQLO去香港迪士尼看連勝文參選謝金燕的跨年表演,都可以嘗試做深度思考,逐漸訓練自己「看透事情」的能力。

 

你可能會懷疑,這樣碎片化的大量知識與思考,最後真的能夠彙整成一個適合創業的知識體系嗎?

 

可以的!想想我們念醫學系的時候,大量的共筆與考古題,其實就是碎片化的知識與思考,但全部的東西進到大腦,我們自然會為他產生關連,逐漸融會貫通。事實上,這個網路時代,最需要的能力,就是從碎片化的資訊中,萃取出完整的思想體系,進而採取行動。

 

原來我們在大學時代,已經徹底訓練過了!我可以,你一定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