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 黃世宜 蔡依橙 thumbnail

(Q&A) 最好的學歷,是退學、是重考。

 

問:從台大會計系二一退學後,到您成為瑞士公立學校教師中間的路,在介紹上寫得比較少,您的文章也比較少提到,方便與我們分享嗎?

 

答:是的,我的確很少提到退學後到歐洲這一段。事實上,我是很樂意分享的,但是,因為有點傳奇,每一個階段幾乎都可以寫成一本小說,所以在一般講求快狠準的網路文章上,我幾乎很難去把每一個不該遺忘的細節都交代清楚。

 

如果要做一般的介紹,其實滿單純的,不過是從一個校名到另一個校名,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退學重考給我帶來的兩年空白,在個人簡歷上,如果不說,其實也看不出來,一般也不鼓勵主動交代。但其實,那兩年空白真正的位置,不是寫在給大家看的個人履歷上,而是寫給自己內心裡的一道標記:那才是我真正的,最重要的學歷。

 

是的,我在歐洲留過學,在台灣也是一路明星學校上來,但是,我最好的學歷,是退學,是重考。

 

如果沒有退學重考,我想,我現在會是一個隨著大家湧上捷運,然後跟著大家下車到站的沈默上班族。就正因為退學重考,我中途離開了排隊上車的捷運隊伍,用徒步的方式,在這個世界漫遊,體會著不同城市的晴雨。

 

在以後的寫作裡,我會慢慢講故事,分享那一些年的心情。在我的經歷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細節本身,不是我讀過哪一間學校拿到什麼樣的學位,不是我究竟做過什麼哪些不一樣的工作?都不是。我覺得,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其實是每一個階段的銜接點。這一些銜接點在個人簡介上永遠不會被看見,卻是最關鍵的時刻,包括:我當時是怎麼想的?我曾經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擁有多少勇氣與退路?

 

 

科技幫助學習外語

市面上「學習外語的科技產品」是否值得花錢投資?

 

講者:黃世宜 老師

 

現在市面上學習外語的科技產品(如:iPad)和軟體很多,是否值得花錢投資?

 

坦白說,站在專業語言教師的立場,不管是從實務還是理論角度來看,我的態度是相當保留。原因如下:

 

 

「科技幫助外語學習?」目前未有定論

 

開發科技產品和各種軟體,用科技數位來學習外語,是目前外語教學可以說最夯的趨勢。雖然這一類時尚流行的教材教具不斷出現,但坦白說,學習效果如何?目前學界還缺乏直接有利的研究證據,來支持「科技確實能幫助外語學習」的觀點。

 

除了缺少研究學理證據,目前筆者根據自身以及與其他語言教學同行交流討論的經驗,發現私下反對科技產品及軟體的教師越來越多。因為我們在實務上發現一些問題:

 

  1. 學習者使用科技產品學習時,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

一開始花太多時間操作科技產品或熟悉新的軟體,還不如把那個時間拿來直接親自聽說讀寫,更有成效。而且容易分心,比如突然一封電郵或是上 Facebook。(筆者自首)

 

  1. 科技產品缺乏人與人的直接交流。

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還是以人的交流為主,遲早有一天必須脫離機器親自用外語溝通,不能永遠依賴機器。

 

筆者聽一位在巴塞爾高中教書的同事說過一個例子。

 

在巴塞爾,有一間高中曾經做過一個 iPad 實驗課程。讓一個班的孩子,都用 iPad 進行學習,不只有外語而已。起初,報名自願參加實驗課程的孩子都非常開心,覺得用 iPad 上課很酷,又可以免費得到一台,在同齡之間非常得意。

 

但是沒想到,過了一個學期,有一些孩子自己選擇退出實驗計畫。原因是,缺乏人際接觸。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些孩子自願離開,而不是家長要求。是這一些孩子自行發現,iPad 讓他們失去了跟同齡朋友聊天哈拉、跟老師鬥嘴的樂趣,整天只對著 iPad,開始無法透氣,覺得日子很無趣。

 

這一個例子很有意思,提供了我們很多思考點:科技是否真的可以取代人與人的交流?人與人面對面的表情,手勢,眼神,在語言溝通裡是否重要?學習外語的目的與意義是否可以用科技全部取代等等。很顯然的,有一些孩子,最初的科技熱情已經開始消褪了,重新選擇了直接面對人群的做法。

 

 

科技幫助學習外語

 

 

消費者無法判斷教材是否適合

 

科技產品所規劃的外語學習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去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判斷?

 

這一點也是我們學界和教師最擔心的。

 

根據我們的觀察,外語教學市場總是充斥了太多眼花撩亂的教材教具,消費者還沒有辦法去判斷哪一個教材教具適合自己。特別是,有許多網站和軟體,本身內容就有不少錯誤,規劃也違反教學由簡入繁的基本原則,非常不適合自學者,會讓自學者有挫敗迷惑,越學越難越學越痛苦的感覺,最終只好放棄。在這一種情形下,筆者反而建議,應該由專業教師或語言學習顧問,來進行科技數位教材的評估和篩選,經過推薦之後,再選用會比較合適。

 

 

教材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最後必須提醒各位特別注意一點: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材,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教材;沒有最完美的學習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比如,有一些人本身對科技有天份,任何新產品或是軟件都能很快上手,而有一些人,就是注定與機器八字不合(筆者再次自首);又有些人,需要與人面對面接觸才有歸屬感,但對機器沒有信心,又有些人,認為完全不需要教師,教師會給他壓力等等…實務上筆者遇過許多不同個性不同特質的學習者,也因此一個被 A 稱讚的教材,在 B 口中,卻可能只是浪費錢的廢物,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

 

所以,筆者建議,在決定花錢投資一項科技產品或軟體之前,最好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思考:多想想是否適合自己?並且,可能的話,盡量爭取試用階段,等試用之後再決定。

 

 

Luxembourg

母語?外語?── 從盧森堡看台灣

 

講者:黃世宜 老師

 

 

Luxembourg

 

 

為了孩子學好英文和國文,是否在家應該停止講方言(如閩南語、客家話)?

 

許多台灣家長往往擔心,如果在家裡講方言,是否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語言學習?尤其,國語(國文)和英文,又被視為學校必修的重點科目。也因此,有些家長選擇放棄使用方言,改用國語跟孩子溝通,甚至還有一些英文程度不錯的家長考慮是否應該跟孩子講英文…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就以盧森堡為例,來探討一下,究竟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外語學習?又,方言教育會不會削弱孩子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世界人均 GDP 第一的盧森堡:當地公立學校怎麼教孩子語言?

 

筆者之所以挑選盧森堡作為分析對象的原因在於,盧森堡的語言情況跟台灣很相似:

 

  1. 盧森堡有自己的方言:

盧森堡的官方語言有三種:盧森堡語、德語、法語。其中盧森堡語,可以視為一種近似德語,在盧森堡境內通行的方言。

 

  1. 盧森堡自古以來被歐洲列強包圍,境內語言交錯:

盧森堡與歐洲列強為鄰,是一個語言文化相當多元的小國,跟台灣的情況相當近似。但是,與台灣地理與語言條件勁似的盧森堡,卻創造了世界人均 GDP 第一的奇蹟。這個奇蹟,連瑞士人都非常推崇。

 

在歐洲,瑞士也是一個相對富裕、有許多方言通行的小國。但根據筆者觀察,連一向標榜本土、非常自信的瑞士人,都非常羨慕盧森堡的國際化與富裕程度。因此,筆者特地透過人脈關係,做了盧森堡語言教育的實際調查。想了解這一個歐洲小國,是如何創造經濟奇蹟的?他們的多語能力又是培養出來的呢?

 

除了訪談之外,以下資料出自盧森堡國家教育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部門」官方網站

 

 

重視方言,幼稚園階段率先打下方言基礎(三到五歲幼兒)

 

盧森堡非常重視自己的母語方言,不但將自己的方言「盧森堡語」,列入國家正式官方語言,並且在幼稚園基礎教育,三到五歲的幼稚園階段,明文規定盧森堡語是課堂唯一使用的語言。

 

如此,可以確定國民的方言水平,另一方面,由於在幼稚園階段並不學習書寫,因此與口語方言並不衝突。

 

 

重視學校生活應用的交叉多語教育

 

盧森堡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語言教學,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的語言學習,並不只是在該科目的課堂上,而是把這一門語言,當作某一個階段,學校生活必備的溝通語言。換句話說,盧森堡人所學的語言,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融入學校生活,孩子應該具備的溝通能力。

 

以一個讀盧森堡普通高中的孩子為例,當這個孩子六到十一歲時,在學校所有的課程以及溝通,都是用德語,僅法語課和數學課例外。而十二歲以後,又會經歷又一次重要的學校生活語言轉變:

 

從過去在學校通行的德語,轉換成全部用法文上課及溝通。只有德語課、英文課、或某一門外語課例外(如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盧森堡高職也是如此。在盧森堡,基本的語言教學原則就是,「語言學習並不只在課堂上,而是包括了整個學校、涵蓋了孩子整個的成長歲月。」孩子必須要在不同的階段,運用他們所學得的語言,去學習,去交友,去生活。

 

 

結論:從盧森堡看台灣何去何從

 

盧森堡雖然是小國小民,但是重視母語方言加上靈活開放的語言教育,讓他們的國民自小就具備至少三種語言能力:盧森堡語、德語、法語。

 

從盧森堡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重視母語,提倡方言教學,完全不會阻撓後來的語言學習。相反地,方言教學對之後的多語能力,甚至起了正面加分的作用。

 

盧森堡人的多語能力,比瑞士人還要自如流暢。這是因為,盧森堡的多語教育,並不是只為了應付書面考試,而是從小就在學校生活中應用溝通。而法語跟德語,更是歐陸主要兩大語言,也因此法德語言流利的盧森堡人,在歐洲各國的就業市場,更具備了國際化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也正因為流利的多語能力,穩定而民主的政治,對盧森堡的銀行業產生了推波助瀾的加分作用,進一步創造了世界第一的人均GDP。

 

從盧森堡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真正的國際化競爭力應該是這樣子的:

 

  1. 重視母語,不壓抑族群。
  2. 靈活的多語教育,能應用於生活溝通。

 

台灣這幾年,如何提升國際化競爭力,始終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議題。從盧森堡的例子,或許可以給台灣一條思考的方向。

 

讀者提問:

(Q&A) 盧森堡語言教育的轉換模式,學生銜接上是否有困難?

 

 

雪景

親子共讀,還是親子共毒?

 

講者:黃世宜 老師

 

 

雪景

 

 

今天來談談親子共讀。

 

看到一篇臉友留言提到台灣孩子的中文閱讀能力,關於這一方面,我得先澄清一下,目前為止我所寫的教學文章,都是為母語非中文的學習者所寫的,這跟母語本身就是中文的孩子,所接受的學校中文教育,有很大的差別,是不同的專業。因此,對於台灣家長的疑問,我不能用我的專業角度去給台灣的中文老師建議,但是我可以從同樣身為家長的觀點來看親子共讀這一件事。

 

我的感想是這樣的:

 

 

1. 別讓親子共讀成為親子共毒

 

要讓親子共讀成為親子間自然而美好的時光,而不是一種壓力,不要讓閱讀成為親子之間互相強迫餵服的毒藥。

 

絕大部份的家長下班回來都累得要死,偏偏「老師說」要親子共讀。明明已經很忙很累還要陪讀,想逼小孩自己讀吧,心裡又有小小罪惡感,覺得自己好像是不盡責任的懶爸懶媽……

 

這一些感覺我都有。我的做法是,如真是這樣,就不要互相勉強。因為小孩子是很敏感的,雖然喜歡陪伴,但一旦感到大人的疲倦跟不耐,會讓他們對閱讀這一件事開始有一絲懷疑。所以累了煩了,連自己都不想讀書了,就千萬不要互相勉強彼此。

 

我倒是很建議換個方式,爸媽既然累,那就拿一本自己想看的閒書,躺著休息看吧。小孩非常會模仿,他發現讀書是一件很放鬆的事情,就會跟著拿一本書在旁邊翻。
所以對我來說,親子共讀並不是親子一起讀同一本書,教孩子怎樣分析理解,不是的。而是親子都覺得,閱讀是一件很自在放鬆的事情。

 

 

2. 要有邏輯?就是沒邏輯

 

當我女兒剛開始學會閱讀法文書的時候,我依樣畫葫蘆,找了專家推薦的兒童優良讀物,然後,又參考了一些閱讀能力的訓練技巧,比如抓重點字啦,準備問題要小孩一一回答啦,就這樣試過一陣子,小孩起初看起來充滿興致,但後來就感到眼神中,少了一種熱情的閃光。那一刻,我就感到不對勁,開始自我反省。我覺得,女兒跟我一起共讀,並不是為了她自己,而只是為了讓我高興而已。

 

於是我想一想,把書單拋開,把所有的邏輯訓練技巧拋開,讓她自己上書店選書,自己看自己感興趣的書。

 

我起初的確用自己的角度去希望,她能讀適合兒童的世界名著或百科全書增加知識。但是,很快我發現,女兒喜歡漫畫。剛開始我還處心積慮地想誘拐女兒選一些可以學到東西的漫畫,但是她並不喜歡。

 

開家長會時,我女兒的老師竟然推薦漫畫。老師說,漫畫裡面也有句子,我想想,反正歐式漫畫都這樣,文字不少,有讀總比沒讀好。至於女兒在校成績,我跟老師達成共識,沒消息就是好消息。老師沒叫我去學校個別商談,就代表如一般孩子一樣能順利升級,我的標準訂得很低,這樣就可以了。

 

就這樣過了一年放牛吃草。

 

我女兒喜歡的不但是漫畫,而且還以生活題材居多。最近幾次上書店,我發現她迷上了一個兩女爭一男的生活愛情小說式的系列漫畫,然後也買了其他講校園初戀的圖文小說。這個小孩,七歲。說實話,當時買書要付賬時,心裡說不出的怪,但又拼命忍住,千萬不要多問,千萬不要阻撓。

 

有一天,在我們上咖啡廳吃點心閒聊時,女兒突然講起班上最要好的女同學八卦。我很驚訝的是,她對感情還有怎樣挑選對象,竟然很有自己的見解。她說:「我這個好朋友,怎麼會愛上某某某呢?如果是我,我不會喜歡那樣的男生,因為點點點(還講了很多理由 XD)。但不管怎麼樣,那也是好朋友自己選的啊。」

 

說真的,比起親子共讀,我更推薦:親子共聊。

 

聊了你才知道,小孩的腦早就跑在我們所能想像的更前面!我又何必用規矩跟邏輯,來扯住她思考的翅膀呢?

 

 

花田

學生的潛能很大 如果老師用心開發

 

講者:黃世宜 老師

 

 

花田

 

 

終於上完兩天共十一堂的中文課了!

 

一百二十一名,瑞士國中一年級學生,完全沒有中文基礎。分十一組,學十五個漢字 (說跟寫):一到十,你,好,我,愛,叫。還有剪紙,春。

 

這個活動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高年級去一年一度的滑雪營,所以剩下來的一年級學生,校方就安排一些課外活動。基本上這個課外活動的主題,叫做:認識差異。

 

每一年,校方都會安排兩天的課程,讓全校一年級的學生,認識跟自己很不一樣的人:比如聽障人士是怎麼溝通的?比如器官移植的人日常生活怎麼樣等等。而過去幾年,我都跟另一位中國朋友,兩人負責兩天的中文課。在短短兩天,我們必須介紹中文給一個年級的瑞士學生,讓他們認識這一個跟自己很不一樣的語言。

 

今年,我的中國朋友因為工作忙,無法參與這一次年度活動,所以我就第一次自己獨自講課。兩天下來,我有兩個感想:

 

 

1. 人的潛力,無限大:

 

前幾年我們考慮到短短四十五分鐘,要介紹這麼一個博大精深的語言,很不容易。所以過去我們只安排簡單的口語,像你好,生日快樂,我愛你等等。就算要介紹漢字,也是電腦打字。

 

這一次因為電腦教室無法出借,加上只有我一人,需要技術性地安排教學程序,因此我加上了許多手寫漢字的實作活動。又為了要有趣,不要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習字抄十行,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心思,去安排、規劃,怎麼流暢地串聯起整個四十五分鐘。

 

本來很擔心會不會學生吃不消?

 

結果不。結果讓我大大驚訝。

 

幾乎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短短四十五分鐘裡,已經知道怎麼用手寫漢字:你好,我叫XXX,我愛XXX。

 

學生的潛力真是無窮啊!漢字真的不像我們想像得這麼難!

 

 

2. 越是有經驗的老師,越懂得事前規劃排演的重要性:

 

這一次校方派出跟我聯繫的老師,雖然不是中文老師,而是這所國中的數學老師,但是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位老師,事前不斷跟我聯繫,也見了面,模擬並確認我是否安排好所有教學活動跟流程。我看這位老師自己的筆記簿上,都密密麻麻記好了所有的細節,還用顏色標注重點。

 

我在上課的時候,這一位老師就在下面聽。上完第一堂課,她就告訴我哪一些環節跳太快,可能聽不懂要放慢一點。什麼活動到了哪裡,該說什麼簡明的指令等等,我一聽她的建議,就知道是高人,趕快在第二場修正,就這樣,講了十一場同樣的東西,但收獲很豐富,越講越順。真的是全無冷場,所有學生都完美達到每一個教學目標,課程結束時,不多不少剛好四十五分鐘。

 

我想,要不是她的幫忙跟細心指點,真的很難把這麼大這麼長的課程圓滿結束。

 

這一位老師,三十年教學經驗,而且也負責帶瑞士國中實習老師。在她身上,我最佩服的是,都這麼有經驗了,還這麼認真地事前準備跟演練教學活動流程。

 

但或許,我應該說的是,就是因為有經驗,所以才特別明白事前準備的重要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