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我們舉辦了「留言王」大賽,經過一個月的激戰,話不多說,直接揭曉五位得獎者。
問:如何快速學習,掌握一門新領域的專業知識,並有效運用?(40歲 男 科技業研發經理)
答:(蔡依橙)太巧了,這問題我剛好寫過。請參考:短時間精通全新領域:心臟電腦斷層。
濃縮一下,大約是:「往知識的源頭邁進、新領域沒有界線問題、大量的時間、市場敏感度與差異化實踐」,四個要點。
如果您仍有進一步疑惑,歡迎繼續提問!
問:好多講者都能在極有限的時間裡,持續性不間斷的閱讀各類書籍。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答:(蔡依橙)讀「書」的話,比較簡單回答。讀「書」最難的點,其實是找出連續的時間來閱讀。如果你沒有小孩,那事情比較簡單,關掉電腦、手機切無聲,每天找一段時間,給自己兩個小時。就行。
通常難,是難在有小孩的時候,除非狠得下心把自己關起來兩個小時,完全不與家人見面,否則休息時間要閱讀並思考,是非常困難的。
自從晚上得幫小孩看功課後,為了因應時間碎片化,我的閱讀,從書籍為主,移到網路為主。現在的我,會用 feedly 訂閱網路一些高品質的訊息來源,如:BuzzOrange、TechOrange、Mr. Jamie……等。
因為現代人在 facebook 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更要多利用這個管道,取得資訊。建議主動去「思考有深度、閱讀廣泛的朋友」那邊,多點讚並留言互動,這樣子做的話,facebook 的演算法,就會持續餵這些人的資訊給你,算是數位時代「談笑有鴻儒」的實際作法。
最後,也要習慣閱讀越來越短暫,有一點點空閒的時間,20 分鐘就看個 TED、10 分鐘就讀幾頁書、5 分鐘就看個雜誌、1 分鐘就翻閱一下 feedly 也好。
幸運的是,我們雖然忙碌,但隨著歲月淬煉出來的整合能力也越好,碎片化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會太大的。
問: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
答:(蔡依橙)
讓大腦自己去過濾。
您跟我一樣是念醫學系的。其實醫學系的訓練,就是大量破碎資訊的訓練。
我經歷的醫學系課程,多數為百人大堂課。課程設計看似有系統,但實際上卻是上課聽不懂,因為去都在睡,後來我乾脆也不去了。一年級不懂事,念原文書想學系統知識,結果期中考別人都 90 我只有 58,嚇壞。之後四年多,就考前狂 K 共筆,寫寫考古題,偶爾補考一下,也順利進醫院見實習了。
回想當年的學習過程,其實共筆跟考古題,就是一塊塊知識的小磚頭,零碎而沒有組織。但我們已經被訓練成,會自己去整合這些知識碎片,找到規律,並且理解到能考試的地步!
想想,當年沒有 Wikipedia,能做到這樣,真是不容易啊 XD
所以,進社會後,我的建議也是一樣。想方設法讓自己暴露在大量的資訊中,大腦會自己過濾,然後,逐漸朝「有感覺、有興趣、有共鳴」的來源去追,就會越懂越多!
受邀到世界各國演講的過程中,看著每個國家截然不同的經濟水平、生活文化,驚覺自己對社會、政治、經濟、商業模式一點概念都沒有。後來,就從 facebook 開始,配合當年的 Google Reader (現在可改用 feedly),閱讀大量資訊,配合 TED 以及各種 PodCast,建立起對醫療以外世界的認識,也開啟了深度思考的路。
當年的我,只有一台工作筆電,沒時間看的資訊還要印出來放醫師服口袋,利用工作空檔閱讀。現在的你,有各種手持行動裝置,大量吸收資訊,一定更容易的!
講者:蔡依橙 醫師
「研究生涯」,我發現對臨床醫師來說,最難的是「起飛」,也就是從「沒有文章」到「第一篇文章被刊登」的過程。以下分享我的作法,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必須認清一件事實,我們是全職的醫師,不是全職的研究者,沒辦法用基礎醫學從業者的那一套來做,因為醫師白天的黃金工作時間 (7:30a – 6:00p),都奉獻在醫療上,即使用下班做研究 (6:00p-10:00p),你犧牲了休閒時間,研究時數也只有全職研究者的一半不到。
所以,你必須讓研究與你的臨床事業發揮加成效應,假設你每天的工作,是在開刀與照顧病人,那你就應該做開刀與照顧病人「相關」的研究,而不是重新去學 Western blot、flow cytometry。
接著,要把研究的精神與思想,帶進你的工作中,去思考每個理所當然的事情,背後為什麼是這樣,有沒有可以突破的點?有沒有還沒被回答的問題?利用工作的每分每秒,找到研究的題材。
為了增廣眼界,並學會深度思考,你必須大量閱讀。我建議,在這個階段,你得為自己做點初期投資:
– 筆記型電腦:方便你移動,隨時筆記、上網找資料,隨時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行動研究室,即使那可能只是會議室的一角,即使那只是門診結束到查房之間的空檔。建議是配有 SSD 的 ThinkPad,開機速度快,耐摔耐撞,故障率低。不要想用平板,因為輸入沒有筆電快,而且當你用平板,寫作改用桌機,會導致資料的分散與碎片化,沒辦法很有效率的整合。筆電,是實現單一平台的最強力解決方案。
– 印表機:因為使用醫院印表機,會被講話,又怕影響醫療工作。建議自己買一台,用大支麥克筆明顯的寫上自己的名字,告訴人家這是你私人的,是你個人印 paper 使用的機器。我當初是買一台 HP 的入門黑白雷,放在科內一個沒有人管的角落。
接著鎖定兩本標竿期刊,臨床的就好,固定每期閱讀目錄,瞭解最新研究都做些什麼主題。看到喜歡的文章,就先印下來,塞到背包或醫師服口袋裡,這能讓你更有效的利用零碎時間閱讀,連開機時間都省了,而且弄丟不可惜。
另外,要閱讀業界相關的新聞網站,例如:MedScape、AuntMinnie。因為業界新聞與商業廣告,可以讓你更快抓到時代進步的方向:現在全世界流行什麼手術器械、什麼藥物、什麼影像工具。當然,看到有趣或資訊量大的新聞與廣告,也一樣印出來,放在口袋裡隨時閱讀。
我就是從一台 ThinkPad 筆電與印表機,以及大量印出來閱讀的論文與新聞,開始的。
閱讀印出來的 PDF 時,永遠寫下你看了「每一段」的心得,逼自己去思考:他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跟我在醫院做的不一樣,是文化差異,還是我們與世界趨勢脫節?很多醫療工作的流程,在台灣因為資源有限,都被 modify 過,你要瞭解歐美怎麼做,並做調整,才不會寫出馬上就被打槍的研究法。
這些做滿筆記的紙,都留下來,然後在電腦建一個 word 檔案,記錄最重要的心得,讓自己的閱讀,留下屬於自己的記錄與思考。也減少了未來寫作時,找適當 reference 的辛苦。
Nieman K, Cademartiri F, Lemos PA, Raaijmakers R, Pattynama PMT, de Feyter PJ. Reliable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fast submillimeter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irculation 2002; 106:2051-2054 | 1. 兩篇作 16-MDCT coronary 的都建議用藥物控制心跳2. 繼 EBCT 後,接著 MDCT 也開始作打藥 CTCA 的 paper 3.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跟之前四切其實差不多,但 vessel visualization 增加,從四切的 68% 大概進展到 90%。 |
當你閱讀的論文超過五十篇,一定有你特別敬佩、特別喜歡,也覺得自己可以模仿,做點主題改變,就能執行的研究。記得,把這幾篇論文讀得滾瓜爛熟,多印幾份到處放也可以,五次、十次這樣讀,當成學習模範。
這時的你,已經看過「很多」學術文章,想到的研究題材與可行性,會比較成熟。
下班後的時間,比較連續,適合用來思考研究設計與執行:我要作什麼研究、該準備怎樣的資料、怎麼收集最省力又完整。設計收集資料的登記表時,記得要不斷的印出來,自己填寫看看好不好用,一個設計良好的資料登記表,收集資訊快速,輸入電腦也將更容易。
努力當然不保證成功,但沒有努力絕對不會成功。這樣開始做的十個月內,我收集了五組資料,寫成五篇論文,但全部被退稿。從退稿意見中學習後,第六篇,也就是我大量閱讀、大量思考、大量尋找可以突破的方向的第十二個月,我的第一篇 original article 被接受,研究生涯起飛。
這是我能想到,自學不求人,投資金額最小,也最快能成功的方案 (想想你去研究所學,要花多少時間跟金錢,還不一定學得會)。而且,我真的走過這條路,確認過可行性,誠摯推薦給您。